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记忆再认范式,通过词组再认任务(实验一)和图形偏好选择任务(实验二)操纵同伴赞同率,诱发对不同赞同率下人际关系的感知,探索感知到的人际关系对个体记忆从众的影响。两个实验一致发现,被试对高赞同率的同伴更为信任、与他们的关系也更为亲密;更重要的是,被试的回忆也与高赞同率同伴的记忆更为一致(即回忆更为从众),具体表现为,同伴判断正确时,被试的词组再认正确率更高,同伴判断错误时,被试的词组再认正确率更低。实验二还发现,被试与同伴一起回忆时的正确率要低于被试单独回忆的正确率,从众倾向降低了被试的记忆准确度。本研究表明,情境诱发的短期人际关系的变化会影响记忆从众;回忆不单纯是一个基本认知过程,它可以受到社会关系、社会认知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 从众心理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亲社会从众行为包括利他从众、公平偏好从众、信任从众、慷慨从众等。亲社会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包括模仿理论与动机改变理论。亲社会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包括奖赏加工与错误加工神经回路。社会价值取向、人际信任水平与人际敏感性对亲社会从众行为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亲社会从众效应的稳定性、个体差异、儿童及青少年的亲社会从众行为研究、临床研究以及跨文化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3.
谢莹  李纯青  高鹏  刘艺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6):990-1004
研究以直播营销为背景, 引入产生于通讯领域的社会临场感概念, 在文献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探讨直播营销环境下社会临场感的内涵和构成; 之后基于从众消费理论通过行为实验的方法探究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消费的认知机制; 进一步, 根据社会临场感理论探讨自我建构和消费者-主播关系强度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最后基于社会助长理论, 利用神经科学方法客观性和“过程测量”的优势探索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的情感机制。研究将揭示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消费行为的机理, 为直播播主和电商卖家提供指导的同时, 帮助消费者了解自我, 以做出更理性的消费决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众可分成两种,即信息性从众行为和规范性从众,探讨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方法:通过瑞文智力测验为材料创造了这两种从众情境,观察大学生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的行为差异。结果:信息性从众和社会规范性从众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3.183,P=0.001)。结论:大学生被试的信息性从众行为多于社会规范性从众行为,两者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苏  刘璐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6):905-915
社会排斥是一种普遍现象, 对个体和社会有很大影响, 具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研究范式有拒绝范式、放逐范式、孤独终老范式及其他范式。其理论模型有需要-威胁的时间模型、多元动机模型及情绪麻木和自我控制失败说。当前研究在社会排斥对基本需要、情绪和自尊有何影响上存在争议。未来需谨慎使用研究范式, 明确研究对象, 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寻找社会排斥出现的原因, 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社会排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初中生社会善念的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实验1采用卡通插图范式和SoMi范式,以628名7~9年级初中生为被试,考察不同心理理论类型初中生的社会善念的发展;实验2使用社会互动情境和SoMi范式,以360名7~9年级初中生为被试,考察社会互动方式与反馈类型对不同年级初中生社会善念的影响。结果发现:(1)初中生的社会善念不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但7年级中高情感心理理论初中生的社会善念显著多于高认知心理理论初中生;(2)7年级初中生在积极反馈条件下的社会善念较多,而8年级初中生在消极反馈条件下较多,9年级初中生在这两种条件下则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合作情境中,初中生在积极反馈下的社会善念更多,而在竞争情境中,初中生在消极反馈下的社会善念更多。研究说明初中生的社会善念具有跨年龄和跨性别的稳定性,并且会受到心理理论、社会互动方式及反馈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从众行为的新认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1前言从众(conformity)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个团体心理学名词,从众也称遵从。对从行为的研究要追溯到Sherif(1935)“游动效应”的实验和后来Asch(1951)关于这一行为的经典性研究。多数人认为.从众即“随大流”,它是指个人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团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产生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团体压力,使人们产生符合社会要求与团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显然在这里将从众的外因归结为社会或团体的压力;Corsini(1984)认为.从众现象可能…  相似文献   

8.
信息误导( misinformation)是来源记忆错觉研究的一种常用范式.本文简要总结了该范式的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已有的信息误导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儿童受信息误导影响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老人较年轻人更易受信息误导的影响;社会因素对信息误导具有明显调节作用;成像和病人研究为信息误导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可靠证据.今后需在理论高度、实践应用、研究对象、实验范式和神经机制等角度予以深入.  相似文献   

