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艾华 《宗教学研究》2008,32(1):203-205
因明是世界上三大逻辑起源之一,源于印度,传于中国和东亚.就其逻辑论式而言,主要有古因明的五支式和新因明的三支式,"宗"、"因"、"喻"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就论式中的"喻"做以下分析一、"喻"在古因明到新因明论式演变中的变化及作用.二、"喻依"的去留与三支论式的性质.三、"喻"的称谓问题.对"喻"的研究有利于科学地认识和评价因明论式的逻辑价值.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瑰宝,使因明这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于《蠡测》的写作是以上述五条指导原则为准绳,又具有上述六个特点,这本文集称得上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大疏》的具有很高理论水平的力作。陈大齐的因明研究指导思想及研究方法在今天仍值得借鉴,他在因明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的许多突破和贡献都极待发掘和研究。下面我们择其要者加以评介:1.最全面地论述了“宗等多言名为能立”的含义,纠正了《大疏》关于宗只能是所立而不属能立的错误。《大疏》对《入论》“宗等多言名为能立”作两种解释。第一释为:“宗是所立,因等能立。若不举宗,以显能立,不知因喻,谁之能立。……今标其宗,显是所立。能立因喻,是此所立宗之能立。虽举其宗,意仅所等一因二喻为能立体。若不尔者,即有所立滥于古释。能立亦滥彼能立过。为简彼失,故举宗等。”  相似文献   

3.
在汉传因明中,"能立"被解释为因、同法喻和异法喻这三个命题,或直接等同于三者旨在体现的论证规则"因三相"。这种解释在二论中找不到文献依据,但却可视为陈那最晚期著作《集量论》思想的自然延伸。玄奘未译《集量论》,但《集量论》实际上在汉传的理论视域中。本文继而提出"论证要素"这一概念,由此角度来说明晚期陈那及此后的佛教逻辑学家对决定一个论证在实际上奏效的核心要素的理论思考,并指出这一思考方向与西方形式逻辑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唯识比量是在《因明大疏》里释"世间相违"而出现的。它是应用因明规则进行的一个佛学论证例子,从"世间相违"看,此论证归属于"学者世间"讨论的范围,不犯"世间相违"错误。窥基通过此例在讨论宗、因、喻规则及唯识比量的合规则性时,提出了自比量、他比量、共比量三种比量及其各自规则,这是对《正理门论》"为自比量"和"悟他比量"的一个发展。窥基称唯识比量是共比量,是对"敌者"有所指的,此"敌者"必为"因法"的接受者。唯识比量归属于因明而不同于佛学理论,是因为通过它来讨论因明规则的;因明不是西方逻辑,是因为因明的"极成"等规则不同于西方演绎逻辑的形式规则。  相似文献   

5.
(1)陈那因明学说是在古因明学说归纳推理的基础上形成的。陈那对古因明的改革不彻底,从古因明学说中继承了一些归纳成分,这是陈那因明学说中归纳成分的来源。陈那学说中,三支的同喻依,因三相的第二相,九句因的第五句因都是归纳成分。(2)《因明正理门论》(以下简称《理门论》)推理理论的各部分都有归纳成分,使《理门论》的论式不是纯演绎推理,一个三支论式前提真,结论必然真,并且能举出同喻依,才满足“因明推理规则”。只有把《理门论》解释成根据“因明推理规则”进行推理,才符合《理门论》关于九句因、因三相和三支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郑伟宏 《法音》2000,(3):11-16
《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以下简称《述记》)是唐初高僧神泰所撰。本书是对玄丰奘评讲陈那《因明正理门论》所作的记录和阐述。《述记》在唐以后长期失传,日本保存有残本三卷,清末随其它佛典回归中土。1923年由南京支那内学院印行,文字上作了校勘。 《述记》残本三卷包括“引言”和“本论”两部分。引言部分解释“因明”、“正理门论”和“因”的涵义。本论部分解释《理门论》的主要内容“能立”和“似能立”,解释到“似能立”中的“似喻”部分,只提到“倒合”、“倒离”两种似喻,以下内容便缺失。 一、《述记》是汉传因明的重要著…  相似文献   

