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能自我是动态自我概念系统中指向未来的部分。本文介绍了可能自我的研究内容和领域,可能自我在毕生历程中的发展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引导、调节行为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可能自我的动态发展对个体毕生发展的意义及其进一步理论完善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持有休谟式的“无我”立场,在《观念Ⅰ》时期却坚定地转向康德式的“有我”立场,胡塞尔出于何种动机和理由引入“纯粹自我”,这一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是胡塞尔研究中的一桩公案.本文试图从萨特一古尔维奇对胡塞尔的“纯粹自我”的批判出发,通过剖析当代几种典型的对胡塞尔“纯粹自我”概念的阐释,进而结合胡塞尔手稿中的相关论述,尝试区分先验自我和纯粹自我,划定形而上学和先验现象学,由此澄清胡塞尔引入“纯粹自我”的真正意图,并且界定纯粹自我作为现象学的剩余在胡塞尔思想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自我与他人: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0年代以来关于"自我"边界划分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四种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简要述评,这四种理论是Greenwald等人关于"公我"、"私我"和"群体我"的理论,Smpson关于"自足性自我"和"包容性自我"的理论,Markus和Kitayama关于"独立性自我"和"互赖性自我"的理论以及杨中芳关于"个己"与"自己"的概念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默认网络相关研究表明,生物进化的社会适应性建构了自我的认知神经基础,与James的自我结构相对应:主我位于后部扣带回,精神自我位于内侧前额叶,身体自我位于顶下小叶和脑岛; 并且与内侧前额叶、顶下小叶和后部扣带回之间的信息传递相关。个体在基线水平的大脑活动表明,自我是通过后部扣带回接收并调节全脑(包括表征客我的脑区)信息流,随时准备将外界满足需要有利于个体生存的资源纳入其中的神经系统。对于探讨“认识自我”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与现代认知神经科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模型——双环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薇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25-733
自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以来,它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Marcia提出的同一性状态模型。随后的研究者Luyckx等人不断整合和改进状态模型,并结合自我关注领域对反思型自我关注和沉浸型自我关注的区分,提出了双环模型的理论。双环模型理论认为,广度探索、深度探索、沉浸探索、做出承诺和认同承诺五个维度构成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两个环——"承诺形成环"和"承诺评价环",两个环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动态的交互作用,其结果造成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6种状态:达成,早闭,沉浸延缓,轻松混淆,扩散混淆和未分化。  相似文献   

6.
主我分享:人际吸引研究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James的"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的基础上,Pinel和Long等人提出了人际吸引和人际联结的主我分享新机制.文章回顾了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以相似性对喜爱的影响为基础,探讨了客体相似和主我分享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从自我与环境两个维度介绍了主我分享在自我完善、排除孤独感以及群际接触中的作用;最后对主我分享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以38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对话量表、自我意识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考察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说明自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所起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自我对话的自我激励维度得分最低,其次是社会评价维度,自我批判和自我管理维度得分最高;自我意识在自我对话和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意识包含两个维度即私我意识与公我意识,私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公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私我意识的中介效应大于公我意识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洛克认为通过记忆将伴随经验的自我意识连缀起来,就构成了自我同一性。帕菲特对洛克的标准加以修正,形成了经验论自我同一性的高级版本。他进一步消解自我的重要性,而以一种经验论的"关系R"取代,认为由此可以在道德上摆脱自我的囚笼。在反对实体性的自我观念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跟帕菲特一致,但是他并不同意知觉体验能够提供出自我,更不认同无自我理论。他用柏拉图的"木马喻"表明,恰恰先有自我才能形成对事物的知觉和认识。虽然在存在论层面上的自我被海德格尔描述为在去存在或追求存在中构建起来的关系网络,但自我并不丧失其实存,本真的自我是存在的真理的本现之所。海德格尔同帕菲特在自我同一性问题上的分歧,展示出现象学同心智哲学的争执和对话的可能角度。  相似文献   

