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甦  韩凯 《心理学报》1985,18(1):82-87
本文报道被动触觉的长度总合实验。在应用单一的标准刺激的条件下,在前臂内侧进行了单一的和各种复合的变异刺激的比较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主动触觉和应用复合的标准刺激的实验结果相一致,表明长度总合是触觉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讨论了策略在长度总合中的作用与对长度辨别阈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触摸方式与触觉长度知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甦 《心理学报》1979,12(1):58-67
问 题 触觉长度知觉是触觉的重要空间功能,它在大小知觉中是一个基本因素。触觉长度知觉和面积、体积知觉等一样,经常通过不同方式的触摸动作而实现,主要属于主动触觉。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常见的触摸方式有:①以手掌或手指沿着物体表面从一端摸到另一端;②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夹住物体两侧并触摸;③将短小的物体放在手心,合拢手指加以辨别;④用手指作为尺子(指尺)来丈量,等等。这些不同的触摸方式显示出  相似文献   

3.
王甦 《心理学报》1981,14(1):88-94
在主动触觉中,长度知觉通过手的各种触摸动作而实现,构成各种触觉长度知觉方式。例如,可以用食指沿物体表面从一端摸到另一端,或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物体两侧并触摸。这两种触觉长度知觉方式在感知长度时是不一致的(Hohmuth)。我们已经报  相似文献   

4.
1 前言研究资料表明 ,弱智儿童动作笨拙 ,对动作的理解与模仿能力低于正常儿童 ;抓物时常常双手并用 ,右利手表现不突出 ;语言能力差 ,进步缓慢 ;他们的记忆力与正常儿童存在很大差别。  本实验研究弱智儿童触觉长度知觉能力 ,并探讨他们该种能力低于正常儿童的脑功能基础。2 研究方法被试中的弱智儿童来自开封市两所弱智儿童学校 ,有效被试 3 5名 ,平均年龄 1 2 9岁 (最大年龄 1 5岁 ,最小年龄 1 0岁 ) ,平均智商 56 9。正常儿童来自河南大学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 ,共 3 5名 ,平均年龄 1 2 6岁。两组被试中的男女性别比例均接近对半。…  相似文献   

5.
在被动触觉的微差实验中,将三个点沿一条想象的水平直线排开,其中间的一个点处于外侧两点间想象的连线的中点位置,但向上或向下稍微偏离该线。安排五个作业,按外侧两点间的不同距离而区分。实验时刺激在右食指第一节腹侧表面通过,但手保持不动,实验应用三种不同的刺激速度。根据对偏离想象直线的75%的正确判定来确定阈限。这种微差的辨别阈限低于通常的两点阈并在多数情况下低于触觉定位阈限。在同一作业内,不同的刺激速度没有不同的作用。但在同一速度下,外侧两点间距离大的,其中间一点的辨别阈限较高,反之则较低,作者对微差作业的特点作了分析并从结构效应的角度讨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有关视觉和触觉在长度判別中的相互作用问题,我们看到的材料很少。特别是4—6岁儿童在视觉和触觉的相互作用下。对长度判别的研究材料,我们就没有看到过。我们接触到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仅限于韩凯、林仲贤(1981)对学前儿童视、触大小知觉的研究,他们认为学前儿童及成人,对物体大小的判别,同一通道(如视—视或触—触)比不同通道(如视—触或触—视)的辨别正确率高。还有张增慧和曹日昌(1964)的一项研究,他们的结果指出,由视觉识记,通过触觉再认,远比通过视觉再认的成绩差,而由触觉识记,通过视觉再认,远比通过触觉再认的成绩差。另外,王甦在《两种触觉长度知觉方式的比较》研究中《两种方式:①用食指沿物体表面从一端摸到另一  相似文献   

7.
白静  王德恒  曹晓华 《心理科学》2007,30(3):588-591
目的:探讨触觉刺激对触觉注意的影响,以揭示选择性注意的机制。方法:利用在体电生理记录技术,记录了288个丘脑腹侧基底核(ventrobasal nuleus of thalamus,VB)神经元放电活动,并着重考察了不同强度触觉刺激对丘脑神经元细胞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触觉刺激对大部分的触觉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均有抑制性影响。提示触觉刺激降低背景噪声可能是触发选择性触觉注意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被动触觉实验中,被试的手保持不动,而曲线线段以一定速度通过其右食指腹侧表面。应用五种不同弦长的曲线,在每个弦长的范围内,曲线的弧高由0到3.5毫米,梯度为0.5毫米。采用三种刺激运动速度(静止、慢速和快速)。以对应于75%曲线判定概率的弧高(毫米)为辨别阈限值,结果发现,无论在哪种速度条件下,曲线辨别阈限均低于两点阈和触觉定位误差.并且快速条件下的辨别阈限低于慢速的和静止的,出现速度效应。作者对曲线知觉和微差定位的实验作了比较分析,并主张将曲线知觉引入触觉超锐敏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9.
10.
触觉空间精确性与触觉神经元密度相关联的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应用栅栏定向任务,通过对小学一年级儿童和大学生的触觉敏感性的比较,验证触觉敏感性与神经元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较大的易于分辨的刺激,成人可以完成得较好,而对较细小的难于分辨的刺激,儿童成绩更好。本研究验证了高感受单元密度对应较强的触觉敏感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听觉-触觉交叉模式工作记忆的大脑神经活动机理。方法:训练12个正常受试者学习触觉-触觉单一模式和听觉-触觉交叉模式工作记忆任务后,利用Neuroscan EEG系统记录脑电活动,对脑电数据分析,着重考察延时过程中事件相关脑电成分(ERP)在触觉单一模式和交叉模式中的异同。我们以往交叉模式的研究表明:在工作记忆延时过程中存在着2个主要的脑电成分LPC(Late Positive Component)和LNC(Late Negative Component)。本研究中加入了新的感觉模式——听觉,并通过比较单一模式和交叉模式,以及交叉模式中匹配和不需匹配任务间脑电成分的差异,进一步证明了交叉模式工作记忆中相继的LPC和LNC所提示的神经认知功能:不同感觉模式间的信息交互,工作记忆的维持和执行。  相似文献   

