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启示录》的象征语言与永恒时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语言方面与时间方面,对《新约》中的独特文本《启示录》展开言述。《启示录》作为《新约》预言与启示的唯一书卷,它在语言上以象征传达关于未来诸世代和种种事件的讯息。每个具体的象征意象中,又有象征的能指和所指的差别。根据《启示录》的言说方式,如第一印中的骑马者象征敌基督,白马象征他的最初的得胜(第一级的象征),但敌基督最初的得胜也不过是上帝最终审判的象征,或者说是上帝最终审判的构成部分(第二级的象征)。第一级象征语言的所指(敌基督、他的最初的得胜),构成第二级象征语言的能指,即第一级象征语言的所指和第二级象征语言的能指是同一的;第二级象征语言的所指却是基督的最后审判事件。正是通过这种层级的象征性言说,约翰完成了他在福音书中未完成的基督论——关于耶稣的再来和审判的言说。这种末世论的信仰,和《启示录》的时间观相呼应。在约翰看来,上帝是时间的起点和终点的设定者。上帝的全能使他成为永恒,而上帝的全能性首先又呈现在他的永恒性里面,呈现在他对时间的超越性里面。另一方面,约翰又生存在一种短时段的末世论时间观中。它意味着:公元一世纪早期的基督徒相信在基督升天后与他再来(基督复临)之间的时间,是一段短的时间。换言之,他们相信耶稣将很快复临,期待世界的末日将在不久的将来来临。  相似文献   

2.
保罗神学,第一是指大数人保罗对耶稣基督的上帝的认信和理性反思形成的教义体系和行为规范,即以基督的十字架福音为内容,主要体现在真实的七封书信中:《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腓立比书》、《帖撒罗尼迦前书》、《腓利门书》;第二是指在保罗周围的部分门徒(如路加、马可、提摩太、推基古等,提后4:11-12)在独立信仰耶稣基督后,同时赞同保罗所认信的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神学。因此,我们把保罗书信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其中也包括“伪保罗书信”。后者,至少是对保罗个人的信仰体系的部分认同,否则,就不可能选择保罗之名作为“伪托”的主体。保罗书信在语言观上突显出十字架的结构布局与问答逻辑;在时间观上,突出时间之未来与过去的张力,即从未来到过去和从过去到未来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新约的历史逻辑审视汉语神学,指出新约的历史逻辑研究,虽然和圣经神学在研究内容上(信仰观方面)有某种程度的关联,但它在研究形式上由于还致力于新约的语言观、时间观、正义观的阐明,所以,它远远超出了一般以讨论圣经文本的信仰教义为使命的圣经神学,应当属于人文-社会学的新约学范畴.其人文性表现在新约文本的语言观、时间观的阐释中;其社会学的特征体现在新约文本的正义观的论说中.在研究方法上,新约的历史逻辑在根本上区别于圣经神学.汉语神学的描述性的定义为:以圣经基督论为启示的中心、以汉语为母语的基督徒的信仰为经验的根据、以汉语思想文化传统为阐释的背景、以历代教会及其神学思想(希腊化、拉丁化、欧美)的学典为言说的参照、以汉语学者的基督经验的宗教学研究为基础的神学.其次,从新约的历史逻辑审视圣经神学,其结果至少应当包括关于耶稣基督事件本身的言说、关于耶稣基督事件的人言的言说(初期教会如何看待耶稣基督事件留下的人言)、关于耶稣基督事件的历史事实的清理.如何具体地把这三者揭示出来,构成新约的历史逻辑为方法论的汉语圣经神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莫尔特曼的经世三一的上帝观典范.作者从莫尔特曼与拉纳的上帝观神学的关系出发,指出莫尔特曼的理论意图在于从新教的十字架神学出发来消解拉纳理论中所包含的内在三一和经世三一的张力.莫尔特曼的上帝观旨在于塑造一个"位格关系"中的上帝受苦的真实性,凸显栽上帝的"为我们"的特征.以此为基点,作者探讨了莫尔特曼对于基督教上帝观传统的批评,以及他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5.
<焦氏易林>是研究汉代宗教文化构建、演变发展的重要史料.本文从"天人感应"的神学观念、神灵的世俗化与英雄的神格化、神仙体系的无序化、长生不老的成仙追求、西王母民间信仰的兴盛发展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易林>所体现出的汉代宗教文化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6.
季剑虹 《天风》2004,(1):20-21
“道成肉身”在基督教神学中属于基督论的范畴,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这涉及到上帝为何化身成人,如何化身成人,从而与世界与人类发生了直面的紧密的关系,特别是发生了生命关系。这不只是一种理论、一种教义和学说,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见证,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能形于实体的真理。每当我们庆祝救主耶稣诞生时,再次思考“道成肉身”与我们的关系,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1、成了肉身的这个“道”,不仅是与神同在的,而且就是神,这就告诉我们耶稣的先存性。耶稣说:“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约8:58)耶稣又对门徒说:  相似文献   

