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疼痛恐惧是影响和维持慢性痛的重要因素。不同材料和被试类型情况下, 疼痛恐惧均主要作用于个体对疼痛相关信息的早期注意加工阶段, 表现为注意警觉模式。该注意模式使个体将注意维持在疼痛上, 从而干扰了对非疼信息的注意能力。矫正疼痛恐惧相关注意偏向可以改善疼痛体验。未来研究应采用更具生态效度的任务测量疼痛恐惧相关的注意偏向及其神经基础, 进一步考察矫正疼痛恐惧相关注意偏向能否改善慢痛患者的忧郁和功能丧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慢性痛的本质日常生活中的疼痛是众所周知的,但在所有的疼痛中与个体的心理社会因素联系最大的乃是慢性痛(Chronic pain)。Ghadiali对慢性痛下定义为:“慢性痛通常是指至少持续6个月的疼痛,此疼痛行为与个体的感觉和情绪因素相伴。”近年来,人们发现从心理社会方面来解释和对慢性痛是极为重要的,其原因有二。①慢性痛的医学处理模式的失败。随着慢性痛患者就医次数的增多,他们对医学模式的失望感加强,各种药物对他们的疼痛似乎毫无作用。②人们发班许多慢性痛患者并无病理学根源。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3.
疼痛的体验是主观的,疼痛与痛苦相伴而行。NCCN成人癌痛指南对癌痛的评估和治疗中涉及大量的心理问题与干预、精神症状评估和精神药物应用,本文力求对这方面进行解读,以揭示癌痛治疗中对人的尊重和对“总疼痛”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疼痛的体验是主观的,疼痛与痛苦相伴而行。NCCN成人癌痛指南对癌痛的评估和治疗中涉及大量的心理问题与干预、精神症状评估和精神药物应用,本文力求对这方面进行解读,以揭示癌痛治疗中对人的尊重和对“总疼痛”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慢性疼痛与抑郁症具有高度共病性,但迄今尚无成熟理论能够阐释二者共病的神经心理机制。对慢性痛与抑郁的脑机制研究提示,慢性痛和抑郁常常涉及到相似的情绪脑区活动的异常改变;与此相对应的是,行为学研究发现,疼痛患者与抑郁患者在加工疼痛或抑郁相关信息时表现出了模式相似的认知情绪偏差(CAB)。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趋于一致,指出慢性痛和抑郁共有的情绪通路异常变化可能导致了相似的信息加工异常,是二者共病的神经心理基础,而认知情绪偏差则在行为上反映了这种变化,并且很可能是共病发生、发展及维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疼痛的体验是主观的,疼痛与痛苦相伴而行.NCCN成人癌痛指南对癌痛的评估和治疗中涉及大量的心理问题与干预、精神症状评估和精神药物应用,本文力求对这方面进行解读,以揭示癌痛治疗中对人的尊重和对"总疼痛"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身体拥有感错觉以多通道的感官整合为基础, 包括视觉-触觉、视觉-本体感觉、触觉-本体感觉、视觉-内感受的整合等。来自实验室急性痛以及慢性痛的大量结果表明拥有感错觉可产生镇痛作用。身体部位尺寸大小、肢体透明度等相关影响因素也逐渐得到揭示。拥有感错觉影响疼痛的机制与身体表征的改变有关, 该过程可能涉及“身体网络”与“疼痛网络”间的连接, 其中后顶叶皮层可能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更为深入地探索拥有感错觉范式以考察不同因素对疼痛的影响; 在现有多感官整合的范式中重视内感受的作用; 考察拥有感错觉改变疼痛的认知神经机制; 区分急、慢性痛条件下以及不同慢性痛类型中拥有感错觉对疼痛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物学过程。疼痛的感知和情绪活动密不可分,疼痛是一种包括感觉、情绪和认知的多维性体验,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大,甚至同一个体也随疼痛的背景、意义以及心理状态而异。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对疼痛感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回顾疼痛认知和情感状态调节(身心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潜在的神经学机制。回顾慢性疼痛本身会改变大脑环路、包括参与内源性疼痛调节的循证证据,这些证据表明随着疼痛转为慢性,控制疼痛越来越困难。  相似文献   

9.