12.
在这个微差实验中,我们应用了比以前更快的刺激运动速度,快速约达50毫米/秒,慢速约为20毫米/秒。结果发现,从5种作业的平均定位阈限来看,快速的低于慢速的和静止的约达1/4,而慢速和静止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不同的刺激运动速度对微差作业有不同的影响,快速有利于作业完成,出现速度效应。作者从刺激的运动及快速带来的附加信息和编码的转换对微差作业中的速度效应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14.
王苏  张铭 《心理学报》1990,23(2):25-30
在被动触觉实验中,被试的手保持不动,将各种弦长和弧高的曲线刺激轻轻接触食指腹侧或以一定速度通过其表面,要求被试判定曲线两端点的直线距离,在一根量尺上复现出来。结果发现:(1)当曲线刺激快速通过皮肤表面时,其两端点的知觉距离小于静止和慢速运动条件下的知觉距离,出现时空相互作用;(2)曲线的弧高(曲率)对其两端点的知觉距离有重要影响,弧高大的会导致较小的知觉距离,弧高小的则会导致较大的知觉距离;这种弧高的影响可称作“弧线效应”,其存在不依赖于曲线刺激的运动状态。作者联系两点距离辨别中可能应用的启发式策略来讨论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触觉二维图像可以辅助视觉受损人群, 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触觉信息, 从而感知外部世界。触觉二维图像的识别可能是通过触觉信息在大脑中进行“视觉转化”的方式而完成, 并且会受到图形的几何特征、视角与透视、视觉经验、视觉表象能力、触觉探索过程、训练以及年龄的影响。探索触觉二维图像识别的认知神经机制, 对于触觉二维图像设计的改进和可用性的提高,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长度     
有一天,朋友手执一本书,走到我身边,神秘兮兮地问我:蝴蝶漂亮吗? “当然。”我回答。 “那你知道蝴蝶能活多长时间?”  相似文献   

17.
缺憾的长度     
缺憾,有长度吗? 缺憾的长度是多长呢?普通人家会有这样的经历,某个要紧处要用一寸长的钉子,你搜索家中积累的五金杂件,什么螺丝图钉垫片一大堆,好不容易清出一枚钉子,一试,钉子太长;又探雷似地犁一遍过去,看中一枚,比  相似文献   

18.
生命的长度     
有一天,朋友手执一本书,走到我身边,神秘兮兮地问我:蝴蝶漂亮吗? “当然。”我回答。 “那你知道蝴蝶能活多长时间?”  相似文献   

19.
触觉是个体探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感觉通道,其情绪功能在维系社会联结、促进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触觉的情绪功能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触觉动作本身直接传递情绪信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增强注意和锐化社会评价的方式促进个体对跨通道情绪信息的加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触觉情绪信息由无髓鞘C纤维介导,经脊髓丘脑束通路投射于岛叶(头面部触觉情绪信息的传导路径尚不明确),并在杏仁核、内侧前额叶、后颞上沟等"社会脑"网络的核心区域被精细加工。未来还应对触觉情绪的人际依赖性、文化独特性、操作标准化,及其在神经水平上与感觉-辨识系统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做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0.
人类感知外界事物时,视觉及触觉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人们仅仅凭着触觉也能对物体形状及大小进行知觉,但精确度要较之视觉的为低。在实际生活中,失去视觉的人,凭着听觉也能对物体的质地和大小及远近距离进行辨别和判断。在本实验中,比较了正常儿童和盲童的听觉、触觉对物体大小的辨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盲童通过触觉辨别物体的大小的能力是相当高的,正确率达82.6%;通过听觉(声音)辩别同质地物体的大小的正确率也达61.1%。这两者均明显优于正常儿童(视觉正常儿童)的结果。作者认为,盲童由于失去视觉,而加强触觉和听觉能力的发展,是感官补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