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益最大化”的伦理审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普遍追求。尊重人们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所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有严格界限的,其界限就在于人们只能在不损害他人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范围之内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要求人们以正当的行为方式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企业求利行为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谋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动力 ,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企业自身长远发展 ,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是衡量和判断企业求利行为是否合乎道德的根本标准。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是当前企业道德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守昆 《学海》2001,(4):56-61
"经济人"利己性并非理论假定,而是一个简单的事实;"经济人"利益最大化不是追求物质、金钱的最大化,是包括名誉、地位、良心以及长远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人"涵盖十分广泛,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政府官员在内的所有劳动者;"经济人"出现利他行为时也不能排除其出于利已的动机;"经济人"的利己属性是人的基本权利,无善恶之分.对"经济人"必须设计和构建严格的制度,使正当的个人利益得到激励和保护,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得到抑制和禁止.制度安排必须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平等性、自主性、互利性原则,强化对权力约束原则,实现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4.
经济伦理的价值蕴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试图从伦理意义揭示经济伦理的价值 ,认为经济伦理的价值应该是功利价值、道义价值与文化价值三个方面的统一。功利价值体现着经济伦理的经济本性 ,在于促成经济利益最大化 ;道义价值体现着经济伦理的伦理本性 ,旨在促成自利行为公益化 ;文化价值体现着经济伦理的文化本性 ,致力于促成物性文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5.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区域间经济溢出与技术溢出整合分析框架,以引资政策竞争为切入点,构建地方政府博弈模型,探讨区域竞争效应,并通过对模型推演得出一系列推论。研究发现,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会充分考虑其决策对其它地区的经济与技术溢出效应,透过对双重溢出效应相对大小的考量,并结合短期或长期利益追求以及自身所处客观环境条件而做出相应的战略选择,据此能够理解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与合作行为,特别是对现实中地方政府引资竞争中为何屡屡出现恶性竞争现象给予了符合逻辑的解读。技术溢出效应导致区域创新投入并不一定能够显著促进本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对短期经济目标的追求。所以,需要更高层面的政府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构建跨区域的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合理配置,扩大技术溢出效应,这也使得设计整体社会利益最大化追求机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刘耀中  窦凯 《心理科学》2015,(3):643-650
社会困境中的合作行为是通过抑制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诱惑从而满足集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研究采用囚徒困境游戏范式考察个体的合作行为,通过设置决策顺序操控人际控制感的高低,利用ERPs技术探讨了人际控制感影响合作行为的神经机制。行为结果发现:高人际控制感条件下个体做出合作行为的频率显著高于低人际控制感。ERPs结果发现:个体在高人际控制感条件下博弈时顶枕区所诱发的P2波幅更小,且右侧额区所诱发的N2波幅也更小。这表明被试在高人际控制感条件下感知到的不确定性更小,冲突控制水平更高,从而更能抑制利己诱惑,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7.
文艺文 《道德与文明》2003,(1):53-54,75
企业追求和创造经济利润的过程 ,并不全然是一个经济数量关系的组合过程 ,也必然是一个伦理抉择的过程。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国有企业 ,利润最大化只是一种手段 ,满足人民需要才是目的。因此 ,利润合理化、利益协调、以人为本是国企改革发展中必须遵循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8.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机制,但学前儿童在模仿他人行为的过程中,是注重效率原则而有选择性地模仿,还是注重忠实原则不加辨别地模仿?这一问题成为近10年来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进化人类学中的争论问题。争论双方提供了大量实验证据支持各自观点,并提出种种假设以解释学前儿童的模仿学习机制。如基于因果关系推理角度提出自动因果编码假设和意图不清假设;基于社会交往角度提出社会依存假设和自然教育法假设等。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假设能解释所有证据。因此,在整合相关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这一争论的新视角——"损益权衡"假设,即学前儿童模仿策略选择是特定情境下权衡利益与损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从责任相对人一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利的角度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要求企业超越简单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狭隘立场,而且也要超越狭隘的"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立场,以超越单纯经济计算的理性态度来维护和促进人类的某些基本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森林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随着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单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森林资源进行了严重的破坏,直接导致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所以,为了能够合理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在采伐方面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就必须进行及时的人工造林更新工作,采取人工造林技术,来保证造林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行为社会政策是基于人的行为特点而设计, 使用“助推”作为政策工具来执行的社会政策。它是行为科学在社会政策范畴的应用, 其原理在于洞察人们做选择时的行为偏好, 以隐性且非明显经济刺激的方式谋求公众利益。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出发, 基于自愿性和信息性的统一, 可将行为社会政策中的助推策略分为增加策略、减少策略和转换策略; 三大策略被用于再住院率、儿童健康、社区养老、入学资助、就业问题、器官移植和精准扶贫等民生领域, 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提高公共福利。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和技术, 助推并非万能, 需要政策制定者对症下药、精确识别、权衡使用, 规避“行为官僚”, 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价值科学表明,行为之应当如何不过是行为之事实如何对于社会制定道德的目的之效用,因而行为之应该如何便是通过道德目的而从行为之事实如何推导出来的。据此推之,市场经济行为之应当如何的道德原则,便是通过道德目的而从市场经济行为之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推导出来的。 每个商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目的,都是为了自己赚取利润,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价  相似文献   

