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红 《哲学动态》2004,(2):21-25
问:在<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分析哲学中的地位>[2]这本书中,您认为,维特根斯坦对20世纪分析哲学的发展影响巨大,这既包括其前期哲学对维也纳学派的影响,也包括其后期哲学对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的影响.您认为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分析哲学的发展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2.
五分析哲学:牛津日常语言哲学罗素、摩尔等创立的分析哲学被称为剑桥学派,但摩尔不同于罗素的是他没有参加逻辑原子主义和实证主义运动,而是倡导“常识哲学”,注重对日常语言的分析,对英国分析哲学有很大的影响,实际上是开了日常语言哲学的先河,但对牛津学派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还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我们已经看到,从弗雷格、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实  相似文献   

3.
在六十年代中期之前,分析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蒯因以前和蒯因以后的时期。前一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1)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论,(2) 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3) 维特根斯坦后期和牛津语言哲学派。后一时期以蒯因和戴维森的新实用主义为代表。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中写完他的第一本书——《逻辑哲学论》,当时他在奥地利军队中服役.一系列精雕细刻的格言由一个复杂的排列体系联结起来,并且一切都按照从形而上学到形式逻辑的方向排列.此书被罗素誉为是一部杰作.人们很快就广泛认识到这本书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石里克、卡纳普和魏斯曼,维也纳学派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逻辑哲学论》立刻使维特根斯坦在哲学家的神殿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自己出版的唯一的一本书.有一段时间他放弃哲学去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后来又在奥地利做一名建筑师,1929年他回到剑桥,在那里断断续续地工作一直到他1951年去世.他的思想交流实际上仅局限于课堂,他在由学生和同事组成的非常亲密的  相似文献   

5.
《逻辑哲学论》对维也纳学派的影响和经验主义解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哲学论》对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基本观点中。维也纳学派的奠基人莫里斯·石里克很早就在奥斯特瓦尔德的《哲学年鉴》(1921)上读到过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德文版,对这部著作发生了强烈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很快在维也纳学派内部传开和扩大了。数学家韩恩(Hans Hahn)  相似文献   

6.
“逻辑实证主义”这个词是大约三十年以前创造出的,用以表示一些自称为“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的立场观点。从那以来,这个词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包括分析哲学的其他形式,以致于 B.罗素、G.E.摩尔或 L.维特根斯坦在剑桥的追随者以及当代牛津语言分析运动的成员发现,他们自己也被当成了逻辑实证主义者。这种较为宽  相似文献   

