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对60名被试进行研究,区分出社会性发展良好、中等和迟滞的被试。接着采用行为实验的方式考察社会性发展水平对被试交往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只对被试与女性互动对象互动的面部表情上产生影响,而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水平对被试与不同性质个体互动的某些行为上产生影响。第二,社会性发展的总体类型对被试面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反应上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有限,仅在面部表情上表现出性别差异;而社会性认知发展类型和情感发展类型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表现出有限的影响。第三,社会性发展迟滞的大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实验任务冷漠或过度热情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以124名本科生为被试,通过划分利手程度(实验一)与添加眼动刺激(实验二)的方法,系统考察了大脑半球互动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1)与强右利手被试相比,混合利手被试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上的得分更高;(2)与非眼动组被试相比,眼动组被试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上的表现更好;(3)大脑半球互动与问题情境在灵活性品质上存在交互作用,大脑半球互动对开放性问题灵活性品质的影响大于封闭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如何从神经生理层面刻画教育活动的人际互动模式和动态性是教育神经科学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人际神经科学视角为其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 这一新兴的视角通过记录和分析进行同一认知活动时两人或多人大脑活动之间的关联, 来揭示大脑活动的群体模式。目前, 人际神经科学方法已被应用于教育研究, 例如监控教学过程、预测教学效果和识别教学影响因素, 相应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活动具有重要启示。未来的研究者可以更多地关注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大脑的互动机制及人际神经科学方法应用于技能教学及线上教学评估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认知闭合需要、框架效应与决策偏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带有模糊性的决策情境中,决策者个人的认知特征会对其判断决策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实验的方法,考察了认知闭合需要和特征框架效应对个体决策偏好的影响。93名工商管理硕士(MBA)参与了实验,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本研究的3个假设,即认知闭合需要与特征框架效应不仅对被试的决策偏好存在显著的影响,而且二者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具体来说,研究发现,在模糊情境中:高认知闭合需要的被试偏好于立刻做出决策,而低认知闭合需要的被试偏好于暂缓做出决策;接收到正向框架信息的被试偏好于立刻做出决策,而接收到负向框架信息的被试偏好于暂缓做出决策;认知闭合需要与特征框架对被试的决策偏好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研究结论为根据个体认知闭合需要的水平来选拔决策者、利用框架效应来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而提高决策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信任是人际互动中的重要主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情境特征对信任的影响。以相互依赖理论为基础,操作依赖的相互性、依赖水平和利益协同,构建互动双方间不同的依赖结构,分析不同依赖结构对被试信任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双向依赖情境中被试的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单向依赖情境;(2)单向依赖、低利益协同情境中,依赖水平对个体的信任行为有显著影响,双向依赖、高利益协同情境中,依赖水平对个体信任行为的影响不显著;(3)单向依赖、低依赖水平情境中,利益协同对信任行为有显著影响,双向依赖、高利益协同情境中,利益协同对信任行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成人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志鲲 《心理科学》1998,21(4):350-353
本研究探讨了成人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依据研究者制定的认知发展水平评价系统,对被试的反应进行了分析处理,结果表明:从青少年后期到成年中期.个体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发展。成年个体在结构不良问题解决过程中能更好地将认知和情绪过程整合起来,通过接受问题固有的不确定性重新限定问题空间。  相似文献   

7.
通过两项实验探讨了重遇刺激与过去消极刺激的相似性是如何影响幼儿对未来事件中个体情绪判断的。相似性被划分为重遇刺激与过去刺激完全相同、表面相似及本质相似三种水平。结果表明:当重遇刺激与过去消极刺激完全相同时,被试预测的消极情绪最多,其次是本质相似,表面相似情况下被试预测的消极情绪最少。本研究得出结论为消极刺激相似性会影响幼儿对未来事件的认知,重遇刺激与过去消极刺激越相似幼儿的消极情绪越多。  相似文献   

8.
行为学研究表明归类过程中的反应具有认知风格上的不同,但未有研究明确探讨归类过程的神经活动是否也受认知风格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双重认知风格分型任务筛选出分析型和整体型被试,以探讨归类过程中二者之间是否表现出神经活动的差异。实验任务要求被试从两个待选物中选出与目标物属于同一类别的一个。同时,采用fMRI技术扫描并记录他们完成任务时的BOLD信号。结果发现,与基线任务相比,整体型和分析型个体均激活了额-枕网络的一些脑区,包括额下回、楔前叶、枕中回等,表明不同认知风格个体在任务中可能共享与工作记忆等相关的脑区。另外,与分析型个体相比,整体型个体在右额下回、右旁海马回呈现更广泛的特异性激活,提示,认知风格可以影响归类过程中的脑活动,而整体型个体大脑右半球更强烈的活动表明这一类型认知风格个体在归类时更依赖于远距离的语义联结。  相似文献   

