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人在某些情况下推理他人心理状态时也会像较小的儿童一样出现自我中心化。本研究通过控制完成心理理论任务的反应时间,比较成人被试在有/无时间压力情况下推理他人心理状态时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其中,实验1选取2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指示交流任务(考察视觉观点采择),实验2选取76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成人版意外地点任务(考察错误信念理解)。结果发现,在限制反应时间的条件下,被试会更加自我中心化。两个实验的结果支持了成人推理他人心理状态可能是一个两阶段的加工过程的假设,即先自我中心再调整:首先以自我心理状态进行自我中心锚定,然后(若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存在差异)克服自我中心,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观点采择对人们加工情绪具有明显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人们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加工偏向, 且观点采择对外显情绪的加工具有调节作用。但观点采择如何影响内隐情绪的加工尚不清楚。为了考察观点采择对内隐情绪加工的影响, 当前研究要求被试分别通过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完成情绪图片(中性图片和负性图片)的形状辨别任务, 同时记录其脑电活动。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 与他人视角条件相比, 自我视角条件下加工负性信息引发了更大的额部及中央的N200 (180~220 ms)和顶区的LPC (267~567 ms)波幅。相位锁定的时频分析结果显示, 刺激呈现后0 ms 至300 ms时间窗口内, 在自我视角条件下, 负性信息的加工引发了显著增大的theta (4~8 Hz)节律的能量活动。成分分析和时频分析的结果均表明, 自我视角条件对负性信息加工具有启动效应, 他人视角条件则抑制了对负性信息的加工, 说明观点采择对内隐情绪加工具有调节作用, 反映了人不仅能够区分环境中潜在的危险信息, 而且能通过观点采择区分自我与他人。  相似文献   

3.
从抑制控制模型出发,采用负启动范式考察视觉观点采择的认知机制。实验1采用自身体转换任务(N=35) 、实验2采用圆点数量判断任务(N=33)分别考察成人在完成二级和一级视觉观点采择任务时是否需要抑制控制的参与。结果发现,成人在完成两类视觉观点采择任务时均出现了负启动效应,说明当他人观点和自我观点不一致时,个体需要抑制自我的观点才能成功采择他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自我–他人重叠(self-other overlap)是指交往关系中的个体不同程度地接受和理解他人的观念、资源,从而出现自我和他人信息表征的重叠现象。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及观点采择的作用。实验1采用情境启动法,探讨高、低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重叠程度差异显著,重叠程度越高,助人行为越明显。实验2采用语义启动和情境启动法,考察观点采择在自我–他人重叠影响助人行为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观点采择和重叠程度的主效应显著,观点采择与重叠程度的交互效应显著,与控制组相比,观点采择条件下,助人行为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越高,助人行为越明显,而且观点采择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经典的视觉观点采择范式,本研究探讨人们如何采择群组视角观点。研究创设了自我视角信息与群组视角信息一致与不一致条件,比较两种条件下被试对自我视角信息判断的反应时。若被试在视角信息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其在一致条件下时,提示被试在判断自我视角信息时受到了群组视角信息的干扰,即自动加工了群组视角的观点。结果显示,相比视角信息一致条件,被试在视角信息不一致条件下反应时更长。当虚拟人物群组被箭头替代后,被试自动加工群组视角信息效应消失。该结果揭示,人们会自动地加工社会群组的视觉信息,且该效应不能由物理层面的指向所解释。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面孔知觉时表情或性别信息加工优先性的问题,要求被试对不同时长窗口中呈现的一系列面孔刺激的性别或者表情做出判断。两类任务的排列设置分为完全随机(实验1、2)和随机区组(实验3)。结果一致发现在面孔刺激呈现时间为12ms和50ms时,面孔表情信息识别比面孔性别信息识别更准确。由此推论,面孔知觉中面孔表情信息加工优先于面孔性别信息加工。  相似文献   

