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摩梭人和汉族的高中生为对象,采用自由分类法,考察在满月酒、结婚和吊唁情境的亲属词概念结构,揭示微观文化情境对亲属关系认知的影响以及与宏观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1)在不同情境下,摩梭人和汉族人对亲属词的分类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个民族都看重"亲属的亲密程度"和"辈分",但摩梭人还区分"照顾者/被照顾者",汉族人还考虑"性别"和"亲属关系的性质";(2)摩梭人对亲属词的分类体现了母系文化的特征,重视舅舅和外甥在亲属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汉族人对亲属词的分类体现了汉文化的特征,重视媳妇和孙辈在亲属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亲属概念具有核心特征与情境依赖特征。文化和情境通过概念特征的激活和分类标准的采择影响对亲属词的分类。  相似文献   

2.
以摩梭人和汉族的高中生为对象,采用自由分类法,考察在满月酒、结婚和吊唁情境的亲属词概念结构,揭示微观文化情境对亲属关系认知的影响以及与宏观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1)在不同情境下,摩梭人和汉族人对亲属词的分类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个民族都看重"亲属的亲密程度"和"辈分",但摩梭人还区分"照顾者/被照顾者",汉族人还考虑"性别"和"亲属关系的性质";(2)摩梭人对亲属词的分类体现了母系文化的特征,重视舅舅和外甥在亲属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汉族人对亲属词的分类体现了汉文化的特征,重视媳妇和孙辈在亲属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亲属概念具有核心特征与情境依赖特征。文化和情境通过概念特征的激活和分类标准的采择影响对亲属词的分类。  相似文献   

3.
采用亲属词判断任务,比较汉族人和摩梭人在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的上下、左右、内外空间隐喻,揭示文化图式对亲属词语义加工中空间隐喻的影响。实验1表明,汉族人和摩梭人在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均存在着上下隐喻一致性效应:高辈分亲属词呈现在屏幕的上方加工快,低辈分亲属词呈现在屏幕的下方加工快。实验2表明,摩梭人对呈现在屏幕右边的年幼平辈亲属词的加工比呈现在屏幕左边快,出现部分的左右隐喻一致性效应,汉族人对长、幼平辈亲属词的加工不受呈现位置影响。实验3表明,摩梭人对母系亲属词的加工显著快于对父系亲属词,汉族人对父系亲属词、母系亲属词的加工无显著差异。当父系亲属词呈现在圆圈中心和圆圈外时,摩梭人的反应显著慢于汉族人;当父系亲属词呈现在圆圈边缘时,两个民族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当母系亲属词呈现在圆圈中心时,两个民族的反应时差异最大。整个研究表明,汉族人和摩梭人在对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存在着空间隐喻一致性效应,但隐喻方式却受各自的文化图式影响,而且文化图式的变化引起亲属词的空间隐喻方式的变化,体现了人类认知的情境性和具身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内隐联结测验探讨支持亲缘利他行为的潜在心理反应。用进化过程中反复出现的情境(合作和欺骗)做启动,考察个体对亲属概念与愉快/不愉快概念的联系,以及与代表心理距离的近/远距离时间概念的联系。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亲属与愉快概念的联系来说,亲属与愉快概念的联系更强,而且这种联系效应在合作情境启动下更突出。亲属与近心理距离的联系只在欺骗情境启动下出现,在合作情境启动下,亲属与近心理距离的联系和非亲属的没有差异。这些自动联系也许反映了亲缘选择对个体认知方式的塑造,这些认知方式可能促进亲缘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5.
人际距离影响疼痛共情:朋友启动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如何体验朋友或陌生人的痛苦?"为了研究人际距离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记录了14名健康大学生完成启动范式下疼痛共情任务时的脑电数据,分析朋友/陌生人启动条件下的ERP成分。研究发现人际距离对共情的早期自动加工(N1)和晚期控制加工(P3)过程都有影响。朋友启动条件下的N1显著小于陌生人启动条件,说明N1具有情绪分享作用,与陌生人相比人们在分享朋友的情绪情感时,由于共情相关神经网络的激活扩散导致了N1成分的减弱。朋友启动条件下的P3显著大于陌生人启动条件。另外,溯源分析发现在600~700 ms时程内发现朋友启动条件下颞上回存在更强激活。这说明人际距离因素增强了对共情中知觉线索的有意识加工与社会认知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6.
