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亮  卢畅  王爽  曾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7,(7):1139-1144
成瘾记忆消退致力于消除成瘾者相关线索与药物奖赏效应的联结,以达到消除心理渴求、戒断成瘾行为的目的,但其效果还十分有限。最近,大量的动物和人类实验研究发现:在相关线索下,成瘾者的激活脑区不仅包括中脑边缘皮层-背内侧纹状体,还延伸到感觉运动脑区-背外侧纹状体。这意味着成瘾记忆中存在相关线索与自动化(习惯性)用药行为的联结。所以,与成瘾相关的记忆可能包含两种不同的成分:一是与药物奖赏效应相关的情绪记忆,另一种是与用药动作、技能有关的动作记忆(程序记忆)。由于在成瘾阶段,药物奖赏效应对药物使用和复发的作用已经相对减少,因此,针对成瘾记忆的消退训练,以相关线索与自动化用药行为的联结为标靶,可能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
采用ERP技术考察海洛因成瘾者相关线索下的用药行为的性质和神经机制, 在此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R)和途径偏向矫正训练(AAT), 探究基于“相关线索-习惯性用药”联结的自动化用药行为的动作消退、替代训练的有效性。研究发现, (1)相比对照线索, 成瘾者在相关线索下的反应时更长, N1波幅更小, N1潜伏期更短; 相比对照组被试, 成瘾者在相关线索下的行为任务的正确率更低, 反应时更长, N1波幅更小; N1波幅的组间组内差异和潜伏期的组内差异主要集中在中央区。(2)结合VR技术的途径偏向矫正训练后, 训练组被试的生理指标和途径偏向系数显著降低, 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被试; 追踪测试中, 训练组被试的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表明相关线索下成瘾者的用药行为具有自动化、无意识的性质, 感觉运动区N1的异常活动是其神经机制之一。VR提取用药动作记忆-AAT消退替代训练, 可以有效削弱或消退成瘾者的成瘾动作倾向, 而且训练效果持续性较好, 可达到减少或停止现实情境中的用药和复吸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曾红  苏得权  姜醒  陈骐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5,47(7):890-902
药物相关线索反应不仅表现在心理渴求, 也表现在强迫性用药行为上。相关线索下, 除包括奖赏环路在内的边缘系统被激活外, 感觉-运动脑区也被激活, 引发自动化动作图式的表达, 这对相关线索反应及复吸行为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否所有相关线索都会激活感觉-运动脑区, 目前, 还不清楚, 而这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磁共振扫描, 生理测试等方法探索了不同类型相关线索下, 海洛因成瘾戒断者的大脑激活状况, 试图了解他们在不同线索刺激下的大脑反应。采用组内实验设计, 测量29名海洛因成瘾者相关线索反应下的血氧水平。结果发现, 相比对照线索, 所有药物相关线索, 包括药物、用药工具、用药动作线索都更多激活扣带回、海马、舌回、梭回等与奖赏机制相关的脑区; 而不同类型的药物相关线索之间的比较则显示, 用药工具和用药动作线索更多激活了双侧颞中回、双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和右侧额下回等感觉-运动脑区。用药动作线索比单纯药物和用药工具线索, 激活了更为广泛的动作脑区。由此, 我们认为药物相关线索导致成瘾者大脑中奖赏和感觉-动作两套系统被激活, 包含用药工具、用药动作在内的相关线索会激活更多的感觉-运动脑区。  相似文献   

4.
镜像神经是近年来认知与大脑神经科学研究中崭新的课题,大量实验证实了镜像神经元(系统)参与到了多种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进化之中。目前有研究发现,吸烟相关线索会激活尼古丁成瘾者大脑相应的动作脑区,而该区域也正是人类镜像神经区域,这意味着镜像神经在相关线索激发的心理渴求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该实验结果有重要的意义,动作计划脑区的神经线索反应为发展可靠的依赖行为的生物学标记提供了另一个新目标,不仅开发了一个新型的依赖行为的理论模型,还为把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运用到实践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心理渴求是物质依赖者希望重新感受神经活性药物效应的渴望,其神经机制的早期影像研究,主要集中在前额皮质和奖赏中枢.镜像神经是新近发现的位于动作脑区,能理解、分析所观察动作的目的和性质,并通过内隐模拟,产生直接映射式的情绪和认知的神经.最新的研究发现尼古丁成瘾者在相关线索的刺激下,其镜像神经也能被激活.本研究旨在探索镜像神经参与相关线索下心理渴求形成的机制,为发展更可靠的依赖行为的生物学标记提供另一个重要目标,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药物渴求形成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与过程.  相似文献   

6.
苏波波  郑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1):1863-1874
成瘾者失控的物质寻求和使用与反应抑制的关系密切。很多研究在物质相关线索情境中探讨了这一关系。物质相关线索既可受到自动的注意加工, 又可诱发非自动的趋近动机状态。因此, 它们可能通过刺激驱动和状态依赖两种方式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从而影响反应抑制, 这在成瘾行为的发展和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未来需要在揭示其神经机制、明确物质使用动机或态度的调节、采用真实情境进行研究, 以及开发有效的干预方法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7.