7.
<正>在冯友兰先生晚年,我有幸与他老人家有过三次学术交往。我们交往的基础是一个共同的学术志趣或理念:以逻辑分析的方法探讨哲学问题。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析哲学。一说起分析哲学的始创阶段,人们就会想到维也纳学派,也会想到英国的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好像与中国学界无缘。其实,分析哲学在中国早有传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在中期的思想转型是解开其前后期思想差异之谜的钥匙,而意义的证实观正是理解其思想转型的重要线索。无论是直接的文本材料,还是维也纳学派成员的间接转述,都明确地表明,维特根斯坦在重回哲学后的确有一段时间持一种特殊的意义证实观。一方面,维特根斯坦版本的证实观衔接了其前后期思想,修复了其前后期思想之断裂,显示了其思想转变之内在动因;另一方面,其证实观不同于维也纳学派的证实观,这种证实观不是机械的符合论,而是实在与先验之间的"哥白尼式倒转",维也纳学派的实证主义所面临的难题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新一代英美分析哲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继承了老一代分析哲学家(如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诸人)的思想传统;另一方面,又批判和改造了其前辈的许多重要观点。这可以说是战后英美分析哲学发展中的新动向。 本文所做的三个方面的初步探讨,并不意味着对这一新动向详尽无遗的概括,但是,这些无疑是分析哲学在战后发展中较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A.J.肯尼把维特根斯坦称作“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G.H.冯·赖特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J.N.芬德雷虽然反对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但也把他说成是一位“有重大影响和独创见解的思想家……思想深奥……才华横溢”。类似的说法在论述维特根斯坦的文献中比比皆是。 任何一个人读到这类高度评价,自然都会以为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实际并非如此。为说明这一点,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指出:在维特根斯坦生前和死后,除了他的少数学生所做的工作外,哲学界的大部分活动恰恰是维特根斯坦著作所贬斥的东西,也就是说,哲学家进行系统研究的正是那些他所说的在人们充分注意语言之后就会消失的“哲学问题”。事实上近年来大多数当代分析哲学家根本不同意这种主张。实践表明,他们完全没有接受维特根斯坦的看法。弗雷格和罗素的哲学遗产对他们所起的作用超过了他的影响。因为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他们仍然属于维特根斯坦力图否定的哲学传统主流。这对了解维特根斯坦在当代哲学中所占的地位是件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在前面各章已经看到,他对哲学传统的否定就表现在他对该传统所指定和界定的哲学问题的否定上。除了他自己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哲学研究》1996年第6期发表了郁振华同志的文章:《说不得的东西如何能说——维特根斯坦的“沉默”和冯友兰、金岳霖的回应》(以下简称郁文),文中区分了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学派在形而上学问题上的木同态度,说明了冯友兰、金岳霖两位先生对维特根斯坦形而上学观的回应。研读之后,获益匪浅。但同时也感到郁文对冯友兰与维也纳学派的理论关系,特别是对两者在形而上学观上的理论分歧阐述得还不够清晰。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讨,并以此求教于郁振华同志以及学界同仁。一、形而上学是否可以被取消?郁文在论述冯友…  相似文献   

