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帮助。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杀意念在性别、年级、家庭类型、学校类型和专业等方面的差异显著;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形成是内部因素以及各种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早年创伤是其根源,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也参与厌恶诱发自杀意念。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被欺负、自尊、情绪应对方式和自杀意念的关系,采用网络被欺负量表、自尊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对来自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六所高中的802名高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网络被欺负直接影响自杀意念,且存在三条间接路径: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通过情绪应对方式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通过自尊和情绪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研究有助于了解青少年网络被欺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父母忽视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父母忽视量表、自尊量表、希望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对全国七个省份八所中学共845名初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忽视、自尊、希望和自杀意念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且父母忽视对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尊和希望在父母忽视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忽视通过三条路径影响自杀意念:一是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希望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自尊-希望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父母忽视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医生是自杀意念发生的高危群体,其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质量。通过已有的文献梳理,总结不同学者关于自杀意念概念的差异,并对医生自杀意念评估工具、医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如何有效干预等方面进行阐述与比较。总结目前医生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进一步研究可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的原因;第二,医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欠缺各因素间的关联性研究;第三,医生群体的差异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出现的时间、原因以及未实施自杀的原因、当时的精神状态。方法:通过问卷测查和访谈的方法对115名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0.5%,大学之前就曾出现过自杀意念的学生占61.73%,大学以后仍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26.09%,12.17%的学生曾有自杀计划,考虑到父母或亲人是未实施自杀的重要原因,21.74%的学生呈现出焦虑或抑郁状态。结论:大多数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在中学时即出现;学业压力和家庭问题是高中时出现自杀意念的重要原因,父母在学生自杀问题上扮演复杂角色;自杀意念会伴随一定的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7.
如何降低自杀意念是研究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其中家庭因素近些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中国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纳入了符合标准的文献22篇,包括158个效应量,总样本量为16980人。结果发现,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年龄阶段、自杀意念测量工具能够显著调节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独生子女比例能够调节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上述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显著影响自杀意念,家长应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等积极教养方式,而非拒绝、过度干涉等消极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8.
当下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流行率较高,本研究旨在通过个体中心方法探讨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的模式与关联因素.选取初高中生843人,调查了自伤行为、自杀意念与预测因素,进行潜剖面探索和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1)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存在两个亚组,分别为"低自伤-低自杀意念组"(双低组)和"高自伤-高自杀意念组"(双...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大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编的外显行为量表对云南省3313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并探讨了包括自杀意念及自杀企图在内的自杀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27(13.2%)名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卡方检验显示女生人数显著多于男生;154(4.7%)名大学生有过自杀企图,男女生人数没有显著差异;(2)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在自杀意念上,女生、独生子女、文科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和不完整家庭的学生、月支出少于100元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与之对应的大学生;而在自杀企图上,只有来自城市的学生和不完整家庭的学生、月支出少于100元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与之对应的大学生;(3)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与心理症状、生活事件、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问题中心应对、社会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4)在结构模型中,社会支持在心理症状和自杀行为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情感中心应对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心理症状的调节作用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而问题中心应对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事件的调节作用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杀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以自杀意念和人格特征为线索,对国内外有关自杀意念与人格特征关系的原始研究文献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与自杀意念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主要有冲动性、攻击性、完美主义、神经质以及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提出了目前相关研究存在的局限主要包括:关注的群体较为单一;人格测评工具不一致;缺乏以人格因素为核心的多因素中介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慧瀛  王婉 《心理科学》2017,40(6):1498-1503
使用自尊量表、接受和行动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和贝克抑郁自评问卷对河南省某高校778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自尊、体验回避和抑郁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保护性因素自尊能够负向预测自杀意念。自尊水平越高,个体的自杀意念水平越低;(2)抑郁中介了风险性因素体验回避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作用。体验回避程度越高,抑郁程度越高,相应的自杀意念水平越高;(3)保护性因素自尊可以缓冲风险因素体验回避和抑郁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保护性因素自尊能够负向预测体验回避和抑郁,既自尊水平越高,体验回避和抑郁倾向越弱。保护性因素自尊通过抑制风险性因素来缓冲其对自杀意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高中生的绝望感、自杀意念状况,分析中学生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的作用机制,为自杀的心理干预提供必要的支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在校高中生300人,利用应对效能量表、贝克绝望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自杀意念者的检出率为15%,数量分布无性别、年级和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和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乐观主义在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种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和乐观主义是自杀意念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通过乐观主义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自杀已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以青少年自杀行为和保护性因素为线索,回顾了国内外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保护性因素研究概况,并对其进行总结概括。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保护性因素主要体现在积极的应对方式、心理韧性、社会支持、朋辈心理辅导、宗教信仰及活着的理由等方面,并且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进行简要论述,进一步探讨青少年自杀的防护体系,以期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帮助,降低青少年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自杀的心理痛苦三因素模型(包括痛苦唤醒、痛苦体验和痛苦逃避)在临床抑郁症患者群体得到验证。痛苦逃避是该模型的核心成分。行为学研究证据显示,痛苦逃避维度得分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预测力远高于Beck抑郁问卷得分和痛苦体验得分。由于眶额皮质是介导情绪反应和控制复杂行为的关键界面,主要参与负性情绪引发回避惩罚(痛苦)的动机控制,与动机、决策和行为监控密切相关。眶额皮质及其与前额叶、皮层下结构(扣带前回、杏仁核和下丘脑等)的异常激活模式可能是痛苦体验引发高逃避动机、进而产生自杀行为(风险决策)的重要神经基础。本文在综述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改编和发展情感激励延迟和金钱激励延迟的认知任务,对痛苦体验和痛苦逃避动机阶段进行时间上的分离,建立眶额皮质介导抑郁症自杀的脑功能病理模型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自杀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尚未完全了解自杀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自杀的方法。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自杀未遂是自杀的重要预测因素,了解自杀未遂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本文对自杀未遂的流行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基于心理健康的社会学模型和社会-文化模型,本研究考察师范生职业认同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以及性别的调节效应和抑郁的中介效应。被试为700名师范生,研究工具包括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结果表明:(1)职业认同得分、自杀意念检出率的性别差异显著;(2)职业认同与抑郁、自杀意念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杀意念和抑郁呈显著的正相关;(3)性别在职业认同负向预测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该调节作用还部分通过抑郁这一中介变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采用《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88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在性别、年级、生源、学校类型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多个因素与自杀意念各因素之间的负相关显著;(3)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意志品质、挫折复原力、信心、挫折认知水平、挫折经验是自杀意念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横断面现况调查探索北京市城六区癌症患者的抑郁及自杀意念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北京市城六区癌症患者抑郁总体患病率为55.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朝阳区患者抑郁风险是西城区患者的2.496倍,化疗、家庭支持差或较差、无手术机会等是抑郁的风险因素。有自杀意念的患者比例为16.6%,自杀意念与抑郁状态密切相关,无伴侣、无手术机会是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建议对癌症患者进行抑郁及自杀意念进行定期筛查,尤其需要关注抑郁及自杀风险较高的癌症患者人群。  相似文献   

19.
以自杀素质及其认知神经机制为线索,回顾与总结了国外自杀的心理学研究概况,自杀素质主要体现在悲观主义倾向和冲动/攻击特质上,而自杀的认知神经机制主要包括归因模式的改变、情绪和认知调节能力的降低以及自杀行为的实施三个方面,最后提出了对国内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以应激-易感模型为依据考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巴瑞特冲动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环境量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对902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旨在考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对大学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冲动性特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杀意念;(2)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在冲动性特质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和冲动性特质的直接作用受家庭环境的调节。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环境与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