7.
观点采择是用于理解别人的想法、观念的能力,允许人们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和视角来看待事物和客体。已有研究表明空间观点采择涉及自我旋转(self-rotation),在此基础上,我们假设自我视角表征在旋转到目标位置后将缓慢旋转回位,提出了"旋转-回位"的假说。通过两个包含连续观点采择任务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任务的目标之间角度差越大,判断所需反应时越长,且角度差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类似于单个空间观点采择任务中目标与被试位置间的角度与反应时的关系;且两个任务间时间间隔的增长减弱了角度差对反应时的影响。研究初步支持了"旋转-回位"假说:空间观点采择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视角表征先向目标位置旋转,在任务完成后逐渐回位。这一结果和结论巩固并补充了现有的关于观点采择的理论,并对理解观点采择过程中对视角表征进行的认知操作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楚  耿海燕 《心理学报》2023,55(2):224-236
为了实现流畅的社会互动,个体需要同时加工自我与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并能有效地区分二者。然而个体对自我与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存在共享神经表征,那么大脑是如何在同时完成自我与他人视角信息加工的前提下又不至于混淆二者的呢?本文通过创新性的、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内隐视觉观点采择任务,发现对于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加工存在频率约为1 Hz的行为振荡现象,并且二者存在180°左右的相位差。这一结果说明在有他人在场的社会情景中,自我视角与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加工是一种具有周期性的交替优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权力和观点采择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权力动机在其关系中可能起到的调节作用。实验通过图片故事练习测量被试的权力动机,使用语义启动法和书写经历法唤起被试的高低权力感,最后要求被试完成认知观点采择任务和情感观点采择任务以考察其观点采择表现。结果发现:(1)在认知观点采择任务中,权力和权力动机的主效应显著,低权力者比高权力者的认知观点采择更好;(2)在情感观点采择任务中,权力和权力动机的主效应不显著,说明权力不可预测情感观点采择;(3)两类任务中不同类型的权力动机在权力与观点采择的关系中均显示出显著的调节作用,相比于个人化权力动机为主的个体,社会化权力动机为主的个体的观点采择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10.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出发, 想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对相关研究综述发现: (1)观点采择是否存在自我中心偏向依然存在争论; (2)观点采择自我中心偏向不是始终存在的, 其原因可能是个体受到时间压力和特定类型任务的要求; (3)他人存在影响观点采择自我中心偏向, 并且这种影响是自动化的, 不受任务类型的影响; (4)观点采择的认知机制主要包括交互对齐、记忆提取和概率计算。未来研究需要: (1)整合已实现的计算模型; (2)进一步探究观点采择能力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3)探究观点采择中私有信息的作用; (4)提高观点采择研究的生态效度; (5)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汇聚性验证。  相似文献   

11.
王凌云  张明  隋洁 《心理学报》2011,43(5):494-499
研究使用外显面孔再认实验(实验一)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实验二)检验自我参照框架是否是自我面孔加工优势出现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假设。具有不同朝向(左或右)的被试自己面孔和朋友面孔呈现在视野中央, 实验一中, 被试的任务为参照自我框架(观察者角度)或他人框架(被观察的像的角度)判断自我面孔的朝向(忽视朋友面孔), 或者判断朋友面孔的朝向(忽视自我面孔); 实验二中, 被试的任务为参照自我框架或他人框架判断所有面孔的朝向。结果表明:自我参照框架促进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的出现, 而他人参照框架消减自我面孔优势, 这种效应稳定地存在于外显和内隐两项任务中。并且, 自我参照框架对自我优势效应的促进作用不依赖于面孔刺激背景。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当被试主动做出与他人一致/不一致的选择行为(实验1)或看到他人做出与自己一致/不一致的选择行为(实验2)时,其选择行为的一致性是如何影响结果评价过程的。脑电数据表明在结果评价的早期阶段,无论被试是主动或被动地与他人做出相同选择,这种选择一致性都会放大输赢结果之间的差异:体现在选择一致情况下比不一致情况下诱发更大的d FRN。而在结果评价的晚期阶段,当被试先做出选择之后,看到他人做出与自己不一致的选择时(实验2),相比他人与自己选择一致时,诱发了更大的P3和LPP波幅。说明被试很可能把他人的不一致选择加工为一种冲突。因此投入了更多认知资源来加工这一结果。本研究是一个探索性的创新研究,首次从时间维度上分离了选择行为和结果反馈两个阶段,并提供了选择一致性对结果评价有影响作用的脑电证据。  相似文献   