第三方干预(third-party intervention)是一种重要的利他行为,它包括惩罚和补偿两种措施。本研究结合情境性问卷与实验法,采用修改后的独裁者博弈范式(Dictator Game,DG),让被试作为第三方对朋友或者陌生人的不公平行为进行干预,考察社会距离对第三方干预的影响。研究发现:(1)对于朋友提出的不公平方案,个体对其的惩罚轻于陌生人,而对第二方(无权者)的补偿没有显著差异。(2)个体对朋友的不公平提议的公平性判断高于陌生人,但提议引发的情绪体验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社会距离可能通过影响个体对不公平行为的公平感知,进而影响其第三方干预行为。  相似文献   

7.
采用具身认知范式考察平辈亲属词语义加工中长幼概念的空间和重量隐喻,比较中国朝鲜族和汉族的长幼观念。实验1表明,中国朝鲜族人在平辈亲属词语义加工中对平辈年长亲属词的加工快于对平辈年幼亲属词的加工,并且存在着部分的上下隐喻一致性效应,平辈年幼亲属词呈现在屏幕的下方加工得快。汉族人在平辈亲属词语义加工中存在着完整的上下隐喻一致性效应:平辈年长亲属词呈现在屏幕上方加工得快,平辈年幼亲属词呈现在屏幕下方加工得快。实验2表明,"左大右小"的亲属词对促进了中国朝鲜族人对"左重右轻"天平倾斜方向的判断,表明亲属词对蕴含的长幼概念激活了重量概念,但对汉族人的天平倾斜方向判断却无显著的影响。实验3表明,"左重右轻"的天平倾斜方向促进了中国朝鲜族人对"左大右小"的朝鲜语亲属词对的年龄比较,表明重量加工激活了长幼概念,但不影响汉族人对汉语亲属词对的年龄比较。朝、汉两个民族对平辈亲属词的不同隐喻方式源于不同的文化图式,反映了两个民族的长幼文化的差异:与汉族人相比,中国朝鲜族人更重视长幼秩序,对长幼规范的要求更加严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征婚启事、婚姻统计资料等的分析发现相貌、身材对于男性择偶重要, 能力、资源和个性等对于女性择偶重要。本研究运用实验法进一步探讨了面孔吸引力、人格标签及其交互对于大学生理想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漂亮异性, 男性与其成为情侣的意愿显著高于女性; 而对于不漂亮的异性, 男性与其成为情侣的意愿明显低于女性。(2)对于积极词汇标签下的异性, 女性与其成为情侣的意愿显著高于男性; 而对于消极词汇标签下的异性, 女性与其成为情侣的意愿显著低于男性。(3)与消极词汇标签比较, 积极词汇标签使被试更愿意与其成为情侣, 但这种意愿的提高在相对漂亮的面孔上表现得更加明显。(4)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对择偶意愿都有影响, 影响力依次为尽责性、随和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和外倾性。女性更喜欢外向的男性, 但女性是否外向对男性择偶无影响。研究结果为理解择偶行为的性别差异提供了实验性证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用条件性习得范式探讨厌恶与恐惧情绪习得的性别差异。行为结果表明,在成功习得厌恶、恐惧和中性情绪之后,男女性在唤醒度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脑电结果表明,在早期N1和P2成分,厌恶情绪与恐惧情绪的习得无显著性别差异;但男女不同性别在N2成分上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女性在厌恶、恐惧、中性这三类CS的N2成分均差异显著,但男性仅厌恶与中性情绪的CS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在负性情绪的习得中,女性比男性更敏感。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交往中, 判断情绪刺激与自我和他人的相关程度对于情绪加工十分重要。本研究利用ERPs技术, 要求被试默读相继呈现的名字(自我、朋友和陌生人)和情绪性词汇(积极、中性和消极), 考察自我相关信息影响情绪词汇加工的动态时间特征及二者的整合机制。结果发现, 在情绪词汇加工早期, 消极词汇相比积极和中性词汇诱发了波幅更大的EPN。在加工晚期, 消极词汇相比中性词汇诱发波幅更小的N400, 并相对中性和积极词汇诱发更大的LPP。