痛觉是感受躯体所受伤害性刺激的保护性感觉;慢性痛则是耗费巨额医疗费用的顽固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疼痛感知觉的形成是一个大规模的中枢网络编码过程,包括了感觉、情绪、认知等若干不同的维度,牵涉到脊髓、脑干、边缘系统、皮层等多个相关结构。慢性痛则是一种由神经网络编码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疾患。上述编码过程的任何异常都可能导致慢性痛。认识痛觉的中枢网络编码机制,将促进人们对感觉与情绪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并有助于寻求新的临床疼痛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1记住,这个世界,没有一种痛是单为你准备的。因此,不要认为你是孤独的疼痛者。也不要认为,自己经历着最疼的疼痛。尘世的屋檐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事,就有多少痛,就有多少断肠人。活着,就是要痛一痛的。有声有色地活过,其实就是有滋有味地痛  相似文献   

11.
癌痛严重影响中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通过使用第三阶梯强阿片类止痛药物,绝大部分患者疼痛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微观上,癌痛治疗的疗效与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也与医院麻醉科等其他科室的参与程度有关。宏观上,社会人文、经济、政策管理等方面的不足都制约着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有效实施。癌痛的规范化治疗是一项管理措施,需要进行疼痛评估、家庭支持及宗教组织的参与帮助等。我们国家在文化、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时,癌痛治疗会更加规范、合理、人性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宁养院2001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838例癌痛患者进行调查,总结归纳居家癌痛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探索癌痛患者的疼痛管理方法,结果提示依靠团队合作在居家条件下免费向癌痛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全方位的照顾和支持,即理想的疼痛管理是“整体性疼痛”与“整体性痛苦”的治疗,不仅针对临床疼痛症状,还必须处理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3.
疼痛恐惧是把将要出现的疼痛刺激视为主要威胁而产生的一种恐惧,它会影响与疼痛相关的感知觉、注意、回避行为以及安慰剂止痛的效果.疼痛恐惧的认知模型主要有活动回避模型、恐惧-回避模型以及内感受性恐惧条件模型.未来的研究要进一步探究疼痛恐惧的认知机制,完善疼痛恐惧的认知模型并扩展疼痛恐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程真波  黄宇霞 《心理科学》2012,35(2):436-440
疼痛是一种多维度的体验。情感成分和感觉成分是疼痛体验的主要成分,二者有着不同的神经机制。疼痛共情是痛觉"共鸣"的情绪反应,其神经机制的研究也围绕疼痛的情感成分和感觉成分展开。疼痛共情的情感成分的相关脑区主要有前扣带皮层和脑岛等脑区,与自身疼痛时相比,它们的激活位点及所处的神经网络存在差异;疼痛共情的感觉成分主要与初级感觉皮层以及一些其它的躯体感觉皮层有关,对它们的激活情况的研究受技术手段和实验范式的影响较大。未来的研究应从技术手段、分析方法及实验操作上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
癌痛治疗指南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多国成人癌痛指南进行检索、回顾,发现近年癌痛治疗领域新进展和各国普遍遵循的共同原则,为临床医生改进癌痛治疗提供参考。采用现有的互联网临床实践指南检索平台,对成人癌痛指南进行检索,分析各国指南的异同之处,重点对疼痛评估、WHO三阶梯药物治疗及辅助治疗进行比较、归纳。全面的癌痛评估是指痛治疗的必要前提,也是众多癌痛指南强调的重点;按疼痛程度选择三阶梯镇痛药物仍是药物止痛的基本原则;口服途径是止痛治疗的首选给药途径;第一阶梯药物中阿司匹林的应用逐渐淡化,NSAIDs的毒性反应受到关注;第二阶梯药物的选择更灵活。应根据疼痛性质、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复合制荆。