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些心理学将听话、顺从、乖巧、循规蹈矩的孩子归入不正常孩子之列。因为,一个绝对服从、循规蹈矩的孩子,通常是缺乏个性的。这种孩子对自我表现毫无兴趣,他的满足来源于顺从别人的意志而获得别人的好感。一般说来,这样的孩子将来是不能很好地承担创造性工作的,除非别人提出非常明确具体的要求。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听话、顺从、乖巧孩子是大受欢迎的。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家长需要孝子,对“不孝之子”并给以严厉的惩罚。如果思想、行动、举止不跟在父辈后面亦步亦趋,就是不孝,就是坏儿子,就要绳之以族规家法。教师同样喜欢学习好、服从、听话的学生。“我们所施行的是什么方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否则大难临头,惟有兔子式的逃跑而已。”  相似文献   

2.
翁雅各 《天风》2017,(2):32-33
凡异端,依仗教主的个人魅力吸引信徒,当发起人在世时,是比较活跃的,在其死亡后,因其教义离谱,多会“树倒猢狲散”,而韩国的“安商洪见证人会”却不是这样。安商洪死后,他的再婚续娶之妻张吉子,被捧作“母亲上帝”、“羔羊的新妇”,成了新的教主,还以韩国为大本营,向世界各处发展,辐射达150多个国家,教徒有170万名,  相似文献   

3.
孟冲 《管子学刊》2014,(1):120-122,128
诸家学者普遍认为《论语》所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章是孔子对异己之说的攻讦、抨击之语,但是这种带有浓厚文化专制色彩的释解,似乎与孔子一贯宣扬的兼蓄思想格格不入。论者在考诸《孔子家语》等古籍中子贡与孔子论议"政在异端"的记载、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攻"作"功"字以及《论语》的文本编撰特点之后,认为此章与《为政》篇篇旨相承,所论乃是为政之事,是孔子"各因其事"的一种为政理念。  相似文献   

4.
南纤 《天风》2000,(6):22-23
前一段时间,跟一位牧师交通,他很难过地告诉我:现在教会情况不很妙,有好多异端出现,特别是近两年出现的“东方闪电”,已把我们的教会拉去一半……听到这些情况,我心里十分难受,心里不免又产生莫大的困惑和疑问:教会不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吗(参提前3:15)?异端不是违背圣经真理的邪魔歪道吗?为什么常常听到有异端泛滥的呐喊?为什么教会竟被“  相似文献   

5.
卫道 《天风》2019,(6):35-37
“你的心里还有罪吗?你的信仰很迷茫吗?心里因着罪很痛苦吗?你重生了吗?圣经里有着正确罪得赦免的道路,有着信仰生活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简要重述不同文化语境中异端与正统的概念内涵变化过程,说明在基督宗教和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差异,进而说明对于异端和正统的基本内涵理解带来传统中国文化对信仰融合度和均质性的理解。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下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在面对中国宗教或信仰文化时,我们以源自基督宗教传统、并且带有明确基督宗教传统内涵的概念展开讨论,对于理解中国的信仰文化与历史在多大程度上会造成误解?这种误解的根源是一种在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削足适履"式概念套用带来的问题,还是在信仰特质理解意义上"张冠李戴"式的文化语境的错置?进而提出概念的重置可以从什么程度上凸显中国信仰文化的特质和进一步理论反思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颜钧早年通过创建“萃和会”这种民间的化俗实践,传播儒家的孝悌仁义等纲常教义。其后他以布衣而兴出位之思,提出“运世造命”的社会改造理想,并由此展开了周流天下的讲学活动。这说明,他并非是时人眼中非毁名教人伦的“异端”学者,而是一个儒家价值理念的倡导者和名教秩序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8.
卫道 《天风》2019,(7):39-40
前不久,在教会聚会时,一个年轻人刻意找了我旁边的位置坐下。聚会结束后,他简单寒暄了两句,便迫不及待地提出添加微信好友。不久后,他在朋友圈里发布了网络免费神学院的申请链接。出于好奇,我点了进去,却并没有看到任何关于神学院的介绍和课程信息,里面全是索取个人信息的表格。类似的经历还有两三次,当时只觉疑惑,并没有想到其他问题,直到最近看到朋友圈里牧者频频提醒警惕异端“新天地教会”,才渐渐明白其中的原委。  相似文献   

9.
儆醒 《天风》2008,(1):28-32
一、门徒会的来历 创始人名叫纪中杰,系陕西省人,曾有三个男孩.前两个孩子先后在同样的年龄得了同样的疾病死去,当第三个孩子长到同样年龄时,也得了同样的疾病.一天晚上纪中杰做了个梦,有声音向他说: "你若出去为我传福音,你孩子的病就能好,不致于死……"这是31年前(1976年)发生的事.在这之前纪中杰曾参加过真耶稣教的聚会,后来因自己所得到的所谓的"启示"与之不同,便离开了真耶稣教,自立门户;据说在1982年他才正式创建了此派异端--门徒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宗派华严宗思想在唐代就由新罗入华求法僧义湘、胜诠等人传到朝鲜半岛。伴随着《华严经探玄记》和《华严一乘教分记》等著作的传入,华严宗三祖、实际开创者法藏的思想也传入了新罗,并经义湘及其弟子们的努力,他的著作和思想在新罗传播开来,尤其是他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华严宗的核心概念——法界。从义湘三传弟子之后的华严宗僧人所遗留的只言片语中可以发现,法藏对"法界"总、别、同、异、成、坏等六相、"尽与不尽"问题的讨论被较多引用。而法藏有关"法界"的定义、法藏的五法界说与元晓四法界说的同异等则受到新罗皇龙寺僧人表员的重视。这可能也反映了新罗不同的华严宗僧人当时所面对、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相似文献   

