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四大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如何与"美声唱法"结合,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笔者通过对声乐教学的体会,阐述个人的观点,认为这两种唱法就发声方法基本上有四点不同.  相似文献   

2.
张敬梅 《宗教学研究》2004,1(1):133-137
从"玄之又玄"到"重玄"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玄之又玄"本意是"幽远而又幽远",指道的不可知性与终极性."重玄"的最初含义是"重天",佛道两教学者用它来指宗教的终极境界.隋唐时期"重玄"与"双遣"连用,指"遣有、遣无、遣其遣"的三重否定思想方法."重玄"与"双遣"的结合标志着从"玄之又玄"向"重玄"的转变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3.
韩思艺 《天风》2022,(5):31-33
基督教的中国化有三重含义:当代性、历史性与内在且超越性.其当代含义是,在保持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不变的前提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服务于社会.其历史含义是,不同历史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处境化发展.其内在且超越性的基础是"道成肉身":超越的上帝在时空中显现,在历史中生活,将迥然相异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存在"结合于一身,使基督教信仰可以突破几千年犹太民族文化传统的束缚,将罗马帝国对于耶稣基督及其犹太民族的暴力统治转化为基督教普世化的契机,并在之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中,不断地实现其本土化和现代化."道成肉身"的基督教在与文化的冲突融合中,产生了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4.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1]的问世,中医诊断学知识体系日臻成熟和稳定,病与证的概念有了明确界定.作为诊断的高级阶段[2],辨病与辨证之间的关系亦显得日趋明晰.鉴于学科的教学特点,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3]在详尽介绍"辨证"的同时,不忘渗透"疾病诊断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诊断"病证结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吴笑韬 《美与时代》2007,(12):32-34
柏林特在哲学基础、审美模式、审美感官三个层面上对审美无功利命题进行了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即他所说的"介入美学".不过,这种新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无功利命题在根本上是兼容的.审美无功利命题在"结合美学"中得以保留的价值在于它能为"介入美学"提供一条限制"介入"深度的底线.  相似文献   

6.
目前医学上尚难认定"癌症村"中的"癌症一污染"关系.但在现实中,"癌症村"作为社会事实已经存在并持续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对所选浙江、江西、广东四个"癌症村"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讨论村民对"癌症"、污染及"癌症一污染"关系的认识及健康风险应对.虽然村民对外源性污染敏锐感知、对癌症高发极度担忧和敏感,但村民对"癌症一污染"关系的认识受外部认识的影响比较大,处于认知"连续谱"的两极之间.政府及相关部门难于在短期内消除因污染而致的健康风险,所以应对健康风险已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紧迫实践.他们尝试通过消除污染源、迁离污染源、改变水源、改变食物来源等办法规避健康风险.在风险应对过程中,经济因素影响其环境行动的强度及策略,也衍生出其它社会行动.更进一步,村民的风险应对往往嵌于乡村宗族势力、地方"绅权"及"单位制"遗存等社会结构中.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儿科见习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临床教育的改革,儿科学教学时数缩短,兼之医学活动的法制化,而实践的对象又是儿童,使得儿科见习中的实践机会越来越少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儿科的见习质量.其中的不利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最主要的因素无疑是"人".本文主要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阐释如何从"人"的视角出发,力图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儿科见习新模式,以提高儿科见习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史料文献,较有独到见解地剖析了道教崇尚医药的缘由.首先,从历史和思想渊源上分析,医道两家具有"亲缘性",这就势必为二者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关联奠定了基础;其次,医道两家在生死观上是相通的,以长生信仰为核心的道教义理体系中暗含有重视医药的逻辑因子,修"仙道"必须通"医道";此外,道门奉行的"道人宁施人,勿为人所施"的祖训及"功行双全"的宗教伦理也是促成道教尚医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1"藏"与"象"的关系反映了"器"与"道"的辨证关系 "器"与"道"这对概念,属于哲学的范畴."器"与"道"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根本问题.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安石、张载、王夫之等一再强调"器"是第一性的、本源的,而道只是第二性的、派生的.具体点说,"器"是体,"道"为用,"道"在"器"中,故学"器"应该学"道";"器"在先,"道"在后,"道""器"无相离,故变"器"必然变"道".  相似文献   

10.
郭武 《宗教学研究》2004,3(1):24-32
本文结合"孝道"在唐代的发展情况,就胡慧超对"孝道"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探讨.作者以为:隋及唐初由许逊族裔把持的西山游帷观之衰微并不意味着许逊崇拜"已到了生死关头",因为胡慧超等非许氏族裔的"孝道"成员并未放弃对许逊崇拜的推动,而是利用其实力和影响将许逊崇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而言,胡氏的贡献有如下几点:一是复兴了西山游帷观这一"孝道"的活动中心;二是促使许逊的形象朝着一教之祖大大迈进;三是为"孝道"在唐代获得官方的承认创造了条件;四是在"孝道"中开创了一种重视以文传教的风气;五是培养出了一些著名的"孝道"弟子.  相似文献   