7.
林文恩 《天风》2006,(5):28-32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不仅意识到他是上帝的儿子,上帝藉着耶稣道成肉身,上帝国的权能要在历史中彰显,上帝要藉着他把上帝的国带给人,把上帝的救赎带给那些愿意接受他救恩的人;同时也藉着耶稣所开展的事工,使人现在就可以经历将来上帝国的权能,耶稣也呼召众人预备迎接即将来临的上帝国。耶稣也自觉到他是弥赛亚,他的使命就是为了拯救罪人而受苦和受死,他要藉着死亡来成就上帝的救赎计划。耶稣的受死是他自愿的,是做上帝与人之间的和好工作;同时也具有献祭的、赎罪的、和末世意义的性质。早期教会认为,耶稣受死是完成他弥赛亚使命最基本的事件。  相似文献   

8.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开始,然后申明大公教会对天父上帝、耶稣基督、圣灵的信仰."信"是基督徒生命的关键,因为我们是基于上帝的恩典,透过信仰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让我们得以称义(罗1:17;3:26,28),与上帝和好(弗2章),我们可以得救,得着永生(约3:16).对上帝及耶稣基督的信仰是基督徒安身立命的基础.在谈论各教义课题之先,要先谈谈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有两种用法.按第一种用法,信仰是名词,指所信的内容,可说是基督教信仰的教义.基督徒相信上帝创造世界,相信耶稣基督拯救我们脱离罪恶和死亡的权势,相信圣灵在教会和信徒生命中工作等,都是信仰的内容.教会聚会中的唱诗、讲道、祷告、礼仪,以至教会提供的各种教导,以至神学工作者的著作等,都涉及以不同方式表达的信仰内容,而<尼西亚信经>就是对基督教信仰内容的权威性表白.信仰的内容乃是教会对信仰的对象--三一上帝--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类比与象征:托马斯宗教语言观及其当代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日常语言如何言说超验的上帝,这是宗教语言观的问题.托马斯发展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类比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类比的宗教语言观.这是中世纪最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但是这也只是部分地解决,托马斯宗教语言观也存在着自己的理论困境.当代学者中,詹姆斯·罗斯继承并发展了托马斯的类比理论,而蒂利希则采取了象征理论的路径来归避托马斯的理论缺失,以求对这一宗教语言观的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相比于墨子以"明鬼"这一主题用许多篇幅构建绝对的鬼神信仰来说,上博楚简第五册中<鬼神之明>对鬼神之"有所明"与"有所不明"的言说则篇幅很小.虽然如此,但它却提出了一个既不同于墨子也有别于孔子的颇有特色的"鬼神观".这一"鬼神观"在肯定"鬼神"存在的前提之下,揭示了"鬼神"在施行赏罚上的盲点和不一贯性,这是对孔子儒家和墨子信持鬼神能够普遍"福善祸淫"或者善恶因果报应观念的一个明显修正,称得上是存疑的"二重性"的鬼神观,从而为东周子学的"鬼神"观念增添了新的色彩,甚至可以说由于这种"鬼神观"的出现使东周的鬼神信仰呈现出了多样或多元性的局面.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从"三代"宗教到东周宗教所发生的具体转化.在此,我们关注的是<鬼神之明>"鬼神观"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东周鬼神信仰世界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