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双城记》的开头,狄更斯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蠢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刻,这是怀疑的时刻;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直奔天堂,我们径堕地狱。”用他的话来观照当今中国的教育,是何其的相似!身处这样的时代,“我虽然可以活下去,但我无法生存。”——卡夫卡这句经典的叹息,更是一语道出了我们今天面对教育时的无奈、矛盾、困惑与悖论。  相似文献   

2.
这好像是说基督徒能忘记基督!若是没有这种可怕的假定——遗忘基督——的话,就用不到这句亲切的劝勉了。可惜!这不但是一种假定,这也是经验中的事,不只是可能,而也是一种可悲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人是符号动物",这是卡西尔在其哲学人类学著作《人论》中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的回答。然而,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声称他回答了这一问题?带着这一问题,本文将卡西尔的人类学命题回溯到了他的符号形式哲学,并认为后者中的"世界理解"概念是理解整个卡西尔哲学的关键。不仅如此,这一概念还可回溯到康德关于"学院概念"和"世界概念"的区分,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人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对这一康德问题以及卡西尔的回答的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卡西尔哲学中实践维度的缺失,他并没有回答康德意义上的"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日常的交谈中,常会把信仰之旅比作走十字架的道路,这是很形象、很真实的。因此,当我们准备走这条路或是已经立志奉献准备继续走这条路的人应多有一份思想,首先应该认清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相似文献   

5.
花时间思考——这是智慧的根源。花时间工作——这是成功的途径。花时间助人——这是快乐的源泉。花时间阅读——这是知识的基础。花时间去笑——这是驱除烦忧的妙药。花时间健身——这是财富与生命的保障。花时间沉思——这是净化心灵,身心合一的捷径。花时间娱乐——这是享受  相似文献   

6.
随着镜头缓缓地拉近,人们看到,空旷的舞台中央,只有一把空着的椅子。这把空着的椅子,其实就是我们家庭中常见的那种椅子,根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把空着的椅子,在这舞台中央,显得是那么的寂寥、孤单、落寞。这是一把什么样的椅子,为什么要放在这?人们心里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相似文献   

7.
一个老和尚伸出自己的食指,问小和尚:"这是什么?"小和尚回答说:"这是一。"老和尚又问:"再想想,这是什么?"小和尚想了想,回答说:"这是手指。"老和尚接着问:"你再想想,这是什么?"小和尚想了想,回答说:"这是食指。"老和尚继续问:  相似文献   

8.
心·杯具     
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果汁时,人们会说"这是一杯果汁";当它装满牛奶时,人们会说"这是一杯牛奶";当装满空气时,人们会说"这是一只空杯子"。人的心灵宛如杯具,心灵装满什么,就拥有什么样的心,别人也会适时唤着"这是一颗××心"。当心灵装满热爱时,人心就是积极的;当心灵装满冷漠时,  相似文献   

9.
友从故乡归来,闷闷不乐,问之,他说老家村庄的一棵古树被村里人卖了。他从小在这棵树下长大,对这棵树很有感情。现在这棵树没了,总感觉内心失落落的,故乡不再是完整的故乡了。我理解他对这棵树的感情。如果说故乡是他储存童年、少年记忆的仓库,那么这棵树,就是一把钥匙,能打开这个仓库的门。  相似文献   

10.
人的一生到底要做些什么,这一生才不算白活?这是一个使人困惑的问题。一个人从懂事开始,只要不是白痴,在这件事上,都会有少年的烦恼,成年的迷茫,老年的无奈。我曾看到一则报道,说的是美国一位普通警察,他在二十出头时干警察这一行,  相似文献   

11.
韦娜 《天风》2009,(8):44-46
教会的琴师,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职分,教会中几乎所有会众都会唱歌,但只有你们几个甚至你一个会弹奏乐器,这是上帝给你的恩赐,所以要将荣耀归于神。我更喜欢用音乐祭司来称呼你们,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职分——祭司——专门侍奉神的人。  相似文献   

