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考察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学业自我和学业求助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415名初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知觉到的班级环境为团结向上型的学生在学习中易倾向为工具性求助而较少执行性和回避性求助;2)中学生在学业自我总分上得分越高,他们越倾向于工具性求助而较少执行性和回避性求助;3)中学生对班级环境的知觉会影响其学业自我发展,同时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会通过学业自我影响其学业求助行为。  相似文献   

2.
以《生活取向测量修订版》、《儿童解释风格问卷》、《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为评估工具,从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出发,对实验班进行8周的班级辅导。结果表明:班级心理辅导能改善和培养初中生乐观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亲子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23个省(市)共10190名初一至高三年级的中学生展开调查。结果表明:(1)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均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负相关;(2)相比于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3)亲子关系通过三条中介路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①是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单独中介作用;②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亲子关系和中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心理机制,同时能帮助教育工作者预防和干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中职女生社交自卑感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社交自卑感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来自河南省内2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066名一年级中职女生进行间隔半年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89.21%的中职女生有社交自卑感体验,中职女生的社交自卑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关显著,农村生源中职女生的社交自卑感显著高于城市生源中职女生;(2)家庭适应性可以边缘预测随后的社交自卑感,心理健康可以显著预测随后的社交自卑感;(3)社交自卑感、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式在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的中职女生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4)来自再婚/离异家庭中职女生的心理健康对随后的社交自卑感的预测作用高于来自完整家庭的中职女生。本研究表明,中职女生存在比较明显的社交自卑感,社交自卑感与家庭功能、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动态联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814名大学生和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为探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内在机制,在对相关因素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两个重要变量的新的结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中学生,且男生高于女生;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沮丧痛苦调节效能上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2)体育锻炼通过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则通过影响情绪调节策略,进而影响心理健康。(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中学生述情障碍状况,探讨中学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42)对666名中学生进行测查分析。结果 1当前中学生述情障碍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学生述情障碍总体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关系感知、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3中学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预测效应。结论述情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中学生负性情绪的多少,并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之间的关系,对兰州市九所中学共1964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依次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受惩罚。(2)中学生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与其焦虑程度有关。(3)应对方式是作为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摘 要 采用整群抽样以1293名中学生为被试,并对其中531名进行纵向追踪,探讨以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构建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FM)的可行性、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以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为指标的DFM在中国中学生中适用;(2)完全心理健康组的学业和社会功能最好,疾患组最差;(3)完全心理健康组的稳定性最高,有症状但满足组最低;(4)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和学业情绪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结论:以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为指标的DFM为复合指标DFM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和学业情绪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感觉寻求、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7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量表法,考察了中学生感觉寻求、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是否单亲、年级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影响。(2)去抑制感觉寻求因子和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显著:去抑制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去抑制与亲子关系呈显著负相关。(3)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去抑制感觉寻求因子和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不安型、矛盾型亲子关系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良好预测能力。(4)去抑制感觉寻求因子在亲子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上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极盛  丁新华 《心理科学》2002,25(5):538-540
采用自编的创新心理素质量表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55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编创新素质量表包括三个子量表,分别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竞争心量表,经检验三个子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2)中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较为密切,创新意识与学习压力、抑郁、焦虑显著负相关,创新能力与学习压力、抑郁显著负相关,与适应不良显著正相关,竞争心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总均分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其创新意识和竞争心较心理健康水平低者高;学习压力对创新意识和竞争心的预测作用较大,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抑郁对创新能力的预测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1.
我们通过社会测量和心理测量的方法对中学生社交地位和心理健康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不受欢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受欢迎学生,前偏执症状明显重于后。2.受忽视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症状明显重于受欢迎学生。3.中间型学生的抑郁、焦虑、偏执等症状明显重于受欢迎学生。4.受排斥学生的恐怖症状明显轻于受欢迎和中间型学生。  相似文献   

12.
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江琴娣  杨福义 《心理科学》2005,28(3):622-625,618
本研究以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七~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工读学校学生的总体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普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工读学校学生的父母更多地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4)生活事件应激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工读学校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应激强度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自信与成就动机的现况与干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新华  王椿阳 《心理科学》2008,31(1):245-247,238
采用PEI问卷和成就动机量表对某大学三个选修课班级的大学生进行测试,并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1、男女大学生在PEI的"体育运动"和"外表"分量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来自农村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相比,在PEI "与人交谈"分量表上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2、学期初,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大学生在PEI各分量表和成就动机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学期末,他们在PEI的"心境"、" 学业表现"、" 外表"分量表和成就动机"追求成功"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访谈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心理学专家、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为被试,采用访谈法,研究他们对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问题的看法。结果发现:多数人都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是健康的人的心理素质;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在思想、情绪、认识和行为方式上符合正常标准;是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所需要的内在心理特点。人们普遍认为能力和性格是心理健康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考察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追踪设计,来自江西地区两所小学(4到6年级)和两所中学(7到9年级)的共1251名学生(男生691人,女生560人)在间隔半年的两个时间点分别填写了测量正念注意觉知、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抑郁、焦虑、学业压力)、情绪调节以及积极重评的问卷。结果表明:(1)中学生正念注意觉知显著低于小学生;(2)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与两个时间点的情绪调节、积极重评及心理健康均显著相关;(3)跨时间点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在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和各心理健康变量的关系中,情绪调节中介效应均显著,积极重评中介效应均不显著。结论: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正念注意觉知通过情绪调节能力间接作用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运用SCL-90量表对农村54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存在一些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年龄、性别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及其家长应付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芹  徐文艳 《心理科学》2004,27(5):1251-1253
研究者通过对800名12——16岁中学生及其家长的测试,比较了青少年及其家长应付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和相关,结果表明:1、中学生的积极、成熟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成年人;2、青少年的应付方式与其家长的应付方式呈现出同质化的特点,观察、模仿家长是形成青少年应付方式的重要途径;3、“合理化”应属于不成熟的应付方式。  相似文献   

18.
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向外界宣布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此项调查一公布,立即引起教育界,心理界、新闻界的强烈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 现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王极盛,从1995年开始这项浩大的调查。他先后访问了100多所学校、500多个班级、2万多名学生,并为此编制了中学生心理测量表,作为中国中学生心理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适应取向的心理健康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6):1290-1294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建构了适应取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模型,并对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再参考同类量表,拟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题项。经对1,567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适应取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包含生活幸福、乐于学习、人际和谐、考试镇静、情绪稳定等五个维度,本研究所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亲子关系,性格特性及其相关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金明  孟四清 《心理科学》1997,20(5):459-460
1研究目的本研究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想了解中学生的性格特征.以便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初中阶段亲子关系的性质及其在影响中学生性格塑造和完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办好家长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方法2.1被试:本研究的对象为初中阶段正常情况下受教育的学生.为此,在天津市区随机抽取两所普通中学,并随机确定其初中一年级的二个班共9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经与班主任调查,无特殊情况学生(指无残障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入样。2.2方法:对入选的98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