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论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甚为丰富。本文不准备全面系统地探讨实用主义在认识论方面的各种观点,只着重考察从古典实用主义者到新实用主义者对认识的性质、方法和基础,知识的标准和类型,以及心灵与世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的看法,比较这些看法之间的异同,梳理它们的演变线索,分析这些演变由以发生的原因。一、认识的性质、方法和基础关于认识的性质,实用主义者提出几种不同的观点。詹姆斯(又译詹姆士)从他的心理学出发,把认识看作一种意识作用,他说:“认识是一种意识作用;因此,它所包含的第一个因素就是一种能够产生认识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一九八二年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学术年会上,关于意识问题的讨论,多数人仅仅从意识的积极方面认识它,这是值得商榷的。下面谈谈我们关于意识特征的一些看法。 (一)意识的社会一个体性意识的社会性是意识的根本特征之一。但是,只讲它的社会性,而忽视意识存在的个体性,这是不完全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思想、观念、意  相似文献   

3.
(一) 联言推理帮我解疑题去年九月份,地委组织全区党员干部学习哲学原理。在学习结束时,进行了测验。在判断正误题中,有这样一小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大多数同志都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正确的.对加上了“和产物”应如何判断,大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如果把“产物”解释为是大脑加工厂进行过加工的物质.这题就勉强说得过去。于是,持这种看法的人断定此题正确。我对哲学学习不够,理解不透彻,也为此犹豫。忽然、我想起逻辑中的联言推理。我把此题先  相似文献   

4.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调节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尽管属于伦理学研究的内容,但它同人的认识活动也是密切关联的。它既凝结、渗透着人的认识成果,是人们对于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观念把握,同时又作为一种既定的社会精神力量,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因为人的认识活动并非动物式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活动,不能不受到包括道德在内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潘菽 《心理学报》1959,4(4):39-45
今年三月到五月,北京心理学界热烈地討論了有关心理学的几个爭論性的問題。我沒有能参加討論,只作了一次临时发言,也沒有能及时把自己的看法写成文章。現在把我对心理学的对象問題的一些个人的意見写出来和同行的同志們商討。这对我来說,可以算是一种补課。 关于心理学的对象問題,有一种意見认为这个問題到現在还沒有解决。这个意見我  相似文献   

6.
近一、二年,哲学界对认识源泉问题的探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观各家看法,被用来表述认识源泉的范畴,主要有三个:一是“物质世界”,二是“感觉”,三是“实践”。这三种表述方法,在哲学史上都可以找到根据。我不同意把这三种提法在科学性上等量齐观;我认为,只有第三种即“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观点,才是真正科学的。这只须对哲学史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作些必要的回顾,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有了爆炸性的发展,这个领域纵横广阔,包含了许多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课题,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就是对基本的问题,“什么叫认知”也是众说纷纭。下面我们介绍“认知”的五种定义,这些定义只都解决了某些方面,但没有一个是完美无缺的。事实上,这些看法各有千秋,互为补充。一、认知是信息加工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把人设想为“信息加工”的  相似文献   

8.
在注意心理学中,有几个问题颇值得探讨。现仅就管见所及,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一注意的性质关于注意的性质,主要有这么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一说注意是一种心理特性;一说注意是一种心理过程。我以为这两种说法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按照潘菽同志所倡导的二分法,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过程)分为认识活动(过程)和意向活动(过程)两大部分。注意属于意向过程的范畴,自然它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过程。注意过程的基本结构为:  相似文献   

9.
论以人为中心视界的人本管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卫东 《学海》2003,(4):19-21
人本管理是一系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总称。综观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 ,古典管理理论只着重强调管理科学性、合理性 ,而未给管理中的“人”的因素与作用以足够的重视。在管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人”始终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任何一种管理理论 ,都是依据对人的一定看法而提出来的 ,各种管理论的区别 ,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在管理丛林盘根交错的各条枝蔓中 ,凸现的人性假设 ,表现了人始终是管理的主要对象 ,以及对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这种认识每前进一步 ,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提高一步。但是 ,所有人本管理思想之前的…  相似文献   

10.
把人的能动性称之为“主观能动性”,是我们长期使用的一种提法。这种提法是否科学?我认为有商榷之必要。这里的问题在于,人的能动性是否必须冠之以“主观”二字,也就是说,把人的能动性归结为“主观”能动性是否妥当。“主观”这一概念有其特定的涵义。“主观”是相对于“客观”而言,是指人的认识、意识、精神方面。而自觉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属性。这种能动性,是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同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方面。人对客体的关系,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人  相似文献   

11.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我”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一是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自己的身心活动。“我觉得我很伤心”中的第一个“我”是主观的“我”,而第二个“我”是客观的“我”。  相似文献   