12.
江怡 《世界哲学》2009,(6):5-22
洪谦先生是维也纳学派在中国的主要传人,但在历史上,第一个向国内学术界介绍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是张中府及其胞弟张岱年。洪谦对维也纳学派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冯友兰也曾对维也纳学派做过介绍和分析,并试图利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处理形而上学问题。金岳霖及其学生殷海光从逻辑学研究的角度对维也纳学派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作用。洪谦与冯友兰之间在20世纪40年代发生的学术争论,反映了中西两种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虽然经历了政治上的磨难,但正是由于洪谦先生毕生坚持了对维也纳学派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最终成为国际著名的哲学家。洪谦与冯友兰之间的思想交锋也反映了他们对哲学性质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3.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的标题系因《哲学研究》 2 0 0 3年第 1 1期董志强先生《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一文而起。笔者认为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意义和思想魅力 ,同时也容易引起明显的误解。对误解的澄清 ,特别需要重视如下三点 :( 1 )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活动的整体旨趣中把握这一概念 ,将其视为语言批判方法中的一员、思想链条中的一环 ,放弃“家族相似观”是一种普遍的概念理论的看法 ;( 2 )必须从语言活动观 (语言游戏观 )的角度出发理解这一概念 ,坚决放弃指称论的视角 ;( 3) (至少 )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逻辑实证主义是1931年布鲁姆伯格(A.E.BIumberg)和费格尔(H.Feigl)给维也纳学派提出来的一套哲学主张所取的名称。其同义语有:“一致的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科学经验主义”和“逻辑新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这个名称虽然比较常用,但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它的使用范围较广,包括剑桥和牛津提出的“分析”哲学或“日常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15.
洪谦先生是维也纳学派在中国的主要传人,但在历史上,第一个向国内学术界介绍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是张申府及其胞弟张岱年.洪谦对维也纳学派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冯友兰也曾对维也纳学派做过介绍和分析,并试图利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处理形而上学问题.金岳霖及其学生殷海光从逻辑学研究的角度对维也纳学派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作用.洪谦与冯友兰之间在20世纪40年代发生的学术争论,反映了中西两种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虽然经历了政治上的磨难,但正是由于洪谦先生毕生坚持了对维也纳学派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最终成为国际著名的哲学家.洪谦与冯友兰之间的思想交锋也反映了他们对哲学性质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6.
此文批评了维特根斯坦的说明和描述的学说。首先作者指出维特根斯坦的见解及其论据:(1)维特根斯坦认为说明自然现象是科学的独特的作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就是要将对自然现象的说明还元为尽可能少的若干原始的自然规律;而哲学断然不是科学,因此决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他把形而上学的源泉归之于哲学家们企图按照科学的方法求提问题、回答问题的倾向。他认为哲学是“纯粹描述的”。(2)他认为“说明”是一种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的运用导致意见的一致;而对哲学问题大家却不能达到一致的意见,所以在哲学中人们决不应当来说明。(3)他认为描述并不是描述现象,而是描述语言的用法。因为在他看来,语言用法的错误就是一切哲学问题困惑的根源和原因。哲学问题的原因就是一团语言的混乱。接着,本文作者以心理意象问题为例对维特根斯坦的见解进行了批评:(1)维特根斯坦尽管把哲学问题当作胡说,然而他自己却仍然被他看作为哲学的问题所引诱,如在心理意象一例中,他提问“发生了什么?”这样一个含糊的问题。(2)维特根斯坦认为应从哲学中排除掉假说、原因及说明,而他自己却提出哲学问题的原因是辞汇的混乱,这一观点本身就是一种说明,这是自身谬误之一例。(3)根据说明和描述的不同而将科学研究与哲学研究截然分开是不对的,因为由科学之能说明推论不出哲学之不可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论斯特劳森的描述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初,正是分析哲学面临困境的时候。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理论支柱,主要是意义证实原则和对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受到了分析哲学家们的质疑,提出挑战的分别是亨普尔和蒯因;二是维也纳学派提倡的逻辑分析方法受到了牛津日常语言哲学家的挑战,这主要来自后期维特根斯坦、赖尔和后来的奥斯丁等人。正是在这种哲学背景中,斯特劳森显示了自己的哲学才华:首先是在1950年发表《论指称》一文,对罗素的著名的摹状词理论提出了挑战,用语言的使用方式取代指称对象作为意义的标准;其次是在《个体——论一种描述的形…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的逻辑和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面我试图评价逻辑学在本世纪哲学中的位置。这种尝试必然是主观的,其结果也许会因该评价者主要是一位哲学家还是逻辑学家而不同。我以为自己作为一名哲学家在近60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参与着逻辑学的发展。 在我看来,20世纪哲学最突出的特征是逻辑的复兴,它是哲学发展的发酵剂。这一复兴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最初以剑桥和维也纳为中心,后来扩大到整个分析哲学运动,这一复兴与之汇合,这是逻辑学登上哲学舞台的标志。进入世纪末,我们能注意到,逻辑学对哲学发展的影响有下降的迹象。 在我们的时代,逻辑学在哲学中处…  相似文献   

19.
在 2 0世纪占据西方哲学主导地位的分析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中 ,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奎因堪称一位关键性人物 ,其重要性可与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媲美。他以质疑和批判性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等论著 ,毅然在分析哲学阵营内部“揭竿而起”,批判了逻辑经验  相似文献   

20.
鲍波尔(Koal Popper)系奥地利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家。1902年出生于维也纳,在那里,他研读数学、物理和哲学。尽管他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成员,而且在许多地方同他们还有着严重的分歧,但是他的哲学志趣却和该学派的主张还是颇为投合的。他同它的一些成员也有着密切的交往,对卡尔纳普的影响尤其明显。他的第一部成名著作《研究的逻辑》出版于1935年,当时就是列为维也纳学派的科学世界观丛书而问世的。1937年,鲍波尔赴新西兰坎特堡大学执教;1945年去伦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工作。自1949年他一直是该学院的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教授。1964年封为爵士。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