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完成的76名受试者(17—30岁)的词对记忆实验中观察到某些与记忆动态过程有关的规律性现象;本文应用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激活扩展理论(Theory of spreading Activation)对于词对记忆动态过程进行了分析;包括对不同“词对”短时记忆测验正确率的比较和对错误答案的分析。该分析表明激活扩展理论对本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合理的。因此;本实验也对激活扩展理论给予了支持。  相似文献   

2.
周楚  苏曼  周冲  杨艳  席雅琪  董群 《心理学报》2018,50(12):1369-1380
通过2个实验探究想象膨胀范式下老年人的错误记忆特点及其认知机制。实验1采用经典想象膨胀实验范式, 考察老年人是否会产生比年轻人更大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效应; 实验2引入情景特异性诱导技术, 进一步考察老年人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可能的认知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老年人与年轻人均表现出显著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 但老年人并没有比年轻人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 (2)当通过情景特异性诱导技术有效增加了老年人在事件想象过程中的内在细节数量后, 老年人的错误记忆显著上升。该结果揭示对事件情景的想象过程是想象膨胀错误记忆发生的关键环节, 老年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老化效应, 主要是由于该群体随年龄增长表现出在回忆/想象情景事件时内部细节缺乏这一特征所致。研究结果支持了建构性情景模拟假说和激活/监测理论。  相似文献   

3.
成人心理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个体顺利地进行社会互动,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体的心理理论能力会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大脑的发育而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研究者采取众多研究范式测量了成人心理理论。在进行心理理论加工时,青春期个体更多的激活了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后部,而青年期个体更多的激活了右颞上沟。根据研究结果,学者们构建了两成分认知模型、共享回路与中线结构整合模型以及心理理论多层次模型来解释成人心理理论能力。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还应开发有效的研究范式来逐步揭示心理理论本身发展的特征、心理理论与外界因素如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解读互动心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刘泽文  郭谦  葛列众 《心理学报》2010,42(3):406-414
采用DRM研究范式,实验一使用示意图提示,探讨特异性视觉特征对于8岁、10岁和12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随年龄而产生的变化;实验二使用位置提示,探讨非特异性视觉特征对8岁、10岁和12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变化。实验结果说明:(1)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会显著减少错误记忆,而非特异性视觉提示则会显著增加错误记忆。(2)8~12岁儿童错误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儿童随年龄增长不断地发展其形成要义痕迹表征和要义连接的能力所致。(3)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对8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不显著,对10岁和12岁儿童有显著削弱作用,但这种影响在10岁和12岁儿童间没有显著性地增长。(4)非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对8岁儿童错误记忆不产生显著影响,对10岁和12岁儿童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且这种影响从8岁至12岁呈显著性增长。  相似文献   

5.
考察表象编码方式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整合表象编码比,个别表象编码能够促进项目的特异性加工,使项目更有区分性,阻止(或减弱)诱饵词的内隐表象激活,有利于个体获取表象的激活路径,减少错误记忆发生,说明表象编码方式对错误记忆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表象激活混淆假设,认为个体虽然可以使用表象作为信息表征方式,却无法直接获取与之联系的激活路径。当个体推测表象激活的来源时,容易混淆表象激活的来源,错误记忆就发生了。表象激活混淆假设为视觉表象引发错误记忆的心理机制提供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记忆中长久存在的记忆现象——分散学习效应的认知机制进行了理论综合,主要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加工不足理论、差异编码理论、学习阶段假说和短期知觉启动假说,分析了各个理论的优势与不足,及在研究们通过研究不断地改进完善的过程。最后,本文认为分散学习效应的认知机制在不同的记忆任务中存在不同的认知机制,需要区别分析。  相似文献   

