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科岩 《心理科学》2015,(4):966-972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珠三角地区高科技企业61个工作团队的387名员工为调查对象,在控制被试的教育水平、工作年限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后,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技术考察团队心理安全感、知识分享及成员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团队心理安全感对知识分享和成员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知识分享是团队心理安全感与成员创新行为之间的跨层次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2.
知识隐藏指组织中个体面对同事知识请求时故意隐瞒或刻意掩饰的行为, 具体包括拖延隐藏、装傻和合理隐藏。知识隐藏不利于个体间知识分享行为的产生, 是知识领域的反生产行为, 对组织效能具有严重破坏作用。针对这一问题, 基于调节定向理论, 从动态视角出发拟通过探究地位动机的维度结构并开发测量工具来探究个体和团队层次中知识隐藏的心理机制及边界条件, 以有助于深化对知识隐藏的规律性认识, 有利于组织更好地应对知识隐藏现象。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享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社会困境,个体在组织内部面临着分享知识或不分享知识的博弈。但是,目前从社会困境理论分析知识分享困境特征、应对策略及解决机理的研究仍然缺乏。针对这一问题,从社会困境理论出发,分析了知识分享社会困境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同时,结合社会困境对策的研究,划分了应对知识分享社会困境的战略性对策、结构性对策和动机性对策。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促进知识分享的相关实践,并阐述这些实践促进知识分享的内在机理。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对策总结的基础上,为未来知识分享研究提供了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4.
虚拟社区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现象——90%的用户不参与知识分享,这可能与虚拟社区知识分享中的旁观者效应有关。本研究通过3个情境实验探究了虚拟社区知识分享中存在的旁观者效应以及帖子主题特征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虚拟社区知识分享中存在旁观者效应,且帖子主题的紧急程度和具体程度对旁观者效应起调节作用。即旁观者人数较多时,个体的知识分享数量显著少于只有1个或不存在旁观者的情境;而在帖子主题比较具体的情况下,旁观者人数对个体知识分享数量的作用不再显著;在帖子主题比较紧急的情况下,旁观者人数对个体知识分享数量的作用则出现反转。研究结果表明,虚拟社区知识分享中存在旁观者效应,通过操纵帖子主题的紧急性和具体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改变该旁观者效应。  相似文献   

5.
企业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结构与测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玉浩  龙君伟 《心理学报》2008,40(3):350-357
通过对52名员工访谈和217名员工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经专家讨论,编制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员工知识分享行为问卷。对407份有效问卷的探索性分析表明:员工知识分享行为是三因素结构,即分享质量、协同精神和躬行表现。为了进一步验证员工知识分享行为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对428份有效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了三维结构模型的合理性,说明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编制的员工知识分享行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6.
知识型团队的创造力不仅受到团队知识异质性和成员创造力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团队成员之间的认知互动过程。通过391份知识型团队的领导与成员的配对问卷调查,从互动认知的视角,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认知冲突和任务知识协调对知识异质性与团队及其成员创造力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冲突在知识异质性和团队及其成员创造力之间有着显著的中介作用;任务知识协调则调节了知识异质性对团队及其成员创造力的影响。当任务知识协调水平高时,知识异质性与团队及其成员的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均正向显著;当任务知识协调水平低时,知识异质性与团队创造力之间呈倒U型关系,但与个体成员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简云龙  刘源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589-1603
动机连续体是对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进行整合的心理学概念,其对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争论提出了不同的假设。从大理论(grand theory)视角出发,对涉及上述两个概念的理论进行梳理,将自我决定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进行整合。由此展开对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结构的讨论,总结了动机的单维结构、多维结构和复杂结构假设下的理论新进展,分别论述在拮抗效应、累加效应和其他复杂效应等假设下动机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并展开不同效应对实践应用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程垦  林英晖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6):1111-1122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议题。但是, 关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概念内涵, 目前还存在一定模糊性。基于动机视角, 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定义、特征、动机、类型等方面, 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概念模糊性进行细致解构与深入剖析, 形成相对系统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概念内涵; 并据此概念内涵背后的动机逻辑, 对现有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梳理, 阐释其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机制; 最后, 从细分类型、测量工具、研究视角、影响因素、抑制机制、影响效应与本土化等方面为后续研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情绪社会分享动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招募了305名大学生被试,要求被试回忆近期发生并分享了的积极和消极情绪事件,并报告与他人分享情绪的基本形态、分享动机,以及多项社会适应指标。研究检验了情绪社会分享动机问卷(SSMS)中文版的信效度,发现新版SSMS存在7个因子,即认知清晰、宣泄、影响他人、获得关注、共情、寻求支持、告知他人。7个动机因子中,认知情绪、宣泄、寻求支持和告知他人与社会适应指标有较强相关。积极情绪事件分享在影响他人、获取关注和告知他人等方面动机较强;负情绪事件分享动机在认知清晰和引发共情方面较强。而且,女性的宣泄动机较强,男性在获取关注上较强。负情绪事件分享时,女性有较强的引发共情动机。  相似文献   

10.
差异化变革型领导是团队领导领域的最新议题,现有的研究局限于探讨其社会心理方面的作用机制。本文从社会网络机制出发解释差异化变革型领导对团队知识分享及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基于65家企业的225个工作团队样本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团队一致性变革型领导正向影响团队交流网络密度从而提高团队知识分享;个体差异性变革型领导正向影响团队成员交流网络密度差异性从而降低团队知识分享;团队知识分享正向影响团队创造力。本文的证据表明,在中国情境下,差异性团队领导行为不利于创造稠密的团队交流网络,以及团队知识分享,从而不利于提升团队创造力水平。  相似文献   