吗啡仍是强阿片类药物中的首选,可用于中、重度疼痛的治疗。因此,我国成人癌痛治疗需要改进,应重点推广全面的疼痛评估,提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灵活的选择三阶梯药物,个体化治疗是止痛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对疼痛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成果颇丰。众多的研究已经证实了疼痛与基本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注意、情绪、动机和记忆。除了基本心理过程外,社会因素也能够调节疼痛,如社会排斥、信仰、音乐、虚拟情境、金钱和权利等。已有疼痛研究中的疼痛测量方法过于主观,并且疼痛调节因素在临床中缺乏实践价值。当前疼痛研究呈现与具身思潮相结合的趋势,未来应更加重视发掘调节疼痛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多国成人癌痛指南进行检索、回顾,发现近年癌痛治疗领域新进展和各国普遍遵循的共同原则,为临床医生改进癌痛治疗提供参考.采用现有的互联网临床实践指南检索平台,对成人癌痛指南进行检索,分析各国指南的异同之处,重点对疼痛评估、WHO三阶梯药物治疗及辅助治疗进行比较、归纳.全面的癌痛评估是指痛治疗的必要前提,也是众多癌痛指南强调的重点;按疼痛程度选择三阶梯镇痛药物仍是药物止痛的基本原则;口服途径是止痛治疗的首选给药途径;第一阶梯药物中阿司匹林的应用逐渐淡化,NSAIDs的毒性反应受到关注;第二阶梯药物的选择更灵活.应根据疼痛性质、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复合制剂.吗啡仍是强阿片类药物中的首选,可用于中、重度疼痛的治疗.因此,我国成人癌痛治疗需要改进,应重点推广全面的疼痛评估,提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灵活的选择三阶梯药物,个体化治疗是止痛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艺术体验是审美认识活动和审美实践活动的情感统一。艺术体验的生成,是体验主体和客体的双向构建过程。艺术体验活动的总体特征,是知与悟的统一,即清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疼痛的威胁警示与趋近救助冲突近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结合点探测范式与眼动技术,以疼痛面孔和中性面孔为实验材料,探讨共情在疼痛功能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收集了33名被试的有效眼动数据,结果发现,与中性面孔相比,被试对疼痛面孔图片的早期注意定向更快(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更短)、晚期注意维持更长(注视次数更多、总注视持续时间更长);与低共情组相比,高共情组被试对面孔的总注视持续时间更长,分组分析显示只有髙共情组对疼痛面孔的总注视持续时间比中性面孔长。结果表明,被试存在疼痛面孔注意偏向,被试的共情水平可能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影响其在注意维持阶段对疼痛威胁的知觉。  相似文献   

20.
疼痛恐惧是疼痛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个体对疼痛信息产生过度警觉,诱发不恰当的回避行为,扰乱机体的正常功能,加剧疼痛的现象即为疼痛恐惧。疼痛恐惧可影响个体的疼痛感知以及疼痛相关的注意和回避行为,且在慢性疼痛(如慢性肌骨骼疼痛)的发展、维持个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丧失中起着重要作用。疼痛恐惧的形成与表达涉及杏仁核、海马、背侧前扣带回皮层、和前额叶皮层等脑区的参与。当前的疼痛恐惧消退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可在疼痛恐惧加工的不同阶段(巩固、再巩固和消退)消退个体的疼痛恐惧。然而,由于恐惧记忆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疼痛恐惧记忆消退方法效果较不稳定,其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仍存在较大的鸿沟。将来研究有必要考虑到疼痛恐惧形成环境的差异以及个体人格特质/心理状态的差异,逐步完善相关消退方法并将其引入临床镇痛,以期帮助患者弱化、擦除甚至改写困扰他们的疼痛恐惧,从而缓解甚至消除病患的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