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小平 《心理科学》2015,(2):394-399
刘欢、梁竹苑 和 李纾(2009a)在证明损失规避的得失程数变化视角时所取的损益值取值范围、对安于现状偏差影响的控制以及所选取的得两程失一程和得三程失两程的决策对象这四个方面存在的缺陷。本研究通过弥补上述缺陷并设计无关变量得到更严格控制的得三程失两程的决策情景,对得失程数变化视角重新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寿命“得一程失一程”的属性并未导致损失规避消失;在广泛的损益值范围内以自由为对象的决策同样表现为损失规避;将自由感知为生而拥有和后天获得的人数大致相当;因而得失程数变化视角需作出重要修正,同时前景理论与情绪预测误差理论亦不可完全预测损失规避出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刘欢  梁竹苑  李纾 《心理学报》2009,41(12):1123-1132
损失规避是预期理论的核心部分之一, 指等量的损失和获得产生的心理效用并不相同, 前者大于后者。大量研究从生理、认知、情感等角度探讨损失规避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以期认识、预测并控制损失规避导致的偏差。本研究假设损失规避与获得或损失的“程数”(route)有关, 以往研究发现了损失规避现象, 是由于其采用的“双程损失-单程获得”典型情境中, 损失程数多于获得程数。为检验该假设, 本研究设计了不同于传统范式的“获得和损失程数相等”的镜像情境、“单程损失-双程获得”及“三程获得”三种不同的得失情境。研究结果支持本假设: 当损失的程数等于或少于获得的程数时, 损失规避现象消失; 获得或损失的程数越多, 个体对其的心理感受强度趋于越高。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检验心理感受强度在程数和损失规避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创设收益和损失跨期选择情境, 采用不同表征方式(得框架、失框架)的跨期选择任务, 分别探讨了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的跨期选择是否存在得失框架效应, 及其是否会受任务难度的影响。结果发现:(1)收益型跨期选择只在任务容易时存在得失框架效应, 与失框架相比, 被试在得框架下选择即时获益的概率更高; 任务困难时得失框架效应消失(实验a); (2)损失型跨期选择中不存在得失框架效应(实验b)。结果表明, 得失框架效应在损、益型跨期选择中出现了分离, 收益型跨期选择中的得失框架效应的内在认知机制很可能与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类似并且是一种较为初级的认知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4.
损失规避是指由损失引发的负效用大于由等量收益引发的正效用的现象, 其产生根源能够从神经经济学和进化心理学两个方向进行解释。损失规避的脑机制分为两个系统:主观价值评价系统主要包括纹状体和前额皮层, 与主观价值的评估有关; 情绪唤醒系统主要包括杏仁核和脑岛, 与厌恶等消极情绪有关。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下, 通过回顾有关动物决策行为的研究来探索损失规避行为的进化历史, 并结合相关进化理论总结该行为产生的进化原因。未来可探索与行为损失规避相关的神经递质, 进一步研究损失规避的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5.
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规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损失规避是指,人们总是强烈倾向于规避损失:一定数额的损失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其强烈程度约相当于两倍数额的获益感受。这种强烈的心理与行为倾向广泛存在于风险与非风险领域,在该两个领域中损失规避的研究范式也不同。损失规避常见于经济和消费等领域,可用于解释行为决策中有悖于规范化理论的诸多现象,如禀赋效应、现状偏差、股权溢价之迷和赢者的诅咒等。然而,损失规避的机制研究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损失规避的本质以及适用条件。今后的研究不仅要注重认知角度和情感依恋,还要结合认知过程来研究损失规避的性质和内在机制,以期帮助人们认识、预测及干预由损失规避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非理性决策。  相似文献   

