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使得研究者从一个较为统一的神经机制层面了解人类多个层次的社会认知活动。在猕猴大脑F5区发现的镜像神经元可以在抽象的层面上帮助猕猴理解他人行为的意图。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发现人类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能够匹配外界的知觉表征和内在的动作表征从而通过“居身模仿”这一过程来进行模仿、语言理解、理解他人的意图及情绪这些重要的社会认知活动。另外,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交往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最后,就镜像神经元系统在心理理论中的作用、了解自我-他人问题和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关系、动机、经验等因素对镜像神经元系统活动的调控等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有关心理理论神经机制的研究远未达到共识。从自我与他人协调的角度看,可认为它是一个由多脑区有机组织而成的系统。自我中心化偏差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默认选择,要正确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需要抑制自我中心偏差。因此,心理理论的加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不同的过程:通过模拟自我理解他人,相应的加工脑区为镜像神经元系统;从他人与客体形成的二元关系中表征心理状态的内容,相应脑区是颞顶联合区;对模拟自我进行抑制,相应脑区为背外侧额叶;以及整合协调以上几个过程,其脑区可能是内侧前额叶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认知的神经机制:来自社会脑研究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认知是指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推测他人意图、情感和思想等内部状态的心理加工过程。社会脑假说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大脑内肯定存在着一个旨在认识和理解他人表情的神经机制,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该中枢迅速处理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本文通过回顾社会脑的构成与基本功能,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功能,以及社会脑、镜像神经元对社会认知影响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人类社会认知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三个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4.
镜像神经元的出现为解释人类诸如行为理解、移情等社会行为提供了依据,但是关于它的来源却争论不休。联想学习理论简明直接地解释了人类和猴子之间镜像神经元的差异;指出镜像神经元不仅仅在行为理解中起着主要作用,也是一系列社会认知功能产生的根源;更为重要的是,联想学习理论提出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感知运动学习来塑造和调整,而感知运动学习主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获得,这一结论强调了感知运动的重要性,为个体移情、行为理解等社会功能的塑造和增强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人际互动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表征自身想法和感受的同时试图去理解他人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以驾驭复杂的社交环境。最近研究发现个体主要通过模拟自我加工过程实现对他人的理解, 但这种自我加工以及心理模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自我与他人。因此, 为进行成功的人际互动, 大脑必须灵活区分自我和他人相关的表征, 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区分(self-other distinction, SOD)。通过探讨感知、动作、认知以及情感等不同加工水平社会认知过程中的“自我-他人”区分及相应的研究范式, 实现对人际互动过程更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为改善社会认知、情感障碍以及自闭症的干预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安慰等。亲社会行为产生主要涉及几种认知过程:对他人行为和情绪的注意、社会信息加工、对结果的奖赏预期、社会规范表征、自我控制、以及社会信息整合与价值计算等。基于这些认知过程,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主要与前脑岛和前扣带回、默认网络背内侧子系统、奖赏系统以及前额叶皮层等神经区域有关,因此提出亲社会行为共同的认知-脑神经回路。未来可以对亲社会行为脑神经基础的共性、功能连接以及跨文化研究等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镜像神经元起源问题上的争论及其最新进展。镜像神经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动作知觉和动作执行两个阶段皆被激活。这一知觉和操作的匹配机制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遗传论观点认为镜像神经元的匹配机制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结果,由于镜像神经元具有理解他人动作意图的特殊功能,因而被自然选择,通过遗传而得到传递。联结论则主张这种匹配机制只不过是大脑皮层动作神经元对感觉刺激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是个体经验的结果。镜像神经元的"进化-发展观"则采纳渐成论的观点,认为镜像神经元的起源和进化不可能是联结学习单独造就的,而是进化的、生物的、发展性的、社会认知方面的和基于经验的各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人们十分热衷对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最新研究趋势是探究μ节律与镜像神经元系统活动功能的关联,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μ波抑制是代表高级神经活动标记的重要指标。文章首先介绍了μ波抑制机理,强调了μ波抑制功能概念的飞跃,综述了μ波抑制在三个方面(动作、语言认知、以及高级社会功能)作为镜像神经元活动的证据,最后总结与展望μ波抑制对心理与行为困难的矫正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自闭症患者在社会沟通和交往障碍上主要涉及社会情感互动缺陷、非语言行为交流缺陷、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该群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潜在自动的直觉成分受损被视为其独特的临床症状。鉴于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认知的直觉成分上扮演的重要角色,该系统的功能障碍假说(或称"碎镜"理论)被提出并用以解释自闭症的成因及其异常表现。然而,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与证据检验后,该理论潜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当前的研究显示,迄今为止人类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存在内在缺陷,镜像神经元系统至多是社会认知的附带原因,该系统功能障碍也并非自闭症患者社会认知障碍的必要条件。碎镜理论面临来自临床行为研究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证据的广泛质疑。未来,伴随自闭症研究对象的变化,镜像神经元的社会响应学说的提出,双个体范式、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范式与计算精神病学的兴起,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的真正关系将有望得以阐明。  相似文献   

10.
