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曼荼罗,或称曼陀罗,梵文音译,旧译为"坛城";新译为"轮圆具足或者聚集发生"。早期的曼荼罗是古代印度的密教修行为防止魔众入侵,在修法场地所筑的圆形或方形土台。后世密教认为曼荼罗为诸佛、菩萨、圣者的居住之处。藏传佛教中独具魅力的曼荼罗艺术,是信徒修习佛教密宗经典时作为观想模型的重要内容,也是佛教对时空的诠释。绘制曼荼罗必须严格遵守密宗的教义和规范,每一种曼荼罗都有具体的"仪轨经"作为依据。从外相形式上可以将曼荼罗分为四种:大  相似文献   

2.
曼荼罗起源于印度人的自然崇拜,是佛教中最早、最原始的宗教仪式之一。曼荼罗被引入佛教之后,运用广泛,功用繁多,与婆罗门教之祠天已经有明显的区别,成为密教最早的修行法门之一。  相似文献   

3.
曼荼罗——神圣的几何图形和象征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许佛教当中最需要讨论也最令人神往的就是曼荼罗和它的艺术了。在印度的佛教当中,诸如古鲁、瑜伽的曼荼罗这样的字眼都已经成为了英语中的词汇。在英语世界中可能“曼荼罗”这个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在学术界,它通常被认为是“神圣空间”的同义词。这个词在印度教与佛教当中都广泛地被运用,其所象征者也就是通常我们所称的宇宙。  相似文献   

4.
空海的密教称作真言密教,其密教思想包含在“真言”概念之中。“真言”第一是用来表达密教教宗的意思。第二是指如来的如义真实语。此真言概念出自佛教经典,在此意义上,应该说它就是真言、曼荼罗的原意。第三个含义按照空海在《声字义》、《十住心论》的解释,“真言在梵文里叫做曼荼罗”。本文主要想通过考察理解真言的内涵,达到明确空海密教思想本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阮丽 《法音》2012,(8):63-69,81,85
本文根据《究竟瑜伽鬘》第二十章"文殊金刚四十三尊曼荼罗",考证了瞿昙寺瞿昙殿、宝光殿东西两壁的十身多面多臂像的壁画内容,对于这些尊像身份的确认,有助于我们了解《幻化网怛特罗》、文殊金刚四十三尊曼荼罗在十五世纪流传的史实。瞿昙寺位于青海乐都县城城南21公里处,由西藏三罗喇嘛开创。全寺由前、中、后三进院落构成,主要建筑有山门、左右碑亭、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护法殿、三世殿以及左右回廊、钟鼓楼等。据瞿昙殿内正栋枋底面"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秋岁在辛未季秋乙酉朔越六日庚寅"[2]的墨书题记,可知瞿昙寺建于明洪武帝时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瑜伽密教的根本经典《金刚顶经》之第一会《真实摄经》三个汉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梳耙并以文字图示的形式展现了金刚界大曼荼罗中三十七尊在位置、名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大乘佛教晚期密教思想发展的趋势,深入分析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世界全面破译韩金科法门寺位于陕西西安以西110公里处的扶风县北部。元魏时期佛教徒在此建立了阿育王寺,寺内珍藏了佛祖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李唐王朝,高祖李渊改寺名为法门寺,太宗李世民敕命开示舍利,弘建地宫专门供养。...  相似文献   

8.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有“灵骨”一枚,“影骨”三枚。在我收集到的有关法门寺佛指舍利的全部重要书籍与画册中,除《法门寺地宫唐秘曼荼罗之研究》一书的主要著作人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外,其余书籍主要出自法门寺博物馆。博物馆的主要  相似文献   