更为重要的是, 在LPP时间窗出现情绪效价和自我相关性的交互作用:与自我名字相关的消极词汇比中性词汇诱发了波幅更大的LPP, 与朋友名字相关的消极词汇比中性和积极词汇诱发了波幅更大的LPP, 而与陌生名字相关的各类词汇诱发的LPP波幅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表明, 个体对情绪信息非常敏感, 随着加工的深入会体现出不同的认知过程, 并且会根据自我相关性进行过滤, 在加工晚期与自我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表现出自我和朋友相关的消极情绪的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交往中, 声誉关注是人类合作行为和道德判断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以往研究只是单独考察声誉关注或社会距离会如何影响道德决策行为, 但两者如何交互影响道德决策尚不清楚, 尤其是禁止性道德范畴领域(如, 伤害他人行为)下道德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要求被试在匿名或公开情境下决策是否愿意对不同社会距离他人(朋友、熟人、陌生人)实施疼痛电击以增加自己的金钱收益, 同时记录其决策时的行为和神经反应。结果发现, 匿名情境下被试对朋友的电击伤害要显著低于对熟人和陌生人的, 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利己的利他主义”决策倾向; 与朋友和陌生人相比, 被试在涉及熟人的两难决策中花费了更长的时间, 体验到了更强烈的厌恶情绪, 并诱发了更大波幅的与情绪反应有关的P260成分, 以及与认知推理有关的晚期正成分(LPP: 300~450 ms), 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熟人效应”。然而, 行为与ERP指标上的这些差异在公开情境下均显著减弱了。这表明个体在禁止性道德范畴领域下的道德决策遵循着一种“利己的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 熟人关系的不确定性会在道德决策中诱发强烈的负性情绪和认知负荷, 而声誉关注削弱了利己倾向和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厌恶情绪和认知冲突。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使用单次匿名最后通牒博弈任务,采用2(性别: 男性, 女性)×3(社会距离: 自我决策, 替朋友决策, 替他人决策)×5(提议类型: 1/9, 2/8, 3/7, 4/6, 5/5)的混合实验设计,通过操作反应者的不同社会距离,考察资产分配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发现:(1)相比于自我决策和替朋友决策,女性被试替他人决策时更愿意接受提议1/9,2/8和3/7,而提议4/6和5/5的接受率不受社会距离的影响;男性被试中社会距离和提议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不平等提议的反应时随社会距离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平等提议的反应时不受社会距离的调节;(3)替他人决策时女性的接受阈限显著低于男性,而自我决策及替朋友决策时接受阈限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同伴关系网络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探讨了美国三所学校6~12年级学生的校内同伴网络的结构特征。要求被试提名其在校内的最好朋友以及至多9个一般朋友。将被试与所提名朋友的选择相匹配,以评价其相互关系,并据此确定出不同的朋友团体。研究考察了被试在朋友提名、好朋友、朋友团体及社会群体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以及同伴网络的重叠程度和等级组织。结果表明:(1)同伴关系网络结构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与同伴网络的联系比男孩更紧密;(2)随着年级的增长,同伴网络的排外性有所增强;(3)最好朋友基本上来自被试所在的朋友团体;(4)被试提名的朋友中有些不属于其朋友团体,被试也不把朋友团体中的每个人都列为朋友。  相似文献   

14.
