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传统的内隐学习研究范式大多致力于意识与无意识加工的操作性分离。随着学习任务和测量手段的改进,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量化渐变比二元分离能更好地兼容实验数据。本文对认知领域中与二分和渐进两种取向相关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进行介绍和评价,指出意识的二分与渐进假设是源自不同的概念定义层次的理论框架,即功能性概念和解释性概念,因而对现象学数据具有不同的解释效力。它们的共存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丰富了我们对内隐学习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张润来  刘电芝 《心理学报》2014,46(11):1649-1660
内隐学习研究致力于探讨学习活动的意识加工程度, 当前相关的研究逻辑从传统的意识二分观转向渐进意识假设。本研究通过对人工语法范式进行改造, 并借鉴加工分离程序的有关思想, 在学习阶段引入双重测量任务, 并根据双重任务成绩计算分离出相应学习时段的意识与无意识成分的贡献分数, 从而考察在内隐学习过程中两种加工成分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支持渐进意识假设, 在学习进程中, 无意识成分和意识成分都呈现出渐进发展的趋势; 而随学习的深入, 两种成分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 中后期意识加工快速增长, 无意识加工则保持平缓发展, 渐进意识系统整体呈现向外显学习推进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内隐序列学习意识已有三类理论如全局工作平台理论、神经可塑性理论、新异刺激理论都忽略了身体感受的关键因素, 难以揭示意识产生的根本原因。具身意识理论和研究发现, 运动/情感镜像神经元系统及与自我、认知控制系统的交互, 是初级/高级意识产生的本源, 但未涉及内隐序列学习规则意识这个对人类学习认知至关重要的领域。内隐序列学习研究实质上已接近揭示其学习机制正是感知觉运动具身学习, 其意识机制很可能是感知觉运动/情感具身意识, 并且其意识加工脑区与具身意识脑区有关键重合。未来研究可采用Granger因果大脑网络技术证明内隐序列学习意识的具身本源, 并考察已有三类意识理论的具身基础, 以及探索意识影响因素的具身机制。  相似文献   

4.
行政理论原创的内涵、特征及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芮国强 《学海》2007,(4):124-128
行政理论原创问题的提出是行政学自我意识增强的重要表现,也是行政学走出困境的一种努力.行政理论原创是为后续的行政学研究提供研究起点和问题域的行政学研究成果,是学术性与思想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三者的有机统一,其实现途径可能有三一是保持批判意识,二是面向现实,三是跳出线性的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5.
表征质量理论对意识增长持渐进观点,忽视新异刺激对意识的突变式影响;新异刺激理论强调意识突变,忽视新异刺激本身的表征质量增长。本研究采用经典确定性内隐序列学习范式,将转移组块作为新异刺激,操控其数量和位置,探究新异刺激如何通过表征质量来影响内隐学习和意识。结果表明:(1)数量效应显著,即两个转移组块更能促进内隐学习量,说明新异刺激本身需要足够的表征质量才能发挥“意外事件”的作用。(2)在位置效应上,两个转移组块且靠前的设置更能提高受控意识,表明第一个新异刺激必须出现在原序列初级表征质量阶段,才能使被试对新异刺激和原序列进行对比,加之第二个新异刺激的与之呼应,促进原序列意识增加。  相似文献   