9.
欺骗检测一直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问题。基于欺骗理论的认知视角, 研究者提出欺骗检测的认知负荷取向。采用隐瞒信息测试这一测谎范式, 通过操纵认知负荷影响个体在虚假反应时的记忆-反应冲突解决过程, 考察增加认知负荷对欺骗检测的影响, 以期更好地揭示欺骗检测的认知机制。在此基础上, 以普通人群和犯罪嫌疑人为被试探查基于记忆-反应冲突的欺骗检测的行为和生理指标, 并根据获得的行为和生理指标, 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建模, 预测个体的欺骗行为。研究结果将服务于司法、安防和人际交往等领域的欺骗检测。  相似文献   

10.
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 是一种在面孔加工研究领域中被研究者广为熟之的一种社会性知觉现象。具体而言,就是指个体识别异族面孔的成绩显著低于本族面孔。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个体在知觉他人的情绪面孔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族面孔效应。但就目前而言,研究者还不了解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top-down emotional prediction) 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过程中的异族效应。本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cue-target)对该问题进行了考察,实验通过操纵“一致试次”的比率,来区分预期 (75% 的“一致”实验试次) 与非预期实验条件 (50% 的“一致”实验试次)。本实验招募28名健康的大学生被试(12名女性,16名男性)参加正式实验,这些被试无精神疾病、情绪障碍、视力缺陷等疾病。实验后,每一名被试都获得一定的实验报酬。实验结果发现,在正性和负性情绪不预期条件下,个体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即个体识别异族面孔表情的反应时更长。虽然在负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仍然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但在正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对异族面孔的这种识别劣势却消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先前的正性面孔情绪预期有效地消除了异族效应。因此,可以认为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可能是一种促进劣势知觉加工的认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是一种在面孔加工研究领域中被研究者广为熟之的一种社会性知觉现象。具体而言,就是指个体识别异族面孔的成绩显著低于本族面孔。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个体在知觉他人的情绪面孔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族面孔效应。但就目前而言,研究者还不了解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top-down emotional prediction)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过程中的异族效应。本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cue-target)对该问题进行了考察,实验通过操纵"一致试次"的比率,来区分预期(75%的"一致"实验试次)与非预期实验条件(50%的"一致"实验试次)。本实验招募28名健康的大学生被试(12名女性,16名男性)参加正式实验,这些被试无精神疾病、情绪障碍、视力缺陷等疾病。实验后,每一名被试都获得一定的实验报酬。实验结果发现,在正性和负性情绪不预期条件下,个体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即个体识别异族面孔表情的反应时更长。虽然在负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仍然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但在正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对异族面孔的这种识别劣势却消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先前的正性面孔情绪预期有效地消除了异族效应。因此,可以认为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可能是一种促进劣势知觉加工的认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信息反馈不一致导致习得无助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以9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不一致性和操作成绩评价反馈导致大学生无助现象的机制。结果表明: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不一致,损害了被试的认知和情绪,对动机的损害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实验中是否给予被试操作成绩评价,对被试的动机、认知和情绪影响不显著。说明在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不一致,是导致习得无助的关键因素,是否对被试的操作成绩给予评价反馈,不会导致习得无助,验证了习得无助的信息加工理论模型。实验也表明,信息反馈不一致不会形成被试反应性的抑郁。  相似文献   

13.
近期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反应抑制能力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研究者多采用双盲随机对照实验设计,训练的对象包括儿童、成人和特殊群体,研究者通过Go/Nogo、Stop-signal等任务进行为期1周至3周,45至7200试次不等的抑制控制能力训练,并结合行为、脑电以及脑成像等技术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发现,接受了抑制控制训练的个体其抑制能力得到提升,并伴随脑神经活动的变化。另外,研究者发现,抑制控制能力的训练效果还可以迁移至个体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但是,也有些研究并未发现抑制控制训练的效果。训练任务的设置,评估任务的选择以及被试反应策略的差异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训练的效果。抑制控制训练引发行为与大脑活动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训练导致了个体建立了自上而下有意识的抑制控制模式和自下而上的自动抑制模式。反应抑制和冲突抑制可塑性的比较,儿童与老年人抑制功能的训练以及训练效果的追踪研究将成为该领域日后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何贵兵  晏祥辉 《心理科学》2015,(6):1445-1451
自我控制资源(SCR)是个体执行自我控制活动时所需的有限心理资源,本文通过两项实验探讨个体的SCR水平与SCR变化对跨期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控制知觉加工组和控制想法组在执行SCR操作任务后,其整体SCR下降,SS偏好增强;(2)控制知觉加工组的SCR降幅和SS偏好增幅均显著高于控制想法组;(3)SCR下降的被试在后测SS偏好和SS偏好增幅上都显著高于SCR不变和上升的被试,但SCR上升被试与不变被试的差异不显著。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采用了个体水平分析思路,揭示了个体SCR变化方向与跨期偏好的关系,并发现了两种SCR操作任务的效应差异。  相似文献   

