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控制是一种侵入式教养,它是指父母使用引发儿童的内疚感、爱的撤回等方式侵入儿童思想和情感的教养行为,这种消极的、侵入式教养导致儿童产生诸多心理社会功能失调。跨文化研究发现,我国文化背景下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更高。社会环境、父母的人格和儿童的行为等因素都对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产生影响。父母的心理控制会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自主性等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功能产生消极影响。未来研究应立足中国特色文化,深入探讨儿童多重看护条件、儿童自身易感性等因素对心理控制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1222名青少年进行六个月的追踪测查,以探讨父母自主支持、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表明:(1)前、后测父母自主支持均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2)前、后测父母心理控制均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3)前测父母自主支持可以预测后测网络成瘾,前测网络成瘾也可以预测后测父母自主支持。(4)前测父母心理控制可以预测后测网络成瘾,但前测网络成瘾不能显著预测后测父母心理控制。本研究揭示了父母因素与青少年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典的心理理论任务、同伴提名法、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以及在游戏情境中观察同伴交往行为和亲子交往行为等多种方法,探讨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88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参加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交往类型中受欢迎儿童,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显著高于被拒绝和被忽视儿童.(2)民主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放任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3)家长指导游戏的行为、分享情感的行为和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而对孩子的冷漠最不利于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4)相对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更显著的预测力,其中家长和孩子的情感分享.对孩子遇到问题的解释及指导是促进孩子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聋儿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探究聋儿的心理理论(TheoryofMind,ToM)发展特点多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聋儿与正常儿童及自闭症儿童ToM水平的差异;二是比较聋父母聋儿、口语聋儿及正常父母聋儿的ToM发展差异;三是分析聋儿对不同心理状态的理解水平。此外,对聋儿ToM发展影响因素的讨论,多是从聋儿交往、语言、训练等角度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爱的沟通     
爱有很多种,父母、兄妹、朋友、夫妻的爱都是我们所渴求的。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事与愿违。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和亲属,也免不了发生隔阂和冲突,伴随着这些隔阂和冲突,我们心理会感受到郁闷、愤怒、沮丧、失望等不良心理,为什么我们努力在人生中追求爱的一切,却还是避免不了生活中经常出现此类事件的发生呢?因素很多,但缺乏爱的沟通,则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儿童问题行为受到环境与个体因素的协同影响。研究以北京150名五、六年级儿童及其家长为被试,探究心理攻击和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在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与儿童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儿童版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测量儿童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并由家长报告感知的家庭压力、对儿童的心理攻击及儿童的问题行为。结果发现:(1)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可正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2)心理攻击在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与儿童问题行为间起中介作用;(3)心理攻击和儿童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在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父母感知压力对儿童问题行为影响的心理和生理机制,从父母和儿童角度为减少儿童问题行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离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离婚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1)离婚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变迁——从"严重影响说"到"有限影响说";(2)离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机制探讨:大量研究都证实父母冲突是比离婚本身对儿童青少年影响更大的一个因素,离婚前父母冲突会调节离婚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方向和大小,离婚后的父母冲突与父母共同养育会通过影响亲子关系和父母的教养行为进而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影响;(3)现有研究对实践工作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近年来,我国心理与教育研究者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为儿童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并获得了中国文化背景下与西方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歧视知觉的角度考察父母控制、父母婚姻冲突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父母控制和父母婚姻冲突显著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心理危机水平,且父母婚姻冲突的预测力更强。歧视知觉在父母控制、父母婚姻冲突与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关系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与不良教养方式相比,父母婚姻冲突对中学生心理危机存在更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部分通过中学生感知到的歧视水平增高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父母心理攻击:代际传递与配偶对代际传递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常见的父母严厉管教方式, 父母心理攻击是指父母通过言语的或象征性的攻击行为对儿童实施的心理上或情感上的拒绝。国外研究表明, 父母严厉管教表现出代际传递效应。选取793名小学生父母为被试, 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心理攻击的代际传递效应以及配偶对代际传递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母亲对男孩实施心理攻击的普遍性和频繁性显著高于女孩。(2)父母的心理攻击均具有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3)父亲对儿童实施的心理攻击对母亲心理攻击的代际传递具有调节作用, 母亲心理攻击的代际传递性随着父亲心理攻击水平的增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访谈法探讨8个已求助和5个未求助家庭的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比较已求助者和未求助者、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认识的差异。结果显示,青少年和父母从6个方面描述心理咨询:功能、形式、适用问题、服务提供者、求助者和效果,各方面提及次数最多的分别是问题解决、谈话法、心理困扰、心理医生、心理有病的人和有帮助;误解包括心理咨询是针对心理有病的人,只有严重问题才需要求助。已求助者比未求助者更了解心理咨询,提及问题解决、心理困扰和有帮助的次数更多。青少年更多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老师处理正常群体的心理困扰;父母更多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医生处理心理疾病。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趋于理性和准确,但仍有误解需要澄清。  相似文献   

12.