9.
儿童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国外心理学对此问题作了较多研究,取得一些可喜成果.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和丹尼尔·哈特(Daniel Hart)对婴儿期至青春期儿童自我认知和自我理解的大量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从中发现了一些一致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个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儿童自我认知、自我理解的发展模式,使人们可一目了然,了解儿童自我认知、自我理解发展梗概.本文从中节选出婴儿的研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情绪自我控制是儿童发展的重要能力,现已成为情绪、动机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提供认识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脉络,并结合已有研究,阐述影响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内外因素.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宗教与宗教之间如何在保持自己宗教独特性(或差异性)的同时,与其它宗教之间进行合适的对话,同时达到对"本宗教"的发展及其对他者"最大的善",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阐释大卫·特雷西在后现代处境中与佛教的对话研究。特雷西借着禅宗来观照自我诠释、自我存疑、自我回溯、自我转化,这样的对话思想无疑对于理解其它宗教、反省自身的宗教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也为宗教对话、文明互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美国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在其人格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同一性的问题是青少年的核心问题。这为我们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本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自我沉浸(Self-immersed)和自我抽离(Self-distanced)是两种不同心理距离视角。自我沉浸视角(self-Immersed perspective)是一种自我反思视角,即个体反复体验过去自传性记忆情境,并试图问"为什么?"或"应该怎样?"等类的问题。自我抽离是指个体以第三者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区分情境与真实自我的关系,采用退一步,以"观察者"的角度去分析自我相关信息,并产生超越自我的整体加工视角认识。两种不同认知视角影响人们的情绪、决策、身心健康、职业满意度和亲社会行为等。  相似文献   

14.
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邹泓 《心理科学》2007,30(5):1272-1275
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自我建构理论是自我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致力于从个体看待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个体自我表征的构成。本文回顾了该领域从"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到"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脉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不同研究者围绕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所进行的争论。最后,本文从个体自我表征系统的结构、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内涵以及三重自我建构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索  邹泓  胡茜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114-123
自我表露是社会心理学、临床咨询和治疗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介绍了自我表露的概念,静态的现象或动态的过程;描述性与评价性自我表露或正向与负向自我表露类型;自我表露的功能;社会渗透理论、压抑理论、沟通隐私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及主要测量方法。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目标人、性别差异及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亲密友谊的关系等方面,AIDS/HIV表露、儿童性侵犯表露、情绪表露和创伤表露等现实社会问题的表露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焦点。扩展自我表露的概念,进一步深入研究青少年自我表露以及完善和发展自我表露的研究工具是未来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6.
国外关于身体自我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自我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身体自我作为自我系统中最早发展起来的部分是个人对自己身体方面的看法,是整体自我概念中一个基础而重要的部分。章从自我的角度对身体自我的概念作了界定,并结合理论构建和测量工具对国外身体自我的研究作一个概括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国外关于身体自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身体自我作为自我系统中最早发展起来的部分是个人对自己身体方面的看法,是整体自我概念中一个基础而重要的部分。文章从自我的角度对身体自我的概念作了界定,并结合理论构建和测量工具对国外身体自我的研究作一个概括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于国庆 《心理科学》2005,28(6):1338-1343
时代进步呼唤自强精神,大学教育强调自我教育,个人发展需要自我管理。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探讨自强精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共同关键即自我控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一种整合的自我控制自组织理论构想。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团体焦点问题访谈、结构式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等实证分析,揭示了大学生自我控制内部要素、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总体上印证了理论构想。结论:自我控制是以自我为主体,在由生命圈、社会圈和字宙圈组成的立体三维时空中,以个人身心和行为、外在环境和事件为对象,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字宙内外和谐发展为原则目标的,自我觉醒、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评估、自我激励、自我校正的动态阴阳变化自组织系统。该研究提出的理论及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玥  窦东徽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878-1889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自我控制是人们依据对事件整体的高解释水平方式而非局部的低解释水平方式做出决策和完成任务。对时间折扣、坚持和健康行为以及前瞻性自我控制的研究表明高解释水平会促进自我控制。高解释水平是通过改变对诱惑的加工(包含对诱惑的态度和诱惑的激活模式)来促进自我控制, 但这种促进作用会受到目标和任务属性(重要性、难度、效价、完成时间和呈现方式)以及解释水平线索属性(外显和内隐)的调节。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自我控制研究可以拓宽自我控制双系统理论和资源理论的视野, 如提供可能的边界条件和认知机制。未来研究还需要深入挖掘解释水平影响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和生理基础, 重视心理距离的影响以及加强对自控能力的长期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20.
自我领导是个体在实践活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需要的驱动, 根据内部标准的指导, 运用内部奖赏实现自我激励而达成绩效的自我影响过程。本文从自我领导的概念形成、结构测量、实证研究和研究热点等四个方面, 对国外有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和述评。在此基础上, 对自我领导的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初步的预期, 主要包括:(1)自我领导影响效果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2)自我领导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 (3)组织领导者自我领导有效性的最大化; (4)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自我领导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