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玲 《宗教学研究》2012,(3):79-236
彝族史诗《梅葛》,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史诗殿堂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极大关注。本文试图从学界"梅葛话题"的研究概况引入,阐述梅葛演述活动中独特的宗教民俗现象,分析梅葛流传地区的宗教文化背景以及透视梅葛演述活动与迎合彝族民众的宗教心理,以此论述彝族史诗《梅葛》与彝族宗教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双向渗透的关系。认为梅葛演述既是彝族宗教的具体实践,也是彝族神灵观念的特殊的现身。  相似文献   

2.
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的哀牢山、乌蒙山、大小凉山、无量山及金沙江流域。本文根据汉文史籍和彝文经书的文本资料,详细考察中国西南彝族宗教祭司毕摩、苏尼的源流,分析毕摩、苏尼在彝族社会中的功能和职责。认为彝族宗教是处于发展成熟期的传统宗教,仍然保留着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文化元素,毕摩、苏尼值得与北方萨满教的萨满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彝族是古代西南地区分布最广、文化辐射最强的民族之一,又因其宗教信仰与道教有诸多共通、相融之处,因而道教产生后便与彝族的原始巫教、祖先崇拜、毕摩祭祀等宗教活动互动、融合,进而促进了道教和彝族原始宗教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城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彝族人从乡村举家迁到城市,其中也包括彝族的专职神职人员毕摩和苏尼。本文在对游离于城市边缘、行走在城镇的彝族毕摩、苏尼田野调查基础上,试图分析从神圣到世俗化整合的外在原因与内在动力。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调适。游离在城市中的毕摩和苏尼,主动拓宽了自己的宗教场域,这种彝族宗教文化的变迁与适应是传统文化遭遇现代化、城镇化变迁中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基督教传入彝族之前,彝族文化从整体上引导着彝族人的生活与伦常。彝族文化中的鬼神观主要体现在彝文古籍中。本文主要从文献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论述彝族文化中的鬼神观和诸神崇拜。最后,就彝族原始宗教与基督教中的某些教义进行对比,从而探究其中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彝族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主崇拜,它除了具有原生型的巫文化特点外,还吸收了大量儒释道文化元素,形成了巫释道合流的宗教信仰,即彝族民间信仰与汉族民间信仰的载体同时存在,具体表现为土主崇拜与儒释道三教的融摄,在信仰民间巫鬼的同时,还信奉儒释道三教,呈现出多元宗教并存相融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苏尼是四川凉山彝族社会类似于萨满的仪式专家,从萨满教视角研究包含彝族苏尼在内的中国南方民族萨满宗教民俗正在成为学术界思考的新取向。苏尼在产生方式、宗教体验、与神沟通方式及宇宙观与神灵体系方面展现出萨满特征。苏尼萨满特征的个案探究,为从中国南方民族萨满教视角与国际萨满学理论对话、构思完整的中国萨满学研究体系提供了南方民族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的哀牢山、乌蒙山、大小凉山、无量山及金沙江流域。本文从历史人文地理的视野考察西南彝族的历史、彝族先民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宗教色彩。并运用汉文献与彝族文献的相关记载,简要考察彝族宗教祖灵崇拜的特质及多元化的信仰体系,认为彝族宗教已是处于发展成熟期的原始宗教。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大量的田野访谈资料和相关的毕摩经籍分析凉山彝族毕摩卡巴从传统到现代发展过程及特点.传统毕摩卡巴是献给神灵的物品、卡巴种类多样化,传统毕摩卡巴呈现神圣性的特征.如今凉山彝族神职人员毕摩的卡巴呈现出神圣与世俗二元性共存的特点.毕摩卡巴的收受方式反映了凉山彝族宗教信仰神圣性与世俗性并存的现状.从毕摩卡巴的现状中可以解读出彝族文化变与不变的“规律”,而这些“规律”为我们理解和研究凉山彝族社会的宗教文化将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彝族的祖先崇拜和道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可能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独立的地理区域和孤立的民族文化圈内处于静止状态。彝族的宗教,形成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信仰形式,既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又兼收并蓄了其他的宗教文化。其中,大量吸收、揉合的是中国固有的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1.
凉山彝族的宗教和我国北方萨满教都属于原始宗教,凉山彝族的宗教职业者之一尼与北方萨满在传承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因此也带来了各自的区别与特色.  相似文献   

