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飞 《中国宗教》2020,(4):56-57
"灯"是道教的重要法器。伴随道教及道教仪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关于道教灯及灯仪的研究有李远国先生的《论道教灯仪的形成与文化功用》,詹石窗先生的《道教灯仪与易学关系考论》以及一些研究道教科仪的专论都有精彩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道教与旅游──道教旅游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道教神仙思想的产生与旅游的关系,“游”在道教中独具的宗教精神象征意义及旅游在道教宗教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分析,指出道教与旅游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道教旅游文化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在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道教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为迅猛,有关道教的论文、著作等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加拿大道教研究学者主要来源于高校,对道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道教典籍、道教科仪、道教教义以及道教传播等四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加拿大道教研究领域由最初的道教典籍、道教文化研究逐步扩展到道教科仪、道教传播研究等方面;研究方法从最初的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扩展到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研究人员的学科构成也由过去的历史学、宗教学扩展到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4.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在长期研究中国道教史的基础上,就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的,研究中国道教史的科学方法等问题提出新的思考.认为开展中国道教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山西介休后土庙道教古建筑群内的碑刻等资料,探讨后土庙建筑群与三清观发展历史、管理方式及其庙宇市场效应,尝试以田野考古方法研究古代道教历史及其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张阳 《中国宗教》2021,(3):84-85
一、互联网传播对当代道教研究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的道教研究中,"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这一概念已经备受学界关注。通过"数字化"将道教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利用网络建设数字人文平台,为道教研究提供上传、下载、检索等方面的功能,为道教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方便的文本资源。同时,运用音视频的形式,将道教音乐、科仪等活态化影像进行采集,可以更加形象化地保存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道教建筑意境这一研究新视野出发,以龙虎山天师府为案例,对道教建筑思想与道教思想关系新范式进行考论,揭示道教建筑本质特征。道教建筑深受道教心性、道教科仪等道教体道行法宗教实践影响;在此实践过程中,道教建筑意境主要表现为心性意境、神志意境等仙道意境;而这一仙道意境也为道教建筑本质特征,乃是道教建筑与其他传统建筑本质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研究方法的引入,道教研究出现了一种向其"本土"特色回归的区域史研究方向,一批以城市、省区为中心的道教史论著相继面世。国内如李远国的《四川道教史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郭武的《道教与云南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张宗奇的《宁夏道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樊光春的《西北道教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国外则有苏珊·纳奎因的《北京:庙宇与城市生活(1400—1900)》(斯坦福大  相似文献   

9.
《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一书,是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的新成果,由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张泽洪是当今国内外勤于学术创作的学者,他对道教斋醮科仪、道教史之道派关系、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等领域的研究,以考证精审、思想锐利为学界所注意。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就是张泽洪学术创新的一个有益探索。该书所研究的主题是道教唱道情,道情从宋元时期开始流行于中国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说唱形式,  相似文献   

10.
应澳门道教协会邀请,中国道教协会黄至安副会长率团于2009年11月26日至30日,参加了"澳门道教文化周"活动,随同参加活动的还有我会副秘书长张立光,北京白云观经乐团等二十多人."文化周"期间,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及澳门回归十周年"金箓大醮"科仪,澳门道教协会新址落成仪式及新址神像开光科仪,以及道乐演示,道教养生、武术表演,澳门道教科仪音乐展览等.  相似文献   

11.
道教科仪是体现道教信仰内容的行为方式,俗话称“道场”。它是道教信仰者接受道教教化、加强道教信仰、培养道教情感、以及交流思想见解的重要手段。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宗派,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道教科仪。信众邀请道士为他们举行消灾延生或超度道场,我们道士要为他们念经拜忏,举行步罡踏斗、破狱冲表等科仪,从而,使信众的心灵得到慰藉,愿望得到满足,但从一个道教徒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宗教科仪有些什么功能、有些什么作用呢?值得我们深思。一、通神和济度功能道教信众来到宫观做道场,或为了祈求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平安,…  相似文献   

