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由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磨擦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也复杂多样。如果从人类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看,它们主要遵循刺激——反应机制。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既有直接诱因,也包括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等社会诱因,而各种认识的偏差则是群体性事件的主观心理性因素。我们只有通过改变条件或作用方式,正确调整社会心理,使群体性事件丧失其发生的前提,才能达到预警预防群体性事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无论是客观数据还是主观感知,都显示中国已经处于一个社会冲突事件的高发期.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类型是经济型的直接冲突与社会型的间接冲突.社会冲突在总体上是上升的;冲突的风险源清晰;冲突的主体为利益受损群体与利益获得群体;冲突的性质以经济领域的利益性冲突为主,具有可协调性;冲突的强度与烈度有加剧的趋势;冲突矛盾呈复杂性,处理的社会成本升高;群体性事件开始作为"弱者的武器"被普遍地使用;对社会冲突事件开始由封闭的、僵硬的内部处置到开放的、弹性的公开处理.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近十年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整合,总结归纳出三个重要方面,并对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疑问和建议,以期对当前类似事件的应对有所借鉴及对后继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民族冲突是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 其社会心理机制是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项目拟以我国西部地区藏族为例, 纳入社会威胁情境因素, 并整合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类别的心理本质论框架下的群际冲突研究。其基本理论命题是:民族冲突形成并不是单一因素所致, 而是基于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情境层面的多水平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本项目拟通过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三个实证研究, 旨在考察少数民族关于“民族”的心理本质论对民族冲突的预测和影响作用, 探索民族身份延伸和社会威胁情境在其中的影响作用, 从而揭示民族冲突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 旨在为构建民族冲突的预警机制模型奠定基础, 为跨越民族界限、实现多民族和谐共处和完善民族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徐家林 《学海》2011,(6):10-13
非直接利益化成为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特征。非直接利益化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具有一定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的网络反映,间接地反映或折射事件参与者的利益。此类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冲突各方乃至整个社会将产生深刻影响,而一些负面影响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认真解决。  相似文献   

6.
巢立明 《学海》2012,(4):136-140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处于高发期,对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报道迫切需要更多专业媒体和更娴熟的报道策略来改变长期形成的报道思维定势。法制媒体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及时、主动、科学的应对和报道群体性事件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法制媒体主要的功能和义务。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法制媒体要尊重群体性事件本身的规律,发挥法制媒体及时性、专业性、权威性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解决问题的舆论环境,力求达成社会的平衡、公平、公正。同时要完善法制媒体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报道机制和保障机制,避免法制媒介自身的不良倾向,突出法制媒体在报道群体性事件中的特色,重视新媒体在群体性事件报道中的特殊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治疗困难、危害较大的现代社会“流行病”。抑郁症的产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与心理机制,认知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习得性无助的产生机制,这对了解忧郁症的形成与忧郁症的治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要有效地减少忧郁症的危害需要社会、教育、医疗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政府基本沿用封闭、僵硬的内部处置方式应对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在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成为影响舆论的关键力量,他们通过传递信息、发表观点,推动政府制定良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这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鲜明的法治意蕴.当前,政府应借鉴美国政治精英利用黑幕揭发运动促进制度建设和社会转型的经验,主动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纳入体制化轨道,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完成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源在于公民权利的异化、政府权力的异化以及公民权利救济渠道的不通畅.根据宪政理论分析,关键就在于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存在冲突.市民社会是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沟通的渠道,能够平衡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这与宪政理论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在宪政体制下建立市民社会对于从根源上消除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信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社会各领域大量存在的不诚信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信任缺失,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了造成信任缺失的原因,并对如何提高我国的社会信任度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从社会心理层面对腐败行为进行了归因:社会角色领悟不清;“成本——效益”心理、物欲化心理、嫉妒心理、信仰危机。阐述了腐败行为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弱化社会认同、社会适应的心理焦虑、强化物欲心理、信仰危机。同时,分析了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征:性质上的负面性、存在状态的隐蔽性、感染性强。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首先分析了投机心理、相对剥夺感等主要群体心理,其次探讨了心理学原理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严重社会问题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居高不下。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心理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本将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集群行为的动员与组织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维  王二平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730-1740
群体性事件指部分群众与当地党政部门或强势社会集团的对抗性冲突。是当下我国典型的集群行为。社会心理学对集群行为动员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群体相对剥夺、群体认同、群体(愤怒)情绪和群体效能; 对集群行为组织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速生规范、谣言和去个体化。其中, 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既属于动员机制, 同时又在组织机制中发挥作用。这些因素之间有待于进一步整合, 以期对现阶段我国社会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因素进行解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凡是谬论必是漏洞百出,必有许多软肋,必有诸多不堪一击之处。有神论者对群体性灾难事件自相矛盾的解释,便是其软肋和不堪一击之处。如果说某些个体性灾难事件碰巧说明有神论者的观点,而对于群体性灾难事件,则是有神论者无法诡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瑞光 《心理学探新》2006,26(3):48-51,83
该文界定了由视觉信息所决定的“碰撞”和“制动操作”的概念,探讨了影响人们探测碰撞事件的各种心理认知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机动车司机如何基于环境信息及个体和社会信息校正驾驶制动行为,以躲避碰撞、达到安全行驶的心理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5,(6):57-60
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要求对原有农村的治理体系和利益格局进行调整。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农村发展环境。农民利益调整和再分配导致的利益纠纷在近年农村群体性事件表现明显。由于触发诱因不同,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也不同。而农村群体性事件触发的原因往往是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当前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群体性事件,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消解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矛盾和纠纷。  相似文献   

18.
社会心理应激刺激的评定与生活事件量表编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从 1936年H .Selye提出应激的概念以来 ,随着全世界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 ,社会心理应激因素与心身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2 ] 。为了探讨各种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对心身健康的影响作用 ,人们便开始对应激刺激———生活事件进行量化研究 ,即编制生活事件量表。如HaroldWilkes和AdolfMeyer编制的生活表 (Lifechart) [3 ] ,ThomasHolmes和RichardRahe编制的社会再适应问卷 (SRRS) [4 ] ,Volicer和Bohannon编制的医院应激量表 (HSRS) ,Payk…  相似文献   

19.
吸毒者心理社会生活质量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研究旨在考察吸毒者的心理社会生活质量。云南地区194名吸毒者和198名正常被试参与了此项研究。结果表明:1)吸毒者和正常人在幸福感、自尊感、社会交往焦虑感、无力感、无意义感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吸毒者的心理社会生活健康质量较差;2)不同性别、从事不同工作、兄弟姐妹数目和父母教育水平不同的吸毒者的心理社会生活质量不同;3)首次吸毒和复吸的大多数原因是心理因素。本研究对有关结果对吸毒者戒毒及教育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历史评价众所周知,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同时出版了《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界一直把此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社会心理学在其诞生之初就内置了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在其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种取向虽然相对孤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