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蕊 《心理科学》2015,(3):569-573
通过3个实验探索速度知识和表征动量的关系。3个实验均使用2(速度知识:快、慢)×2(运动方向:左、右)的两因素实验设计,采用诱导运动范式,因变量为偏移加权均数。实验1使用汽车和自行车作为刺激材料,发现两者的前移量无差异;实验2使用人奔跑和站立姿势作为刺激材料,发现奔跑的前移量大于站立的前移量;实验3是控制实验,发现实验2的结果不是由水平视角差异造成的。结论:在有效启动速度概念的情况下,速度知识可以影响表征动量,但其影响可能相对微弱。  相似文献   

2.
董蕊 《心理学报》2015,47(2):190-202
本研究通过4个实验探索运动物体的朝向对表征动量的影响。4个实验均使用了2(朝向:正向vs.倒向)×2(运动方向:左vs.右/上vs.下)两因素实验设计。前3个实验使用不同的刺激材料进行水平方向的诱导运动, 结果发现, 正向运动的前移量大于倒向运动的前移量, 但这种朝向效应仅仅作用于水平向右方向, 即运动方向水平向左时朝向效应消失。实验4将运动方向改为垂直运动, 结果发现, 正向运动的前移量大于倒向运动的前移量, 但这种朝向效应仅仅作用于垂直向下方向, 即运动方向垂直向上时朝向效应消失。结论:朝向影响表征动量, 但仅作用于水平向右和垂直向下方向上, 前者可能和阅读习惯有关, 后者可能和重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翟坤  张志杰 《心理科学》2012,35(6):1309-1314
为揭示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机制,我们结合线索提示和表征动量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比较高、低相关线索分别在诱导期间与保持间隔呈现对表征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相关线索的时间特性主效应不显著,最终位置均发生边缘性的向前偏移。(2)低相关线索呈现在诱导期间时,表征动量显著;呈现在保持间隔时,发生向后偏移。这些表明,随着注意增大,表征动量减小;高相关线索更有利于定位,而低相关线索易受时间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验证表征动量的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4.
设置了安全和危险两种地标, 采用诱导运动范式考察了飞行场景中运动目标和关联地标的相对关系、目标运动方向及关联地标的意义特征和呈现时间对运动目标位置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 (1)飞行场景中飞机的表征动量较强; (2) 趋近安全地标的表征动量大于远离安全地标的表征动量, 趋近危险地标的表征动量小于远离危险地标的表征动量, 安全地标呈现出地标吸引效应, 而危险地标呈现出地标排斥效应; (3) 高关联的安全和危险地标使飞机的表征动量不受运动方向影响; (4) 保持间隔期间呈现的安全和危险地标使飞机的表征动量增加。结论 :表征动量的地标效应受制于地标意义特征, 表征动量受到目标和地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情景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翟坤  张志杰 《心理科学》2013,36(1):51-56
研究结合线索提示和表征动量范式,实验1、2均采用2有无线索(有线索,无线索)×4诱导期间时距(1250ms,1750ms,2250ms,2750ms)混合实验设计,探讨线索呈现的加工阶段和时距对表征动量的影响。实验1恒定保持间隔时距,在不同时距的诱导期间呈现线索,发现线索主效应不显著,但表征动量呈减小趋势;时距主效应不显著。实验2变化诱导时距,在恒定的保持间隔呈现线索,发生向后偏移现象,线索主效应显著;时距主效应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注意的增加,表征动量效应减小;注意时距不显著影响表征动量,而注意阶段显著影响表征动量。研究结果为表征动量的双加工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6.
内隐时间表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两个实验五种作业,探讨内隐时间表征存在的可能性及其特点。结果表明:在表征动量中,(1)无论诱导图形内隐运动方向向左还是向右,测试图形与识记图形之间位置偏移的错误率在与诱导图形内隐运动方向一致的条件下比不一致的条件下大;(2)诱导图形内隐运动的一致性时间顺序消失之后,表征动量不存在;(3)在100ms的时间范围内,识记图形、测试图形之间的保持时距与记忆位置偏移呈线性相关;(4)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客体的概念和背景知识对表征动量无影响,研究结果肯定了表征动量中内隐时间表征的存在并具有方向性、顺序性、连续性和认知不可渗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运动目标最终位置的记忆常常会向运动方向发生偏移, 这种偏移被称为“表征动量”。现有研究对表征动量的解释涉及从低水平的知觉加工到高水平的认知加工等多个方面。本研究采用不同材质和滚动声音的球体作为刺激材料, 考察高水平的质量表征对表征动量的影响以及知觉水平的眼动信息在其中的作用。实验1探讨了对目标质量的主观表征对眼动追踪和表征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质量表征会同时影响眼动追踪和表征动量。实验2通过不同的提示线索控制眼动追踪, 进一步探讨眼动过度追踪对表征动量的影响。我们发现, 非自然追踪的条件下, 表征动量会减小, 且质量表征对表征动量的影响不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 高水平的质量表征对表征动量的影响会通过知觉水平的眼动过度追踪起作用; 然而, 表征动量还受其它因素影响, 眼动信息并非决定表征动量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问题发现过程的表征层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矛盾式与潜藏式两类情境中, 用出声思维的方法考察大学生问题发现过程的表征层次特点。40名大学生参与实验, 高低分组被试各20名。研究结果显示:(1)高分组大学生在问题总数量和核心问题数量上高于低分组, 矛盾式情境中发现的问题数量和质量均高于潜藏式情境。(2)充分的表征是发现高质量问题的基础;联系性表征对问题发现有积极影响, 但目的性表征对问题发现有负面作用;潜藏式情境的问题发现更需要借助内部信息表征。(3)各类表征层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存在差异, 高低分组大学生遵循同样的表征次序。  相似文献   