11.
团队中专家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而不胜任专家对于团队互动模式的影响鲜有研究。采用实验室任务团队,通过对专家胜任力进行精确操纵,研究发现不胜任专家团队条件下出现了明显的"成员补偿效应"。即普通成员的主导行为和功能性行为显著增加;影响力水平显著提升。同时,普通成员影响力水平受到领导开放性的调节。只有在高领导开放性的团队中,普通成员对不胜任专家的补偿效应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师生之间的动机感染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动机定向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学生对教师行为、情绪和课堂动机气氛等线索的社会知觉是动机感染发生的基础.当前研究中,期望形成模型和教学支持模型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动机感染的潜在过程.基于社会认知的视角,推测出动机感染的发生机制包含学生无意识的自动的目标感染和有意识的满足基本心理需要两条路径.该机制需要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应关注以下几点:(1)利用质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思路;(2)注重文化和情境等变量在动机感染中的价值;(3)动机感染双向过程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3.
借鉴行为经济学家开创的应用行为决策于贫困研究的新范式, 选取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建构“认知和动机双视角的行为贫困陷阱”的立论模型; 然后通过“贫困所致认知后果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 以及“贫困所致认知和动机后果共同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作用机制”来探索贫困所致心理后果与后继决策行为间的因果效应; 最后进行“贫困所致认知功能改变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随机控制实验”和“贫困所致自我认同改变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现场干预研究”, 旨在通过“扶志和扶智”达到“授人以渔”, 并从中提炼出可供扶贫政策参考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知识异质性团队的异质性知识网络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知识异质性团队的异质性知识网络是指团队内每个异质性知识成员因原来的学习经历或工作经历所建立起来的跨组织异质性知识网络.本研究旨在探明这一异质性知识网络的互动机制、创新路径与双向动态演变过程.努力将知识管理、社会网络、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选择典型的高管团队,研发团队,以现场研究为主,综合运用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异质性知识网络的三种基本形态、知识流运行特征和模式进行研究.同时考察基于网络交互记忆系统、知识冲突和个人图式拓展的多重创新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异质性知识网络的双向动态演变过程和相应的结网与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谦卑型领导行为是近年来新兴的领导力理论,团队创造力也一直是学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缺乏深入探讨二者关系的研究。本文基于团队沟通视角,研究了谦卑型领导行为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边界条件。对76位团队领导和342位团队成员的匹配数据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谦卑型领导行为对团队创造力有积极影响;团队成员之间横向的深度沟通以及团队成员与团队领导之间纵向的反馈沟通共同中介了这一影响过程;此外,团队认知多样性是影响谦卑型领导行为发挥作用的重要边界条件,在高团队认知多样性的情境中,谦卑型领导行为通过团队沟通过程对团队创造力的积极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汪玉林  雷旭 《心理科学》2015,(5):1058-1066
想/不想范式(Think/No-think,TNT)是基于go/no-go范式提出来的用于研究动机性遗忘过程的实验范式,主要过程是指个体对于记忆的提取抑制可以导致随后该记忆的遗忘。近年来TNT范式的大量行为学研究都一致性地发现记忆提取抑制可以产生负性控制效应,验证了在实验室情境下对动机性遗忘进行研究的可行性。其中,负性控制效应指的是压抑条件的项目相对于基线条件的项目的回忆量有显著降低。关于动机性遗忘发生的神经机制的探讨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证据,总结脑电(EEG)和功能核磁共振(f MRI)两个模态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动机性遗忘发生的多模态功能网络模型。最后,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展望了TNT范式未来的研究方向,其中特别注意到同步EEG-f MRI技术的应用有望为我们揭示出记忆提取抑制导致的动机性遗忘发生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检验了绿色变革型领导对团队绿色行为的影响,并从社会认知的视角探索团队绿色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和团队集体主义氛围的调节作用。对104份团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绿色变革型领导与团队绿色行为呈正相关,团队绿色自我效能在上述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团队集体主义氛围正向调节了团队绿色自我效能与团队绿色行为的直接关系,以及绿色变革型领导与团队绿色行为之间经由团队绿色自我效能的间接效应。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如何管理团队绿色行为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8.
本从犯罪动机的概念出发,阐述了犯罪动机与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关系,重点讨论了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十大内因,并欲提出一些预防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依据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目前,研究者扩展了TPB的认知成分,在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研究中增加了描述性规范、道德规范、预期后悔、过去行为以及风险感知等变量。结果发现,TPB扩展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多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意图和行为;依据TPB理论开展的干预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完善TPB理论及其扩展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更多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干预中。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升团队创新绩效?这是近年来管理实践界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鉴于创新是一项兼具“探索”与“利用”双元特征的活动, 懂得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悖论关系就成为提升团队创新绩效的关键。基于成员认知风格的微观视角, 从“组型”与“构型”两方面探索了解决这一悖论关系的方法。具体而言:(1)成员认知风格组型与团队领导行为之间的互补效应有助于解决团队创新悖论; (2)在合理的“成员认知风格-工作角色要求”构型基础上, 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有助于解决团队创新悖论。进一步地, 还基于阴阳哲学思想研究了解决团队创新悖论的内在机制。为论证相关理论命题, 将开展三个研究模块,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提出的研究模型进行检验。相关发现不仅有助于丰富从微观视角研究团队创新前因、悖论管理方法的理论成果, 还将为企业的创新管理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