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破坏性领导行为的危害不容忽视, 然而, 学术界对于这一领域的探究尚处起步阶段。本研究首先在中国组织情境下, 采用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探讨破坏性领导的结构维度, 开发破坏性领导的测量量表; 然后以"管理者及其下属配对"为研究对象, 采用追踪研究设计, 收集"管理者-员工"配对数据,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元回归分析以及多层线性模型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探讨破坏性领导行为的诱因。具体包括三个研究:(1)中国组织情境下破坏性领导的结构与测量研究; (2)破坏性领导行为的诱因:基于个体特质与组织情境视角的跨层次的追踪研究; (3)破坏性领导行为的诱因:基于下属特征视角的追踪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澄清中国组织情境下破坏性领导的内涵与维度结构, 识别与测量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破坏性领导行为, 揭示个体特质对破坏性领导行为的影响效应, 探明诱发破坏性领导行为的组织情境因素和下属特征因素。  相似文献   

2.
王碧英  高日光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0):1532-1542
公仆型领导以服务员工为导向, 在本质上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以组织利益为先的领导方式。然而, 国内该主题的研究还很不系统。本研究首先在中国组织情境下, 采用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探讨公仆型领导的结构维度, 建构公仆型领导的测量量表; 然后以团队及其成员为研究对象, 采用追踪研究设计, 收集“管理者-员工”配对数据,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元回归分析以及多层线性模型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从而探讨公仆型领导的有效性。具体包括三个研究:(1)公仆型领导的结构与测量研究; (2)公仆型领导有效性的追踪研究—— 基于领导行为比较的视角(是否有效); (3)公仆型领导有效性的追踪研究—— 基于作用机制的视角(如何有效)。研究结果有助于澄清公仆型领导的内涵与维度结构, 识别和测量公仆型领导行为, 证实公仆型领导的有效性, 比较公仆型领导与家长式领导、变革型领导的影响效果, 揭开公仆型领导对个体绩效和团队绩效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领导授权赋能行为的维度确认与测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辉  武朝艳  张燕  陈昭全 《心理学报》2008,40(12):1297-1305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国企业情境下领导授权赋能行为(empowering leadership behavior)的维度及其测量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开放式问卷收集了877条领导授权赋能行为的描述,归类分析表明,中国企业情境下的领导授权赋能行为包括9个类别,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封闭式问卷。201份有效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领导授权赋能行为是一个6因素的结构,具体包括:个人发展支持、过程控制、权力委任、结果和目标控制、参与决策、工作指导。为了进一步验证领导授权赋能行为的结构效度,并考察问卷的信度和预测效度,在2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了420份有效问卷。验证性因子分析确认了领导授权赋能行为的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基于我国企业管理者的领导授权赋能行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对下属的心理授权赋能感、工作满意度和情感承诺等工作结果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57位团队主管和303位下属配对追踪数据,探讨了教练型领导对建言行为跨层次影响的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教练型领导显著正向影响下属的建言行为;(2)心理资本在教练型领导与建言行为间起中介作用;(3)共事时间对教练型领导与下属心理资本的正向关系有着显著强化作用;(4)教练型领导与共事时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进而影响下属的建言行为。  相似文献   

5.
国外研究对Tafarodi和Swann(1995)基于特质自尊二维模型编制的"自我喜爱感/自我能力感量表"(SLCS)的结构维度尚存疑义。本研究以中国文化背景中的两组大学生为被试,分别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考察了该量表的内部结构。结果发现:(1)删除原量表4个项目后由16个项目构成的"自我喜爱感/自我能力感量表"由自我能力感和自我喜爱感两个维度构成,且相对于自我喜爱感、自我能力感对中国大学生特质自尊结构具有更强的解释力;(2)中国大学生群体应用该量表具有较理想的项目区分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构想效度和区分效度;(3)男女大学生的自尊体验在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但文科类男生的自我能力感显著高于女生,而工科类女生的自我能力感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6.