12.
万小明 《天风》2005,(11):44-45
我奉父子圣灵的名把水洒在父亲的头上,父亲响亮地应了一声“阿们”,这混厚凝重的声音是那么有力,那么雄壮,这声音发自于父亲的肺腑,这声音,是父亲生命中跳跃的最完美的音符——  相似文献   

13.
空间装饰的自然化,成为室内装饰的一种潮流,人们要求回归自然的本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初始原因.然而在这一现象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这一初衷却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方向,自然不复存在,留下的是一个双重复制的伪自然.  相似文献   

14.
艾洁 《天风》2011,(11):64-64
这是中世纪的天主教当局为了维护他们的特权对科学采取的态度,而这种特权是世俗的政权。圣经并没有教导教会作为属灵的团体拥有这一权利,反而主耶稣说过:“我的国不属这世界。”当教会得到了世俗的绝对权柄时,或者说,教会被世俗绑架时,就导致了腐败(后来的清教徒由此提出“政教分离”原则)。必须看到,不仅仅是科学,纯正的基督教信仰在这一时期同样是遭到迫害的,许多敬虔的基督徒和改教先驱因信仰被杀殉道。因此,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期”,这是教会后来对这段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吕鹏程 《天风》1995,(3):34-34
怎样把农村基层堂点办成符合圣经教训、讨主喜悦的教会? 这是作为牧人的同工们须时时省察的。 “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太16:18)这是整本圣经第一次出现“教会”这一概念,这磐石就是基督。基督胜过了死亡、世界、撒但。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论断.论文对这一论断提出的历史背景、内涵与理论来源、论述逻辑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指出这一论断是毛泽东农民理论的"拐点".  相似文献   

17.
《孟子》很多文本可以从与动机相对之后果的角度加以分析。孟子对后果的考量贯穿于整个道德行为之中。良心中内含对理想后果的期待,这是我们真情实感的流露,如果在道德行为中没有对后果的期待,这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状态。当正常的道德行为无法实现期待的后果时,基于对后果的预估,可以采取权变的方式加以调整,这是“经权之辨”。虽然后果是外在的,不由自己掌握,“得之有命”,但其实现却有一定的方法可寻,这是“求之有道”。期待与预估的后果都属于设想的后果。当实际的后果与设想的后果不符时,“行有不得”,要以此为契机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反思,这是“反求诸己”。后果不由自己掌握,这会使得道德行为受到外在限制,但我们仍然要坚持道德的理想,这是“性命之辨”。孟子对后果的态度是基于肯认的超越,对其作义务论或后果论的解读均有失片面。  相似文献   

18.
自闭症患者案例对道德情感主义提出了挑战。对于这一挑战,斯洛特采取的策略是坚守自己的立场,质疑这一挑战的真实性。另一些学者则通过将感同身受作理性主义的解释来回应这一挑战。自闭症患者案例对道德情感主义挑战的意义在于将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的特点或者说不足凸显了出来。这一特点就是,道德情感主义的德性与道德动机的产生依赖于感同身受这一心理传递机制,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是外铄的,与儒家德性论主张德性是内在固有的恰成对照。  相似文献   

19.
拿破仑曾经这样描述伊斯坦布尔:"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那么伊斯坦布尔一定是它的首都。"伊斯坦布尔,这座曾经显赫一时的东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国都,这座帕慕克笔下有着难以名状的淡淡呼愁的灰色城市,这座世界上唯一横跨亚欧大陆的城市,这座无法被超越无法被媲美的风华绝代的城池,伴随博斯普鲁斯海峡,共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  相似文献   

20.
人的尊严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和内在价值,它在哲学上具有两个向度,即人的尊严一方面是普遍性的,这是确保人的生存地位的基本尊严,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作为普遍性的人的尊严是授予性的,是平等的、客观的,这是人所共有的生物性使然。另一方面,人的尊严又是独特性的,是我之为我的特殊符号,这是由于每个人在后天的自我发展中都会凸显个我性。作为独特性的人的尊严是获得性的,是差异的、主观的、相对的,这是人所区别的社会性使然。作为独特性的尊严,既可获得,使之丰厚、高尚,也可丧失,使之薄寡、卑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