15.
曹宁宁 《心理科学》2013,36(2):440-445
与传统信息不同,网络信息具有可以主动增加的互动特征,本研究探讨这种特征对网络情境下决策加工过程的影响。通过改进的信息板技术追踪决策过程。实验一设置可否“主动增加信息”两种情境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引入主动增加功能后被试的搜索深度降低,先前知识的水平影响信息加工的模式;实验二设置可以连续要求增加信息的连续任务,比较不同的增加路径和选择阶段的影响,发现被试的搜索深度逐步降低,更多采用非补偿性的策略。两个实验均有超过半数的被试要求增加信息,连续任务有着32%的回头率,研究者推论在信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被试的信息搜索行为更具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对清晨唤醒后睡眠惰性对个体主观情绪、警觉性和认知加工的影响,以及利用动态黎明模拟光照能否对睡眠惰性产生有效的对抗作用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1)被试的积极情绪、主观警觉性在刚唤醒时显著低于基线水平,之后随时间推移逐渐提升。(2)被试醒后立即进行测试的认知加工成绩最差,随后逐渐提高,且主要表现在加工速度的回升上。(3)黎明模拟光照对被试醒后在积极情绪、主观警觉性、持续性注意和抑制功能的缓解上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表明睡眠惰性会对个体的主客观活动产生显著的负性影响,而使用黎明模拟光照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睡眠惰性带来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典型的标识符号名字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识别功能,随着互联网对人际互动方式的影响更加突出,名字作为交往初期人际互动的重要信息,其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明显。回顾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上对名字的研究,可以发现名字既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又能反映群体的文化心理和偏好。在个体水平上,名字通过影响名字主人的自我认同或通过影响他人对名字主人的评价来影响其心理和行为;在群体水平上,名字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产品可以探讨社会的文化变迁规律。以往研究多是基于西方文化中的人名展开,然而中国人的名字具有自身的文化特殊性,这一点值得心理学家给予更多的关注。未来心理学应开展更多本土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名字的实证研究,比如利用人名的演变更迭探究中国人独立性的代际变迁或是探究男性化/女性化名字与个体求职和网上约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性的加工偏好。行为研究和任务态的功能成像研究已为认知风格分型理论提供了丰富的依据,但关于个体安静无任务状态下的脑活动是否也能表现出认知风格上的差异仍知之甚少。本研究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 MRI)技术,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较为严格的标准使用认知风格分型任务分离出整体型和分析型认知风格被试,通过分析两组被试局部脑活动的一致性和整体脑活动的功能连接性,考察了静息条件下认知风格分型的神经基础。结果发现,不同认知风格群体的脑局部和整体活动均可能存在差异。个体越偏向分析型认知风格,左侧小脑的激活越强;左侧小脑与双侧大脑的功能区有更强、更广泛的连接。结果提示,安静无任务下个体的脑活动也可能表现出认知风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国外研究者认为高自尊个体的内控性高,因此其在心理性应激情境中的反应不那么强烈,而国内研究者从集体文化(中国)考虑,则认为高自尊个体的社会认可需求较高,因此在心理性应激情境中的反应更强烈.本研究采用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作为应激情境,采集41名中国大学生被试在这一情境下的客观参数(心率)作为心理性应激反应的指标,通过问卷测量被试的自尊水平、内控性水平和社会认可需求水平,考察自尊影响心理性应激反应的机制.结果发现被试的自尊水平与应激情境下的心率呈正相关,并且社会认可需求在自尊与心理性应激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文化差异角度提出自尊预测心理性应激反应的模型可能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来分别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将移情作为影响个体暴力态度的情境变量,通过对移情的启动来考察状态移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实验1在启动被试的移情感后,采用暴力IAT的方法考察被试内隐暴力态度的变化;实验2则在移情启动之后,用FMMU变态人格危险性评估问卷中的冲动倾向(VIO)考察被试的外显暴力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启动被试的移情感后,我们没有发现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暴力态度发生显著变化,但经移情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检验后发现,移情的启动减弱了男性被试的外显暴力态度,而对女性被试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移情与暴力态度之间不存在内隐联结关系。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移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一是取决于意识层面的认知加工过程,二是与个体的特质性移情水平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