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吸毒人员的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强制隔离戒毒特点的工作模式与方式方法,同时为戒毒管理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对204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男性103名)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对26名戒毒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结果显示,18岁之前接触毒品的占12.7%,初次吸食毒品因为"好奇心"占47.1%,复吸的占77%,心瘾难除者占65.7%,戒毒人员出所后1~3个月复吸人员比例高达66%,保持操守关键因素中选解决就业、远离毒友和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的占41.2%。最后提出相应对策:要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毒品问题的滋生;转变戒毒理念,发展矫治能力;强化心理管理,工作突破创新;动员社会力量,加强项目研究;加强帮教,促进场所戒毒人员尽快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冥想训练干预对改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焦虑和自我怜悯水平的效果。方法:将40例强制隔离戒毒被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自我怜悯量表(SCS)和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在心理干预前后对两组戒毒人员进行评估和对照研究。结果:干预后干预组SAS、SCS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心理干预可以缓解戒毒人员的焦虑情绪,并显著提高其自我怜悯水平。  相似文献   

3.
不同康复时相戒除者对海洛因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84名生理脱瘾后处于不同康复时相的海洛因戒除者为被试,采用情绪Stroop范式,以海洛因相关线索为自变量,考察了海洛因戒除者的注意偏向特性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发现:(1)海洛因戒除者对相关线索存在着显著的注意偏向;(2)海洛因戒除者对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随康复期的延长无显著改善。该研究支持了Franken关于药物成瘾的注意偏向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强制戒毒人员的戒毒动机对于复吸倾向的影响机制。方法:使用强制戒毒者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戒毒动机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710名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强制戒毒人员戒毒动机负向预测复吸倾向;(2)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介了戒毒动机和复吸倾向的关系;(3)心理韧性调节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结论:戒毒动机不仅直接影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复吸倾向,也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复吸倾向,心理韧性增强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复吸倾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海江  杨娟  贾磊  张庆林 《心理学报》2011,43(8):907-916
本研究分别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角度出发, 以大学生情绪面孔(高兴, 中性, 愤怒)图片为实验材料, 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实验范式, 探讨不同自尊水平个体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 在无效线索条件下, 低外显自尊个体对以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高兴和中性, 说明低外显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愤怒)的注意偏向是一种注意的解脱困难; 高内隐自尊个体在无效线索条件下, 对以高兴和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 说明高内隐自尊个体更易受到情绪性信息(愤怒和高兴)的吸引, 是一种选择性的注意维持倾向, 表现为注意的解脱困难。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老年抑郁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工具筛选出老年抑郁个体和老年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线索化范式,以及分离的情绪Stroop范式考察了刺激呈现时间、线索呈现条件对老年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影响,并探讨了老年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发生阶段。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线索任务中,当刺激呈现时间为250ms或500ms时,老年抑郁组与老年正常组的返回抑制效应在各种情绪刺激下均无显著差异(P>0.05),即老年抑郁个体没有呈现出对任何情绪刺激类型的注意偏向现象;当刺激呈现时间为750ms或1000ms时,老年抑郁组的返回抑制效应在不同情绪刺激条件下差异显著,F(2, 66)=3.22,P=0.046,而老年正常组则不存在返回抑制效应在情绪刺激类型上的差异(P>0.05),提示老年抑郁组对不同情绪类型的刺激注意返回抑制能力不同;进一步检验得知:返回抑制效应在悲伤条件下,存在组间差异,分别是F(1, 33)=10.03,P=0.003;F(1, 33)=18.21,P=0.000,即老年抑郁组的返回抑制效应弱于老年正常组。(2)在Stroop实验中,老年抑郁组在单中性、双中性与单悲伤面孔、中性悲伤面孔、双悲伤面孔线索类型下的反应时差异显著;且当线索类型为单悲伤面孔、中性悲伤面孔、双悲伤面孔时,老年抑郁组与老年正常组的反应时差异均显著,即老年抑郁组的反应时明显长于老年正常组,F(1, 41) = 5.37,P=0.026;F(1, 41) = 7.08,P=0.011;F(1, 41) = 7.28,P=0.010;而当线索类型为单中性和双中性面孔时,老年抑郁组与老年正常组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抑郁组可能在自动化注意选择分配期存在注意偏向。研究认为,老年抑郁个体的注意偏向可能发生在注意初始分配阶段和解释阶段,且受加工深度的影响。在刺激呈现时间较长的条件下,注意偏向的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采用部分线索效应经典范式与情绪Stroop任务相结合的范式,采取更为敏感的指标,对部分线索效应的认知抑制进程进行了考察,同时为提取抑制假说提供证据。结果发现,部分线索呈现后进行情绪Stroop任务,部分线索组反应时显著短于自由回忆组,提取结束后进行情绪Stroop任务,部分线索组和自由回忆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提取未完成时,部分线索组反应时显著短于自由回忆组。结果提示,在以情绪词为实验材料的部分线索效应中,抑制在部分线索呈现之后即发生,提取未完成时,抑制持续存在,研究结果支持提取抑制假说,同时也对提取抑制假说做了一定补充,即抑制的持续时间受随后是否有提取任务调节。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初中生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向效应。结果发现:高自尊初中生对积极词具有显著的注意偏向效应,低自尊初中生对积极词和消极词均不存在注意偏向效应;当对比图片为高兴-生气或高兴-中性表情时,高自尊初中生对高兴表情均存在显著的注意偏向效应,当对比图片为高兴-生气时,低自尊初中生对生气表情产生明显的注意偏向效应;高自尊组与低自尊组初中生分别对与自我有关的正向、负向形容词存在显著的记忆偏向效应。  相似文献   

9.
