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我沉浸(Self-immersed)和自我抽离(Self-distanced)是两种不同心理距离视角。自我沉浸视角(self-Immersed perspective)是一种自我反思视角,即个体反复体验过去自传性记忆情境,并试图问"为什么?"或"应该怎样?"等类的问题。自我抽离是指个体以第三者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区分情境与真实自我的关系,采用退一步,以"观察者"的角度去分析自我相关信息,并产生超越自我的整体加工视角认识。两种不同认知视角影响人们的情绪、决策、身心健康、职业满意度和亲社会行为等。  相似文献   

2.
张玥  窦东徽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878-1889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自我控制是人们依据对事件整体的高解释水平方式而非局部的低解释水平方式做出决策和完成任务。对时间折扣、坚持和健康行为以及前瞻性自我控制的研究表明高解释水平会促进自我控制。高解释水平是通过改变对诱惑的加工(包含对诱惑的态度和诱惑的激活模式)来促进自我控制, 但这种促进作用会受到目标和任务属性(重要性、难度、效价、完成时间和呈现方式)以及解释水平线索属性(外显和内隐)的调节。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自我控制研究可以拓宽自我控制双系统理论和资源理论的视野, 如提供可能的边界条件和认知机制。未来研究还需要深入挖掘解释水平影响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和生理基础, 重视心理距离的影响以及加强对自控能力的长期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3.
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批评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333名初中生进行测查,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的自我批评和自我伤害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我批评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我批评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亲子关系的调节,即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我批评的正向影响随着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增强而减弱。因此,负性生活事件和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自我解释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庆麟  杜伟宇 《心理科学》2003,26(6):971-975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关于自我解释的研究,首先介绍了自我解释的研究背景,然后定义了自我解释,并且与其他学习活动进行了比较,随后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揭示出自我解释效果,随即讨论了促进自我解释的方法,即提示自我解释,最后探讨了两种自我解释效果的认知机制:空缺填补假设和心理模型修补假设。  相似文献   

5.
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如远期过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近距离(如近期过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过去时间距离对自我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表征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1)相对于近期过去,被试对远期过去自我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2)相对于远期过去的自我行为,个体对近期过去的自我行为倾向于负性表征,提示被试对近期过去自我的满意度较低和对未来自我提升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6.
李莹  毕重增 《心理科学》2020,(1):239-246
本文旨在探讨抽离和正念在自我聚焦对社交焦虑影响关系中的作用。两个研究分别采用相关法和实验法,探究自我聚焦内容(冗思、正念)和反思方式(浸入、抽离)对社交焦虑的交互影响。结果:问卷数据显示,抽离在自我聚焦注意影响社交焦虑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无论低抽离倾向还是高抽离倾向,自我聚焦注意都能预测社交焦虑,高抽离倾向减弱个体的社交焦虑感;实验结果表明,聚焦内容与反思方式两者交互作用于社交焦虑,浸入-聚焦冗思内容引发最强的社交焦虑,抽离-聚焦正念内容引发最弱的社交焦虑。结论:抽离和聚焦正念内容都最能有效缓解自我聚焦对社交焦虑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常远  齐冰 《应用心理学》2023,(4):309-316
本研究基于人际/系统模型和情绪级联模型,考察了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关系,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反刍思维量表、自我伤害问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对684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受到家庭亲密度的调节。研究结果为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高科  李琼  黄希庭 《心理学探新》2012,32(2):110-115
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是解释自我控制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所有的自我控制行为依赖一种共同且有限的能量,执行自我控制会消耗这种能量,导致自我损耗效应的产生,但能量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得以恢复和提升。该模型得到大量行为和生理层面研究的支持,但也有研究者从疲劳、情绪、动机、血糖指标、时间知觉等方面提出质疑。未来研究可从自我能量的性质、总量等角度进一步完善能量模型,同时结合我国文化探讨理想、信念、价值观对提升我国国民意志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积极和消极情绪与自我控制在自我同情与睡眠质量间的中介机制,采用问卷法对477名成人进行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自我同情、积极情绪、自我控制和睡眠质量两两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而上述变量与消极情绪均为显著负相关;(2)自我同情可分别以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自我控制为中介来预测睡眠质量;还可依靠消极情绪与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效应来间接预测睡眠质量;但是,自我同情对睡眠质量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该研究结果为改善睡眠质量提供了新的干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采用Tversky的实验设计,对非抑郁和抑郁症状中学生的回忆、再认和启动效应进行了探讨。实验发现,抑郁症状中学生对自我相关生活事件信息加工存在负性回忆、负性再认、负性启动和负性加工偏向;抑郁症状中学生对自我相关生活事件信息加工的回忆具有情境一致性;对再认材料的不同加工深度影响抑郁症状中学生自我相关生活事件信息加工的再认;抑郁症状中学生对自我相关生活事件信息加工的负性启动主要是由于对负性条目、中性条目的负性偏向加工引起  相似文献   

