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理论"的实验任务与研究趋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理论”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最活跃、最多产的领域。本文介绍了“心理理论”的涵义,解释为什么称之为“理论”,在作者自己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理论”实验任务进行了总结分析。主要从实验任务的角度探讨心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认知与神经机制方面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
贫困问题:基于心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心理学,是在心理学视角下研究贫困问题的一种新研究取向,是心理学在贫困领域的最新运用。现阶段贫困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行为决策等三个方面。贫困文化理论、稀缺理论、自我损耗论分别从贫困文化、稀缺心态以及意志力资源视角解释了贫困产生的心理机制。在摆脱贫困过程中需要打破贫困循环,未来贫困心理学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贫困的产生机制、神经生理机制,贫困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以及心理学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3.
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研究述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杨慧芳 《心理科学》2002,25(2):244-245
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以认知过程为基础解释人类行为的产生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攻击行为这一人类最古老的侵犯行为也受到这一研究趋势的影响,其中尤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最为突出,它提出了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本文试对该模式的研究状况作一简介,以期引起国内同行对此领域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国外学习无能(包括学习困难)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芬 《心理科学》1992,(5):55-58
有关学习无能的研究遍及各个学科(神经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以及各个专业领域(如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等等)。如此众多的研究使我们很难把所有的研究范围都进行概述,更何况每个专业领域或学科的研究有许多的重叠交叉之处,在此我们从病因学、教育和行为学以及学习无能的主要类型这三方面的研究为主线进行概述。病因学(Eiology)研究病因学是研究一特定问题因何存在的原因以及对此原因的解释。为了解释有效,病因学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原因.有关学习无能的病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具身理论是继计算隐喻、联结主义之后诠释人类是如何获取知识表征世界这样一个本质性问题的新视角, 指出概念系统的建构对真实身体及其身体活动的体验的依赖, 即具身性。随着认知科学的快速发展, 具身理论已从原始阶段的哲学思辨成为认知心理学、社会认知等领域解释各种现象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章简要回顾了具身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选取了社会认知心理学中主要的研究对象, 即态度、社会知觉、情绪等, 总结具身理论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范式及最新研究成果。最后, 文章从实证的角度指出在社会认知领域中以具身理论为框架开展实证研究时值得注意的要点, 并提出此类研究结合其他研究视角(例如, 神经科学, 跨文化心理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来研究科学。不仅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所用的方法相去甚远,而且他们所关注的科学侧面也大相径庭。最终我们会看到,一方面有些哲学家试图对科学知识进行逻辑分析,另一方面有些社会学家坚持认为,知识的构造具有社会性。本文试图从一种综合性的观点出发看待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社会学。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已经开始明确地或不明确地运用模型来探讨科学研究的不同方法间的关系。鉴于后面将要阐述的理由,我考虑的重点将放在科学心理学与科学社会学之间的关系上。还原论模型要么坚持说社会学可以还原到心理学中更具解释性的基础领域,要么认为心理学可以还原到社会学。“补遗”模型不这样极端,按照这一模型,解释的主要任务可以由心理学或哲学或社会学来承担,余下的解释工作则需借助别的领域来完成。其他模型并未主张以某一学科为主,它们认为,科学研究的不同领域是在通过相互协作或相互竞争来解释科学本质的各个侧面,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这些领域各自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7.
智力差异是心理学领域智力研究和个体差异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研究者对智力个体差异的内在机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释,随着认知领域相应研究的发展,陆续出现了4种研究取向:因素取向、参数取向、策略取向和适应性取向。文章在简要介绍4种取向的内涵、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综述了各个取向相关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最新进展。已有研究表明,四种取向在解释个体智力差异本质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未来的研究需要努力构建比较全面的智力差异理论;从认知加工和神经机制研究相结合的角度恰当解释智力差异;同时加强对非认知因素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元记忆监测是元记忆能力的重要部分,元记忆监测能力是元记忆能力的关键。近年来元记忆监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研究兴趣,这种研究兴趣渗透到心理学的不同领域,如记忆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本文探讨了元记忆监测的含义、类型、机制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积极情绪对视觉注意的调节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推动下, 已有研究不但发现积极情绪扩展了空间和时间注意范围、增加了注意灵活性, 而且发现在积极情绪下个体对积极刺激表现出了注意偏向。对这些现象, 先前研究主要以积极情绪的扩展与建构理论、情绪信息等价说等理论来加以解释。但这些理论主要从宏观上强调情绪信息对注意加工的启动或积极情绪对注意资源分布的调节, 并不能清楚地揭示积极情绪对注意调节的内在机制。神经生化机制研究发现, 这些现象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对注意控制能力的调节以及积极情绪对初级视觉皮层编码的调节有关。将来研究者可以基于不同的种类的注意选择和注意模型来进一步拓展积极情绪对注意调节的研究, 同时注重对其机制的探讨和理论的整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一元论与多元论之争是道德心理学领域近些年最为活跃的理论交锋之一。道德一元论认为所有外在的道德现象与内在的道德结构都可以用一种因素来解释。道德多元论则认为道德不能只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而是存在多个不同质的道德维度,且具有文化敏感性。对应道德理论和道德基础理论是这场争议的典型代表。双方就伤害的解释力、道德失声现象、模块化道德与洁净维度独立性等方面展开论争。未来研究应从三个具体方面进一步探索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难题,进而保持道德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活力。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8,(5):210-216
随着人们休闲观念的逐渐转变,休闲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旅游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时间配置、休闲与个人发展、休闲与家庭时间配置、休闲与社会经济四个方面对国内外休闲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加以梳理和总结,旨在系统分析休闲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研究逻辑,提出该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空间,并运用该理论对中国社会经济现实提供科学分析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100多年来,精神分析理论所阐述的观念已渗透到心理学、文学、艺术和文化等广泛领域。尽管精神分析享有广泛声誉,但直到最近,它才得到经验实证的支持。通过对支持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驱力、防御机制、客体关系、恋母情结)和心理动力治疗(移情、反移情、解释、阻抗)几个主要概念的信度和效度的经验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也探讨了这些实证研究对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学未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晔   《心理科学进展》1985,3(2):3-10
本文主要谈美国心理学和苏联心理学近年来的基本情况和动向。这个题目很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概括地谈一谈我们认为重要的,与我所研究课题有关的几个主要心理学领域,即基本理论、普通心理、生理心理、发展心理,以及社会心理。考虑到苏联心理学理论对我们影响较大,所以在苏联心理学方面侧重谈一谈主要理论观点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采用计算任务来探讨脑机制已成为国外研究大脑活动的重要领域。该文阐述了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领域有关计算的脑机制研究。神经心理学及脑损伤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脑两侧顶下小叶和左前额叶与计算加工有关。ERP、PET和fMRI脑成像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命名与比较、心算、精算和估算等不同计算任务,其所激活的脑部位有所差异,但是大脑两侧顶下小叶和左前额叶可能是计算加工的主要脑部位。由于研究材料、方法和程序的不同,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都有可能参与计算加工。  相似文献   