以32名经常玩暴力性游戏的高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线索暴露范式、情绪Stroop范式和分离式情绪Stroop范式探讨了暴力性视频游戏线索对诱发游戏者游戏欲望的作用及其注意机制.结果发现:(1)暴露于暴力性视频游戏线索可显著提高游戏者的游戏欲望.(2)游戏者对暴力性视频游戏线索具有显著的注意偏向,但在注意的编码阶段未见同样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类比数量表征的线索:离散量还是连续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Stroop研究范式,对30名成人被试的类比数量表征线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类比数量的小数和大数段上,不存在表征线索的分化;在个数任务中不出现Stroop效应,但被试在强不一致条件下的错误率显著高于强一致条件下的错误率;在累积面积任务中出现Stroop效应,且在弱不一致、强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错误率都显著高于强一致、弱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错误率。以上结果表明被试在进行类比数量表征时,可以同时提取离散量线索和连续量线索,但是对离散量线索的抑制要难于对连续量线索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不同动机网络使用者对网络使用线索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9名信息获取性动机者和21名人际情感性动机者为被试,采用情绪Stroop范式,以网络信息获取线索、网络情感满足线索、一般负性情绪线索和中性线索为刺激材料,考察了不同网络使用动机者对网络相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的注意加工特性。结果发现,基于信息获取性动机的网络使用者对网络信息获取线索具有显著的注意偏向,而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网络使用者对网络情感满足线索或负性情绪线索具有显著的注意偏向。该研究为解释网络相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诱发不同动机者上网欲望的认知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修订的情绪觉察水平量表(LEAS)对315名职前教师进行调查,并从中筛选出高、低情绪觉察能力组被试各60人,分别完成情绪面孔Stroop任务(研究1)和情绪词Stroop任务(研究2)。(1)研究1的正确率上,中性面孔最高,愉快面孔次之,悲伤面孔最差;反应时上,悲伤面孔最长,愉快面孔次之,中性面孔最短;高分组仅在愉快和中性面孔上的反应时长于低分组;消极面孔的干扰效应高于积极面孔的干扰效应。(2)研究2的反应时上,消极词的反应时最长,显著长于中性和积极词;高分组仅在积极词和中性词上的反应时长于低分组,且高分组在积极词上的干扰效应高于低分组。研究结果表明与中性刺激相比,高低情绪觉察能力组均对情绪刺激产生了注意偏向,尤其是负性情绪刺激;与低情绪觉察能力组相比,高情绪觉察能力职前教师不仅对消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还对积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索客体隐含的操作性信息对儿童与成人在视觉选择反应任务中的影响.采用日常工具图片为视觉刺激,所有刺激均是正立的并且在水平方向上有两个朝向.被试的任务是尽可能快地判断工具的前端或者把手的朝向.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当工具把手朝右时,成人对把手朝向的判断要快于对前端朝向的判断;但儿童对这两个任务的反应无显著差别.实验二采用空间Stroop范式,进一步证明儿童在此实验中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空间Stroop效应,但成人却没有.由此说明对工具的视觉观察自动化地增强了成人的手动操作行为,但这种效应对儿童并不显著.对工具操作功能的内隐再认显著地影响了视觉注意,成人偏向工具的把手,而儿童更偏向工具的前端.工具概念表征的建立与工具操作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考察了奖赏预期对人类面孔情绪识别的影响。实验采用线索-目标范式, 分别记录了被试在奖赏预期条件下以及无奖赏预期条件下对正性、中性和负性面孔进行情绪辨别任务的ERP数据。行为结果显示, 被试在奖赏预期条件下的反应时快于无奖赏预期条件下的反应时, 对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快于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ERPs数据显示, 奖赏线索比无奖赏线索诱发了更正的P1、P2和P300成分。目标刺激诱发的P1、N170波幅以及N300均受到奖赏预期的调节, 在奖赏预期条件下目标诱发了更正的ERPs。P1、N170、VPP等成分没有受到面孔情绪的影响, 而额中央位置的N300波幅显示情绪(正性与负性)面孔与中性面孔加工的差异。重要的是, N300波幅出现奖赏预期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正、负情绪加工效应以及负性偏向效应受奖赏预期的差异性影响。正性情绪加工效应不受奖赏预期的影响, 而负性情绪加工效应和负性偏向效应在奖赏预期条件下显著大于无奖赏预期条件下。这些结果说明, 奖赏预期能够调节对面孔情绪的加工, 且不同加工进程中奖赏对情绪加工的调节作用不同。动机性信息调节注意资源的分配, 促进了个体在加工面孔情绪时的负性偏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述情障碍者在信息选择中表现出的注意偏向。方法:以各类颜色词为实验材料,由40名大学生(高述情障碍组被试20名,低述情障碍组被试20名)完成情绪Stroop任务。结果:低述情障碍组被试对情绪词的颜色判断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词和疾病关联词,高述情障碍组被试对疾病关联词的颜色判断反应时显著长于情绪词和中性词;述情障碍各维度得分均与情绪词的颜色判断反应时呈显著负相关,与疾病关联词的颜色判断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述情障碍者存在信息选择上的注意偏向,具体表现为注重生理信息而忽略情绪信息。  相似文献   