11.
12.
谢灵运《山居赋》中提到洞真经的概念。由于该赋撰于424年至425年之间,早于陆修静完成《三洞经书目录》(471)近50年,故即便谢灵运所引的洞真经确实指向早期上清经,但是,一则他的洞真经的概念从实质上并不同于陆修静三洞经书中的洞真上清经,二则其洞真经也并不一定即等于具体经典《大洞真经》。谢灵运另一赋作《罗浮山赋序》中也出现了洞经的概念,经考此洞经实际上指的是《茅君传》。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对谢灵运洞真经概念之来源作一简略考证。  相似文献   

13.
邓殿臣先生的《“巴利三藏”略说》,从“巴利三藏”的集成、特点、主要内容和几种字体的“巴利三藏”、几种语言的译本以及译介、研究“巴利三藏”的意义等五个方面述说了南传“巴利三藏”,为《南传大藏经》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4.
他是个怪人,程朱理学帮助他走上仕途,后来,他站在理学的对立面,向传统的儒学礼教挑战;他辞官不做,归隐园林,过起亦僧亦俗,僧俗不二的居士生活。人们以他为“异端”,他以“异端”自居。他是谁?他就是明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  相似文献   

15.
《管子》认为,治理国家既要采用怀柔政策,主张为政者"先之以德",通过整饬四维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又强调"法不可不审",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来树立君主的权威,赏罚严明,使人们严格遵守各项法令制度,坚持"且怀且威",礼法并重,其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好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武 《中国道教》2003,(3):39-41
“净明”是宋元净明道用以名教之词,有关其来历可谓众说纷纭。只是,诸家之说皆有可商榷之处。今试对诸说作一评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祈望大家教正。近有学者认为:“净明”一词之由来,乃是受到了唐代佛教禅宗心性本净本明之说的启发①。这种说法,似乎忽略了唐代佛教其他宗派关于心性的论述,且未重视日本学者秋月观的研究成果。唐代以清净圆明来描述、比喻“自性”的佛教宗派并不只禅宗一家,如华严宗即以为:〔性〕虽复随缘成于染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祗由不失自性清净,故能随缘成染净也。犹如明镜现于染净,虽有染净,而恒不失镜之明净。祗由不…  相似文献   

17.
“面子”定义探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子研究是中国国民性研究的基础性内容。通过面子现象的要素归纳和面子行为的归因分析,借鉴面子既有定义的合理思想,给出了全新的面子定义。面子是个体藉由行为或社会性资源展现其自我价值,寻求他人的确认且受到意外的认同时,凸现于个体内心的自我价值感与相应体验。面子实质上是个体对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的关注,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社会性资源是面子的象征。自我价值的认同诉求与回应的冲突即评价冲突是面子产生的直接诱因。个体在交往中表现“相符行为”或允许他人利用自己的社会性资源是赢得面子的基本途径。确认个体价值的“他人取向”是面子现象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8.
郭店楚简中有奇字作“■ ”,当释为“道”。此字亦见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可释为“永”。本文依据分别使用“道”“■ ”二字的文献之间的联系提出一个可能性假设,并尝试将文献研究与思想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去了。膜拜团体、宗教异端和他们“超凡能力”教主20多年前制造的光怪陆离的故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些令人唏嘘的脸庞、痛苦扭曲的身体、悲痛惨绝的事件也渐渐被人遗忘。远离了烽火硝烟,穿越地域和时空,听听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和解读“膜拜”.丰富我们的认知和阅历.在纷纭复杂的环境中健康生活,善待自己和家人.  相似文献   

20.
盛文沁 《学海》2014,(1):177-184
"品格"是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概念,是对当时英国社会转型的回应:在经济上,做一个品格良好的人就是拥有道德信用;在道德上,品格观念反映了善恶斗争,自由主义者担心商业会使人堕落。在政治上,则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对土地贵族阶层之挥霍放纵的愤恨。他们在一种"品格"观念相互斗争的伪装下提出政治挑战。而提升工人阶级的素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格则是为了避免民主的暴政。约翰·密尔在诸多著作中深刻探讨了品格的形成、扭曲、重塑及其条件,将品格培养作为个人自由、政治发展、道德进步的目标。然而,这种品格理想源于自由主义者将资本主义市场在内的一切社会经济生活理想化,从而乐观地认为,个人自由所体现的人类能动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发展。其观念内容建立在早期资本主义企业家、商人、店主和工匠的社会经验基础之上,但却日益与19世纪后期的现实不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