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惯例是一种群体的程序化行为,类似于思维定势,其实验测量最早源于 Cohen 与 Bacdayan (1994)发明的TTT扑克牌游戏。研究选取35对两人组被试,在问题解决的框架下采用微观发生法的思路重新设计实验任务,探讨了两人问题解决中惯例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惯例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结果表明:(1)修改后的40局TTT扑克牌游戏中存在明显的惯例现象,这可以从可靠性、速度、重复的行动序列、基于特定策略的行为模式和偶尔的次优性5个指标进行验证和描述。(2)惯例的产生是在行为掌握基础上,不断进行表征重述的结果。这一过程体现了惯例的产生是程序性知识转向陈述性知识、无意识转向有意识、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姜英杰  李广  邵涵玉 《心理科学》2007,30(3):654-656,665
近20年来,各国心理学家就欺负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欺负行为研究中对欺负行为的评价和测量上存在的局限以及相应的改进策略。目前欺负行为评价中的问题主要有:对欺负定义的理解和界定不一致;对欺负的评价角度不一致;测量工具在适用年龄上缺乏连续性;测量方法存在单一性;测量时间取样不明确等。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操作性定义的界定基础、研究工具的开发方向、测量方法的选取技巧和数据分组的原则等来提高对校园欺负行为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以认知风格为依据,将合作学习小组分为场依存同质组、场独立同质组以及异质组。通过小组对开放问题以及逻辑问题的解决,考察不同认知风格个体、不同类型小组的问题解决过程。同时考察问题解决过程对问题解决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个体在解决不同类型问题时的过程体验不同。(2)问题解决过程在个体的认知风格和逻辑问题解决水平之间起调节作用。(3)不同类型小组的问题解决过程不同。(4)合作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集体问题解决中的知识、惯例和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安  张钢 《心理学报》2008,40(8):862-872
在Cohen和Bacdayan发明的两人TTT纸牌游戏的基础上开发了三人TTT游戏,并以此为实验任务,考察了三人集体问题解决活动能否形成惯例,比较了有问题图式组和无问题图式组之间在惯例和绩效上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1)三人问题解决能够形成惯例;(2)有图式组的惯例化程度总体上低于无图式组,而其惯例化程度提高的速度则快于后者;(3)无图式组的绩效高于有图式组,但前期差异显著,后期不显著。这些结果将前人基于两人TTT游戏所做的惯例研究进一步拓展到三人情境,证实了三人互动中惯例的生成,为研究涉及更多人互动的真正意义上的组织惯例奠定了基础;阐明了知识,特别是前人在组织惯例研究中所忽视的陈述性知识,对于惯例形成和绩效提升的影响,并揭示了其在组织管理和决策活动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集体问题解决中的认知表征、行为惯例和动态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安  张钢 《心理学报》2010,42(8):862-874
以王建安和张钢(2008)开发的三人TTT纸牌游戏(原游戏)及其变式(变式游戏)为实验任务, 研究了集体问解决中认知表征和行为惯例对提高动态能力的作用。共有240名被试, 分成80个三人小组, 参加了前后两场各20盘游戏。80个小组按照是否被告知游戏的问题表征(即有无认知表征), 以及是玩原游戏还是玩变式游戏, 均分成4个区组来玩第一场游戏。在第二场游戏中, 4个区组都玩变式游戏。以玩每盘游戏的平均步时和在问题表征中走过的路径为指标测量惯例, 以玩第一场原游戏习得的能力向玩第二场变式游戏的迁移率来衡量动态能力。结果发现:一方面, 适当的认知表征有助于提高集体问题解决的动态能力; 另一方面, 没有适当认知表征支持的行为惯例反而会阻碍动态能力的发展。概括地说, 动态能力的决定因素是认知表征而不是行为惯例。  相似文献   

6.
心理表征对正投影问题解决及轴测投影图再认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旭群 《心理科学》1997,20(4):329-332
借鉴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采用平面、分离的正投影问题解决及其相应轴测投影图的再认任务,探讨问题表征的结构特征性对空间问题解决和再认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般在正投影问题获得正确解决时,对其相应的、先前从未见到过的轴测投影图往往也可获得正确再认,而且基于正投影问题获得正确解决条件下的再认水平(PCC)显著地高于那些问题未得获得解决下的再认水平(PCI)。在结合被试口语记录的基础上,研究结果证明:基于正投影图上的问题解决过程是受到一个具有三维结构特性而非正投影图中二维特性心理表征的调节;并且,正是这一具有三维结构特性心理表征的建构,使得对具有相同结构特性的轴测投影图获得了更为有效的再认。  相似文献   