7.
西方逻辑学传播和从日本输入因明后的直接影响是在民国时期出现佛教逻辑研究,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多研究者形成因明的三支论式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一致性的观念,即新因明结构宗、因、喻分别对应三段论结论、小前提、大前提。吕澂则从历时性角度,站在法称量论理论框架下,研究因明的内容,认为因明等同于量论,包含论证结构及其规则、论证的认识论基础和论证在佛学中运用三部分内容,这就是佛家逻辑。吕澂的研究是因明创新研究的一个范例,是对窥基因明研究的一种逻辑转向,助益于当今佛教逻辑学科建设,但是,基于包含佛教逻辑在内的逻辑边界,吕澂并没有清晰的回答,使得在佛学论证中各持己说,这是吕澂给我们留下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西方逻辑学传播和从日本输入因明后的直接影响是在民国时期出现佛教逻辑研究,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多研究者形成因明的三支论式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一致性的观念,即新因明结构宗、因、喻分别对应三段论结论、小前提、大前提。吕澂则从历时性角度,站在法称量论理论框架下,研究因明的内容,认为因明等同于量论,包含论证结构及其规则、论证的认识论基础和论证在佛学中运用三部分内容,这就是佛家逻辑。吕澂的研究是因明创新研究的一个范例,是对窥基因明研究的一种逻辑转向,助益于当今佛教逻辑学科建设,但是,基于包含佛教逻辑在内的逻辑边界,吕澂并没有清晰的回答,使得在佛学论证中各持己说,这是吕澂给我们留下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因明,肇源于古印度。它同古希腊的逻辑学、中国先秦的名辩学合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系统,在世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明在我国源远流长。公元六世纪以来,因明随着佛教先后传入西藏,逐渐形成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支。所谓藏传因明,是以西藏为中心,我国广大藏、蒙学者继承和发扬印度因明而逐渐创立中国因明的过程。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一)藏传因明把印度因明大师的主要因明著作全部译成了藏文。早在八、九世纪,藏译家吉祥积、智军等人就把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因轮论》和法称的《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以及其他一些因明著作翻译成藏文。十至十一世纪,佛教在印度衰微,印度大批佛教学者携带经卷(包括因明)来到西藏。西藏佛教经过百年亡  相似文献   

10.
何欢欢 《世界哲学》2015,(4):151-159
玄奘"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地广学佛法、造诣非凡,最后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了无人能驳的三支论式,盛名响彻印度,后世称为"唯识比量"或"真唯识量"。本文通过分析"唯识比量"中的关键要素——"简别立宗"这一特殊的因明规则,及其与中观派论师清辩之"掌珍比量"的关系,以佛教新因明奠基人陈那的论辩逻辑为桥梁,明晰玄奘对清辩的学理传承这一重要的思想关系,考察因明学说在瑜伽行派与中观派之"有"、"空"论证中的作用与意义等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玄奘"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地广学佛法、造诣非凡,最后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了无人能驳的三支论式,盛名响彻印度,后世称为"唯识比量"或"真唯识量"。本文通过分析"唯识比量"中的关键要素——"简别立宗"这一特殊的因明规则,及其与中观派论师清辩之"掌珍比量"的关系,以佛教新因明奠基人陈那的论辩逻辑为桥梁,明晰玄奘对清辩的学理传承这一重要的思想关系,考察因明学说在瑜伽行派与中观派之"有"、"空"论证中的作用与意义等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就佛教量论的比量论域而言,其内在性地包括"宗论""因论""喻论""过类论"等相对独立的研究论域。其中"宗论"即关于命题理论的探讨,百余年来相对薄弱,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理系统。基于陈那思想从唯识、正理(因明)到量论的内在转变,以及法称"七部量论"对其体系的全面拓展,可知取消圣言量乃是陈那建立佛教量论体系的基石,而"宗论"系统的建构,恰是其在比量智之向度最直接深入的展开,核心则是对"不顾论宗"的逻辑确立。本文拟从认识动机的精微层面入手,梳理关于"立自宗"从"随自意"到"随自乐"的转换,揭示佛教"宗论"的核心构造,理清关于大乘佛教"宗论"的建构史,进而解释其对人类思想认识的深刻洞悟以及对未来文化进程可能具有的智慧启迪。  相似文献   

13.
因三相辩证     
关于印度因明史上"因三相"概念的最早提出时间,学界意见不一。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门论》中关于九句因的详细分析以及正、似因的判定,表明陈那所开创的新因明革新了因三相学说,对后者的合理性进行了全面分析。玄奘回国后于公元647年在弘福寺翻译《入论》一卷,公元649年在慈恩寺翻译《门论》一卷,这是以因三相为核心的新因明传入中国的两个标志性事件。玄奘在《入论》中对"因三相"内容的翻译在汉传因明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僧、俗两界纷纷围绕之而开展研究。继玄奘《入论》本对"因三相"的翻译之后,近代以来又有学者依据梵文或藏文的有关资料对梵文本《入论》中的"因三相"重新翻译或校勘玄奘译文。比较玄奘译本和近代以来的再译本,可以发现玄奘译本中新增了"遍"、"定"两个汉字。玄奘关于因三相的译文典雅、精致,表达三相的语句成为汉传因明的经典格言,极大地促进了因明在中国的传播。关于因三相的义理,后代学人尤其是近代以来深受西方逻辑浸染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些不同的见解,以第一相和第二相最为明显。关于第一相,本文提出这是关于因法和宗之前陈的关系所做出的规定。关于第二相,本文认为该相和同喻体相互表里,它规定具有因法所表示属性的事物一定也都具有宗之后陈即同品所表示的性质。这一主张得到以下理由的支持:唐疏、九句因和因三相的关系、《入论》中的有关文句,以及藏传因明研究者的观点。关于第二相和第三相,二者在逻辑上的等值关系并不能取代在自悟和悟他的过程中它们分别具有的作用。对因三相中后二相的逻辑解读,不能也不应该消解二者在立破语境中彼此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汉传因明研究有两次热潮,一为唐代,以汉译著作《因明正理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为蓝本,开展因明注释和义理分析,以窥基为代表,所以我们称为窥基式的因明研究,其特点为基于佛教理论的论式研究。第二次热潮为中国现代,表现为佛学院、大学的因明教学与研究,成果丰硕,面世一批因明论文和著作,研究特色为逻辑  相似文献   

