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实验以汉-英双语者为被试,考察高限制性句子语境条件下,词汇接触次数和二语熟练程度对二语附带词汇习得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让被试阅读1-4个高限制性的句子语境,把要学习的英语假词放置在句尾。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语义相关判断任务和词汇回忆任务测量词汇习得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限制性的句子语境条件下,少数的几次接触陌生词汇即可附带习得词汇的意义;二语熟练度越高,越有助于词汇的习得。  相似文献   

2.
采用词汇联想实验,通过两项实验探讨了翻译训练对大学生心理词汇概念联结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翻译专业大学生的母语心理词汇与二语心理词汇概念联系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母语,二语的概念联系较多受语音和字形等非语义联系的影响;②翻译训练和实践可促进大学生英语心理词汇的语义联结,减弱英语词汇语音和字形等语言形式的影响;③翻译训练和实践对大学生心理词汇的主题关联联系意识的促进效应高于对其分类学意识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经典的句尾畸义词诱发N400的ERP实验范式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进行英文阅读时语音的影响及其相关脑机制。实验包括两类畸义语句:1.同音畸义:句尾词有畸义,但语音和相应正常语义句尾词相同;2.非同音畸义:句尾词有畸义,且语音和相应正常语义句尾词不同。行为数据显示:在错误率上同音畸义显著地高于非同音畸义。ERP显示:无论在早期(N100)还是晚期(N400)脑电成份上,同音畸义和非同音畸义的ERP振幅都有明显差异。本研究从行为和脑电两个方面一致揭示中国英语学习者阅读英文时受到了语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文阅读中的语音类似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个实验中的音韵和同声母没有启动效果这个事实,表明中文词视觉认知是经过正字法路线直接通达语义的。然而实验二同音词的启动效果可得出与以上相反的结论,即语音在中文阅读中有一定作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表明,语音在中文阅读中是否有作用,对书写词本身包含的语音类似信息具有依赖性。可能的结论是,在词汇通达中语音激活是自动的,但在中文似乎要比拼音文字弱;中文阅读也许更具有直通语义的特点。此研究支持双通道理论。  相似文献   

5.
林慧谊  陈京军 《心理科学》2022,45(6):1306-1313
采用心理旋转范式和词汇判断范式,探讨媒体多任务经验不同者,在听觉信息干扰和视听信息整合情境下对图形一致性和真假词的判断表现。结果发现:(1)以判断图形一致性为实验任务,在无声和低音干扰条件下,低经验组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高经验组,两组的反应时差异均不显著;在高音干扰条件下,高经验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低经验组,正确率则没有显著差异。(2)以真假词判断为实验任务,对真词的判断,在三种听觉条件下,高经验组在语音匹配条件下的反应时最短,与低经验组无显著差异,但正确率显著高于低经验组,与另两种听觉条件没有显著差异;低经验组在语音匹配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另两种听觉条件,正确率则显著高于无声条件,与不匹配条件差异不显著。对假词的判断,低经验组在三种听觉条件下的反应时均显著短于高经验组,正确率与高经验组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媒体多任务经验丰富者相比经验缺乏者受到任务无关的纯短高音干扰的影响要小一些,在需要视听通道语义整合的加工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个词汇识别任务,考察词汇加工过程中的无关言语效应。实验1采用真假词判断任务,考察有意义言语、无意义言语、白噪音和安静的背景声音对不同具体性的词汇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仅有意义言语干扰了词汇识别,且主要体现在对低具体性词汇判断的反应时显著增加。实验2采用了语义范畴判断任务,同样发现有意义言语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显著大于其他声音条件。结果表明,中文词汇加工过程中存在无关言语效应,且当任务强调语义加工时,干扰主要源于无关言语的语义成分,支持了语义干扰假说。  相似文献   

