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类能够快速提取集合中的统计信息, 形成平均表征。对于平均表征的产生机制, 研究者提出整合集合成员以合成平均刺激, 或计算集合成员特征值的平均值两种观点。以往研究中合成的平均刺激的特征值和计算成员特征值的平均值两种方式的结果相似, 难以区分两种观点。由于多个面孔的吸引力评分的均值与用这些面孔合成的平均面孔的吸引力评分存在差异, 本研究使用经典的平均辨别任务(实验1和2)和吸引力评价任务(实验3和4)为平均表征的产生来源于合成平均刺激的观点提供了支持证据。4个实验分别采用大容量面孔集合和小容量面孔集合探讨平均表征的形成机制, 结果发现大、小集合都形成了平均刺激, 并且平均表征的评定和加工可能更多依赖合成的平均刺激, 而非简单的对成员特征值进行平均; 此外, 集合吸引力出现了高评现象, 但小集合高评现象更少出现, 说明平均刺激的作用受到集合大小的影响。本研究为集合平均表征的形成机制和面孔集合吸引力高评现象的产生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2.
人类能够快速提取集合中的统计信息,形成平均表征。对于平均表征的产生机制,研究者提出整合集合成员以合成平均刺激,或计算集合成员特征值的平均值两种观点。以往研究中合成的平均刺激的特征值和计算成员特征值的平均值两种方式的结果相似,难以区分两种观点。由于多个面孔的吸引力评分的均值与用这些面孔合成的平均面孔的吸引力评分存在差异,本研究使用经典的平均辨别任务(实验1和2)和吸引力评价任务(实验3和4)为平均表征的产生来源于合成平均刺激的观点提供了支持证据。4个实验分别采用大容量面孔集合和小容量面孔集合探讨平均表征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大、小集合都形成了平均刺激,并且平均表征的评定和加工可能更多依赖合成的平均刺激,而非简单的对成员特征值进行平均;此外,集合吸引力出现了高评现象,但小集合高评现象更少出现,说明平均刺激的作用受到集合大小的影响。本研究为集合平均表征的形成机制和面孔集合吸引力高评现象的产生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3.
罗婷  邱茹依  陈斌  傅世敏 《心理学报》2018,50(5):473-482
无意识信息是否存在刺激表征有待解决。实验采用字母Flanker任务, 通过目标和flanker在刺激水平和反应水平上的冲突效应, 重点考察阈下flanker在刺激水平的表征。在相同的实验设计下, flanker可觉察时(实验1A), 观察到经典的刺激冲突效应和反应冲突效应; 而flanker无意识时(实验1B), 重复了反应冲突效应, 却观察到刺激冲突效应发生反转, 提示了无意识信息的反应加工及刺激加工。实验2采用符号材料促使刺激−反应的自动联结, 减少刺激−反应规则的难度, 结果重复了实验1B的发现--无意识信息引起反转的刺激冲突。刺激冲突下反转效应的一致结果表明无意识信息的刺激表征影响了认知加工。实验3考察这种影响在时间进程上的特点。无意识刺激表征的影响随反应时变化:在快速反应中观察到刺激冲突效应, 之后该效应发生反转且反转量随反应时增加而增大。相反, 无意识反应表征的影响在不同反应时下保持稳定。以上结果提供了无意识信息存在刺激表征的行为学证据并揭示了其时间特性, 提供了无意识领域中不一致研究结果的整合思路。  相似文献   

4.
采用注意捕获范式, 通过行为和事件相关脑电位(ERP)实验, 探讨工作记忆表征精度加工需求对注意引导的影响, 行为结果发现, 在低精度加工需求条件下, 只有一个工作记忆表征引导注意, 且处于高激活状态的工作记忆表征产生的注意捕获大于低激活状态; 而在高精度加工需求条件下, 有两个工作记忆表征引导注意, 且处于高、低激活状态的工作记忆表征产生的注意捕获没有差异。ERP结果显示, 高精度加工需求条件下诱发的NSW和LPC大于低精度加工需求条件; 在高精度加工需求条件下, 干扰项与记忆项匹配比不匹配时, 诱发更大的N2和更小的N2pc, 而在低精度加工需求条件下, 干扰项与记忆项匹配和不匹配时诱发的N2、N2pc没有差异。研究表明, 工作记忆表征精度加工需求影响注意引导的机制可能是高精度加工需求下, 工作记忆表征消耗的认知资源增加, 搜索目标获得的资源减少, 干扰项捕获的注意增加。  相似文献   