施虐特质和冲动性人格均可引发攻击行为,但目前对施虐特质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冲动性特质的关系尚不明确。针对该问题,研究采用施虐倾向类型量表(VAST)、简版施虐冲动量表(SSIS)和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对485名中国大学生的测量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对VAST中文版测验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施虐特质由直接施虐和替代性施虐构成的二维假设;(2)VAST与BIS-11的运动冲动性维度仅具弱相关,提示施虐倾向是独立于冲动性人格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7.
情境相关性及其对“特质-工作结果”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情境相关性是指当情境能够对个体表达特质提供相关行为的线索时, 该情境即具有相关性, 它和情境强度共同组成特质激活的潜能, 并在工业组织心理学中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情境相关性有研究提出情境维度说, 建立特质激活与评估模型。受到情境中相关线索激活, 特质表达为工作行为。在与不同水平各个维度的线索相一致时, 工作行为被评估为工作绩效。研究表明, 情境调节变量可以在3个水平提供特质激活线索, 调节“特质&;#8722;工作结果”关系, 如任务水平的工作控制、群体水平的领导行为以及组织水平的领导&;#8722;成员交换(LMX)关系等。情境相关性研究在人才选任、绩效管理、改善生产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包容型领导(Inclusive Leadership)作为一种新兴的领导方式,强调关注和满足下属的需求,在与下属的互动中表现出开放性、有效性和易接近性。研究者梳理了包容型领导的起源与概念、结构维度与测量,分析了与其他类型领导者之间的比较,阐述了相关实证研究,强化了本土文化的权变作用。未来研究应继续完善包容型领导的概念与维度、拓展其研究层次与方法、借鉴其与其他领导理论的比较研究视角,丰富其研究情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332组在职MBA学员样本数据分析验证了包容性领导对下属揭发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包容性领导显著正向影响下属的揭发意愿;(2)组织支持感在包容性领导与揭发意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上司组织代表性调节包容性领导与下属组织支持感之间的关系,上司的组织代表性越高,二者间的正向关系越强;(4)上司组织代表性调节组织支持感对包容性领导与下属揭发意愿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针对中国组织情境下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citizenshipbehavior,OCB)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作者首先分析了中国OCB的内涵结构,归纳得出中国组织情境下OCB存在着角色泛化、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积极主动性的特点,接着对OCB前因与后果变量有关的研究进行了分析,从个体层面和群体组织层面指出了中西方研究中的异同点,最后对中国OCB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树文  罗瑾琏 《心理学报》2020,52(9):1121-1131
基于人-环境匹配和资源保存理论, 研究构建了一个调节-中介模型, 从二元视角分析了领导情绪评价能力与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一致对员工建言的影响路径与边界。通过对43位领导与182位下属的配对问卷调研, 结果表明:(1) 相较“低领导-低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一致, 在“高领导-高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一致情境下, 员工的内部人身份感知更高; (2) 相较“高领导-低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不一致, 在“低领导-高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不一致情境下, 员工的内部人身份感知更高; (3) 内部人身份感知在情绪评价能力一致与促进性建言、抑制性建言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 相较领导-下属性别相同, 当领导-下属性别不同时, 员工内部人身份感知的中介作用更强。研究从情绪评价能力、性别的二元匹配视角揭示了员工建言的前因, 为领导与下属间交互影响提供了更多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领导学研究领域,对下行传递效应的探讨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下行传递效应是指在组织情境下,领导者的特征和行为通过组织垂直的管理层次自上而下地进行传递,最终引发下属和团队相同特征和行为的过程。从现有研究(50篇实证文献、62个独立研究)来看:(1)研究者主要考察了类状态特征、情感、认知、态度、行为和关系6类下行传递效应;(2)领导-下属/团队间的下行传递效应会进一步影响下属、团队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如顾客)的态度、行为和绩效;(3)下行传递效应主要通过情绪传染和情感事件、社会交换、社会认同、社会学习、社会信息加工机制而发生;(4)下行传递效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边界条件,其效应强弱受领导、下属/团队和情境特征影响。未来研究应扩展下行传递效应的研究内容,深入讨论这种效应的影响效果、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并进行跨文化考察。  相似文献   

13.
