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完员,从苏联塔什干大学进修归来。塔什干大学为苏联研究东方文化的重点大学。蔡文从某一侧面介绍了苏联文化哲学研究状况。我们非常欢迎这类“留学归来谈学术见闻”的文字。  相似文献   

2.
198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了一本引人注目的、由美国人写的有关苏联当代哲学的专著:《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对当代苏联思想的批判性述评)》,作者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教授J.P.斯坎兰。西方历来重视对苏联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的重点却放在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方面。对苏联文化的研究也主要侧重在其意识形态作用方面。长期以来,西方对苏联的哲学并不重视,甚至抱着简单化的蔑视态度。西方对苏联哲学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屈指可数,人们的印象是J.鲍亨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世界各国中,对哲学理论研究得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苏联可算其中之一,就对西方现代哲学的研究而言,也是如此。苏联目前每年出版哲学方面的专著达五、六百种之多。对于这样一个在世界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国家,在国际斗争中成为我们主要对手的国家,对于它的哲学思想,无论从学术上,还是从政治上,都必须加强研究。苏  相似文献   

4.
目前,苏联正在从社会主义“停滞”时期走向全面改革,其哲学理论也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1985年苏联科学院哲学所所长斯捷贝提出哲学研究的改革任务,到1988年10—12月苏联科学院及一些高等院校的哲学单位进行的重大人事变动,显示了苏联哲学改革的坚定立场。这场哲学改革体现着苏联全部社会生活的“新思维”,日下,改革的征兆已经从几个方面萌生了出来。政治与哲学。这几乎是中央集权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问题,直接关系到民主的进步和哲学的发展。过去,苏联哲学界大都偏重于强调二者的联系,实际上将哲学看作为政治的“婢女”,仅仅赋予其政策和决议的宣传、论证职能。现今苏联哲学界却倾向于注重二者之间的区别。一部分学者认为,哲学是意识形态,但不能归于意识形态。另一些学者走向极端,主  相似文献   

5.
1985年6月8日至20日在南宁市召开了全国苏联哲学讨论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全国性研究苏联哲学的专业性学术会议。来自各地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共56人参加了讨论会,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苏联哲学研究中的新问题、新见解、新材  相似文献   

6.
1979年3月21日苏联哲学协会在莫斯科举行了理事会会议。会议由苏联哲学协会主席Ф. B. 康斯坦丁诺夫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协会理事会的理事、著名学者以及党、政、工会和共青团的工作人员。苏联哲学协会副主席B. B. 舍利亚格在会上作了题为《苏联哲学协会在对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的任务》的报告。他指出,目前更加需要对劳动人民的共产主义教育任务进行科学研究,也越来越需要对共产主义教育理论的哲学问题和方法论问  相似文献   

7.
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罗夫,于1986年4月20日和23日访问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就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有关学术问题,与蒙哲史研究室研究人员进行了座谈。布罗夫是苏联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家,也是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开展蒙古哲学研究工作的召集人。他们准备编写十卷本的《世界哲学史》,包括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在内。计划从1986—1995用十年时间完成此项任务。但由于以前只限于对蒙古思想方面的研究,而对蒙古哲学的研究则无人作过,特为此专程来访,希望了解我们蒙哲史研究的收获并学习经验。  相似文献   

8.
1987年1月在莫斯科召开了苏联哲学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苏联哲学协会副主席B·斯托利亚罗夫作了《关于1982—1987年苏联哲学协会活动和从党的二十七大决议看协会工作改革》的总结报告,他在报告中谈到,在协会的第三次和第四次代表大会之间,在探讨马列主义哲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成果。如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科学知识发展的辩证法、当代科学发展的辩证法等等。这些问题由论辩证法的多卷集专门进行了论述。同时第一次试图撰写关于科学共产主义问题的概括性著作。这项工作成果拟在《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历史》一书各卷中加以论述。还有,对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报告人还着重谈  相似文献   