9.
超常与常态儿童记忆和记忆组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施建农 《心理学报》1990,23(2):17-24
本实验以超常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2个月)和常态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3个月)为被试,以数字和图形为实验材料对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的记忆和记忆组织特点和差异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结果是;(1)超常儿童不仅在回忆量上比常态儿童优异,更主要的是在记忆速度和记忆组织上比常态儿童发展得更好;(2)儿童的记忆与记忆组织有密切相关,尤其是记忆速度与记忆组织之间有显著相关;(3)实验表明同时使用回忆量和记忆速度作为记忆成绩的指标更为合适,能更好地说明儿童记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超常与常态儿童记忆和记忆监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建农 《心理学报》1990,23(3):101-107
本实验以超常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2个月)和常态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3个月)为被试,以数字和图形为实验材料对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的记忆、记忆组织和记忆监控的特点和差异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结果是:(1)超常儿童不仅在回忆量和记忆速度上比常态儿童优异,而且还表现在元记忆上比常态儿童发展得更好;(2)儿童的记忆和记忆监控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但作为记忆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记忆速度与记忆监控之间有显著相关;(3)作为元记忆的组成元素,记忆组织和记忆监控之间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启发信息对个体顿悟问题解决影响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火柴棒算式问题为实验材料,采用2(问题类型:问题A、问题B)×2(启发类型:有、无)×2(认知风格:场独立型、场依存型)×5(兴趣区:第一个加数、加号、第二个加数、等号和结果)实验设计,考察顿悟问题解决时个体的眼动差异。结果发现:相对于场依存型个体,场独立型个体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启发信息来减小表征变换时的心理加工负荷,进而提高加工效率;启发信息促进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表征从数值表征转变到符号表征,从而成功地产生了顿悟。  相似文献   

12.
以4-8岁儿童和大学生为被试,用虚拟生物图片为材料,采用2(不提供背景知识和提供背景知识)×6(年龄)的实验设计,考察背景知识对被试分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年龄特点。结果发现:(1)两种实验条件下均有显著的年龄差异。(2)提供背景知识与否对不同年龄被试分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对4-5岁儿童分类活动的影响不显著,对6-8岁儿童及大学生分类活动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通过3个双任务实验(诱导任务和特征任务)探讨空间-时间联合编码(STEARC)效应的加工机制。实验1采用时间信息作为诱导任务材料,实验2采用空间信息作为诱导任务材料,在特征任务中都发现映射不一致组被试(看到过去/左侧刺激时按右键反应,看到未来/右侧刺激时按左键反应)出现反转STEARC效应,映射一致组被试表现出常规的STEARC效应,表明从时间信息加工到空间反应过程符合中介共同表征结构。实验3分离两种任务的反应方式(手动和眼动),发现不一致映射规则下,被试仍然表现出常规的STEARC效应,表明这种中介共同表征结构存在特定联结效应,即在不同反应器中出现时间和空间相互独立的表征结构。总体而言,研究支持空间-时间关联符合中介共同表征结构,并且这种关联中存在反应器特定联结效应。  相似文献   