13.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出发,想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观点采择能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群际关系.依照研究内容是否涉及群际互动,可以将前人研究分为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静态研究中,观点采择可以通过自我—他人融合、不公正感知等中介机制影响群际关系.动态研究中,观点采择可能引发反应性自我中心主义与评价关注,进而影响群际关系.未来可以从观点采择的真实干预、对群际冲突感知的影响以及检验观点采择与群际关系的调节变量等角度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崔诣晨  王沛  谈晨皓 《心理学报》2016,48(12):1538-1550
从表征状态与他人知觉信息加工方式两个角度探讨了内隐人格理论对他人印象加工策略的影响。首先采用自编的童话情境测验对120名被试的内隐人格理论进行维度分析, 甄选出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的被试(实体论42人、渐变论48人)。随后使用错觉关联效应的实验范式, 要求两类被试(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及其指向性情境)对他人行为信息进行判断, 记录自由回忆和频率估计的差异值。结果发现: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在知觉他人时采用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实体论者通常采用启发式加工, 渐变论者通常采用分析式加工。实体论者在进行启发式加工时, 通过对他人行为信息的即时性判断形成他人印象; 渐变论者在进行分析式加工时, 对他人行为信息进行记忆性判断, 最终依赖情境信息形成他人印象。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认知物体过程中是如何发展区分自己的心理意象与他人现实环境中获得的视觉信息的能力,即区分看见的和知道的观点采择能力。结果发现:(1)5岁儿童才基本具备观点采择能力。(2)不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观点采择水平模型和年龄特征。(3)在不同的信息种类条件下儿童上述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4)呈现不同的视觉信息也影响儿童上述的观点采择。(5)儿童在观点采择过程中产生错误主要是由于儿童不能把自身对客体的不确定信息的区分外推到他人身上去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面孔知觉时表情或性别信息加工优先性的问题,要求被试对不同时长窗口中呈现的一系列面孔刺激的性别或者表情做出判断。两类任务的排列设置分为完全随机(实验一、二)和随机区组(实验三)。结果一致发现在面孔刺激呈现时间为12ms和50ms时,面孔表情信息识别比面孔性别信息识别更准确。由此推论,面孔知觉中面孔表情信息加工优先于面孔性别信息加工。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视觉观点采择在注视喜欢效应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对点观点采择范式进行改编,通过操纵字母位置来改变其对于虚拟人的可见性,要求被试对虚拟人可见或不可见字母的喜爱程度做出评价。结果发现,被试对虚拟人可见字母的喜爱程度显著高于不可见字母,且这种喜欢效应的产生不是由他人的注意力引导或目标物的位置决定的,而是由于人们对他人的视觉观点信息进行了加工,从而引发了对他人可见字母的喜欢效应。结果表明,视觉观点采择在喜欢效应的产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对大学生在观点采择和控制两种条件下,性别-职业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结果的对比进行实验。研究表明:观点采择策略的干预效果明显,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在明显地减弱;在性别-职业刻板印象上存在内隐效应,而且没有性别差异,无论在正常情况下还是受到观点采择策略的干预,男女被试均表现出同等的情形,说明内隐刻板印象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内隐的和无意识的水平上观点采择无法完全消除刻板印象;实验证明研究设计的性别-职业刻板印象的IAT纸笔测验版本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延迟满足决策任务,要求儿童分别为自己和他人做出决策,本研究考察了观点采择因素对儿童情感决策发展的影响。实验一选取3岁和4岁儿童各40名,结果发现3岁儿童和4岁儿童在为自己选和为他人选两种条件下的表现均无显著差异,都倾向于做出延迟选择。实验二选取3岁和4岁儿童各60名,在为他人的选择中进一步区分了不同的观点提示条件,并增加了观点采择测验任务。结果发现,4岁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不同的观点提示条件下为他人选择时分别表现出了与为自己选择不同的决策趋势;3岁儿童尚未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在各种不同观点提示条件下为自己和为他人做选择时差异均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观点采择能力对儿童情感决策的影响是发展性的。随着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能够确立正确的延迟动机,为他人做出有效的决策。  相似文献   

20.
金心怡  周冰欣  孟斐 《心理学报》2019,51(9):1028-1039
研究以经典的乌龟任务(实验1)和改良的滤镜任务(实验2)对3岁幼儿的二级观点采择进行探究, 并探讨其在短暂的社会互动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1) 3岁幼儿尚难以自发进行二级观点采择, 但已具备进行这一加工的潜质; (2)短暂的合作互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采择他人观点的成功率, 而竞争互动则无类似影响。该发现为从建构主义角度解释视觉观点采择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