综观已有的相关研究发现:1.女性比男性更频繁地体验到情绪且体验更强烈;2.同一种情绪,男性与女性可能体验到不同的内容;3.男女在情绪反应上也存在差异。情绪性别差异的最初原因是基于身体结构差异的社会分工;这种社会分工也使得人们对不同性别的情绪表现持不同的期待,因而也形成相应的性别刻板印象;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按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进行区别对待和教育。  相似文献   

15.
后悔情绪是反事实思维的产物,对个体决策行为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激发个体反思既往选择,优化未来决策。该研究采用经典的连续冒险任务,从人际交互角度切入,考察了有无旁观者以及旁观者与个体的亲密程度对后悔情绪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对于无人在场,旁观者在场时个体更不后悔;(2)旁观者与个体间的亲密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后悔情绪:在错过所有收益引发后悔的条件下,相对于无人在场,陌生人在场时个体更不后悔,而恋人在场时个体后悔情绪无明显变化。本研究的发现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社会背景下后悔情绪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案例通过对一例因错误认知产生焦虑情绪并导致失眠的案例,利用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的ABCDE理论,分析了产生错误认知的原因,通过与错误信念的辩论,树立了对待事物正确的理念,帮助求助者减轻了焦虑情绪,改善了睡眠状况,更重要的是使求助者学会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的正确思维,转换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激发改造热情,增强改造信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视听双通道下的音乐情绪加工机制及音乐情绪类型和音乐训练背景对加工机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表达开心和悲伤的音乐表演视频为材料,比较音乐组被试和非音乐组被试在单听觉通道、单视觉通道和视听双通道三种情境下的情绪评定速度、正确率和强度。结果发现:1)视听双通道与单视觉通道差异显著,与单听觉通道差异不显著。2)非音乐组被试对悲伤的评定正确率高于音乐组被试,对开心的评定正确率低于音乐组被试。说明音乐情绪加工的视听双通道整合优势仅相对单视觉通道存在;非音乐组被试对视觉通道情绪信息的变化更敏感,音乐组被试更依赖音乐经验;可在音乐表演时加入协调的视觉通道情绪信息帮助没有音乐训练经验的听赏者。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的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被试为754名中学生。对交往目标问卷的因素分析抽取出帮助与支持、受欢迎性、亲密性、领导地位、回避性和支配性6个维度。仅在男生中发现了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青少年在交往目标上存在差异,有无互选朋友的青少年在交往目标上也存在着差异。有互选朋友的比没有互选朋友的在受欢迎性、亲密性和回避性三个维度上分数较高。青少年的交往目标还存在年龄与性别差异。交往目标中的积极维度和互选朋友数对友谊质量中的积极维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而消极维度则可以预测友谊质量中较多的冲突与背叛。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使用6个自编情境故事以了解初中生对于父母冲突通常采取的应对策略。结果显示:1)学生更愿意采用问题解决、责内、逃避和责外。相比在问题解决中更过使用直接解决,情绪表现中更多使用责内;2)在正面场景中,学生更多使用问题解决策略;在背面场景中,学生则更多使用逃避、责内和责外的策略;3)在亲人场景中,学生较少使用间接解决,较多使用求助;在三口之家场景中,学生较多使用责内,较少使用责外;在陌生人场景中,学生较多使用责外,较少使用责内;4)冲突的正/背面与环境交互作用,说明父母冲突的发生场合与是否面对孩子产生冲突会共同影响孩子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交友行为是以相同的认知为基础的,观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可以从一个侧面判断他的性格、爱好。1.只有一个朋友这种人,一旦付出友情,便是真挚、强烈、由衷的。他对朋友信任、豁达、坦诚。但是对待其他人,他不愿意随便流露内心的情感,趋于保守。与这种人交往,你必须真正地以诚相待,不允许有什么私心杂念,耍什么小聪明,否则一旦被识破,你将永远失去他。成为他的朋友很难,需要掌握好时机,以心攻心。不过,一旦你被他认定为朋友,他是绝对让你信得过的——你的事即他的事,他会竭尽全力在你有困难时帮助你,你的秘密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