7.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应用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丽萍  袁加锦  李红 《心理科学》2011,34(4):813-818
与真实记忆一样,错误记忆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正性心境下,个体会有更多的错误记忆;(2)个体对负性刺激更易产生错误记忆;(3)错误记忆存在着心境一致性效应。这些研究结果在临床治疗和司法鉴定等方面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1)避免心境一致性效应;(2)根据心境状态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3)移植负性错误记忆治疗成瘾行为;(4)根据情绪体验辨别记忆的真伪。未来的研究在深入探讨情绪影响错误记忆的理论机制的同时,可以立足于两者的交互作用进行更多应用性的研究,以扩大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运用合作者误导信息干扰范式,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不同压力(引导压力、警告压力和反馈压力)对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正确引导减少了错误记忆,对改善错误记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错误引导则增加了错误记忆;(2)在引导压力条件下,社会警告可减少错误记忆,减少误导信息的效应;(3)肯定反馈可减少错误记忆,而否定反馈则明显增加了错误记忆;(4)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不同压力下的错误记忆方面存在差异,场依存个体受各种压力影响较大,场独立个体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毛伟宾  王松  亢丽丽 《心理学报》2012,44(10):1289-1296
采用DRM范式进行跨语言错误记忆的研究较为鲜见, 而且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果, 关于错误记忆跨语言产生的理论解释也是各执己见。研究以非熟练中-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DRM范式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跨语言错误记忆进行了研究。在2个实验中, 分别探讨了项目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条件下, 语义激活的不同水平对跨语言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也存在跨语言的错误记忆; 2)在项目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条件下, 相同语言内与不同语言间发生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的结果是不同的; 3)只在项目特异性加工条件下, 长词表比短词表会诱发更多的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研究结果支持了激活-监测理论。  相似文献   

10.
以说明文为阅读文本,通过使用累计窗口技术、自定步调的阅读时间法和句子核证法,结合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考察了文本阅读理解中精加工推理和错误记忆现象。实验1结果表明,被试在文本阅读理解中产生了精加工推理,内涵推理成绩显著高于外延推理;与文本信息密切相关的一般世界知识容易被激活。实验2结果表明,文本阅读中存在错误记忆现象;错误记忆随着一般世界知识与原文关联程度增强而增加。结论文本阅读理解中存在精加工推理和错误记忆现象,二者均与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有关;文本阅读中的错误记忆与DRM范式(Deese-Roediger-McDermott paradigm)中的错误记忆一样具有顽固性。  相似文献   

11.
错误记忆具有可植入性。植入性错误记忆常常与真实记忆发生混淆, 成为个体经验的一部分, 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植入错误记忆的范式主要有错误反馈技术、想象膨胀、照片修改范式以及盛情-欺骗范式。研究表明, 植入性错误记忆发生在饮食、消费以及攻击行为等活动中。植入性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的辨别主要包括结果、情绪、持续性以及生理机制四个方面。植入性错误记忆的解释主要有联结观和多阶段模型。目前研究存在许多问题, 包括要求特征、认知反应、范式选取以及实验伦理等。未来研究需要对植入错误记忆方法的有效性、个体特征与错误记忆植入的匹配、植入性错误记忆行为结果的测量以及实际应用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蔚蔚  高飞  蒋军  张继元  张庆林 《心理学报》2012,44(12):1596-1606
本研究以自编情绪DRM词表为实验材料, 用音乐诱发正常大学生被试正性、负性和中性心境, 探讨在被试处于某种心境下时是否产生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现象、预警能否减少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发生。结果表明, 正性关键诱饵在正性心境下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中性和负性心境, 负性关键诱饵在负性心境下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中性和正性心境, 说明正常被试也会产生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 预警和无预警条件下被试对关键诱饵和心境一致性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无显著差异, 说明外显的预警提示并不能消除部分由无意识产生的错误记忆和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研究结果支持记忆的扩散激活理论和情感的联想网络理论。  相似文献   

13.
考察时间压力下不同类型的情绪刺激和情绪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时间压力对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影响。实验1采用经典的DRM范式,记录被试对情绪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数。结果发现时间压力增强了被试对负性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实验2先在测试阶段启动被试的情绪,再记录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数。结果发现,在时间压力下,正性情绪组的被试有更多的错误记忆。实验3采用带有情绪效价的DRM词表,并在测试阶段启动被试的正负情绪,然后再记录情绪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数。结果发现,压力组和控制组被试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压力对错误记忆具有增强作用,尤其对负性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具有更为明显的增强作用,但个体的负性情绪会削弱在时间压力下错误记忆的产生。这些结果进一步发展了激活监控理论和情感信息等价假设理论。  相似文献   