基于代际传递视角,亲子配对调查了439户家庭,考察了父母性别和教养方式对双元孝道代际传递的心理机制。结果:(1)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存在直接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2)父母权威性孝道正向预测父母心理控制,父母心理控制在亲子权威性孝道代际传递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3)父母互惠性孝道正向预测父母心理自主,父母心理自主主要在亲子互惠性孝道代际传递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4)父母性别在父母双元孝道、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双元孝道之间起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山东省7所小学4~6年级的5164名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了父母心理控制、未来取向、父母学业参与与儿童学业焦虑的关系。结果显示:(1)父母心理控制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的未来取向,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学业焦虑;(2)儿童未来取向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学业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母学业参与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学业焦虑间起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会增加儿童的学业焦虑,而增加儿童的未来取向和提升父母学业参与能够有效降低儿童的学业焦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父母养方式自评问卷(EMBU)和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量表对江西师大500名大一、大二学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心理适应能力强与心理适应能力一般的人在父母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度保护母子上存在显的差异。说明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巨大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父母应采取何种教养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交叉滞后设计,以父母心理控制问卷和儿童显在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北京市13所中学1419名初一学生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追踪测查,探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年间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焦虑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焦虑的关系基本符合互惠效应模型,且相比于父母效应,儿童效应更稳定,表现为:初一的青少年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二的父母心理控制,同时,初二的青少年焦虑也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三的父母心理控制;但只有初二的父母心理控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初三的青少年焦虑;(3)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焦虑的互惠效应模型不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482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究父母情感温暖、父母拒绝以及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心理特权以及观点采择对青少年感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父母情感温暖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感恩,父母拒绝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感恩;(2)观点采择在三种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感恩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特权只在父母拒绝和父母过度保护与青少年感恩之间起中介作用。这表明父母教养方式通过观点采择和心理特权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感恩,但是不同的教养方式作用路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残疾儿童的父母如何调适心路历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张宁生  荣卉 《心理科学》1997,20(5):398-400
残疾儿童给其父母的心路历程造成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些父母心理调适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残疾儿童的发展,分析了残疾儿童父母心理历程的阶段性和残疾儿童的父母如何进行心理调适。最后指出了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8.
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复原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调节聚焦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对安徽、江苏、山东四所初高中92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青少年心理复原力;(2)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间接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3)父母消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防御聚焦间接负向预测心理复原能力。结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复原力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少年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及对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少年心理的典型特征少年期相当于初中时期,有人还把少年期称之谓“心理的断乳期”,由于此时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西方学者也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少年有如下明显的特征.(一)少年行为的不可预期性和多变性最能察觉到少年的这一变化的且因此而产生许多烦脑的是家长而不是教师.父母会发现,这段时间孩子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子女的行为变得不可理解,少年对父母表现出很多不耐烦、不愿与父母交谈、本来计划好的活动他会突然变挂,且他们的情绪变化无常,父母的一切行为似乎都会成为使他们发怒的刺激,这便是少年行为的不可预期性.  相似文献   

20.
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Moss家庭环境量表,对593名9~14岁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测量和个别访谈。得到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是11.47%.对比研究表明:家庭不健全,家庭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低,矛盾性和控制性高,是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家庭危险因素。提示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父母文化素质,改善父母间关系和家庭的心理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