5.
汉字字组时间顺序的内隐记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建春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3,26(4):595-598
采用再认与偏好测验的内隐记忆方法,以文字相同而字序不同的三类汉字字组为刺激材料,对汉字字组进行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探讨汉字字组内隐的时间顺序表征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加工特点。结果表明:汉字字组中字与字之间存在内隐的时间顺序表征,这种内隐的时间顺序表征是对刺激项目知觉特征中时间维度的一种反映,受知觉表征系统支配,具有自动加工和提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游旭群  李晶 《心理学报》2010,42(12):1097-1108
空间关系的理解是概念表征向知觉表征的转化, 而空间关系的表达则是知觉表征向概念表征的转化。两种表征的转化以参照系为中介。视觉数量空间关系加工属于知觉表征向概念表征转化的空间关系表达过程。本研究通过控制方向、朝向及距离在启动与探测中的匹配关系, 采用三个实验探讨了数量空间关系加工中参照系各参数的表征及其相互作用。结果发现:(1) 数量空间关系加工中存在方向表征, 一定任务情境下存在朝向表征。(2) 距离匹配的促进效果只在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的方位关系处于参照系同轴时发生。这些结果进而说明, 数量空间关系加工中内隐地包含类别空间关系表征, 一定任务情境下, 可能存在垂直/水平的类别空间关系表征; 数量空间关系加工中的距离是联系于参照系轴的表征。  相似文献   

7.
刺激类型及表征关系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刺激类型以及重叠呈现的图片流和词语流的表征关系对非注意刺激的捕获差异,试图考察刺激类型和表征关系对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的影响。分别有20名中学生参加了词和图片基线水平测试,52名中学生参与了无意视盲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当词与图片重叠呈现时,不管注意刺激是词还是图片,也不管词与图片的表征是否一致,与基线水平相比,被试都出现了显著的无意视盲现象。(2)当词与图片的表征意义一致时,如果注意刺激是图片,而非注意刺激是词,那么被试更容易觉察到非注意刺激。(3)非注意刺激与注意刺激表征意义一致时更容易捕获观察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熟练维-汉双语者汉语语义的通达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跨语言非掩蔽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实验范式,通过变换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的关系,研究了熟练维-汉双语者两种语言间的语义通达方式。结果发现,无论是维语作为启动刺激,还是汉语作为启动刺激,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之间无论是翻译关系,还是联想关系,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识别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两种方向的启动量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对于熟练掌握维、汉两种语言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而言,两种语言无论在词汇表征上,还是在概念表征上都建立了很强的联系,两种语言间词汇通达的不对称性已接近消失,支持了Kroll等人提出的整合的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不同时间进程下视觉和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实验1采用注意引导与注意探测任务同时呈现的范式,探讨不同记忆项与注意项时间间隔(SOA)条件下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结果发现,当SOA较短时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有引导效应,而SOA较长时未观察到引导效应;实验2、3采用注意引导任务与注意探测任务分离范式,分别探讨在不同SOA条件下言语和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结果发现,不同SOA条件下言语和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均能引导视觉注意。研究表明,不同实验范式对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有明显影响,视觉比言语工作记忆表征能在更广泛条件下引导视觉注意。  相似文献   

10.
尽管已有研究发现数字以空间方式表征在人类记忆系统, 但是人脑如何完成数字的空间表征尚存争议。本研究两个实验在不同比例的数字字母(实验1)和不同比例的数字汉字(实验2)混合情境中考察了数字空间表征特点及其机制, 对上述争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1)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1”时, 数字加工中不出现SNARC效应。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6”和“6 : 1”时, 数字加工中均出现SNARC效应。即数字字母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呈倒“U”型关系。(2)数字汉字混合情境中数字汉字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同样呈倒“U”型关系。结果说明:(1)干扰刺激与数字混合呈现会影响数字SNARC效应。(2)干扰刺激加工对数字SNARC效应的影响受到数字与干扰刺激比例的调节, 且具有跨干扰材料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意味着数字的空间表征是人类通过统计学习在线建构的, 支持了工作记忆理论。  相似文献   

11.
以汉语双字构成的真词与假词为实验材料,2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技术(f NIRS)和事件相关设计,考察被试在完成词汇判断任务时的大脑激活模式,探索汉语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表征方式。结果发现:(1)在完成真假词判断任务时,被试大脑左侧额叶和左侧颞叶均被激活;(2)与判断假词相比,被试在判断真词时显著地激活左额上回和左额中回。这一结果说明汉语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是混合表征的。  相似文献   

12.
殷融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14,37(2):483-489
传统的认知主义认为概念表征是与主体的感知系统无关的抽象符号。而具身理论则认为,概念表征以主体的感觉、知觉运动系统为基础的,感知系统在概念表征中具有中心作用。然而,具身性假设无法恰当的解释抽象概念表征这一问题。这种局限性说明主体的概念系统可能具有多元表征机制:既包括感知表征以加工与身体经验相关的具体知识,也包括抽象符号表征以加工与身体经验无关的抽象知识。来自病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行为实验的实证研究证明了不同类型的概念会涉及不同的表征机制,证实了多元表征存在的合理性。今后的研究应探讨各种表征机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视觉注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毅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210-219
视觉系统是一个资源有限的信息加工系统, 在任何时刻视觉注意只能选择外界环境中的有限信息进行加工。工作记忆对于解决视觉场景中不同物体之间的注意竞争具有重要作用, 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物体表征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引导注意优先选择视场中与之匹配的物体。本文系统回顾了有关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注意的引导作用的研究文献, 并探讨了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视觉注意捕获的自动性, 指出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视觉注意捕获是一个有条件的自动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采用距离启动范式,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不同手指表征方式对数量表征能力的影响。实验首先验证单手表征中不同手指数量表征方式对小数字(1~5)认知表征的影响;实验2则进一步采用中国人特有的单手手指表征,考察其对大数字(5~9)认知表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数字中出现了标准手指表征方式语义层面的位置编码、非标准手指表征方式知觉层面总和编码的激活;但大数字中两种手指表征方式均出现了语义层面位置编码的激活。此结果与计算模型理论一致,说明当手指数量从少到多变化时,标准手指表征方式为语义性的符号数量表征;而非标准手指表征方式由知觉性的非符号向语义性符号数量表征过渡。  相似文献   