13.
王辉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241-242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其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身心理活动的规律,理解周围人的行为特点,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环境。而经济学是通过市场机制,研究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运行规律,有助于人们进行理性的选择与决策。由于基本假设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心理学与经济学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往往存在根本的不同。以决策为例,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类的决策是受外界物质动机驱动的,是完全理性的,是以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需要对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针对众…  相似文献   

14.
医疗行为具有高风险属性,但医疗机构经营目标不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是公众健康,因此医疗机构风险管理的手段和目标应该着眼于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就要求把医患关系状况纳入风险管理范畴。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医疗机构自觉地自留一部分风险成本更有利于经营目标的实现和医患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医疗行为具有高风险属性,但医疗机构经营目标不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是公众健康,因此医疗机构风险管理的手段和目标应该着眼于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就要求把医患关系状况纳入风险管理范畴.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医疗机构自觉地自留一部分风险成本更有利于经营目标的实现和医患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文化经济化是当今文化领域重大的客观现实,其突出而典型的表现是文化产业。当今美国文化产业的强势地位无人能敌,其价值取向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渗透性霸权。经济利益是美国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取向,主要体现是全面的市场化策略、集群化的产业趋势、最大化的利益追求和保驾护航的法律制度;渗透性霸权则表现在以美国文化为摹本的"现代性扩张"、极力推行文化产品的国际自由贸易和文化产品中的价值观渗透。  相似文献   

17.
安乐死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争议性话题。从学理上,安乐死可以分为自愿安乐死和无意愿安乐死。自由主义的伦理学分为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以自由主义哲学观来审视两类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自愿安乐死体现病人自由意志的选择,是人格尊严之自主性的结果;无意愿安乐死是由利益相关人代为选择,符合社会利益的最大化。通过严格立法来规范安乐死行为,也应成为我国法律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安乐死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争议性话题.从学理上,安乐死可以分为自愿安乐死和无意愿安乐死.自由主义的伦理学分为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以自由主义哲学观来审视两类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自愿安乐死体现病人自由意志的选择,是人格尊严之自主性的结果;无意愿安乐死是由利益相关人代为选择,符合社会利益的最大化.通过严格立法来规范安乐死行为,也应成为我国法律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王锐生:市场行为与人性亚当·斯密为市场行为提供的人性假设,即一切经济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利己主义人性,在当时有过一点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两个问题上不同意斯密的人性假设:(一)马克思主义者不把人性看作某种永恒不变的抽象人性。认为人性是具体的,是在历...  相似文献   

20.
朱平  龚廷泰 《学海》2002,1(2):21-25
社会利益主体可以按拥有利益资源的多少分为强势主体和弱势主体 ,按政治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分为高位主体和低位主体。社会利益的分化和整合是这些利益主体谋求自身利益的手段、方式或机会。在通常情况下 ,高位主体和弱势主体倾向于选择利益的整合 ,低位主体和强势主体倾向于选择利益的分化。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既相对立 ,又相依赖 ,这就造成了利益的分化与整合呈现出既相反相斥 ,又交融互修、交替互补的局面。为了实现全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需要保持利益分化与整合的必要张力和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