16.
探讨高低创伤个体的认知干扰效应及性别差异。采用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PTSD检查表平时版来选取高低创伤被试,通过经典Stroop范式要求被试进行色—词辨别反应任务。结果显示:高低创伤被试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高创伤被试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创伤被试的反应时;高低创伤两组被试在任务类型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一致任务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不一致任务的反应时;高创伤组被试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女性的反应时;创伤水平、性别与任务类型在Stroop效应干扰上存在交互作用。研究表明高创伤女性被试更容易受到认知干扰,Stroop任务的类型也对创伤被试产生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高低创伤个体的认知干扰效应及性别差异。采用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PTSD检查表平时版来选取高低创伤被试,通过经典Stroop范式要求被试进行色—词辨别反应任务。结果显示:高低创伤被试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高创伤被试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创伤被试的反应时;高低创伤两组被试在任务类型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一致任务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不一致任务的反应时;高创伤组被试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女性的反应时;创伤水平、性别与任务类型在Stroop效应干扰上存在交互作用。研究表明高创伤女性被试更容易受到认知干扰,Stroop任务的类型也对创伤被试产生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特质焦虑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春香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8,31(6):1304-1307,1300
焦虑与注意偏向的研究是近年来情绪与认知领域的热点.本研究采用点探测和线索靶子两个实验任务来探讨特质焦虑大学生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高特质焦虑大学生对负性情绪词附近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和正性情绪词附近的靶刺激.表现出一种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而低特质焦虑大学生没有出现注意偏向;(2)高低特质焦虑大学生在有效线索情况下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在无效线索情况下.高特质焦虑大学生对以负性情绪词为线索的靶刺激反应时显著长于对其他靶刺激的反应时,表现出一种对负性刺激的空间注意的解除困难.因此,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是一种注意解除困难.  相似文献   

19.
研究是考察拖延个体对拖延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及特点。实验1采用情绪Stroop范式,要求被试忽略刺激的语义,仅判断刺激的颜色。实验2采用修改后的点探测范式,以拖延词和中性词为线索,并操作线索和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刺激的位置。结果发现:高拖延的被试难以抵制拖延词的注意,在情绪Stroop任务中对拖延词的反应时间更长; 当拖延词和目标刺激的位置一致时,在短的线索—目标时间间隔(SOA)内,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反应时间更长,但当时间间隔长时,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更短。该研究表明,高拖延行为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抵制拖延信息的注意,对拖延刺激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20.
张美晨  魏萍  张钦 《心理学报》2015,47(11):1309-1317
为考察阈上、阈下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实验以阈上和阈下面孔的不同注视朝向为提示线索, 同时变化面孔表情, 要求被试迅速和准确地对随后出现的靶刺激(大写字母)的呈现位置做出判断。结果显示, 在阈上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且该效应不受面孔表情的影响。在阈下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但该效应受到了面孔表情的调节, 表现为在注视线索无效时, 判断目标位置所需反应时在正性、负性面孔表情下显著长于中性面孔条件。上述结果说明, 阈上知觉时, 面孔表情虽被清晰感知, 但个体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使其被忽略, 因而未能影响个体的注意偏向; 阈下知觉时, 面孔表情得到自动加工, 并影响了个体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