6.
短视损失规避是指如果投资者频繁地评估其投资回报,那么他就会经常改变其投资决策,进而减少对风险资产的投入。本文采用实验法探讨了任务概率水平以及模糊性对短视损失规避的影响。结果发现短视损失规避只存在于中等损失概率任务中,说明该现象并非普遍存在;当概率模糊时,高损失概率任务中出现短视损失规避,而低损失概率任务中则出现反向的短视损失规避,说明模糊性能扩展“短视”起作用的概率范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已引起民众较为强烈的收入不公平感,而导致收入不公平感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自己收入所得不如他人的相对比较。本项目基于预期理论价值函数的参照依赖和损失规避双视角,对当前民众收入不公平感的形成机制与管理对策进行系列实证研究;采用心理测量、实验室实验和干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神经电生理的ERP技术和心理生理学的多导生理记录仪(SCR),以检验民众收入不公平感的自我-他人参照、单参照点-多参照点比较的整合性参照依赖框架;探索损失规避对多得不均等和少得不均等的非对称不公平感的根源性作用和神经生理机制;选取社区居民,操纵参照对象、参照点和得失框架,进行多轮次和多变量的干预研究,以探索减少民众收入不公平感的应对策略,并据此提出切实有效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经典的风险决策研究及相关理论模型关注人们如何对以不同概率出现的损益结果进行评价与选择,但很少区分和探究在相同概率和损益值下不同风险来源对决策的影响。事实上,决策情境中的风险既可能源自客观因素,也可能源自人为因素。与相同大小的客观风险相比,人们更规避人为风险,这种现象被称为"背信规避"。本研究采用信任博弈任务,通过最小可接受概率法和决策选择法两种方式探讨风险来源对决策冒险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国被试存在"背信规避"现象,即对人为风险的规避程度高于客观风险;(2)当恐惧情绪被唤起时,被试对人为风险的规避程度降低,使得背信规避现象消失,甚至出现"反背信规避"倾向;(3)人际联结需求影响背信规避,人为风险下人际联结需求中介了恐惧情绪对决策冒险性的影响。上述结果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风险来源影响决策的现象及其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收入分配公平判断是人们对自己收入所得公平与否的主观评价。通过对参照点和收入金额的控制,探讨参照依赖和损失规避对收入分配公平判断的共同影响。结果发现,(1)民众的收入公平判断受参照点的影响,在有参照点的情景下比无参照点情景下更感觉不公平;(2)不同工资水平下,民众的公平判断具有显著差异,而且民众对低于平均工资的“受损”比高于平均工资同等金额的“受益”赋予的公平感的权重更大,即存在得失感受的不对称;(3)不同的工资参照点、多得和少得的分配结果共同影响民众的公平判断,即损失规避在参照依赖对公平判断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钟毅平  陈潇  颜小聪 《心理科学》2013,36(2):429-433
摘 要 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的方式,探讨权力对损失规避倾向的影响。实验一发现,与低权力被试相比,高权力被试具有较少的损失规避。实验二进一步考察权力影响损失规避的原因机制,结果发现,权力对收益的价值估计没有影响,但降低了个体对损失的价值估计,从而导致损失规避的减少。结果表明,权力除了激活个体对收益的趋近,还可能抑制个体对损失的感知,权力也是影响决策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 权力 损失规避 估计价值  相似文献   

11.
段婧  刘永芳  何琪 《心理学报》2012,44(3):369-376
采用IAT技术测查被试的内隐自尊, 并引入收益和损失两种任务框架, 综合探讨了内隐自尊水平、任务得失框架对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收益框架下, 被试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 而在损失框架下, 为自我和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2)与为自我决策相比, 低内隐自尊者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 而高内隐自尊者为自我和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3)内隐自尊水平与任务框架的交互作用及内隐自尊水平、任务框架和决策者角色之间的三级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依据相关的理论和发现对这种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自身得失对朋友博弈结果评价的影响:来自ERPs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经典的金钱博弈任务, 以FRN和P300为反应指标, 探讨了自身获益或损失对朋友结果评价分别会产生何种影响, 以及这种影响模式是如何受到个体自我建构方式调节的。结果发现, 在自身获益条件下, 观看朋友损益之间的FRN和P300差异不再存在; 在自身损失条件下, 虽然观看朋友输赢之间的P300差异消失了, 但FRN差异依然显著。不仅如此, 无论自身得失, 独立型自我建构启动组在观看朋友损益上的FRN差异均不再显著, 但在自身获益后看到朋友损失能激发更强的P300波幅。本研究结果表明:(1) 对朋友的结果评价模式并非固定不变, 而是会随个体自身所处得失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2) 相对于互依型自我建构启动组, 独立型自我建构启动组在面对朋友的得失时表现得更为冷漠并更具竞争性。  相似文献   