14.
强大的错误记忆效应:词表呈现时间与呈现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楚 《心理科学》2007,30(1):23-28
本研究采用DRM范式(Deese-Roediger-McDermott paradigm),考察了词表项目的呈现时间与呈现方式对错误记忆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受到学习阶段词表项目的呈现方式的影响,表现为所有项目随机呈现条件下的错误再认明显低于分组呈现条件,尤其是在20ms的随机呈现条件下,观察到了对关键诱饵的最低错误再认率。说明在对词表项目的编码阶段产生了对关键诱饵的连续激活,而对关键诱饵的错误记忆则是基于连续激活的不断累积的结果,当词表项目的随机呈现阻断了连续激活过程时,便会有效降低错误记忆效应。而且,在所有实验条件下均发现了错误记忆效应产生中所伴随的强烈主观体验,证实了错误记忆是一种强大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往研究认为内隐记忆具有不受干扰影响的自动化加工特征,其证据主要来自于对内隐记忆编码过程的研究。最近已有多项研究发现,内隐记忆受提取过程中的干扰影响,但对这一现象的产生机制目前仍尚无定论。本研究根据任务转换相关理论,通过将go/no-go范式引入干扰任务,探讨提取过程中前置干扰对内隐记忆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前置的干扰任务产生惯性激活时,后续的内隐记忆任务会受到影响,即启动效应降低。对惯性激活进行抑制后,随后的内隐记忆则不受影响。并且,在内隐记忆相关的N400成分上得到了与行为数据一致的结果,即在no-go干扰下,获得的N400新旧效应,在go干扰下却未被发现。研究结果证明,提取干扰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主要由干扰任务与内隐记忆任务对认知资源的竞争导致。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考察老年人错误记忆现象及内在原因,并检验模糊痕迹理论对错误记忆年老化机制的解释。以经典DRM范式为研究起点,对三组被试(年轻人35名、低龄老人28名、高龄老人34名)的记忆成绩进行比较,利用联合再认范式及多项式树型建模的统计手段,分别从现象学和认知加工机制的角度检验错误记忆的年龄差异是否符合模糊痕迹理论的预期。结果发现:(1)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而这两种记忆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中呈现出不同的增龄效应模式:正确记忆随年龄的增长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错误记忆水平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即低龄老年组的虚报率显著高于年轻组和高龄老年组;(2)虚报率的年龄差异主要集中在未学习过但与学习词列有强语义相关的刺激(类型记为R)反应上。对R型刺激的反应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低龄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成功提取字面痕迹的概率存在显著下降,而提取要点痕迹的概率保持相对稳定;高龄老年人成功提取要点痕迹的概率相比低龄老年人显著下降。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模糊痕迹理论对个体记忆一般年老化特点的预期及解释。  相似文献   

17.
李宏 《社会心理研究》2001,(4):52-54,60
EMT是社会认知领域中的一种新的认知偏差理论。EMT是基于统计学上的两类基本错误,在对一种新的认知偏差——适应性偏差进行解释时提出的。认为处于不能确定情况下的个体,在判断和决策过程中,有可能犯两种不可避免的错误,个体通过对犯这两种错误的代价进行比较,往往会选择犯其中代价较小的错误。作者在阐述这一理论的同时,指出了EMT在社会心理学中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侵犯等一些社会心理领域中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霞 《心理学探新》2016,(4):310-317
采用ERP技术考察表象激活混淆与错误记忆的关系。发现:(1)在编码阶段,随后错误记忆的ERPs比随后正确记忆的ERPs在顶区、枕区和颞枕区有更大的晚正成分。(2)在提取阶段,错误记忆的ERPs比正确记忆的ERPs在顶区、枕区和颞枕区有更大的晚正成分。整个研究表明,表象激活混淆在错误记忆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表象激活混淆假设",认为人们虽然使用表象的信息表征方式,却无法获取与之联系的激活路径,容易混淆表象激活的来源。表象激活混淆是表象引发错误记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空间参照框架是个体表征空间方位的方式, 按照表征中心的不同分为自我中心和环境中心两种参照框架。长期对某一参照框架的持续激活可以形成对该空间参照框架的偏好, 不仅会影响个体的神经元结构, 还会对认知机能产生重要影响。偏好环境中心参照框架会增加海马及其附近脑区的灰质, 而偏好自我中心参照框架会增加尾状核的灰质。海马灰质体积增大会增强正常人的空间记忆能力。持续激活环境中心参照框架的个体会增加海马灰质体积, 从而降低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未来研究应关注, 地域差异、城乡差异等环境差异在空间参照框架与认知机能关系中的影响机制, 并进一步收集空间参照框架训练在老年痴呆病人中干预效果的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20.
元认知10—15岁少年儿童记忆监控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杰 《心理学报》1989,22(1):88-96
我们采用了“学习—判断—再认”过程,以及“等级量表与再认测验”相结合的方法,对10—15岁少年儿童记忆监控中预计精确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企图探讨10—15岁少年儿童的记忆预计精确能力是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从而证明其在少年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给果表明,10—15岁少年儿童的记忆预计精确能力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是不平坦;“感觉知道”经验在记忆的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中起到了指导器和激活器的作用。同时表明,被试对自己信息储存的方式和位置是有监控意识的。这些规律的发现不仅为培养学生的智力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在教学中如何按学生的元认知特点进行教学有着特别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