引导社会成员重塑日常良好行为习惯是增强公共政策有效性的重要路径和切入点, 洞悉并把握行为习惯的形成机制对具体培养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大有裨益。行为习惯是指通过高频重复的奖励习得, 在记忆中形成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内隐联结。作为一种特殊的内隐记忆系统, 行为习惯具有自动化、情境线索依赖性、对当前奖励低敏感性等特征。行为习惯的形成机制包含两个独立且共发的习得机制, 即联结习得机制和奖励习得机制。在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初期, 目标引导着个体对行为价值的习得。在培养社会成员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 应将情境线索的稳定性、高频行为的低认知重复以及奖励的合理设置, 作为公共政策助推社会成员养成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三大核心策略。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着力于加强习惯研究的学科视阈融合, 更新行为习惯领域的研究范式, 重置公共设施以提升有益行为的易达性, 以及引入商业模式以共促社会成员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重塑。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通过针对"相关线索-习惯性用药行为"联结的消退训练,降低渴求感,建立新联结,达到减弱或消退成瘾记忆的目的。探索以"动作消退动作"的方法对成瘾动作记忆进行消退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采用途径偏向矫正方法对28名男性药物成瘾者开展为期4周的训练。训练前后,分别测试渴求感、生理指标、途径偏向效应和Addiction-stroop task的干扰效应量,比较训练前后的指标变化,了解训练的效果。结果:训练组和对照组在训练前后的途径偏向效应没有显著的组间和交互效应,但训练组在训练前后途径偏向效应发生变化,趋向显著性,t=1.26,p=0.071。渴求感在训练组显著降低:t=1.38,p=0.05。Stroop的反应时间呈训练时间主效应:t=4.18,p=0.04。结论:途径偏向矫正消退训练可以改善成瘾者的途径偏向效应和渴求感状况,预示着通过身体动作建立"相关线索-拒绝用药行为"联结替代原有的"相关线索-自动化用药行为"联结,降低渴求感,减弱或消退成瘾记忆是有可能的。未来的研究需要采用更为精确的影像手段进行测试,验证基于动作认知的成瘾记忆消退训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苏得权  曾红  陈骐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6,(12):1499-1506
相关线索能够诱发药物依赖者的心理渴求,而健康人不会对相关线索产生心理渴求。15名海洛因成瘾者和12名没有任何物质滥用的健康被试参与实验,收集了他们在观看相关线索与对照线索时的脑神经活动。结果发现,药物线索能够诱发戒断者更多脑区的活动,包括扣带回和楔前叶。两组被试在对照动作线索刺激诱发作用下,其颞叶、顶叶均出现了较为一致的活动。在用药动作线索诱发作用下,戒断组双侧颞中回、双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和右侧额下回显示出显著活动,并且与对照动作线索激活脑区一致;健康组被试除枕叶-颞叶联合区外,没有出现显著的脑区活动。以上结果表明,用药动作线索诱发了海洛因戒断者颞中回、顶下小叶、额下回等镜像神经系统的活动,这些脑区对不同类型的相关线索十分敏感,它们可能通过对用药动作的心理模拟,参与了用药动作线索的快速自动化加工。  相似文献   

10.
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个体探测生物运动(biological motion)的能力是否受损,已有行为研究尚存分歧。导致分歧的原因可能源于实验刺激、实验任务和测量指标存在差异。然而,神经研究却一致证实其潜在的神经机制存在异常。领域特殊性观点认为该障碍可能是基于后侧颞上沟功能异常也可能是基于镜像神经元功能异常,而领域一般性观点认为该障碍可能是基于背侧视觉流功能异常的视运动知觉障碍也可能基于脑功能联结异常的弱中央统合障碍。据此,本文将从研究范式、行为表现及潜在机制三个方面梳理相关研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采用成语谜题选择任务, 通过学习-测验范式探究顿悟促进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实验1采用行为实验, 验证成语谜题选择范式在探究顿悟促进记忆中的有效性, 结果显示, 相比于寻常联结条件, 新颖联结条件下被试在学习阶段具有更高的顿悟感得分, 在测试阶段具有更高的正确率, 范式的有效性得以验证。实验2采用fMRI技术探究顿悟促进记忆的关键脑区。结果显示, 相比于失败记忆新颖联结条件, 成功记忆新颖联结条件更强地激活了顿悟过程相关脑区, 包括海马、杏仁核、额中回、颞上回和颞中回。这说明在学习阶段的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 对信息的深加工与积极情绪促进了随后的记忆; 对其进一步分析发现, 相比于寻常联结记忆, 新颖联结对记忆的促进效应主要与右侧海马激活有关, 它可能反映了在顿悟问题解决中新颖联结形成过程建立了情节记忆以及新颖且有价值的语义联结。研究结果表明新颖语义联结形成在顿悟促进记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捷  窦皓然  庄茜  尹冬雪  雷明  高超  张引  刘强  赵光 《心理学报》2018,50(2):143-157
背景线索效应是指在视觉搜索中由于场景的重复曝光而产生的行为便利。而以往研究关注于刺激的欧式性质所代表的属性信息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 然而在视知觉加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拓扑性质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仍缺乏相关实证研究。因此, 研究采用视觉搜索任务, 通过操控不同场景中刺激的拓扑性质或欧式性质的变化, 考察拓扑性质与欧式性质两种属性信息对背景线索效应的调制。结果发现:(1)拓扑性质和欧式性质与目标之间的联结关系均可促进行为反应, 获得背景线索效应; (2)视觉学习机制对拓扑性质的重复性更加敏感, 并且拓扑性质与目标之间联结关系的稳定性相对于欧式性质与目标之间的联结关系稳定性对于背景线索效应的获得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然联结包含个体对人与自然一体化关系的认同,以及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结,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质量。它与个体的身心健康、认知功能和环保态度及行为显著相关。根据对已有研究结果的分析,自然联结可能通过认知和情感两条路径形成和发展。