15.
威廉·冯特于1879年创立现代心理学,一百多年来,在心理学的发展中也包含了宗教心理学的发展。宗教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占一定的地位。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宗教的演变也是可以解释的。如宗教行为如何产生的。实验心理学从个人生活方面对个人信仰、目标、价值等进行研究、描绘和解释。宗教心理学也对群体、民族进行研究。冯特的《民俗心理学》(Folk psychuology)是他的一个重大研究领域。他认为,宗教是重要的。他相信宗教是社会的中心轴。  相似文献   

16.
社会阶层代表了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对自己所处社会等级的感知。社会阶层因其概念的独特性、功能的广泛性、影响的深刻性和结论的系统性, 成为了心理学中的前沿热点领域, 目前主要有劳动、健康心理、社会文化、等级和社会认知五种研究视角。基于现有视角对社会阶层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 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 围绕着不同阶层感知公平的差异、社会公平对不同阶层的影响作用以及低阶层感知不公平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未来研究可以从概念辨析、理论整合、加强应用研究等角度来推进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有关离身经验的研究有助于当前心理学与认知科学深化对自我及具身认知的认识。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诱发离身经验之脑与神经科学研究,长期以来笼罩在离身经验上的神秘面纱,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澄清。当前有关离身经验的科学心理学解释主要包括:诱发离身经验的神经相关物解释、诱发离身经验的身体拥有错觉解释、精神活性物质效用的解释、自发离身经验的特殊性解释。然而,当前的实验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解释主要侧重于诱发离身经验,而对自发离身经验的解释则有待新的科学框架与理论予以审视。未来的跨学科研究需要继续探索离身经验究竟是一种纯粹的幻觉还是一种实在的知觉,建构更为系统、科学的身体自我意识理论框架来解释离身经验,并利用新兴神经科学技术揭示精神活性物质影响离身经验的、潜在的脑与神经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注意一直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经典主题,传统的观点认为注意是一个整体知觉,而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以及心理学与神经生理学技术的日益结合,有研究者提出把注意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来加以研究。本文总结了Posner提出的警觉、定向、执行控制的注意系统理论,以及结合FMRI的一些研究证据,进一步阐述注意子系统的大脑神经结构。  相似文献   

19.
自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美国心理学已成为世界心理学的一大中心。这除了是因为美国心理学有最庞大的队伍和最广泛的研究领域,更主要的是因为美国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心理学具有深刻的影响。其中,心理学仪器方面的影响是引人注目的.一、美国心理学仪器发展的历程德国是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地。在十九世纪中叶,韦柏、费希纳、黑尔姆霍兹等人已为实验心理学奠定了基础。到了七十年代,冯特和艾宾浩斯已开始进行系统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虞积生  林春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1):67-67
人口已成为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一大难题,并将危及全世界。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外国心理学者近20年来开始涉足人口领域,八十年代以来,出版了《人口心理学导论》等专著。许多作者根据实证材料提出不同模型描述、说明、解释生育行为及其相关因素。我们用同卷法从研究生育观——生育动机、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关系入手,试图为建立中国人口心理学头石探路。这方面的工作可能是有意义的。根据我们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