自发特质推理是一种无需意识努力即可从他人行为描述自动推论其人格特质的社会认知过程;它与心理理论及内隐加工均存在紧密联系。本文从Van Overwalle"镜像系统-心理化系统"的社会脑模型出发,围绕二者在行为知觉编码及特质表征下的功能特性,及其与语义记忆系统和中枢控制系统的协作联系,分析了自发特质推理的认知过程及其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开始,探讨了松果体在身心交互中的重要地位,并分心理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三个阶段,描述了心理学回答"心灵如何被感知"的两条途径:心灵内省与行为反映。最后,文章特别描述了新近发现的镜像神经元,认为它可能是当代心理学体系内的"笛卡尔式松果体",是沟通身体活动与心理状态、自我与他人心理状态的桥梁。未来,镜像神经元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可能与松果体在笛卡尔体系内的地位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2.
“镜像”的内涵与外延:围绕镜像神经元的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镜像神经元被认为是改变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发现,它的发现为迄今为止许多行为实验难以检验的心智或认知现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研究视角。然而,镜像神经元在社会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却引起了研究者的激烈争论。系统回顾镜像神经元研究中的争议,可以尝试以争论焦点出现的逻辑关系和性质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镜像"内涵"的争议,主要包括镜像神经元是否存在及其起源的争议。另一类则主要围绕镜像"外延"的争议,即有关镜像神经元系统和镜像机制的争议。未来的研究必须摒弃将镜像神经元视为"认知科学圣杯"的神经还原主义倾向,将之视为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并将焦点转向关注镜像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6,48(4):444-456
镜像神经元是一种感觉–运动神经元。它的典型特征是在动作观察和动作执行两个阶段皆被激活。多年来, 由于研究伦理的限制, 研究恒河猴时使用的单细胞电极植入方式无法应用于人类, 因而不能确定人类大脑皮层是否也存在着具有同样功能的神经细胞。但是通过脑成像技术, 神经科学家确定人类大脑皮层存在着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脑区, 称为“镜像神经系统”。文章对镜像神经元及其人类镜像神经系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指出:(1)由于镜像机制把动作知觉和动作执行进行匹配, 观察者仅仅通过他人行为的知觉, 就激活了执行这一动作的神经环路, 产生了一种他人动作的具身模拟, 因而可以直接把握他人的行为意图; (2)镜像神经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动作知觉与动作执行的双重激活功能支持了身心一体说, 从方法论上证明了身心二元论的缺陷, 为身心的整体观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 (3)镜像神经机制把他人的动作与自己的运动系统相匹配, 以自身动作的神经环路对他人的动作做出回应, 促进了人际理解和沟通, 成为社会沟通的“神经桥梁”。  相似文献   

14.