7.
三语者语义通达中的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  张扬  李璇  郭红婷  伍丽梅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6,48(11):1401-1409
采用跨语言重复启动的任务范式探讨三语者的语义通达机制。被试为在广州学习汉语的印度尼西亚留学生48名。自变量是学习条件(包括学过与未学过), 因变量是单词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1探讨三语者在视觉与听觉呈现的三语词汇语义通达任务中是否会借助于一语对等词, 结果发现一语词汇在两种任务条件下都能够发挥中介作用, 此结果表明了三语者与双语者语义通达机制的一致性; 实验2探讨三语者在视觉与听觉呈现的三语词汇语义通达任务中是否会借助于二语对等词, 结果发现二语词汇只能在视觉呈现任务条件下发挥中介作用, 此结果表明二语词汇在三语语义通达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具有限制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三语者的语义通达机制与双语者既有一致性, 也有其限制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空间词不对称判断与Simon任务混合范式考察平衡蒙汉双语者词汇与物理位置空间信息的语义表征特点。实验一以平衡蒙汉双语者为被试,发现Simon效应所受影响在蒙汉语言间无差异。实验二以蒙-汉-英三语者为被试,发现Simon效应所受影响在汉语英语间、蒙语英语间有差异。本研究表明,平衡双语者词汇空间信息与物理位置空间信息存在共享语义表征,语言熟练程度影响一语和二语与共享表征的联结强度,验证了修正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9.
运用跨语言重复启动范式,探讨晚期熟练中英双语者二语词汇在三语词汇语义通达中的作用。实验1探讨三语为日语的被试英语词汇在日语词汇语义通达中的作用,实验2探讨三语为法语的被试英语词汇在法语词汇语义通达中的作用。总的实验的结果表明,晚期熟练中英双语者在日语这种三语的语义通达中不会通达二语词汇,而在法语这种三语的语义通达中会通达二语词汇。  相似文献   

10.
母语负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非常常见。它是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流时,依靠母语的语音、语义.结构以及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母语如果对外语学习有帮助,就是正迁移,而外语学习过程中如果母语干扰外语的学习就是负迁移。本文主要分析汉语对英语的词汇、句法、语篇三个方面的负迁移影响,并对现代高中英语教学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李利  郭红婷  华乐萌  方银萍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2,44(11):1434-1442
采用跨语言长时竞争启动范式探讨汉语为二语学习者言语产生中的跨语言干扰。实验1的被试选择18名俄语为母语者, 实验2选择18名日语为母语者。自变量是命名语言(一语和二语)和学习条件(学过一致、学过不一致和未学过), 因变量是测验阶段被试图片命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 被试分别用一语和二语命名图片, 观察被试在测验阶段学过一致与学过不一致两种条件下是否都能产生促进效应。实验结果发现, 无论俄语为母语者还是日语为母语者, 被试只有在学过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未学过条件, 而学过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跟未学过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为二语学习者言语产生中存在跨语言干扰, 且语言间书写特征的差异对跨语言干扰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通过同音异义词对被试判断句子语义正误的干扰实验,来考查语音信息对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义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英语水平较高的中国被试所受到的同音异义词的干扰较大,而英语水平普通的被试受到的干扰很小。这一结果说明,英语学习者的水平越高,其语音信息的使用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3.
张清芳 《心理科学》2006,29(6):1382-1387
采取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探索汉语词汇产生中词条选择和音韵编码两个阶段之间是否存在激活的反馈。实验一探索的是字形激活能否反馈至语义层产生语义激活,结果发现,与无关条件相比,目标图画(如“锯”)的字形中介(“镇”)的语义相关字(“村”)条件显著地延长了图画命名的时间。这表明在汉语词汇产生过程中,字形层的激活能反馈至语义层。实验二探索的是语音激活能否反馈至语义层产生语义激活,结果发现,与无关条件相比,目标图画(“梨”)的语音中介(“厘”)的语义相关字(“毫”)条件并未显著地影响图画命名的时间。这表明语音层的激活不能反馈至语义层,或者反馈回的激活太微弱不能影响图画命名过程。实验一和二的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汇产生中词条选择和音韵编码两个阶段独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提取汉字语义时是否受到形音信息的影响。实验以16名在华的韩国留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句尾歧义字实验范式,句尾字包括四种条件——符合句义的目标字、目标字的同音字、目标字的形近字和无关控制字,后三种类型的句尾字构成了歧义句。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句义是否正确。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对同音干扰字的反应时明显短于对形近干扰字的反应时,对同音干扰字的判断正确率显著高于对形近干扰字和无关控制字的判断正确率,而形近干扰字和无关控制字无论在正确率还是反应时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这个结果表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韩国留学生在阅读汉语时,汉字的语音信息自动激活,并促进语义的提取。  相似文献   