领导者非伦理行为会对组织内外部造成严重的伤害,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伦理型领导的产生?伦理型领导的内涵应当包括下属伦理型领导感知。伦理型领导产生机制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习理论、道德认同理论、人格特质视角、三因素模型、组织认知神经学视角、伦理立场理论、CPM理论和领导分类理论。伦理型领导及下属伦理型领导感知的影响因素,包括领导者的个人特质、认知因素,和下属的公平感、地位感,以及组织和社会情境等因素。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于伦理型领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特质宽恕量表》测量了102名大学生的特质宽恕能力,并通过Flanker任务和情景回忆法评估了被试的认知抑制和人际宽恕水平,目的是探讨特质宽恕、认知抑制与人际宽恕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认知抑制、特质宽恕与人际宽恕各维度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除认知抑制与仁慈动机之外);(2)特质宽恕对回避、报复和仁慈动机均具有预测作用,而认知抑制则只对报复动机具有预测作用;(3)特质宽恕与认知抑制对回避动机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对仁慈动机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发挥优势(using strengths)能让我们感到充实、真实与高效;而重塑工作(crafting job)则使我们的工作充满意义、认同与使命感。整合优势理论、工作重塑、职业成功和呼唤(calling)研究的已有成果,可以发现:(1)基于个体优势的工作重塑(strengths-based job crafting,SJC)是一个新构念,对优势理论与工作重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2)SJC能对个人职业成功、呼唤感及组织绩效产生影响;(3)影响SJC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组织因素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未来研究应以实证的方式重点探索中国情境下SJC的测量与影响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领导心理与行为实证研究二十年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领导心理和行为的实证研究在过去20年间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特质研究、行为和风格研究、权变研究与新领导理论研究四个方面。该文提出,重视在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组织情境中分析领导的机制,把焦点由领导者个体转移到互动的领导过程,强化中国文化下的本土化研究,加强实验室方法、追踪研究和质性研究,是今后领导心理与行为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将领导力特质理论的研究对象从成人扩展至儿童,开发适合中国儿童的领导力测量工具并初步探明我国儿童领导力的结构。方法:结合领导力特质理论和我国小学生的生活内容编制初测问卷,按年级分层抽取235名小学儿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EFA)。另外按年级分层抽取386名小学儿童,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结果:最终形成由4个分量表,包含53道题的儿童领导力特质问卷,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α系数都在0.7以上,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各项拟合指标都达到优良水平,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结论:本量表可以作为儿童领导力特质的测量和相关研究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刘豆豆  胥彦  李超平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0):1829-1846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和效标剖面元分析技术探讨中国情境下家长式领导与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收集与筛选, 共纳入139项研究400个效应值(N = 44605)。元分析结果发现:(1)仁慈领导、德行领导与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绩效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与反生产绩效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与之相反, 威权领导与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绩效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与反生产绩效显著正相关。(2)低威权领导剖面(仁慈领导和德行领导水平高)对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绩效的预测力最强, 高威权领导剖面(仁慈领导和德行领导水平低)对反生产绩效的预测力最强。(3)年龄能够调节家长式领导部分维度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强度, 性别对家长式领导分维度和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中国情境下家长式领导与个体绩效之间关系的“真相”。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采用参照性交流范式,设计虚拟学习材料,通过功能预测任务和维度选择任务,分析比较参照性交流情境下语言交流对象时的选择性注意特点和个人情境下维度选择时的选择性注意特点,探查参照性交流和个人情境对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情境中被试揭开的维度数量显著高于参照性交流情境中被试语言描述的维度数量;参照性交流情境下无关维度数量极其显著高于个人情境。结果发现:任务情境对于学习者选择性注意存在影响:个人情境下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水平显著高于参照性交流情境,主要表现于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方面;任务情境的影响作用与学习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组织的自尊(OBSE)是组织情境下个人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评价, 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行为和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在回顾最近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了基于组织的自尊的情境化测量与结构。在整合现有相关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 构建了基于组织的自尊情境化研究的法理性框架。针对国内外基于组织的自尊研究的差异, 结合中国情境的特殊性, 对“基于组织的自尊”概念在中国情境下语义差异、语义等值和情境适用性进行了讨论。最后, 对基于组织的自尊未来的情境化研究以及在中国情境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