15.
同品和异品是因明学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是解读九句因和因三相的一把钥匙,是确定新因明论式逻辑性质的前提条件.学术界已经存在的三种相关定义,为人们理解同品和异品提供了程度不同的启示,但均存在尚需完善之处.从内涵角度而言,同品是指具有所立法性质的事物,异品是指不具有所立法性质的事物;从外延角度而言,宗之前陈是否应当属于同品或者异品,在立量之际立敌双方对此意见分歧;但实际上,宗之前陈或者属于同品或者属于异品,二者必居其一,这是因明论式具有自悟和悟他功能之需要.这种视野下的同品和异品,可以解决九句因的归类以及九句因和因三相之间的一致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陈那、法称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本文首先指出佛教逻辑中的典型谬误即似因并非形式谬误,其致误之由在于前提为假。佛教逻辑从实质的角度来探讨有效性,不同于西方逻辑形式有效性的概念。佛教逻辑所说的推论其实都是论证。推论前提的真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因三相的保证,又因陈那、法称因三相的不同而有区别。陈那的因后二相由于除宗有法的限制,只是前提为真的一种例证,其推论并非演绎;法称的因三相则全面保证了前提的真,其推论达到了演绎。法称恰恰是通过剖析推论前提为真的知识论基础从而改造了陈那因明,这体现了佛教逻辑的知识论性格。实际上,佛教逻辑关注前提的真,这已经预示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向佛教知识论(量论)的必然转化。  相似文献   

17.
唐代文轨所撰《因明入正理论疏》又名《因明入论庄严疏》、《因明入正理论庄严疏》和《庄严疏》。本疏写作于玄奘译出《理门论》之后,具体年代不详。《因明入正理论》(简称《入论》)的旧疏最初有神泰、靖迈、明党三家,后来又有文备、文轨、璧公诸作,被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称为“古疏”。在窥基《大疏》问世之前,古疏以庄严寺僧文轨之疏最为流行。 《入论》古疏除《庄严疏》和净眼的《入论》疏、抄(见敦煌遗珍)外均散失不存。《庄严疏》原为三卷。其中第三卷是依据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简称《理门论》)十四过类的内容来疏…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中解读 在解读中创新--评郑伟宏的两部因明新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宏先生的两部因明新著——《佛家逻辑通论》和《因明正理门论直解》(以下统称"郑著"),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作者抓住汉传因明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坚持历史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统一的原则,摒弃陈见,大胆探索,提出了许多启人颖思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方法。作为汉传因明研究的力作,"郑著"在写作体例上是独具特色的。在《佛家逻辑通论》中,既有对新因明基本内容的系统阐发,也有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既有对新因明代表作《因明入正理论》的详细讲解,也有对《方便心论》、《瑜伽师地论》、《集量论》等因明名著的钩玄提…  相似文献   

19.
麦彭嘉措(1846-1912)对近代宁玛派佛教因明理论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所著的《智者入门》、《释量论大疏》、《解义慧剑》等论著中,针对作为因明学重要概念之一的“真因”予以了详细阐释和分类.根据对其相关因明学文本的梳理,可以发现他在论述属于真因范畴的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时展示出了对萨班《量理论》、普觉·强巴《因正理论》的紧密承袭关系,并进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部分创建性解释.  相似文献   

20.
1991年12月4日,首都及河南的近30位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座谈会,讨论加强玄奘思想研究和修复玄奘故里等问题。玄奘是唐代高僧,我国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因明家和翻译家,世界文化名人。他不畏险阻,舍身求法,西天取经,声隆五印。他学成回国,先后译出《因明入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两部新因明经典著作,开创了中国汉传因明传统,对中国逻辑史和世界因明史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