6.
重复知盲现象自被发现至今已走过四分之一世纪, 这期间重复知盲的产生机制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并有标记个体化理论、类型节点不应期理论、竞争理论、提取失败理论和建构/归因理论等多种理论解释。大量研究证明, 重复知盲是一种视知觉失败现象, 但也有研究认为它是一种记忆失败现象。很多研究还发现, 重复知盲不仅受到呈现时间和间隔刺激个数的限制, 还受到实验材料的性质、刺激的空间位置及人们的反应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些年来, 随着ERP和fMRI等技术的利用, 从更深层次揭示了重复知盲产生的脑机制。同时, 重复知盲也作为一种实验范式应用于视觉加工领域的研究中。目前关于重复知盲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7.
从知觉符号理论出发对情绪启动效应进行解读,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涉及的知觉符号相似性、框架相似性及模态激活延续性是情绪启动效应产生的可能机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情绪启动的知觉符号匹配假说,并建构情绪启动效应认知加工模型,对现有情绪启动理论进行整合和拓展,以促进情绪启动刺激材料的拓展、提高研究生态效度; 促进情绪启动效应操作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其应用价值。情绪启动研究亦能反哺于知觉符号理论,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付春野  吕勇 《心理科学》2022,45(3):553-560
采用一种新的多目标觉知范式检验视觉意识容量。实验中首先迅速呈现包含8个刺激的圆形阵列(刺激位置随机分布), 然后所有刺激被灰色的圆覆盖, 并随机选取阵列中的一个刺激作为目标, 要求被试用尽可能少的点击次数找到目标。结果发现, 即使被试不能一次击中目标, 其也可能拥有对目标不精确的视觉信息。这些不精确的视觉信息能够帮助被试用更少的点击次数和更短的点击距离找到目标, 且被试对这些不精确的视觉信息是有意识的。研究结果表明视觉意识能够以概率性的表征存在, 并支持视觉整体统计假说, 也能够进一步解释视觉意识容量的主观测量和客观测量之间存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联合Simon效应是一种空间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它出现在当两个参与者完成Simon任务的互补成分时。该效应被认为是反映自我–他人整合程度的一个有效指标。影响此现象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和非社会因素。社会促进理论、共同表征理论、空间反应编码理论和参照编码理论对该效应作出了解释。未来关于联合Simon效应的研究需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脑机制,并进一步完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0.
反馈负波及其理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5):705-711
反馈负波(feedback related negativity, FRN)是由代表行为错误或失去金钱等负性反馈刺激诱发的一种脑电波成分,出现在刺激呈现后250~300ms左右,偶极子源定位发现这一成分产生于前扣带回附近。对于FRN的功能意义的解释主要有强化学习理论和情绪动机假说,前者认为FRN反映的是神经系统对反馈刺激的认知加工过程,而后者认为FRN反映的是对情绪动机意义的评价过程。两种理论框架下还有一些目前研究仍待解决的问题,可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从“意识状态”解释人类意识的本质是当前意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研究意识状态改变(ASC)的物质生理基础具有十分突出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意识状态改变可以分为自发、物理和生理原因、心理方式和疾病引起这样四个方面,不同类型的意识状态改变可以从激活、意识域、自我觉察和感觉振荡四个维度进行综合归类和分析。不仅脑结构功能状态、脑动力的暂时变化、神经化学过程和新陈代谢过程等因素影响着人的意识经验改变状态,而且环境变化、心理活动和自我控制及技巧也可以暂时改变人的意识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2.
意识特性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志彤  朱蕾  方加忠 《心理科学》2005,28(2):416-419
G.M.Edelman和唐孝威在2003年初分别发表了关于意识特性理论框架的论文和专著。通过对两位学者提出的意识特性理论进行比较后发现,他们对脑功能活动机理以及神经信息加工的动态整合过程认识竟非常相近、对意识本质理论的描述也非常吻合。他们的研究表明了脑科学研究的物理学方向: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从中可以获取丰富的脑神经信息,可以从系统层面上建立表征脑复杂性的数学物理模型,辨识脑神经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作用,研究脑神经信息的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张丽  辛自强 《心理科学》2007,30(1):120-122
Zelazo等人提出的认知复杂性和控制理论、意识水平模型认为可在问题解决框架内理解执行功能,且执行功能的变化可根据儿童形成和使用的最大规则复杂性的变化来描述,而规则复杂性的变化可根据儿童意识水平的变化来解释。Zelazo的理论提出后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意识的四个要素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实验事实 ,提出了意识内部结构的观念。按照本文提出的意识的四个要素理论 ,意识由意识的四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意识的四个要素是意识觉醒、意识内容、意识指向和意识感情。讨论了意识四个要素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15.
While the philosophical puzzles about “life” that once confounded biology have all been solved by science, much of the “mystery of consciousness” remains unsolved due to multiple “explanatory gaps” between the brain and conscious experience. One reason for this impasse is that diverse brain architectures both within and across species can create consciousness, thus making any single neurobiological feature insufficient to explain it. We propose instead that an array of general biological features that are found in all living things, combined with a suite of special neurobiological features unique to animals with consciousness, evolved to create subjective experience. Combining philosophical, neurobi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approaches to consciousness, we review our theory of neurobiological naturalism that we argue closes the “explanatory gaps” between the brain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naturalizes the “experiential gaps”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third-person observation of the brain.  相似文献   

16.
王林  时勘  赵杨 《心理科学》2014,37(4):875-879
执行意向是指个体以行动目标为导向,通过连接情景线索和目标导向反应,建立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之间联系的中介变量。通过梳理执行意向的概念、心理联系及应用研究,发现执行意向主要与行为意向、自我协调、合作性、计划提醒、自觉性、人格等变量产生心理联系;形成执行意向的人具有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目标的积极心理状态。然而,执行意向并不总是发挥其积极效应,其与具体情景、个体差异性等有关。最后,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今后研究的热点与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The resurgent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a recent emphasis on the problem of measurement. Having dependable measures of consciousness is essential both for mapping experimental evidence to theory and for designing perspicuous experiments. Here, we review a series of behavioural and brain-based measures, assessing their ability to track graded consciousness and clarifying how they relate to each other by showing what theories are presupposed by each. We identify possible and actual conflicts among measures that can stimulate new experiments, and we conclude that measures must prove themselves by iteratively building knowledge in the context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dvances in measuring consciousness have implications for basic cognitive neuroscience,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onsciousness and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