11.
过去的研究表明感恩能减弱时间贴现,但是并不清楚这种现象是受对未来结果的考虑影响还是受与自我控制关系更密切的对即时结果的考虑影响。本文通过两个研究从特质和状态两个层面考察了感恩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研究一发现,感恩特质与自我控制特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这种相关在控制了一般积极情感特质之后仍然显著。研究二发现,状态性感恩情绪启动补偿了自我损耗,并提升了状态性自我控制。本文对该发现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最近几年研究的进展,对于自我控制的有限资源模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争论:血糖的具体作用机制不清晰,自我损耗效应重复实验结果的不理想,没有考虑到个体的信念、意愿等心理因素。在各种竞争模型中,行为经济学的决策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行为实验的结果,也有来自神经机制上的大量研究的支持。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决策模型的基础上,对自我控制现象加以研究,并重点关注自我控制特质的神经机制和来自先天后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自我认知是机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基于具身认知的身体生物学特点、活动特征及自我身体表征等方面的实证性研究,不断明晰了自我经验中具身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弥补了传统心理学关于自我-世界之间身心交互性研究的不足.具身认知作为自我认知的一种新兴解释视角,在自我研究上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涉及具身化的对称性、双向性、自动化,以及自我研究的定性等问题.自我的具身研究应结合建构水平理论和隐喻理论来思考认知加工机制问题,并吸纳进化动机以及文化假说等观点的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手机成瘾、自我控制、核心自我评价和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手机成瘾量表、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以及学习投入量表对6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手机成瘾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学习投入;(2)控制系统和冲动系统在手机成瘾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中起并行中介作用;(3)手机成瘾对学习投入的直接预测作用受到核心自我评价的调节。研究结果揭示了手机成瘾对学习投入的作用机制,拓展了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视角,对于学习投入的干预工作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我生成教学(Learning by non-interactive teaching)指学习者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转换角色,将自己所学知识以知识传授者角色讲解给其他人听。提取练习假设、生成性学习假设和社会临场感假设分别从记忆巩固、生成性认知加工和社会临场感视角对学习者自我生成教学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解释。汇总相关研究发现,自我生成教学的不同实施方式促进学习的效果不同,其中,以有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视频)自我生成教学相比于重复学习、提取练习等简单学习任务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即时理解、即时迁移、延迟理解和延迟迁移成绩,可能是更优的实施方式。而以无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仅语音)或书面形式(如:文本)自我生成教学对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较微弱。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可能补充解释不同实施方式促进效果的差异。自我生成教学的学习者还可以体验到更高的动机和愉悦感并愿意在教学时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未来研究需要在检验并整合理论、确定边界条件、优化自我生成教学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自我积极偏差。已有研究表明,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反射性自我评价可以减少自我积极偏差,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的后期,而评价早期是否就受到视角采择的调节尚不清楚。为了探讨视角采择在自我评价早期对积极偏差的调节作用,采集并分析了被试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分别对积极、消极特质形容词进行自我描述判断时的脑电时域、频域数据。结果发现,在第三人称视角下,加工消极词比积极词在额叶区域诱发了更大的P2 (120-200ms)波幅,在左侧内侧前额叶有更显著的激活;在Theta (3-6Hz)、以及Gamma (30-45Hz)节律上有显著高的能量增加,而Alpha (8-13Hz)节律则有显著高的能量降低。说明在自我评价的早期,人们更容易注意到以第三人称为视角的自我相关消极信息,即通过他人视角采择对自我积极偏差的调节在自我评价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发生了。  相似文献   

17.
叙述方式、自我视角与自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新建  朱艳丽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58-1863
叙事取向的自我研究认为, 个体在叙述人生故事与回忆自传体记忆的过程中建构与发展自我。新近研究探讨了影响叙事的因素及其对于自我发展的意义, 相关结果显示, 一致性积极叙事、叙事模式、人格特质等与人生故事和自我发展程度存在一致性关系; 一系列实验结果也证明, 回忆自传体记忆时采用的不同视角和不同人称会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身体生理等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 研究者应用研究结论进行临床干预, 开展脑神经活动机制等基础研究工作。未来的工作是扩大叙事材料, 更深入探讨影响因素, 如叙事方式和自我视角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量表测量法初步探索早期情绪唤起与成年后自我决定水平及主观活力之间的关系,试图寻找情绪对人格组织的核心作用的证据。研究发现:①个体在早期父母行为调控中的某些基本情绪的唤起可以有效预测其成年后的自我决定和主观活力水平。②个体早期抵触情绪唤起对其成年后的自我决定和主观活力具有消极作用,而非负性情绪唤起则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果支持基本情绪理论关于情绪处于人格结构的核心地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自我观的新形式:有关自悯的研究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耀华  刘聪慧  董研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72-1881
由于自尊并不能完全地预见个体心理健康的程度,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构念。本文介绍了其中的努力之一,在吸收东方佛学思想的基础上,Neff于2003年提出了自悯这种新的自我观形式。文章介绍了自悯的成分,即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和正念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然后,从早期经验、社会文化的角度讨论了自悯的影响来源;在心理功能方面,自悯能有效地帮助个体应对负性事件,增强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力量,对人际知觉和互动也有重要影响。自悯的这些积极功能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运用。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情绪粒度是指个体在相似情绪状态之间做出粒度化细微区分的能力,其中负性情绪粒度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认知层面,负性情绪粒度可以通过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性与有效性,人际情绪技能和充当个体内、外化问题的保护性因子发挥积极作用;在神经生理层面,负性情绪粒度可以通过调节自主和中枢神经系统活动来维持自身稳态。负性情绪粒度的干预技术主要包括情绪词汇训练和正念干预训练等。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提高负性情绪粒度的测量精度,从个体中心视角探讨负性情绪粒度的动态变化过程,拓展其干预应用,并且关注正、负性情绪粒度作用机制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