11.
王倩 《美与时代》2008,(5):98-99
"以人为本"设计观就是首先以自然规律为本,在不破坏自然的情况下,再尽一切可能满足人类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的需求,最终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阿里苹果小学的布局和建筑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同时,它也充分地满足了人们的使用功能和心理需求,体现了时代感和民族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2.
蔺学才 《美与时代》2007,(11):125-126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一个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的作者托马斯·斯特恩·艾略特1888年生于美国,后加入英国国籍,1965年去世.<荒原>通过物欲的故事,借助充满欲望与绝望的矛盾意象,如"荒原"、"岩石"、"枯井"等,以及由它们构成的一幅幅衰败的画面,以现实和幻想有机结合的形式,揭示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无法掩饰的精神的荒芜.枯萎的精神荒原--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灵魂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表现了物欲横流、精神堕落、道德沦丧和万物萧瑟的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性是生理、心理及伦理系统的存在整体."三理"教育的实质是生理、心理及伦理的整合创新模式.从"三理"的视角理解,青少年性教育是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帮助青少年打破性无知、和谐性心理、内化性道德、培养性责任.其中以性生理教育为基础,性心理教育为重点,性道德教育为核心,做到"三理结合、三理同步".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青少年性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之中,帮助青少年健康"性"成长.  相似文献   

14.
曼德勒提出"知觉分析"理论来解释儿童概念起源.她假设概念获得是与知觉相分离的.该理论面临一些理论困难:1)知觉与概念的分离是否可能,2)一些基本概念界定模糊.尽管如此,"知觉分析"理论仍然对儿童概念获得问题做出了有效的解释.我们提倡将"知觉分析"理论和"心理理论"、"推理"和"心理模块性"等领域结合,可以克服"知觉分析"理论自身的困难,也可以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5.
"礼"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前现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规范,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在早期儒家"礼"的体系中,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信仰的思想.其信仰形态和过程,是由信仰天地、鬼神而推衍社会、人事的,並由此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信仰系统,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三代"礼"学,表现出自发宗教的崇拜特征,春秋战国,人为宗教信仰贯穿到了"礼"学,形成了"神道设教"的"礼教",使得宗教与宗法、信仰与道德、神性与理性、理想与实践,趋向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老子哲学中"物"扮演着重要角色.老子所言"物"的语义比较多样,在以现象事物为基本义的同时,也包括其他多种义项,这和此词在用法上的灵活性有关.老子论"物"常在道物关系中展开,此关系是老子世界观的基本结构.从通行本来看,"道"有时也在"物"的范围内,二者的界限并不严明,结合简帛本来看,这种情形可能是不存在的,老子应是贯彻...  相似文献   

17.
朱熹和王阳明就"大学之道在亲民"的"亲"字进行了各自的阐释.朱熹强调的是对民众的教化,"亲"应作"新";而王阳明强调不仅要对民众进行"教",更要对民众的生计给予关怀.注重从物质上对民众进行"养","亲"不能只解释为"新".王阳明从良知出发,认为明德、亲民是体与用的关系,政不亲民则明德不明.因此,王阳明在治世中表现出了重教、贵生、富民的爱民情怀.但是由于王阳明的政治立场的限制,他的"亲民"思想并不彻底,不可能在为政活动中一以贯之地践行.  相似文献   

18.
刘振华 《学海》2005,11(3):62-65
人类历史是由一组组现象构成的,而任何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现象实质上都是一种文化现象.郑和下西洋作为一个对世界航海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现象,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外交、贸易、航海等丰富的内涵.郑和以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创造了七次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下西洋的奇迹,体现了一个和平友好使者的形象.然而,在国外的郑和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诸如郑和下西洋是"侵略论"之类的"误读".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现象进行文化解读,可以看出郑和远航在走向世界开展和平外交的过程中,以"共享太平之福"为宗旨,弘扬"和为贵"的精神,为传播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以其理论的晦涩和复杂而著称.拉克劳坦承他们的思想来源于"现象学、后分析哲学以及其他总体上被称为后结构主义的思潮".[1]但若深入探究,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是构成了其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源泉.因此,考察拉康与拉克劳和墨菲之间内在联系,就构成了本文的要旨.我们认为,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有关"他者"的理论,是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特别体现在其核心的"对抗"思想中.本文通过对拉康"他者"概念与拉克劳和墨菲的"对抗"理论的考察,以试图沟通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并力图阐明拉康学说对理解拉克劳和墨菲思想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美学以"中和"为最高境界和理论范式,乃源于独特而深厚的民族思维文化.其一,"中和"范式以审美矛盾因素的两面、两极、两端……(即"两")为基本架构,这正贯彻了中国传统以"物生有两"观念为基点的"耦两"型或以<易>为范本的"阴阳两仪"型思维模式.其二,中国传统"耦两"思维同西方近代的主客二元思维根本不同,其本质差异就在于"耦两"思维不脱离"一"的根本原则,关注的是"一两"关系.立"两"最终是为了明"一".其三,"两"所济所明的"一"实质上就是"中"."中"同"美是和谐"的古典美学理念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和"这一中国特色的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