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984年第一期《西藏研究》刊登了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著名藏族学者才旦夏茸教授撰写的《藏传佛教各宗派名称辨析》一文。文章就汉语中有关藏传佛教宗派名称的习惯叫法作了辨析。关于不能同意称藏蒙传佛教为“喇嘛教”之见作者指出:“正如汉族地区自古盛行的佛教即称佛教才合乎本意而无争端一样,藏传佛教,汉语也应称佛教;或冠以地名,称西藏佛教;蒙传佛教则称蒙古佛教。我认为这样命名根本无错。”作者还指出:由于喇嘛教这一错误的名词,使现在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藏族喇嘛们对佛法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掺混,把藏蒙传佛教看成不同于佛教的“喇嘛教”,“是佛教的异类”。作者说:“这是绝不能同意的。”关于不同意称佛教宁玛派为“红教”之见文章说,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称呼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开始的。那时班智达牟迪及大译师仁钦桑  相似文献   

2.
18世纪大多数藏族民众为藏传佛教信徒,清王朝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由藏传佛教僧侣集团主管西藏政教事务。噶锡家族是18世纪西藏贵族首领,其日常生活深受藏传佛教影响。本文以噶锡家族为中心研究西藏贵族作为信徒如何进行相关宗教活动,探析藏传佛教与西藏贵族的密切关系。认为西藏贵族全力支持佛教事业并积极修行佛法,在贵族的率领下藏族民众虔诚的信仰藏传佛教,揭示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下藏传佛教兴盛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和 《法音》2001,(8):35-44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此后一直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它在继承印度密教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西藏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造像种类繁多、形象复杂多变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  藏传佛教以密教为主要特色,密教在宗教实践中主张“即事而真”,提倡以佛陀、菩萨和祖师等为本尊作相应修行而达到与佛教真理的契合,这一旨趣正是影响藏传佛教造像艺术题材众多、造型各异的根本原因。因为按照密教的观点,若要修行,必先造像,所以大量造像相应出现;而修行者根机不同,…  相似文献   

4.
西藏寺院形成简述嗄·达哇才仁公元7世纪佛教正式传入西藏社会后,与土生土长的本教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最后,二者相互吸收、渗透,走上融合的道路,形成了西藏本土化的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传佛教的必然产物,给广大的信徒们提供了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并且成为千千万万...  相似文献   

5.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史乃至于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一个宗派。1247年,蒙古王子阔端和西藏佛教萨迦派的头面人物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在凉州会晤,议妥了关于西藏归顺蒙古的条件,从此,西藏归入元朝版图,推动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萨迦寺内仅存的梵文佛经等稀世珍宝灿烂辉煌,世所罕见,萨迦寺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敦煌”。在萨迦派掌管西藏地方政权的近一个世纪中,藏族文化的“大五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小五明”的大部分内容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和弘传的。其中,萨班对藏传佛教及藏族文化作出了极富创造性的贡献。五世达赖喇嘛评价他说:“学习工…  相似文献   

6.
宗喀巴(1357-1419),十五世纪初西藏佛教的改革者、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青海西宁湟中县鲁沙尔人(今塔尔寺一带)。湟中,藏语称为宗喀,故名宗喀巴。宗喀巴兄弟6人,他居第4。父名达惹哈伽鲁嘣格,属藏族的默族,是元朝兼管当地军民政务的达鲁花赤,是个较有实力的地方官员。他为人仁和,济贫救苦,敬信三  相似文献   

7.
黄教是西藏佛教的一个宗派,本名迦登派。它依宗喀巴所创迦登寺立名。“迦登”藏语为“迦鲁”,一般人称之为“格鲁”,故又称为格鲁派。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1357—1419),一名罗卜藏扎克巴,青海省西宁人。“宗  相似文献   

8.
金刚舞,又名“跳鬼”、“斩鬼”、“跳布扎”、“做道场”,是五台山黄庙喇嘛“道场”打轮法会上所跳的一种古朴、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舞蹈。黄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它脱胎于红教,由宗喀巴大师创建。由于宗喀巴仿照以前郎达玛灭佛后复兴佛法的大律师贡巴饶塞所戴的黄色帽子,要求自己的弟子都戴黄帽子,因而人们便称格鲁派为黄帽派。黄教之名也由此而来。明成祖永乐年间,黄教开始在五台山传播。这是因为明成祖特别尊崇西藏佛教,又欲借助黄教柔服西藏之缘故。  相似文献   

9.
黄春和 《法音》2001,(1):31-36
藏传佛教是印度密教与我国藏族传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地域性佛教。藏传佛教造像以藏传佛教特有的崇奉为表现对象,风格上以印度密教艺术为基本依据,同时融入了藏民族传统审美和表现手法,是雪域高原的一朵艺术奇葩。藏传佛教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最初主要在西藏、青海等地的藏族聚居区传播。直到元代,随着西藏辖归内地中央政府,开始传入内地,此后在内地一直传播不衰。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始终是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的中心。在元明清帝王的一致崇重下,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活动分别在三代的宫廷开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发展到公元十四世纪中叶,无与伦比的宗喀巴大师,在系统地了解印度佛教、熟悉藏传佛教的基础上创立了格鲁派佛教,把西藏文明推向了高峰。宗喀巴原籍青海人,生于1357年。公元1372年遵师命去卫藏学经。20岁在夏住孜钦寺从贡噶贝学《现观庄严论》注解。宗喀巴25岁,在贡塘寺、桑朴寺、孜塘寺等,依  相似文献   