14.
尽管已有研究发现数字以空间方式表征在人类记忆系统, 但是人脑如何完成数字的空间表征尚存争议。本研究两个实验在不同比例的数字字母(实验1)和不同比例的数字汉字(实验2)混合情境中考察了数字空间表征特点及其机制, 对上述争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1)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1”时, 数字加工中不出现SNARC效应。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6”和“6 : 1”时, 数字加工中均出现SNARC效应。即数字字母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呈倒“U”型关系。(2)数字汉字混合情境中数字汉字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同样呈倒“U”型关系。结果说明:(1)干扰刺激与数字混合呈现会影响数字SNARC效应。(2)干扰刺激加工对数字SNARC效应的影响受到数字与干扰刺激比例的调节, 且具有跨干扰材料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意味着数字的空间表征是人类通过统计学习在线建构的, 支持了工作记忆理论。  相似文献   

15.
采用跨语言启动的范畴判断范式,通过2个实验,考察了熟练潮-普双言者在听觉通道内和听-视跨通道条件下的语义通达机制。结果发现,无论是以潮州话词语为启动词,还是以普通话词语为启动词,当词对具有高语义相关时,启动词均对目标词产生了显著的跨语言启动效应;在听觉通道内,两种语言之间的启动量无差异,而在听-视跨通道条件下,L2对L1的启动量显著大于L1对L2的启动量。这些结果表明,熟练潮-普双言者共享语义(概念)表征,词汇表征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L1与L2的词汇均能直接通达语义表征,但其联系强度及其相互之间的词汇表征联系强度均存在通道差异性。整个研究结果支持Kroll等人的修正分级模型。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以经典MHD问题作为实验任务,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心理模型表征与条件关系表征、以及文字表述辅以图形的表征对初中生解决MHD问题的影响.结果发现:(1)心理模型表征与明确选手行为与主持人行为之间的条件关系表征都没有有效促进被试解决MHD问题;(2)文字表述辅以图形的表征显著提高了被试MHD问题的推理成绩.这似乎说明对初中生而言,适当的信息表征形式有助于促进其解决MHD问题.  相似文献   

17.
邱琴  胡竹菁  闵容 《心理科学》2005,28(6):1370-1374
该研究探讨被试的认知风格、源问题结构的清晰度及两个源问题间内容的相似性三者对图式归纳和类比迁移的影响。实验采用2×2×2的三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结果显示:(1)源问题图式表征的质量受到被试认知风格和源问题结构的清晰度两个变量的影响;(2)类比迁移的成绩只受到源问题结构清晰度的影响;(3)结构清晰的条件下,两类被试图式表征的质量无明显差异;结构不清晰的条件下,两类被试图式表征的质量出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从《科学发明创造实验问题材料库》中选取实验材料,采用“学习多个原型-测试多个问题”的两阶段实验范式,探究推理能力、认知方式和启发量对顿悟问题解决中原型激活与关键启发信息提取这两个阶段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推理能力被试比低推理能力被试的顿悟问题解决水平更高,且高推理能力被试在原型激活和关键启发信息提取上都显著优于低推理能力被试;(2)认知方式对原型激活和关键启发信息提取均没有影响;(3)启发量对原型激活没有影响,但对关键启发信息的提取有影响,并且高启发量的原型比低启发量的原型更能促进关键启发信息的提取。  相似文献   

19.
权力的概念隐喻表征:来自大小与颜色隐喻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troop和内隐联想范式,从多重隐喻角度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权力的大小隐喻及颜色隐喻,包括2个实验。实验1探讨汉语中权力概念能否启动大小隐喻表征。实验1a发现在高权力用大号字体、低权力用小号字体呈现时被试的反应时更短;实验1b发现被试进行高权力与大方块属性词联结、低权力与小方块属性词联结的反应时更短;实验2探讨汉语中权力概念能否启动颜色隐喻表征。实验2a发现高权力用金色、低权力用灰色呈现时被试的反应时更短;实验2b发现被试进行高权力与金色方块属性词联结、低权力与灰色方块的属性词联结的反应时更短。该研究结果表明:在Stroop和内隐联想范式中,抽象的权力概念可以通过大小、颜色进行隐喻表征。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倾向于将高权力用大、金色进行隐喻表征,而将低权力用小、灰色进行隐喻表征。  相似文献   

20.
祁乐瑛 《心理学探新》2012,32(3):220-224,230
该研究采用从1位数到9位数的数为刺激材料对58名年龄21.00±1.23岁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旋转研究,从而探讨表象表征的容量,实验的刺激有四种类型:数字—数字对应、汉字—汉字对应、数字—汉字对应、汉字—数字对应,每种刺激类型呈现18次,共72试次随机呈现。心理旋转的角度有两个:45°、315°,实验中的数均包含正像和镜像两种形式。结果表明:(1)表象表征的容量是4个组块,以4为分界线,认知资源分配不同;(2)表象表征在容量小于4个组块时占优势,以4为分界线,表象表征与命题表征的作用不同,命题表征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3)表象表征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受刺激物理特性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