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神谱》和《劳作与时日》中,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最早讲述了普罗米修斯挑战神王宙斯为人类盗火的神话。他还讲到,作为还击,宙斯送给厄庇米修斯一件礼物:潘多拉。一直以来,普罗米修斯的启蒙斗士形象深入人心。本文通过细致阅读和分析文本,揭示普罗米修斯和厄庇米修斯这两个神话形象的辩证关系,领会赫西俄德隐藏于神话诗歌背后的对人类生存处境的哲学沉思,同时考察普罗米修斯形象从古至今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记载的早期昆仑神话,是原始宗教的载体,贯穿灵物崇拜观念。原始的昆仑神话出现的是动物神和奇异的植物神,其中动物神具有令人恐怖的性质,奇异的植物则对人有保护作用,反映出先民对自然暴力的畏惧以及对自然创造力的依赖和歌颂。稍后出现的昆仑神境,其中的灵物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和伤害,并且有巫师出现,反映出原始宗教与巫术的联姻。昆仑神境的物象洋洋大观而又井然有序,这是昆仑一词的本来含义,也是原始宗教王国的形态特征,反映出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既重想象又有逻辑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它"创造性地继承了文言小说的传统,用唐人传奇法来志怪,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1],"可说是晋宋以来志怪、人情小说和唐人传奇的集大成者"[2].在前代文言小说中,唐传奇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显著的.鲁迅的"模拟论"(存在争议,但肯定了唐传奇与《聊斋志异》的重大联系,此处不谈)足以说明唐传奇为《聊斋志异》提供的营养.仅从题材上说,《聊斋志异》中的部分篇章就是从唐传奇中直接化用而来的,例如《莲花公主》化用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凤阳士人》化用白行简《三梦记》,《织成》化用李朝威《柳毅传》,《续黄梁》化用沈既济《枕中记》,狐妖形象也受到沈既济《任氏传》的影响.魏晋六朝以来,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佛道内容愈来愈多地渗入文学作品中.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在"志怪传奇"小说中表现得最明显,唐传奇中就有不少是直接选用宗教母题创作的,沈既济《枕中记》便是典型.《聊斋志异》内容丰富,思想复杂,鬼狐志怪中也必然渗透了大量宗教内容,比较典型的如《席方平》、《成仙》、《陆判官》、《李伯言》、《崂山道士》、《续黄梁》等.然而,佛道等宗教内容并不是《聊斋志异》所表达的主题,其发生了世俗化的改良.从《续黄梁》与《枕中记》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言小说中的宗教世俗化现象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4.
《圣经·旧约》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文化文本。犹太族群借此文本申明了唯一神的宗教信仰和戒律,谱写了以耶和华信仰为核心的神权历史,塑造了作为上帝选民、圣洁之民的自我形象。在广泛吸纳世界各地神话、故事等诸多材料的同时,《旧约》一方面从正面书写理想化的族群历史和宗教精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对他者形象的塑造和否定,进一步扩展理想化自我形象,完成对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由阿昌族神话传说发展而来,集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和洪水神话于一体。其宗教叙事表现为神鬼观念、巫术观念、宗教哲学观念以及创世始祖崇拜、葫芦崇拜、盐神崇拜、猎神崇拜、弩箭崇拜等多重内涵与价值,由祭司活袍在阿露窝罗节、婚嫁、建房、丧葬等民俗活动的仪式上念诵或唱诵加以演述。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传统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阿昌族传统宗教通过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的演述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6.
绝地天通是重黎家族为宗教改革的合理性而编纂宗教神话的统称。自颛顼至西周,重黎家族一直在宗教上占据权威地位,当社会模式变动或权力转移产生宗教变革时,重黎家族则需对新宗教的出现提供解释。是以《楚语下》《吕刑》《大荒西经》中所载绝地天通神话的内容不同并非由于版本有真伪之别,而是因为这三个版本的绝地天通神话分别对应着从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龙山时代到三代、殷商到西周的三次宗教改革。三版神话均遵循了同一范式:神话均为新兴宗教构建了一个更古的时代作为依据,并认为上一时代的社会混乱与政权的灭亡是背弃了这一宗教的结果,以此将社会治乱与新的宗教模式建立关联。在这样的安排下,宗教改革成为了对原本宗教模式和社会秩序的回归,新宗教取代旧宗教也就有了合理性依据。  相似文献   

7.