15.
藏-汉-英双语者字词识别中的语码切换及其代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积家  崔占玲 《心理学报》2008,40(2):136-147
以母语为藏语、汉语熟练、英语不熟练的藏-汉-英双语者为被试,采用词汇判断的研究范式,在无切换、预期切换和无预期切换三种条件下,考察了藏-汉-英三种语言之间的语码切换及其代价。结果表明:⑴在三种条件下,被试对汉语词和藏语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的差异不显著,藏语词和汉语词的切换代价差异不显著。⑵在无切换条件下,对藏语词和英语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的差异不显著;在切换条件下,对英语词反应时长,错误率也高;英语词的切换代价显著大于藏语词的切换代价。⑶在无切换条件下,对汉语词和英语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的差异不显著;在切换条件下,对英语词反应时长,错误率也高;英语词的切换代价显著大于藏语词的切换代价。整个研究表明,藏-汉-英双语者在字词识别中的语码切换代价主要受语言的熟练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眼动记录技术,考察不同背景音对中文篇章阅读和词汇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安静和白噪音背景相比,无关言语背景下的总阅读时间更长、阅读速度更慢、注视次数更多、平均眼跳幅度更小。(2)不同背景音下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无显著差异,而无关言语背景下的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较白噪音条件下的更长。结果表明,无关言语干扰了读者的阅读过程,其语义成分和声学特征变化是干扰产生的重要原因;这种干扰体现在词汇加工中的语义整合阶段。  相似文献   

17.
郝爽  陈俊  薛路芳 《心理科学》2014,37(2):277-282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听觉词汇的获得年龄效应。实验1采用基于语音的词汇判断任务,在错误率上存在词汇获得年龄效应,即早期习得词汇的正确率高于晚期习得词汇;实验2、3分别采用基于字形和语义的词汇判断任务,在反应时上存在词汇获得年龄效应,即早期习得词汇的反应快于晚期习得词汇。结果支持任意映射假说的观点:⒈词汇获得年龄效应产生于音、形、义加工的多个方面;⒉映射程度高低是决定词汇获得年龄效应大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图-图干扰范式来考察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范围。实验1探讨用汉语命名时,干扰图的英语名称能否得以激活。结果发现,干扰图的词汇熟悉度高时,音译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音韵无关词,而熟悉度低时,二者无显著差异,说明在一语的产生过程中只能激活二语中高熟悉的非目标词。实验2探讨用英语命名时,干扰图的汉语名称能否激活。结果发现,不论熟悉度高还是低,音译词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音韵无关词,说明在二语的产生过程中会激活一语中的非目标词。总的结果说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非目标语言中的非目标词也会激活,并且激活范围既受非目标语言的熟练程度的影响,也受非目标词熟悉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英双语语义通达机制的启动效应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伟志  刘明波 《心理学探新》2005,25(4):40-44,55
采用不同加工水平的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了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启动效应,来探讨中英双语的语义通达机制。被试为大学生38名。结果发现:当启动刺激(英)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义联想关系,得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实验一);当启动刺激(中)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义联想关系,也得到了显著的跨语言启动效应(实验二);当启动刺激(中)的翻译对等词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音相同或相近关系时,采用基于语音的词汇判断任务,也得到了显著的跨语言启动效应。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中英双语者来说,第二语言的词汇表征既直接通达语义概念表征,又可以借助第一语言的词汇表征为中介再通达语义概念表征。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情景间语义关系对语义关联判断的影响。实验1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以32名大学生为被试,对随机呈现的情景图片做有语义关联和无语义关联判断。实验2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比较27名大学生被试对不同语义关联情景进行判断时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1)与非语义关联情景相比,对语义关联情景材料的判断反应时较短;(2)主题关系条件下的瞳孔直径显著小于类别关系判断,凝视时间的变化与语义关联判断反应一致;(3)主题兴趣区与类别兴趣区的首次注视时间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兴趣区的回视次数和回视路径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情景间语义关系可以促进语义关联判断,而类别语义关系判断可能会受低水平视觉加工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