15.
基于物体的注意已得到许多静态物体实验的证实, 然而, 对注意分配如何受动态物体影响的研究较少, 存在提示物体假设和动态更新假设两种观点。提示物体假设认为基于物体的注意由最初的物体决定, 而动态更新假设则认为由变化之后的物体决定。动态物体的注意研究还发现了即时物体效应, 即注意基于新物体进行。对于物体变化时注意究竟基于旧物体还是新物体, 新旧物体的相对物体表征强度在其中起决定作用; 当提示物体表征较强时表现为提示物体(即旧物体)决定注意分配, 而当即时物体表征较强时表现为即时物体(即新物体)决定注意分配。相对物体表征强度的概念对理解物体动态变化情况下基于物体的注意的分配以及解决相关理论之冲突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Visuospatial attention can be deployed to different locations in space without movement of the eyes. A large body of hum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reveals enhanced sensory-perceptual responses to stimuli that appear at an attended location.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that the mechanisms that underlie visuospatial attention are under the control of attention mechanisms that limit central processing in multiple-task situations. We investigated this question by incorporating a visual task that required the deployment of visuospatial attention as the second task of 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 (PRP) dual-task paradigms. The N2pc component of the event-related potential was used as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index of the moment-by-moment deployment of visuospatial attention to monitor when and where observers were attending while they performed concurrent central processing known to cause the PRP effect.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central processing interfered with the N2pc, suggesting that visuospatial attention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capacity-limited central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7.
Social fears emerging in adolescence can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emotional well-being. Yet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these risks occur are unknown. One possibility is that associative learning results in fears to previously neutral social stimuli. Such conditioned responses may alter subsequent processing of social stimuli. We used a novel conditioning task to examine how associative processes influence social fear and attention orienting in adolescents. Neutral photographs were paired with socially rewarding or aversive stimuli during conditioning; a dot-probe task then assessed biases in attention orienting. The social conditioning task modified subjective ratings of the neutral stimuli. Moreover, for the neutral stimulus that was paired with the aversive stimulus, the strength of conditioning showed a relationship with subsequent attentional vigilance. The findings elucidate mechanisms by which negative peer experiences during adolescence may affect emotional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8.
违实句(counterfactuals)是传递与事实相反意义的语句,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被用以表达对已知事实的另外假设。研究发现,相对于事实语义,违实语义能够激活双重心理表征/空间(虚拟vs.现实),需消耗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本文分别从句法结构和语境制约两个层面详细探讨了违实语义的加工机制。语境方面,双重语义表征构建与消解的时间进程受到语境相关性的制约,充足的语境信息可以消解事实表征的干扰。句法方面,汉语违实标记的缺失使得汉语母语者更加依赖语境与语用来表达、理解违实义,但尚不明确其在线加工机制与印欧语违实义加工有何异同。后续研究应扩大语言研究范围,关注违实语义加工的个体差异,进一步厘清双重语义表征构建与消解的时间进程及其对语篇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Color and form are elementary stimulus encoding dimensions that have effects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visual stimuli at early processing stages. Little is known, however, about their effects on visual long-term memory. In three experiments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color is part of the memory representation, whether color and form are bound in the memory representation, and the effect of color context on memory performance.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 that color is part of the memory representation and that color and form can be represented separately in memory and accessed independently. We suggest that the binding of color and form is a deliberate strategic act that requires focal attention, not a natural consequence of processing visual stimuli. We compare our results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two computational memory models regarding feature binding. The effect of color context was not straightforward; howeve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  相似文献   

20.
Social fears emerging in adolescence can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emotional well-being. Yet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these risks occur are unknown. One possibility is that associative learning results in fears to previously neutral social stimuli. Such conditioned responses may alter subsequent processing of social stimuli. We used a novel conditioning task to examine how associative processes influence social fear and attention orienting in adolescents. Neutral photographs were paired with socially rewarding or aversive stimuli during conditioning; a dot-probe task then assessed biases in attention orienting. The social conditioning task modified subjective ratings of the neutral stimuli. Moreover, for the neutral stimulus that was paired with the aversive stimulus, the strength of conditioning showed a relationship with subsequent attentional vigilance. The findings elucidate mechanisms by which negative peer experiences during adolescence may affect emotional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