7.
合作学习小组的认知风格对其问题解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认知风格为依据,将合作学习小组分为场依存同质组、场独立同质组及异质组,通过小组对开放问题以及逻辑问题的解决,考察不同认知风格个体、不同类型小组的问题解决水平。结果表明:(1)个体认知风格的作用依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2)异质组中存在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会成为有效沟通合作的障碍,进而影响异质组的问题解决水平,影响程度受到问题本身对沟通合作要求程度的影响。(3)异质分组能更好解决开放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在没有明显解决方法的情况下个体从事认知加工以理解和解决问题情境的能力。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量需要借助相对更复杂、更真实、具有可交互性的问题情境来诱导问题解决行为的呈现。使用虚拟测评抓取问题解决的过程数据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潜在信息是当前心理计量学中测量问题解决能力的新趋势。首先, 回顾问题解决能力测量方式的发展:从纸笔测验到虚拟测评。然后, 总结对比两类过程数据的分析方法:统计建模法和数据挖掘法。最后, 从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多模态数据的利用、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测量、其他高阶思维能力的测量和问题解决能力概念及结构的界定五个方面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工作记忆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工作记忆与小学生解决比较问题成绩之间的关系。实验1运用双任务作业研究一致问题和不一致问题的工作记忆负荷是否有显著差别,被试为34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实验2运用工作记忆测验研究成功解题者与不成功解题者的工作记忆容量是否有显著差别,被试为37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结果表明;(1)小学生解决比较问题的成绩受问题类型的影响,他们在一致问题上的成绩显著优于不一致问题。(2)一致问题和不一致问题的工作记忆负荷水平不同,不一致问题的工作记忆负荷大于一致问题。(3)成功解题者的工作记忆容量大于不成功解题者的工作记忆容量。本研究结果说明工作记忆对小学生解决比较问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是员工在非工作时间从行动上避免去做工作相关的事情,并在心理上不去想工作相关的事务。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理论包括资源保存理论、穆斯(Moos R.H.)的社会环境理论和工作-家庭边界理论。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受个体与情境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人格特质、工作压力源、现代信息技术等。在当前工作与非工作边界渗透背景下,未来研究需要在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的综合驱动因素、影响效应和边界条件及跨文化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新课题,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开发人的智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独立存在的实验证据,它是一种独立的认知过程;并概述了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本质研究的另一个问题:元认知和言语活动的关系;最后着重介绍了有关元认知训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解决过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解决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同他的整个思想形成过程是一致的,也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的关于“人”的观点到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观点,再到自己的关于“人”的观点的过程,即从研究人的“自我意识”到人的“类本质”再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270名被试在不同线索条件下解决顿悟问题T puzzle的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图式运用水平的发展,知觉定势在单一线索下对高二被试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导致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被试的问题解决时间短于高中二年级;(2)由于表征操作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增大需操作表征数目的线索不利于五年级被试的问题解决;较高的表征操作能力发展水平使得高二被试在多重线索下有更好的解决成绩;(3)与图式相关的线索并不能有效提高儿童解决顿悟问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睡眠通过影响记忆重组帮助创造性问题解决。其中,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主要帮助增强记忆间的新奇联系,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帮助规则提取、形成关系记忆和记忆整合。而睡眠影响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程度会受睡眠结构变化、在睡眠期间操纵记忆、任务类型的影响。目前睡眠影响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理论解释中,睡眠期间激活扩散程度增加已被较少关注,从系统和细胞层面进行解释成为主流,包括睡眠期间海马-新皮层的对话,突触缩减,以及重叠交替的记忆回放,睡眠通过上述机制促进记忆重组,进而帮助创造性问题解决。未来研究需通过转换需要创造性解决的问题类型拓展研究广度,基于情绪记忆和记忆表征间的跨模态迁移深化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红  林崇德 《心理学报》2001,34(6):39-46
该研究设计了2种实验条件,对360名6-19岁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能力发展进行了研究,旨在讨论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的发展问题,结果表明:(1)6-19岁个体对三项系列问题中有必然逻辑答案的题目的判断能力的发展速度比较平稳;(2)个体对三项系列问题中有必然逻辑答案的题目的判断能力先于对没有逻辑答案的题目,6-9岁个体对三项系列问题中没有必然逻辑答案的题目的判断能力的发展速度低于10岁以后的个体;(3)空间模型、语义模型、语义一空间混合模型和枢纽项比较模型是相互补充的,是在不同认知发展阶段依一定次序,按一定的阶段逐渐形成的,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以枢纽项比较模型为核心、四种心理模型并存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之中的复合模型。  相似文献   

17.
以121名2,4,6年级小学生为被试,采用计算机呈现的方式,探讨了子目标和次佳路径这两个问题结构因素对伦敦塔问题解决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子目标和次佳路径两个因素存在交互作用,解决有子目标-无次佳路径问题时的计划指标要高于其他类型问题。根据被试在伦敦塔任务上的表现,划分为三大类7种表现类型。当存在不同的问题结构因素时,问题解决表现类型体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以69名5岁幼儿为被试,通过创设猜测物体的问题情境,以考察幼儿提问对其解决猜测物体的问题的影响.结果表明:(1)面对问题情境,幼儿运用提问解决问题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提问直接猜测的正确率.(2)幼儿运用两阶段整体策略和逐一排除策略提问来帮助其问题解决的效果好于直接猜测的效果.(3)幼儿提出混合类问题和外在感知类问题来帮助其解决猜测物体问题的效果好于提出内在属性类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采用调整后的公共财物范式,将合作分为内部准备阶段(合作意识)和外部表现阶段(合作行为),以中国人人格问卷(QZPS)为工具,研究人格特质结构对合作不同阶段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在合作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作用的人格特质因素不同。中国人人格特质中的善良和情绪性直接影响合作意识,行事风格与人际关系因素直接影响合作行为,外向性通过调节合作意识与合作行为的关系影响合作行为。(2)在考虑合作意识与人格特质交互作用的模型能够更好的解释和预测合作行为。文中讨论了在研究合作过程时从个体内部因素、特质以及外部情境等多角  相似文献   

20.
汪航  鞠瑞利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7,30(4):857-860
合作学习研究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合作互动中解释的作用。Chi关于自我解释的研究表明解释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学习现象,能够起到修补和建立学习者的心理模型的作用。本研究以28名高一学生为被试,采取了两种程序的合作学习任务,研究中虽然没有发现两种程序在问题解决结果上的显著差异,但是却表现出在心理模型建构方面互动效果上的差异,或表现为同等效果下的互动次数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