12.
刘艺 《宗教学研究》2004,2(2):65-71
在我国,萨满教、苯教、道教、佛教等各形态宗教都对镜有极广泛的运用,其中以道教表现得最为突出.道教在科仪法术中、自身修炼中以及道教玄理的阐发中对镜展开了全方位的运用,这对镜本身的形制、纹饰、铭文以及功用的扩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道教与镜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积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杭州碑林中现存与道教相关的石刻约十余通,承载内容细微丰富,是研究杭州道教历史及当时当地民众信仰习俗的宝贵资料。杭州碑林位于杭州孔庙,为浙江省最大的石刻博物馆,保存有唐代至清末的500多通碑刻。这些碑刻有相当部分与宗教相关,是杭州历史上宗教鼎盛,且多宗教长期共存共荣的明证。杭州碑林中现存与道教相关的石刻  相似文献   

14.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黄帝传说与道家老子的哲学思想。如果从东汉中后期道教教团组织的建立开始算起,道教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道教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举凡哲学思想、神仙方术、斋醮科仪、医学养生等方面的内容皆所包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相似文献   

15.
师公是甘肃中部地区民间傩坛的组织者,他们游走于庙宇、家宅与田野,开展祭祀活动,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形塑产生重要影响。民间傩坛包含多宗教文化元素,祭祀对象以宗法性传统宗教和道教为主,仪式建构依托道教斋醮科仪与宗法性传统宗教祭祀礼仪,在中原傩文化的基础上又嵌入藏族传统宗教及其傩文化元素,傩坛中的黑神则是藏传佛教阎摩护法与六臂大黑天护法。甘肃中部地区民间傩坛的师公与傩仪,成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国宗教文化多元通和特质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教》1995,(2):4-4
中国道教学院第三期专修班——坤道班于3月15日(农历二月十五)在北京白云观开学。这期坤道班是中国道教学院成立以来办的第一期坤道班。 坤道班有学员近50名,她们来自四川、陕西、甘肃、辽宁、山东、河南、湖北、湖南、云南、浙江、江苏、福建等15个省,42个宫观。学员平均年龄25岁。坤道班学制为二年。学习课程有,宗教知识课:道教史、道教经典、道教科仪规戒、道教养生等;文化课:语文、历史、地理、英语等,另外还要学习有关宫观管理的知识及时事政策。  相似文献   

17.
道教斋醮史上的青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的祭祀仪式习称为斋醮,有关斋醮的一系列法事内容称为科仪。青词是斋醮仪式中献给天神的奏告文书,是道教科仪常用的祭祀词文。青词是表达斋主心意的祭祀文书,有用青纸朱书敬献神灵的仪格,其颜色蕴涵着宗教象征意义。道教关于青词的撰写及投送,有青词式、青词关等科法规定,青词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文学化表达,它蕴涵着道教的济度之“道”。  相似文献   

18.
身处城镇化进程中的苏州道教,面临着神灵信仰体系、斋醮科仪等信仰结构发生变化;道教教职人员在量和质上都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宫观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宫观的宗教氛围遭到破坏等一系列的挑战。同时,面对城镇化进程,道教在发挥宗教固有的功能之外,还能在整合民间信仰,安置农村拆迁小庙;帮助拆迁民众获得归属感和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面对城镇化带来的挑战,道教只有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做好宫观布局和人才培养,才能适应挑战,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9.
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新加坡的道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凡是多神信仰,以神明、祖先、鬼为祭祀对象,以华人传统伦理道德为宗教义理,以道教斋醮科仪和扶乩降神为与神鬼界沟通手段者,都可以称之为道教信仰者。因为道教本身的包容性、宽泛性,易于出现分化的教派或教团。比如德教、一贯道等等,他们制定出自己的宗教制度、神明体系、信仰方式,是一种制度化的民间教团,也有学者称之为秘密教派。另有一些庙宇组织有着共同的神明崇拜体系、宗教仪式、道德理念,虽然制度化的形态尚不完整也不稳定,但已具备基本要素和雏形,此种信仰形态可称之为信仰群,如黄老仙师信仰、九皇大帝信仰等等。本文以新加坡的黄老仙师信仰为例,分析新加坡华人社会这一处于道教和民间教团之间的信仰群特色,并以此来探讨新加坡华人道教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外道教研究出现一个新的趋向,此即关注中国历史上地域道教的研究,注重把握道教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对此,有学者称为道教研究的"本土转向"。关于地域道教的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道教研究界都已经取得一些成就。国外方面已出版的成果有美国学者韩书瑞的《北京:庙宇与城市生活(1400——1900)》(2000),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高等研究院高万桑的《1800——1949年间北京的道士:城市道士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