12.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就是语言。语言是文化交流与传递的重要通用符号。人类对语言存有敬畏之心,来自于对其神秘力量的认知。语言所表达的祝福或诅咒,均会发挥其特定功能。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毕摩所念诵的语言,是毕摩与神鬼沟通的重要媒介。正因为彝人相信语言中蕴含神力,因此衍生出诸多语言禁忌。本文聚焦于分析彝族的宗教语言特征和内涵,结合毕摩从业禁忌、代表性仪式,探寻彝族宗教语言的内涵与功能。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凉山彝族苏尼的招魂法事 ,进行了田野观察记录。凉山彝族民间盛行灵魂崇拜 ,人们认为灵魂与生命休戚相关 ,须臾不可分离。本文还通过对彝族语言文字“魂”的翻译、解释 ,分析了彝族宗教观念中对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祖灵筒是彝族用以盛装“祖先灵魂”及其生活用品的竹筒,而更换祖灵筒是生者为免受祖灵影响所举行的仪式。文章基于对元山村彝族更换祖灵筒仪式的田野考察,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仪式活动的全部过程,认为元山村彝族的宗教观念仍然保持着原始宗教的基本特征。更换祖灵筒仪式体现出元山村彝族浓厚的祖先崇拜,在心理调适、促进族群认同和人际关系整合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试论彝族民间宗教与彝区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华 《宗教学研究》2002,(3):125-129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体制转轨时期 ,彝族民间宗教在彝区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因素 ,以及其存在的问题认为要提高彝族民间宗教的素质 ,发挥其在体制转轨中的积极作用 ,就应借鉴传统宗教的精华 ,把人们从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逐步实现彝族民间宗教向现代人为宗教的转化 ,提高宗教品位 ,使人们得到高层次的宗教信仰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自韦伯以来,宗教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广受讨论。在彝族的信仰体系中,自然神、鬼魂和祖先信仰表现出三类不同特点的经济理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神和鬼魂的影响力逐渐弱化,但祖先信仰的重要性则得到提升。综合而言,彝族宗教与世俗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化,先后经历了共生、分离和复兴三个时期。前述变化反映出当下彝族宗教与世俗经济的双向关联,以及与这种关联有关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的“尼牡措毕” ,是彝族宗教中传承绵远的祭祀仪式。通过“尼牡措毕”的超度亡灵活动 ,充分表达出彝族的宗教理念与信仰习俗。本文以“尼牡措毕”仪式为中心 ,探讨了祭祀活动的主要仪格 ,并对各种尼牡的概况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8.
彝族先民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把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视为神灵所主宰,这样也就形成了彝人与神灵较为亲密的关系。现今,彝族的宗教信仰是一个以祖先崇拜为中心,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于一体的多神教宗教体系。作为毕摩教中的祖灵观念影响着彝族诗人的创作,形成了诗人们独有的生命观、死亡意识和伦理精神。本文从彝族的祖灵信仰来探究诗歌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认为送祖归灵、祭祀祖先等仪式传递了对祖先的尊重,由此衍生出来的"孝"文化及其与他人、自然等的和谐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1990年8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召开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来自南方九个省区,包括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彝族、壮族、回族、汉族的学者7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的中心内容是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一中心,与会同志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民族文化与宗教、风俗习惯有的代表认为中国传统宗教以祖先崇拜为特点,注重天命  相似文献   

20.
纳西族和彝族的超度亡灵仪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纳西族和彝族的超度亡灵仪礼。作者通过实地对仪礼过程进行田野调查,探讨了纳西族和彝族传统宗教的意义,并比较了两个民族超度仪礼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