12.
评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一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哲学评论杂志》1967年附刊第五期中,我对现象学的、语言学的和解释学的基本理论做了比较,特别就这些学科对理解和认识交往行为的意义的分析所作的贡献,做了比较。在这篇文章里,我也对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评论。下面,我只把批评他的那一部分看法重新发表出来;收集在这本集子中的伽达默尔写的原批判(见本集第57页等),同我对他的批评的那一部分看法直接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首先我代表全国人大傅铁山副委员长,向大会表示祝贺。也算是一种机缘,我到了庐山。傅铁山副委员长专门打电话让我一定要到会,既代表他,也代表我自己,对参加这次吕祖诞辰纪念大会的代表,对道教表示祝贺。我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我把宗教看作是一种哲学,看作是理解天地人生的学问。我也非常喜欢研究各种宗教对天,对地,对人生的一些看法。道教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我把它看作是中国的本教。它不是来自中华民族的外部,而是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而产生的自己的宗教。有许多哲人讲过,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宗教应该说是道教。我们对自然界的很多理…  相似文献   

14.
《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所刊夏伟东同志《略论道德的本质》一文(简称夏文)针对我的《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一文(刊于1986年2月3日《光明日报》)提出不同意见。对此我表示欢迎。但是夏文没有根据地指责我在把主体性问题引入道德领域时“以占领‘空场’为理由”,“把道德的规范性与约束性”“置之度外”,采用了一种“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方法论原则”。这种曲解原意,强加于人的讨论方法令人遗憾。因篇幅所限,我不想就夏文对我的指责进行辩护,只想就一些原则分歧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具有哪些层次?这是近几年来认识论的研究课题。目前,综观在这方面的探讨文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归纳起来有三种,即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评价关系。我们认为,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仅归结为上述三种是不全面的,还应包括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这一层关系。人的认识是一个有多种成份参与的复杂过程,在这中间,情感作为主体非理性因素的一个方面和主体的理性因素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所以不能把认识过程仅仅归为理性思维的过程,应该看到情感对人的认识过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恩格斯就明确说过:“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和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马  相似文献   

16.
无论在古代西方还是在古代中国美育活动与教育活动一样源远流长.虽然当时没有出现一美育'一词,人们也缺乏对"美育"的自觉意识.但美育作为一种审美实践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确古已有之并逐步形成了审美教育的某些认识与做法,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杜新山科学理论过渡到实践首先要转化为“实践观念”。实践观念作为对未来实践活动的观念的超前预演,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维运作的产物。探讨实践观念建构的思维基础,对于弄清实践观念建构的内在机理,不仅有着重要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造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能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人在还没有创造出这个东西之前,这个东西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即是说人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之前首先建构起观念的理想世界(“实践观念”),然后再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人的思维创造理想价值客体,而这种创造是以现实客体的先在性、独立性为前提的,即是说,思维要想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就要以认识现实中当下存在的东西为前提,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思维认识、反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人的思维具有两种功能,即认识功能和创造功能。正象黑格尔所说:“我们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一方面是理论的,一方面是实践的。”③马克思也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区别为理论地把握世界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畴研究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彪 《哲学动态》2002,(3):35-38
从总体上看 ,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畴有着三种或者三个层次的理解 :1.经验意识的“实践”———把“实践”等同于“活动” ;2 .认识论哲学的“实践”———把“实践”看作是一种思维范式 ;3 .生存论哲学的“实践”———把“实践”理解为人的生存方式。1经验意识的“  相似文献   

19.
耻感与尊严     
耻感是我在他人面前的一种特殊情感.他人在这里成为我的一面镜子,我在他人面前反观自照.我从他人那里认识我的存在、我现在的样子.因而耻感就其实质来说是我的耻感,它指向了自是,是自我的呈现.我之所以感到羞耻,是我存在的欠缺,耻感则是对这种欠缺的自觉意识.耻感的存在表明一个人善心犹存,还有人之为人的尊严存在.耻感的存在是一个人自尊的显现,并通过怨恨、苦恼等心理活动促进一个人尊严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正回到乡下一年了。朋友常常找不到我,在乡下老家的时侯,我又往往把电话关掉,为的是给自己一段安静的创作时间。朋友好不容易逮住我,气急败坏地问:"跑哪去了,到处找不到人影!"我忍不住笑起来,调侃着,古人岂不早就说过了吗?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呀。熙熙攘攘的大都市,每天上班下班,只看见低头疾走的行者,只看见横冲直闯的大小车辆,满街的人声车声,让人厌倦。乡居的日子是宁静的,人也是亲和的。不管认识或不认识,见了面总会打声招呼,笑一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