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乐观问卷、希望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以雅安地震2.5年后的416名中学生为被试,考察其乐观、希望、反刍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控制创伤暴露程度后,雅安地震2.5年后青少年的乐观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G,也可以经过希望来间接地正向预测PTG,还可以通过希望经主动反刍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PTG;甚至乐观还可以通过侵入性反刍经主动反刍间接地负向预测PTG,但预测作用远小于乐观对PTG的促进作用;乐观通过希望不能经侵入性反刍对PTG发挥显著的直接和间接预测作用,且乐观还不能直接通过主动反刍促进PTG。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创伤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纵向关系,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主观害怕程度问卷、社会支持问卷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对雅安地震半年后的303名小学生进行测查,并于震后一年半时进行再次测查。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对地震半年后的PTSD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无论是震后半年还是一年半,主观害怕都可以加剧PTSD、社会支持都可以缓解PTSD;社会支持在创伤暴露程度与PTSD之间不起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却可以显著地调节主观害怕程度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的影响,表现为主观害怕程度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着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周宵  伍新春  安媛媛  陈杰灵 《心理学报》2014,46(10):1509-1520
采用核心信念问卷、反刍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 以汶川地震4年半后的354名中学生为被试, 考察其核心信念挑战、侵入性反刍、主动反刍、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地震4年半后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整体水平较高, 其中女生高于男生, 初二学生相对低于高年级学生。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 侵入性反刍和主动反刍在核心信念挑战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核心信念挑战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 也可以通过侵入性反刍对创伤后成长起负向预测作用、通过主动反刍对创伤后成长起正向预测作用、通过侵入性反刍经主动反刍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 社会支持在侵入性反刍影响创伤后成长的直接路径上不起调节作用, 但在侵入性反刍经主动反刍对创伤后成长的间接路径上起调节作用, 具体表现为侵入性反刍对主动反刍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反刍和希望对创伤后成长(PTG)的作用,检验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希望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2.5年后的41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侵入性反刍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G,也可以通过主动反刍来间接地促进PTG;希望在侵入性反刍与主动反刍之间的关系中不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但是可以显著地调节侵入性反刍对PTG的影响,即侵入性反刍对PTG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着希望水平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后1年时,采用灾难暴露程度问卷、主观害怕程度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对地震极重灾区的3058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灾难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结果发现:(1)震后1年时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9.6%,其中有目睹他人死亡经历的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6.2%;(2)灾难暴露程度能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主观害怕程度在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支持在灾难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但不能调节主观害怕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其中,无论支持的性质如何,父母和教师的支持都能缓解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而同学和其他人的支持则不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物质滥用之间的关系,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和物质滥用问卷对汶川县和茂县的143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选取有物质滥用的青少年354名作为本研究的对象。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作用物质滥用。不过,在创伤暴露与物质滥用直接关系之间加入PTSD、父母和同伴依恋之后,创伤暴露程度对物质滥用的直接预测作用不再显著,并且创伤暴露程度不能通过同伴依恋预测物质滥用,也不能通过PTSD经同伴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多重中介作用;但创伤暴露程度能通过PTSD正向预测物质滥用,可以通过父母依恋负向预测物质滥用,并且创伤暴露程度还可以通过PTSD经过父母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正向的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创伤暴露问卷、基于DSM-5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青少年行为问题调查表,在雅安地震3.5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的70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创伤暴露对暴力行为和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检验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创伤暴露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暴力行为和自杀意念,PTSD在创伤暴露对暴力行为和自杀意念的影响间起中介作用,抑郁仅在创伤暴露对自杀意念的影响间起中介作用,而在创伤暴露对暴力行为影响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采用创伤暴露问卷、基于DSM-5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青少年行为问题调查表,在雅安地震3.5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的70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创伤暴露对暴力行为和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检验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创伤暴露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暴力行为和自杀意念,PTSD在创伤暴露对暴力行为和自杀意念的影响间起中介作用,抑郁仅在创伤暴露对自杀意念的影响间起中介作用,而在创伤暴露对暴力行为影响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问卷、社会支持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在汶川地震8.5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的118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社会支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在控制创伤暴露程度、性别和年龄等变量后,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这表明,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PTSD、社会支持与PTG的关系中都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追踪研究的方式, 在汶川地震后3.5年、4.5年和5.5年三个时间点, 采用反刍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后24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 考察主动反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 震后3.5~5.5年间,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主动反刍具有跨时间点的正向预测作用, 主动反刍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跨时间点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主动反刍与创伤后成长之间存在跨时间点的相互正向预测关系;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跨时间点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 但震后3.5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可以通过震后4.5年的主动反刍间接地正向预测震后5.5年的创伤后成长;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横断关系随着时间历程的变化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1.