孙洋洋  陈巍 《心理科学》2022,45(5):1099-1105
“似我”指婴儿借助“我他对等”的认识解读他人行为、意图和心理状态,并通过他人间的互动信息推断和调整自身行为。具体表现在:婴儿能够识别出他人的模仿,能够理解他人的感知,以及提取他人的互动信息。将他人视为“似我”,需依赖动作表征、第一人称体验以及理解他人意图的作用。“似我”假说肯定了模仿与把握他人心理状态以及建立社交互动的关系,促使研究者认识到与他人保持“心理视角”的一致对提升儿童共情能力的价值,凸显了心智化课堂对学习效果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 从“第三人称”的视角识别并理解他人的社会互动至关重要。这种社会互动加工具有两种认知特性:构形整体性和动作关联性; 体现为一个由众多脑区共同参与的层级加工过程, 主要包括个体知觉网络、动作观察网络和心智化网络。其中, 后颞上沟等脑区在表征社会互动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未来的研究需要结合多种技术手段进一步揭示社会互动加工的遗传特性和神经机制, 并关注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陈巍  汪寅 《心理科学》2015,(1):237-242
镜像神经元作为近二十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内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掀起了一场"理解社会行为的革命"。然而,通过系统考察镜像神经元最初的操作性定义、基本功能及其实验证据,发现许多研究者对于镜像神经元的定义存在误解,人类脑中是否存在镜像神经元及其功能依然是当前学术界的争议焦点。迄今仍然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镜像神经元(或系统)就是动作理解、动作模仿、共情以及读心的直接神经机制。因此,将镜像神经元视为"认知科学的圣杯"的主张是一种落后的模块论意识形态,只能催生新的"神经神话"。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互动中, 人们具有自动模仿他人动作的倾向。尽管这种自动模仿有利于个体理解他人动作的感受, 但有时也会与自身的动作意图产生冲突。因此我们需要将自身动作意图与他人动作进行区分并调控二者之间的冲突。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控制(self-other control, SOC)。与动作模仿控制相同, 心理理论、观点采择和共情等更高级的社会认知同样涉及对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很多证据表明, SOC可能是一种领域普遍的(domain-general)加工机制, 即在动作模仿控制和其他社会认知中, 大脑对自我和他人双方信息的区分和冲突调控共用同一套SOC系统。最近一些研究发现, 相比于抑制自身优势反应的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 SOC是社会认知中一个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抑制控制对社会认知的作用受到SOC的调节。此外, SOC的领域普遍性提示我们, 未来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模仿控制训练, 来为社会认知受损个体(如孤独症和述情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尽管社会认知的内容丰富多样,但其核心在于人们对“自我”、“他人”及两者关系的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对社会认知有着广泛影响,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文化对“自我” 与“他人” 信息加工及其大脑机制的影响上。文化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文化显著影响自我相关记忆、自我表征、自我觉知等自我认知过程。这可能主要来源于不同文化人群自我建构方式的不同。上述差异的神经机制主要体现为不同文化人群自我相关加工时,其内侧前额叶功能性变化的不同。与此相对应的是,文化同样显著影响人们对他人,尤其是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这一点集中表现为表情认知的文化优势效应及共情过程的文化差异。在神经机制上这一差异主要体现为杏仁核功能的文化可塑性。文化神经科学的未来研究,可继续探讨主流文化、区域文化、宗教文化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差异:1)对自我认知与情绪认知相互作用的影响与神经基础;2)对共情(empathy)、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与协同行为(joint action)等多种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关键词 自我建构 文化神经科学 情绪认知 自我表征 共情  相似文献   

19.
镜像神经元与主体间性现象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来自神经科学最新研究发现的镜像神经元在对现象学理论主体间性的解释方面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G.Rizzolatti和V.Gallese通过对灵长类动物的实验发现了一个位于大脑运动前区具有表征其它动物视觉编码的运动功能的神经元系统。这些镜像神经元可以表征与个体自身行为相似的动作图式。这些研究可能会延伸到关于人类其他认知与情感功能的研究。我将会分析这一神经科学发现是如何被"转译"成现象学意义上我们自身经验到的感知、情感和意志。  相似文献   

20.
孤独症碎镜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寅  陈巍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297-305
孤独症是泛指一大类在社会交往、沟通方面存在功能缺陷的疾病, 至今病因尚未阐明。“碎镜理论”作为孤独症研究领域的新兴理论, 在神经—认知层面较先前理论更为全面地解释了孤独症的各种临床行为表现, 并为这些异常行为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种统一性的研究视角。文章首先对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进行了简介, 在此基础上对碎镜理论的由来及其与孤独症相关功能(包括动作识别与模仿、心理理论、共情以及语言理解)缺陷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最后通过区分主动模仿和自动模仿, 就镜像神经元系统及其调控系统与孤独症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