9.
全国苏联哲学讨论会,于1985年6月8日至12日在南宁市召开。这是我国苏联哲学研究第一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广西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发起的。来自各地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者共56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资料33篇。兹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至三月一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联哲学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五年前这一协会的创立,是我国哲学界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把苏联哲学家团结到哲学协会中来,这在目前是解决下列一系列任务的重要条件;这些任务同提高整个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关,同文化发展有关,同满足苏联人民的精神需要有关。同时,苏联哲学协会面临着传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以及同各种异己的概念和观点进行斗争这样一些广泛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界人士对现代苏联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正在发生着的那些变化显然是有所了解的。苏共中央1985年4月全会的著名决议、苏共27大和苏共中央其他一些全会的文件提出了苏联发展的战略方针,苏共中央总书记M.C.戈尔巴乔夫在他的许多讲话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战略方针。其中对苏联社会当前发展阶段的实质做了如下的理  相似文献   

12.
1989年4月末5月初,来自全国各地的苏联东欧哲学研究者云集湖南,热烈而集中地探讨了改革中的苏联哲学,对苏联哲学向人学主题的转向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西德和美国的学者,他们对苏联和苏联意识形态目前正在发生的变化的分析,引起我国研究者的浓厚兴趣。苏联和苏联哲学当前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有些变化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这是与会的中外苏联研究者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13.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64年第11期上,报导了苏联哲学研究所一年来在研究历史科学的哲学问题方面的情况,现将这篇报导摘译如下: 1963年未,在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组之下设立了一个小组,研究历史科学的哲学问题。同时,在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设立了历史方法论组。这些科学家的主要任务是研  相似文献   

14.
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最近出版了《现代形式逻辑的哲学问题》一书。这是苏联最近时期出版的逻辑学方面的重要著作。从下面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书在苏联受到重视的情况:苏联科学院前院长涅斯米扬诺夫在他的文章“攀登新高峰的苏联科学”(《人民日报》1961年5月25日)中和Е.К.费道罗夫在“苏联科学院1960、年科学活动和科学工作成果运用的总结”(《科学通报》,  相似文献   

15.
苏联科学界对德国人民丰富的文化和哲学思想表现了极大的兴趣。我国与德国之间百余年来的文化联系在我们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德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是苏联人所熟知的。我国人民对德国进步的社会哲学思想的突出兴明显地表现在许多关于各种德国哲学问题的讨论会、学术会、理论会議、評議会和评论会上,这些会议都是由苏联的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举办的,并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广东省社联等单位发起并组织的全国第二次苏联哲学讨论会,于1987年5月5日至10日在广州召开。与会代表普遍认为,80年代,尤其是1985年以来,苏联哲学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经和正在出现的许多新理论、新提法和新趋向,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围绕对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哲学的认识,俄罗斯哲学界产生严重分歧,争论焦点是对苏联哲学的评价。霍鲁日称赞宗教哲学,但对苏联哲学即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其他多数学者否定米丁、尤金等人所代表的官方哲学,同时肯定具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还有人提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哲学都是俄罗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两者并非截然对立。争论双方的共同缺点是没有把苏联哲学放到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8.
1987年4月14日——16日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召开了题为《哲学与生活》的讨论会。这次会议旨在讨论苏联哲学的现状,分析影响哲学发展的消极因素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找出解决问题,推动哲学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提出哲学改革、提高哲学水平的具体措施。与会者认为,苏联哲学界的主要问题是哲学脱离生活,多年来,缺乏有重大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近10—15年来,哲学解释学(释义学)在西方风靡一时,在西方哲学和社会各流派中,它几乎成了压倒一切的、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这种情况引起苏联哲学界的密切关注。近年来哲学解释学已经成为苏联哲学界研究和批判的重点对象之一,而解释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理解’则已成为苏联哲学界进行正面探讨的理论课题。苏联哲学界对解释学、哲学解释学和“理解”问题的关注起始于70年代初。到了70年代中期,一些主要哲学刊物发表这方面的文章逐渐多起来,有关的专著也陆续出版。80年代以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对“理解”的哲学理论问题进行正面、专题研究的著作已经出版了7—8本之多。  相似文献   

20.
日本《唯物论研究》杂志1963年夏季号刊载了题为《苏联的康德研究现状》的文章,作者是泽村武生。摘录如下: 关于苏联研究康德的书,暂且不提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我们只见过阿·德波林的《康德的辩证法》(1924年)和维·阿斯姆斯的《康德的辩证法》(1929年)两书。此外,戈·维·普列汉诺夫在与康拉德·斯密特进行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