采用修订后的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复原力量表(CD-RISC)以及自编的震后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对汶川地震后异地复学的16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和创伤后成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主观害怕程度对创伤后成长有正向预测作用,主观害怕程度越高,创伤后成长的水平越高;复原力对主观害怕程度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起增强作用;复原力对房屋损毁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创伤后成长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问卷,在汶川地震8.5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的118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PTSD可以直接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降低存在意义感进而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还可以通过提高寻求意义感进而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PTG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也可以分别通过提高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进而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我同情量表、感恩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4.5年后的4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自我同情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感恩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积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SD;积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正向预测PTSD、负向预测PTG。研究显示,积极的自我同情可以缓解青少年的PTSD、促进PTG的发展,而消极自我同情会加重青少年的PTSD;感恩在自我同情与PTSD和PTG之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调查了汶川地震1年后的773名中学生,考察了其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地震1年后,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低,其中男生的水平低于女生,初一学生的水平相对低于初二、高一和高三学生;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各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回避性症状与警觉性增高症状的影响上发生负向调节作用,在创伤暴露程度对闯入性症状的影响上不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社会支持问卷、状态希望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以雅安地震2.5年后的397名中学生为被试,考察其社会支持、状态希望、积极重评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雅安地震2.5年后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G,不过,在社会支持与PTG之间纳入状态希望和积极重评后,社会支持不能直接地促进PTG,但却可以分别通过状态希望和积极重评来促进PTG,还可以经过状态希望由积极重评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PTG。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雅安地震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市芦山县的31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对PTSD和PTG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青少年的认知重评策略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表达抑制策略仅对PTSD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PTG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社会支持可以显著地调节表达抑制策略对PTSD和PTG的作用,表现为表达抑制对PTSD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而降低,并可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而对PTG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核心信念量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对3所大学进行问卷调查,探索具体创伤事件痛苦程度与创伤后成长(PTG)的关系,并检验核心信念挑战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人患病或死亡类的创伤事件痛苦程度可负向预测PTG,并以核心信念挑战为中介;(2)目睹他人或自身相关的创伤事件痛苦程度和自身受虐待类的创伤事件痛苦程度可正向预测PTG,并以核心信念挑战为中介;(3)自然灾害类的创伤事件痛苦程度和家庭冲突类的创伤事件痛苦程度与核心信念挑战和PTG都无显著相关。因此不同领域的创伤事件痛苦程度引发创伤后成长的可能性不同。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生活事件量表、安全感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修订后的DSM-5的PTSD核查表对汶川地震8.5年后的115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重复创伤暴露、安全感和认知重评与PTSD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控制初次地震暴露后,重复创伤暴露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SD,也可以通过确定控制感和人际安全感分别间接地正向预测PTSD,还可以通过人际安全感经认知重评的多重中介作用来正向预测PTSD。不过,重复创伤暴露不能直接经过认知重评对PTSD发挥显著的预测作用,也不能通过确定控制感经认知重评来对PTSD发挥显著的多重间接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乳腺癌患者反刍这一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体象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体象量表(BIS)、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SS)和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对150名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乳腺癌患者的体象可以正向预测PTSD和PTG;(2)乳腺癌患者的反刍在体象和PTSD的闯入性症状、回避性症状中起中介作用,在体象与PTG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体象既可以正向预测乳腺癌患者的PTSD和PTG,也可以通过反刍的中介作用影响PTSD。  相似文献   

20.
为了考察雅安地震后青少年的共情、情绪表达、认知重评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伯克利情绪表达量表、情绪调节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市芦山县的693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在控制创伤暴露程度之后,共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G,也可以分别通过积极情绪表达和认知重评间接地正向预测PTG,还可以通过积极情绪表达经认知重评间接地正向预测PTG。不过,消极情绪表达在共情与PTG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