9.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吴立民内容提要法门寺地宫,全称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元魏二年(555)肇启塔基,供奉佛指舍利,塔迭经北周武帝、唐武宗毁佛法难及唐贞观、显庆年间重修工程,明万历年间围绕唐代四绷木塔加固砌成十三级砖塔。塔下地宫即为供养舍利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
宋元之际,炽盛光佛信仰是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的密教信仰之一,人们大量雕造或图绘炽盛光佛像及刻印其经咒,以消灾祈福。经言:当天象发生灾异时,可以炽盛光佛为本尊,设立曼荼罗坛场,持诵密咒以修法,可消灾纳福,因此,深得朝野上下广大信众的推崇。本文即以此为视角,引经据典,进一步说明华梵交融,对当时信众精神生活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八字文殊仪轨》实为密宗经典《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的略名,净智金刚是天竺僧人菩提仙。该经属文殊类经典之一,从此角度我们对汉地的文殊信仰略作介绍,重点探讨华严宗和密宗在文殊信仰中所起的作用。本经中土久佚,清末杨守敬旅日,国内始得有传本,我们就此问题展开对中日"书籍之路"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孙娟 《法音》2023,(9):35-39
沿河县蛮王洞藏文摩崖石刻,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县)新景乡牯牛盖桃山村左侧下的蛮王洞口右侧,洞下即是乌江龚滩。这块摩崖石刻被当地文物局定名为“无上金刚大曼荼罗”摩崖石刻,是目前贵州省内仅有的一块汉藏双语的藏传佛教摩崖石刻。对此摩崖石刻的文字和内容进行解读与研究,有助于佐证民国时期汉藏佛教交流的历程与成果,补充贵州佛教发展史中关于藏传佛教在贵州传播发展的内容,并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作为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的代表性视觉艺术遗存,约12世纪凿建的东嘎2号窟窟内绘塑与建筑空间共同营造出庞大的神系,其窟顶壁画设计为立体的法界语自在曼荼罗,主尊文殊形象(部分残毁)与目前进入学术视野的文本描述以及大多数存世图像有所不同。本文尝试指出并阐释该形象的特异之处,揭示此多面多臂化身形象的复合神格,丰富对于文殊菩萨图像志的认识,从而有助于理解特定时代佛教的发展、西藏跨文化交流交往中的包融与创造。  相似文献   

14.
树木图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适用于学龄前儿童。因为孩子们都见过树,且见过不止一种树,他们可以从所见过的树中自由地挑选能反映自己心理意象的树。作者在咨询中所用的画两棵树的技术,是法国心理学工作者斯托勒"画四棵树"技术的变形。斯托勒让作画者画四幅画。标准程序是这样的:准备好四张A4白纸,削好的4B铅笔,但不使用橡皮、直尺和圆规。第一幅画的指导语:请按照你的想法,画出一棵树,不要画松科的树。当作画者画完第一棵树之后,把这幅画收起来;然后再给作画者一张A4白纸,并且给出第二幅画的指导语:请按照你的想法,画出一棵与之前不同的树,不要画松科的树。  相似文献   

15.
与重视写实的西方画(在此特指油画)不同,传统的日本画多追求意境以及风致。看似与日本画的创作手法大相径庭的西方画,在明治维新之后,对传统日本画产生巨大威胁的同时,却又带给日本画以新的生机,融入西洋画技法的日本画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文章将以新日本画运动当中的代表人物——菱田春草的作品《落叶》为着眼点,从绘画技法、色彩运用、构图等方面出发,分析明治维新时期西方画对日本画的影响以及新日本画的独特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6.
真言     
佛教用语.梵语mantra意译,又称"曼荼罗"等,此乃四种陀罗尼之一咒陀罗尼,是真言教(密宗)中三密之语密,乃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大乘义章》曰:"菩萨依禅定能起咒术,为众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菩萨依禅定备起多用,随用别论,即有无量陀罗尼门."神咒之言句总持无量之文义、无量之功德,如《佛地论》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今的艺术家中,有不少以画动物著称,例如:古代有韩干画马,黄荃画鸟。近代有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也有以动物为表现题材的画家,其中一  相似文献   

18.
诗与画虽分属文学和艺术两个范畴,但二者的创作均运用形象思维,在描绘生活、构思立意上有相同之处。由于特殊的文化渊源,中国的诗与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从画里取,画从诗里悟。  相似文献   

19.
画佛·佛画·禅画 佛教绘画大致有三类:一是为了供养敬奉,一是为了庄严寺院殿堂,还有一种则是为了供人欣赏。 这三类画都包含着宗教与艺术两重性质,应该说两者无法分割。 为供养敬奉而作的,是画佛。画佛包括画菩萨、明王、罗汉、天龙八部等神像,以及曼陀罗画。  相似文献   

20.
走出不完美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青年画家想画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为了使这幅画能尽善尽美,画完后他把这幅作品拿到市场上展出,旁边放了支笔,附上说明,要求观众指出画的毛病。晚上画家发现画面涂满了批评意见,让他很失望。然而,细细琢磨,他又悟出了某种东西。他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他将那幅画重新临摹了一幅,又拿到市场展出,这次,他要求观众在画的妙笔生花处作上记号。当他再次取画时,发现画上充满了赞美的言词。一幅画无论你画的多么好,也不可能完美。太阳很美,但它暗藏“黑子”;大海很美,但它暗藏“礁石和鲨鱼”。同样,人生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