《法音》2020,(4)
正关于神的形象,从整个世界宗教史来看都是宗教的核心问题之一,这实质上是关涉偶像崇拜的问题。在宗教理念中,神是一种无限性的存在,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超越了一切物质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讲,任何试图以物质形态的具体形象代表神、取代神的都是"伪像",都是对神的一种亵渎。因此,就有了犹太教"十诫"中"不可崇拜偶像"的戒律;基督教在八至九世纪的"捣毁圣像运动"。佛教在公元前五世纪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如佛典《十颂律》中就有"佛身不可造"。[1]《阿含经》中也有"佛形不可量、佛容不可测"的训告。然而,宗教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诸神与中国诸神在形象的整体历史演变中呈现出内在同一性。把握中国与古希腊多神信仰的关键在于梳理出两个神话体系中具有发生学意义的大神,在古希腊,这一大神为酒神;在中国,这一大神为傩神。神的演变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类认识发展同步。古希腊神话能为理解中国民间诸神提供有益的启示,中国民间诸神亦可为理解古希腊神话提供有益的启示,这样的双向启示对认识古希腊与中国宗教乃至世界宗教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九歌》是祭祀之作。《云中君》所祭祀的神祇是月神。①游国恩先生列云中君为天神之属;姜亮夫先生考为与东君(日神,男性神)相对的配偶神,她的自然原型是月亮,而在宗教祭歌中升格为女性的人格形象。印证诗中的描写,此说甚是。《九歌》是诗、歌、舞、乐诸种艺术方式相结合的人类早期的艺术产品,它属于宗教文化和神话文学,是自然宗教与古典诗歌相纠连不分的文学杰作,是楚民族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形象反映。沅湘之间的“荆楚蛮夷”与中原相比经济文化落后,加上闭关门户,地处偏僻,且又存在着丰富的自…  相似文献   

10.
阿波罗神形象发展经历了"自然之神"等三个阶段,代表"光明"与"预言"之神形象的阿波罗才真正显示了"日神"风貌;现存的阿波罗神像中以梵蒂冈博物馆贝尔韦德里宫的阿波罗像最为优美;而米开朗基罗所绘《最后的审判》中的耶稣基督形象,是对此神像形态的原样借用;梵蒂冈艺术中阿波罗神与耶稣基督的这种关联,向我们揭示了古希腊文明在基督宗教中的保存与演变,并启发我们深入探究艺术与神学、人性与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古代神话、信史为主要依据,结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在"扶桑太阳"神话中,探寻"桑"与"凤凰"(太阳鸟)"太阳"之间的关联,推演出桑的日神形象;在"帝女桑"神话中,通过分析"帝女"与"鸟"的共同特征,"鸟"与"雨"的同构关系及女性在祈雨仪式中的性别优势得出桑乃云雨女神的结论。桑的"太阳之神"和"云雨之神"的双重身份并不矛盾,共同指向桑的生命力。从神话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桑的生殖力与原始宗教祭祀互渗:桑与"请子",桑与两性交媾的巫术机理多有联系,而它自身具有的生殖意味亦与土地崇拜、社林崇拜等原始宗教祭祀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日本宗教的包容性原理源于作为"绝对神"的"人格创造神"观念发育不足,以至不易出现类似于西方世界的一神教排斥异己的观念。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1)日本在远古乃使用一个统称为"物"的、泛指今人所说的"神、佛、鬼、魂"等的概念,"神"并不伟大;(2)此后日本引进中国的"神"、"灵"、"魂"等词汇,置换了"物"的概念,但因中国上古似乎和日本一样,也缺乏"绝对神"的观念,泛神现象严重,"神"、"灵"、"魂"等的概念边界模糊,故使日本仍未能明确自己的"绝对神"何在,反而和中国一样,继续在泛神的宗教道路上发展。日本(或中国)个别的"神"的伟大,是后期政治干预宗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雅斯贝斯说过,在轴心期,"理性和理性地阐明的经验向神话发起一场斗争(理性反对神话),斗争进一步发展为普天归一的上帝之超然存在,反对不存在的恶魔,最后发生了反对诸神不真实形象的伦理的反抗。"然而,雅斯贝斯的上述判断应当说显得过于笼统。事实上是,经过轴心期,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犹太呈现出十分不同的神观,或者分道扬镳,或者殊途同归。这包括:(1)中国的宗教信仰最具连续性特征,当然,不只中国,古代埃及和巴比伦也是如此;(2)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犹太民族的"神"体现了典型的断裂性或突破性特征,并且无比彻底;(3)希腊的情况最初与中国十分接近,即古老传统并没有改变,但之后由于基督教包括犹太教的渗透和传播,又逐渐融入断裂的或即革命的崭新宗教样式;(4)相比之下,印度宗教的演化可能最为复杂:其经历了由传统到断裂,复由断裂再回归传统的过程。总之,轴心时期诸文明的神观各不相同,宗教之路各不相同。雅斯贝斯的论述或观点实际上存在着概念的模糊与混淆,在他这里,神话与神观是几乎不分的,精英与大众是几乎一样的,无神论理性等同于宗教伦理,东西方的神观或宗教看上去完全相同或根本没有差别,而这实际上是将轴心期的作用或意义概念化或夸大化了。  相似文献   