13.
不平等规避是指人们在资源分配中厌恶不平等的分配结果,为了达成平等甚至愿意付出一定代价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经济学中常见的行为"异象",属于社会偏好理论的研究范畴。不平等规避的经典模型是FS-ERC模型,后来的研究者从消极情绪、意图和社会奖励等视角对不平等规避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不平等规避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距离、决策时间和实验任务特征等。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不平等规避的心理机制、神经基础,以及对不平等规避的稳健性进行再验证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4.
潘禄  钱秀莹 《心理学报》2014,46(12):1860-1870
在没有轮次限制的轮盘赌任务中考察了先前一轮及多轮的决策结果对后续决策风险偏好的影响模式, 结果表明:(1)无论盈亏, 前一轮获益或损失的程度越大后一轮的风险偏好越大; (2)先前获益后, 接下来的下注投入的金额小于先前一轮的获益金额, 先前损失后, 接下来的下注的潜在获益金额大于先前一轮的损失金额。实验结果定量地验证和拓展了私房钱效应(house money effect)和保本效应(break even effect),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动态重复决策中“决策前景与先前结果合并后规避损失”的决策标准, 即当决策情景具有重复性且可以自由制定决策方案时, 决策的标准是使得先前一次的获益(或损失)与下一次决策的潜在损失(或获益)合并后可以规避损失。实验结果还表明决策者仅合并最近一次的先前结果而不会合并先前连续获益或损失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王璐璐  李永娟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546-1550
本研究探讨心理疲劳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以及任务框架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采用2 (疲劳, 非疲劳) × 2 (获益框架, 损失框架)被试间设计,实验组接受心理疲劳诱导后完成风险决策任务, 控制组直接完成风险决策任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相对于非心理疲劳组, 心理疲劳状态下个体更倾向于风险规避, 且不受任务框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采用修改版的多伦多赌博任务考察决策情境对海洛因戒断者风险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主要发现,海洛因戒断者在损失情境下的风险寻求决策比率与吸毒年限显著正相关,这种相关提示了风险决策背景下海洛因成瘾者持续使用毒品与其较低的损失敏感性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其次,海洛因戒断者在做出风险决策后收到消极反馈时的风险规避倾向可以负向预测其风险寻求决策比率,这可能进一步反映了海洛因戒断者风险感知的钝化或其对消极反馈信息的整合加工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爱荷华赌博任务(Iowa Gambling Task,IGT)范式,探究工作记忆在情感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风险取向类型与工作记忆的作用机制。以8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变量2(风险取向类型:风险偏好/风险规避)×2(工作记忆负荷:无负荷/有负荷)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高工作记忆负荷会降低被试的IGT成绩;工作记忆负荷和风险取向类型存在交互作用,即对于风险偏好型被试,工作记忆负荷对IGT损失敏感性的干扰并不明显,但对于风险规避型被试,高工作记忆负荷时的IGT损失敏感性比低工作记忆负荷时的更差。这些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和风险取向均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决策。  相似文献   

18.
为分离言语表述的干扰,实验采用简单选择任务,通过2(图形框架)×2(跨期选择)×2(得失情境)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得失情境下图形框架对个体跨期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突出时间条件下,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小而即时的选项,而在突出金额条件下,被试选择小而即时和大而延时的概率没有差异;(2)收益情境中,个体更多地选择大而延时的选项,而在损失情境中,个体选择即时损失的概率更高。结果表明,跨期选择中个体的决策偏好会随着得失情境及决策选项描述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从金钱补偿的视角考察社会排斥对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以及金钱激励的调节作用。实验发现,有金钱激励时,被排斥者在爱荷华赌博任务(Iowa gambling task,IGT)中的行为分数(组块2和3的选牌净分数和总的盈利分数)显著高于社会接纳者,表现为风险规避; 在无金钱激励时,被排斥者在IGT任务中的行为分数(组块4和5的选牌净分数和总的盈利分数)显著低于被接纳者,表现为风险寻求。实验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对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受到金钱激励的调制。  相似文献   

20.
成瘾人群的决策障碍:研究范式与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成瘾者和赌博成瘾者常常偏好即刻的奖赏而忽视将来的消极结果。在进行决策任务时, 他们倾向于做出不利的选择, 偏好短时的获益而不顾长期的损失, 这是一种决策障碍的表现。延迟折扣任务(DDT)、爱荷华赌博任务(IGT)和剑桥赌博任务(CGT)是研究决策障碍的三种常用方法和范式, 分别考察成瘾人群的冲动性决策、决策短视和决策时的冒险行为。近十几年来的研究表明, 前额叶皮层(PFC)在人类的决策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其中, 腹内侧前额叶(VMPFC)、眶额叶(OFC)、背外侧前额叶(DLPFC)等皮层的功能变化与成瘾人群的决策障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