9.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相似文献   

10.
说谎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有利于其认知发展,促进其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了解和学习,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回顾现有的儿童说谎的类型,包括反社会谎言和亲社会谎言,介绍儿童说谎的研究范式以更全面地了解儿童说谎的种类,包括被动说谎范式和主动说谎范式,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指出未来可研究方向,如修改范式、增加对亲社会谎言的研究和对特殊儿童的谎言研究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说谎的发展过程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他人的行为对他人特质、意图及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规范进行学习, 是优化决策、维护积极社会互动的重要条件。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结合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对社会学习的认知计算机制及其神经基础进行了深入考察。已有研究发现, 人类的社会学习过程能够较好地被强化学习模型与贝叶斯模型刻画, 主要涉及的认知计算过程包括主观期望、预期误差和不确定性的表征以及信息整合的过程。大脑对这些计算过程的执行主要涉及奖惩加工相关脑区(如腹侧纹状体与腹内侧前额叶)、社会认知加工相关脑区(如背内侧前额叶和颞顶联合区)及认知控制相关脑区(如背外侧前额叶)。需要指出的是, 计算过程与大脑区域之间并不是一一映射的关系, 提示未来研究可借助多变量分析与脑网络分析等技术从系统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大尺度脑网络如何执行不同计算过程。此外, 将来研究应注重生态效度, 利用超扫描技术考察真实互动下的社会学习过程, 并更多地关注内隐社会学习的计算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2.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neurobiological basis of psychotherapeutic treatments has gained importance. Therapy-associated functional changes have been studied in a number of different psychiatric disease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diseases with a central role of emotions (e.g. depression, anxiety disorders,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often demonstrate dysfunctions in brain areas that are linked to emotional regulation. Psycho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can lead to a kind of normalization of brain responses in these areas (e.g. amygdala,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orbitofrontal cortex). In addition, therapy-associated transformations were also demonstrated in areas which are related to attention processes and visual perception. Other studies have aimed at finding neurobiological parameters that can be used to predict a therapeutic outcome or to choose between various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instance, in depression, the amygdala and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re assumed to play a major role. Altogether, knowledge on the neurobiological basis of psychotherapeutic procedures is limited. A comparatively small number of studies and several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e.g. small sample sizes, insufficient control groups, variability of methods used) make it difficult to propose reliable statements.  相似文献   

13.
14.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以大脑组织中的血容和血氧为信息载体,通过测量大脑皮层中血容和血氧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来了解局部脑活动的技术手段。近年来该技术在双脑研究非言语互动、言语互动、混合互动等社会互动脑机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清晰地揭示自然情境中社会互动的神经机制,未来尚需进一步改进近红外光谱技术本身,开发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细化互动任务类型,丰富完善实验范式,促进多种脑成像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社会等级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社会地位高低的再认与面孔再认及视觉注意均表现出N200的激活, 并不同程度地共享了情感、奖赏回报、数字等级及共情特质等加工的脑区网络, 涉及额区、杏仁核、纹状体、顶内沟和前扣带回皮质等。社会等级加工与5-羟色胺递质多态性等神经递质及内分泌系统具有复杂的交互作用。未来应立足于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的视角探讨社会等级加工与神经生物学基础的作用机制并致力于服务人类生活。  相似文献   

16.
公平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之一,不公平感及其相关决策则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一般采用最后通牒博弈或其变式展开。大量脑成像研究探查了关于不公平感及相关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尤其集中探讨了最后通牒博弈的回应者对不公平提议进行反应的脑区及其对应功能。经常得到关注的脑区包括了前脑岛、前扣带皮层、背外侧前额叶、内侧前额叶、杏仁核和颞顶交界等。对特殊人群的不公平感及相关决策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检验或澄清上述重要脑区及脑网络在不公平感及相关决策中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阐释特殊人群的社会认知功能的特点。近年来,相当数量的研究关注了不同情境因素(包括分配方案相关因素和社会情境相关因素)调制不公平感及相关决策的过程,并讨论其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未来的研究更应利用多模态数据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基因和激素层面的研究,以期深入对不公平感及相关决策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社会技能高于其它任何动物,能够形成对社会环境的高级表征,并能利用这些表征进行十分灵活的推理判断。但是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目前仍不十分明了。来自于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已经发现有一些脑结构(如杏仁核、前额叶、颞上沟、扣带前回等)在社会认知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它一些脑区结构(如右侧躯体体感区、岛叶、基底节、白质等)也共同参与社会认知加工过程。文章对近年来关于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研究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社交焦虑障碍的标准疗法,对其疗效的神经预测因子研究有利于个性化诊疗方案选择。初步证据表明,干预前高级视皮层、背侧前扣带回、背内/外侧前额叶及眶额皮层的功能激活,杏仁核与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的结构与功能连接,情绪性刺激诱发的晚期正成分与治疗后症状的改善有关,因而是潜在的预测因子。基于机器学习的个体化预测存在样本量小的突出问题。未来研究应考虑跨研究机构合作共享大数据,在多模态、多任务条件下收集数据,并在独立样本中验证预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徐慧  王滔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1050-1061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源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 社会交往障碍是其核心特征, 与社会动机缺陷密切相关。社会动机是引导个体社会行为的强大动力, 主要表现为社会定向、社会奖赏和社会维持。现有研究表明, ASD个体的社会动机发展存在缺陷, 他们对社会刺激的注意偏向减少, 不能主动寻求和体会社会互动带来的快乐, 且缺乏维持社会关系的行为策略等。然而, 相关研究结果受到个体特征、环境和实验设计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未来应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加强对ASD个体社会动机理论的整合研究, 以便全面系统地了解ASD个体的社会动机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