11.
浅谈朗达玛灭佛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世纪到9世纪中叶,史称佛教在西藏早期发展的“前弘期”。佛教进入西藏初期,与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发生巨大的冲突和激烈的斗争,其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吐蕃第九代赞普朗达玛(841—846年在位)大规模灭佛。朗达玛灭佛是藏族历史中佛苯教斗争最具影响的事件,它最终确立了佛教在藏族历史中的地位。本文着重分析促使朗达玛灭佛的各种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2.
李立祥 《佛教文化》2007,(2):116-120
雍和宫在每年农历正月底都要跳藏传佛教的法舞,这法舞藏语称“羌姆”,蒙古语称“布扎克”,学名叫“金刚驱魔神舞”,京城百姓谓之“打鬼”。它是在西藏土风舞的基础上,吸取了本教仪轨和印度瑜伽宗面具舞的某种形式而成,为藏传佛教的一种密乘仪式舞蹈。  相似文献   

13.
根登群佩是西藏现代思想史上卓尔不群的奇才。在短促坎坷的一生中,他既接受了严格的藏传佛教古典文献的熏陶,又得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启发。在他身上表现出了把藏文化推向现代化的意愿,但政教合一制扼杀了这种抱负;他在西藏和平解放之际辞世,未及看到藏文化转型的现实。他一生留下了历史类、文学类、佛教类、哲学类的大量著述,本文探讨的便是其中的《中观甚深精要之善说———龙树意趣庄严论》。此文由康区的宁玛派高僧达瓦桑波根据根登群佩讲授中观论的内容整理而成,当年在拉萨和印度噶伦堡发表后,顿起波澜,成为藏传佛教近代以来最有争议的一…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公元前,已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传入中国内地和朝鲜、日本等国的通常称为北传佛教,传入我国西藏、青海、甘肃、蒙古等地的称为藏传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支那及我国云南边题的称为南传佛教。到今天,佛教的传播得到了新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佛教徒6亿多人。在世界佛教中,藏传佛教越来越受到重视。佛教渗透于藏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之中,水乳交融,不可分割。西藏的文字本身就脱胎于梵文,没有佛教就没有西藏的文化。但是,中国内地在历史上号称为第二佛国,汉地佛教也是世界佛教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觉朗派的独特教义“他空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空见”是藏传佛教觉朗派的独特教义 ,因为它有这个特殊性 ,所以 ,藏传佛教史上对其聚讼纷纭 ,毁誉参半 ,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 ,“他空见”是无印度佛教经证的外道邪见 ;另一种则主张 ,“他空见”有印度佛教经、论的确凿依据 ,是藏传佛教绝大部分宗派的根本宗旨。振叶以寻根 ,观澜而索源。以上二种说法孰是孰非 ?下面就以印度佛教经、论为根据 ,对“他空见”追根溯源 ,寻根问祖 ,力求弄清其来龙去脉。多布巴·西饶坚赞 ( 1 2 90 - 1 36 1 )作为觉朗派的实际创宗者 ,他的成名著《山法了义海论》是藏传佛教觉朗派的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16.
王启龙 《法音》2003,(8):14-23
新中国成立,可谓改天换地,这为中国学术界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不少从旧社会步入新社会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继续在藏传佛教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为推进新时期的学术研究向前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惜,后来运动不断,尤其是“文革”期间,学术几乎陷于停顿。因此,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与藏传佛教研究相关的文章着实不多。据统计,从1950-1979年,只有100余篇文章发表。其中大多发表在《现代佛学》等杂志上,主要篇目有如:通论类有牛山、慧吉祥、司马平的文章,是藏传佛教方面概述性的文字[1]。这方面法尊法师的《西藏前弘期佛教》和《西藏后弘期佛教》…  相似文献   

17.
<正>近一两年来,常听到有人说:藏传佛教中国化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理由是既然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藏传佛教也应该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何以还需要中国化呢?这样的说法初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其实,这是对党中央提出藏传佛教中国化号召的现实背景和深刻内涵缺乏了解而造成的误解。以前曾有人把“中国化”曲解为“汉化”,这对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的宣传和落实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宗派源流分析──评《宗教流派镜史》索代《宗教镜史》以时间为顺序,较准确地划分了西藏佛教各派,即为宁玛派、噶举派、迦当派、系解派、觉宇派、萨迦派、觉朗派、格鲁派。对分支较多的噶举派分为香巴噶举、达波噶举;达波噶举又分为加玛噶举、帕主噶举、向葵巴...  相似文献   

19.
一、俄国时期俄国佛教主要指自公元17世纪初传入的喇嘛教(俄国和苏联对藏传佛教的称呼)。公元17世纪30年代,第一批佛教僧侣从蒙古草原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后,游牧于此地的卡尔梅克人开始信奉佛教。当时,热心于传播佛教的主要是王公贵族,其中最负盛名的佛教传播者是扎雅·潘底塔(1599—1662),他也是俄国西部蒙古文字的创造者。到公元19世纪初,佛教已在卡尔梅克人中深深地扎下根。公元18世纪,佛教自蒙古、西藏传入俄国叶尼塞河上游的图瓦(乌良海地区),当地的图瓦人(唐努乌良海人)开始信仰佛教。到20世…  相似文献   

20.
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藏文意为“吉祥永固”。曾使用过汉文名“扎什伦博”、“仍仲宁翁结巴寺”等。位于西藏日喀则近郊西南山麓,依山傍水,规模宏大,雕梁画栋,金顶碧瓦,其壮丽豪华仅次于布达拉宫,周围筑有城墙,方圆3华里。是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庙。此寺为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即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主持兴建。根敦珠巴,后藏古墨人。小时就刻苦学习,钻研佛法。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