14.
《无神论为什么》,该书认为神话建立在谬误的基础上,是有害的,并富有逻辑地进行了驳斥。作者追溯了古希腊无神论根源,认为哲学是宗教的重要替代物,哲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真诚  相似文献   

15.
重视"语词"的"命名"(Called)是从圣经首章《创世记》到《约翰福音》的重要主题。在《创世记》中,语词的命名就是存在的显现和万物的出场,从上帝为世界命名到人为万物命名,显示了人的自由意志的确立和主体创造的开始。这种自由意志和主体创造有让人陷入以语词命名一个非神圣化的乌托邦的危险。命名原是神圣的,是属神之事,然而,当命名的权利被滥用之时,命名则成为某种僭越。《圣经》的"命名"神话可以成为观照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并可以将其视为古希腊哲学的概念思维传统的宗教化和神话化版本。阐释从《圣经》首章开显的概念命名神话,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希伯莱-基督教传统相对于古希腊-罗马传统所同样具有的对于西方文明的奠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它至始至终,都贯穿着对于生命奥秘的追求。《山海经》等上古神话告诉我们,中国的神,就是生命的化身;《易经》提示的是,世界的底蕴是生命。《周易参同契》则从大易、黄老、炉火三个方面探索生命的奥秘;《黄帝内经》更复归生命,抓住灵验的机枢,经过辨证,把疾病治愈于未病。总之,中国文化始终从生命出发,与中国的生命美学的对于"生命"的追询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羌族开天辟地神话是羌族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羌民对天地形成的朴素看法,揭示了神话与宗教文化的内在联系。本文对羌族开天辟地神话《造天地》《阿补曲格创世》《狗是大地的母舅》《狗头盘古造天地》进行考察,认为四则神话在内容和母题上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这些共性和特性体现出该类神话在宗教文化、色彩象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于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通过,2018年2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九章七十七条,突出了"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对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宗教活动、宗教财产、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范。因此,新修订的《条例》调整范围更全面,内容设计更科学,实施更具有操作性。新修订《条例》全面贯彻了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针对宗教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宗教工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绝地天通"是中国上古文明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本文以为:理解这一事件的关键乃在于"属神"、"属民"之"属"的意旨,证之古文献与民俗事象,"属"解为"连接"为最佳,此事件是中国古代宗教多神性格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中国宗教报告》的出版与研创(一)《中国宗教报告》的面世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项重要成果2008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当代宗教研究室承办的"中国宗教的新生态、新问题和新挑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一是认识中国宗教的新生态,即当代中国多元宗教(信仰)结构;二是探讨"五大宗教"在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三是明确中国宗教研究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