未来研究需继续探讨自然联结的内涵和结构,深入研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以及在自然影响人过程中的作用。还可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进行系统的干预和追踪研究。此外,建议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其他领域的研究,以获得更多理论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镜像神经元起源问题上的争论及其最新进展。镜像神经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动作知觉和动作执行两个阶段皆被激活。这一知觉和操作的匹配机制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遗传论观点认为镜像神经元的匹配机制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结果,由于镜像神经元具有理解他人动作意图的特殊功能,因而被自然选择,通过遗传而得到传递。联结论则主张这种匹配机制只不过是大脑皮层动作神经元对感觉刺激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是个体经验的结果。镜像神经元的"进化-发展观"则采纳渐成论的观点,认为镜像神经元的起源和进化不可能是联结学习单独造就的,而是进化的、生物的、发展性的、社会认知方面的和基于经验的各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我控制是欺骗识别中一种重要的动机线索。但无论是在识别欺骗中, 自我控制扮演的动机线索角色, 还是在欺骗行为中, 自我控制扮演的监管机制的角色, 其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还不完全清楚。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而这些影响的神经基础也还没有完全破解。因此, 有必要结合行为、事件相关电位(ERP)及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多种技术手段来考察识别欺骗和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控制资源在欺骗中的作用及其心理机制。旨在探求在识别欺骗中是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 还是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在起主要作用; 欺骗行为中是自我控制能力, 还是自我控制资源在起主要作用; 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是符合能量耗竭观, 还是符合能量保存观。  相似文献   

16.
反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遗传学基础。MAOA基因是反社会行为的重要候选基因,该基因与环境对反社会行为具有交互作用,然而其内在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与情绪管理相关的脑区和神经回路,以及与工作记忆能力相关的脑区和神经回路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从多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模型验证、脑结构与功能的中介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深化MAOA基因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夏天生  谭玲 《心理科学》2020,(5):1049-1057
采用Hedge和Marsh任务与比例一致性操纵相结合,分别以刺激的空间位置和形状作为比例一致操纵的情境线索,考察刺激-反应联结学习与注意调节在比例一致效应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情境比例一致操纵下,冲突效应的效应量受到比例一致操纵的影响产生反转。表明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在情境特异比例一致效应中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Hedge和Marsh任务与比例一致性操纵相结合,分别以刺激的空间位置和形状作为比例一致操纵的情境线索,考察刺激-反应联结学习与注意调节在比例一致效应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情境比例一致操纵下,冲突效应的效应量受到比例一致操纵的影响产生反转,表明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在情境特异比例一致效应中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习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斌  马红宇 《心理科学》2012,35(3):745-753
习惯是一种由某特定线索引发并指向某特定目标(包括外显目标与内隐目标)的自动化反应。它具有过去有行为的重复、环境线索的稳定与自动化的反应等特征。关于习惯的测量方式主要采取自我报告法(如自我报告过去行为频率、自我报告习惯频率、自我报告习惯索引等)和反应频率测量法。对习惯的形成的理论解释主要有环境促进、态度促进、目标促进等几种观点。未来研究应继续深入探讨习惯的本质、整合形成机制的相关理论及开发更可靠方便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20.
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分娩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严重抑郁发作现象。研究表明, 催产素不仅参与分娩过程和正常的母性行为表达, 也在调节产后抑郁的发病及患者的母性行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功能受损, 这可能导致了母性行为表达质量的下降; 催产素可以通过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来调控母性行为, 作用于内侧视前区(MPOA)来激活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环路从而影响伏隔核内多巴胺的分泌; 催产素对产后抑郁症中母性行为的调节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五羟色胺系统的功能来发挥抗焦虑作用, 也可能是通过与其它激素的交互作用来加速母性行为的表达。未来研究进一步明确催产素在中枢神经环路中的功能差异, 以及社会支持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催产素的使用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