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杨健吾 《宗教学研究》2004,2(3):109-116
本文扼要地论述了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四川藏区传播的概况,总结其传播的手段和特点主要是:广泛收集各种情报,以尽快熟悉中国社会;广设教堂,兴办学校、医院、育婴堂、救济院等慈善事业,帮助传教活动的进行;广占土地和房屋,以地租、房租进行剥削,作为教会重要的经济来源;基督教在四川藏区的传播始终是在与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特别是藏传佛教信仰的冲突中进行的.与传教士们长期付出的艰苦努力相比较,基督教在四川藏区的传播是不成功的.此中原因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2.
李玉芳 《宗教学研究》2004,2(2):131-136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受阻的问题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本文意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受阻的原因,它们分别是:(1)基督教是靠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强行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2)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3)抱着"欧洲文化中心主义"观念的基督教拒绝中国化,并企图"为基督征服中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大学生为对象,考察了网上基督教传播的基本情况,发现境外一些基督教组织和个人几乎利用了互联网所能利用的所有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创建基督教门户网站、设立基督教社区论坛、开辟基督徒博客空间、利用基督徒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4.
外来的基督教能够在居住着多民族的西南传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族群认同.传教士只能先取得族群认同,才能得到宗教认同.否则,就会出现基督教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互排斥或冲突现象.族群认同符号一般表现为体貌服饰、传统意识、社会习俗、语言文字、原生情感等几个方面.体貌、服饰、语言、习惯等特征,是族群认同的首要与外在因素,可以随着相互了解的逐步加深而改变.民族文字、传统意识与原生情感属于深层次因素,往往可以超越其他因素的作用,是族群与宗教认同的最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自洋务运动起,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等近代新式学校陆续成立。面对传教士的基督教宣传,晚清政府以儒学为圣教,明令禁止教员在公立学校教授基督教。禁令虽没有遏制住传教士在公立学校传教,但传教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多不信基督教。清政府对教育主权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科学理性精神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基督教在公立学校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基督教在中越两国的传播并非是单纯的宗教文化传播现象。它首先表现出了较强的政治性。这种政治性在两国既有共性,又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构成了基督教在两国传播的阻力与助力。在基督教的传播与接受方面,中越两国也存在着共性和差异。这不仅表现在基督教传播的主体及其活动的方式与内容,而且表现在本地受众对基督教所持的态度及其产生的反应。上述共性与差异表明基督教在中越两国的传播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表明两国在政治与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何绵山 《福建宗教》2002,(1):32-33,46
162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宣教士甘究士抵台,一方面为在台的荷兰人举行主礼拜,一方面向原住民传教。台湾基督教在1945年光复前只有台湾基督教长老会、真耶稣教会和台湾圣教会这三种教会,前两种教会与福建关系密切,影响大,台湾教会与日本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近世基督教、天主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及其社会背景、传播路线、传播方式等各不相同,别具特色。二者以不同的策略及方式在教会的本位化和本土化建设方面都各自做出了努力,取得了成效。在基督教、天主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医疗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化的学校和西式医院,推动了中国内地近代化进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农村基督教传播有两种模式:家庭外传播和家庭内传播。调查表明,伴随着农村基督教的发展,农村的基督教传播已经从1980年代以家庭外传播为主,过渡到两种传播模式并行的局面。伴随着基督教传播模式的变迁,由此带来农村信徒的群体特征的变化:男性信徒的比例有所增加、更多的年轻人归信基督教、因病信教的比例显著下降、信徒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1980年代农村基督教的"三多"(妇女多、老人多、文盲多),逐渐演变为目前的"一多"(妇女多),老人和文盲的比例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东正教在驯鹿鄂温克人中的传播和新教在拉祜族中的传播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类型,其传播的结果和基督教在这两个族群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我国学界关于近代基督教在西藏的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地评述。近20年来,学界主要围绕西方传教士入藏传教的动机、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基督教在西藏传播的失败原因、基督教与藏传佛教的交流和冲撞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基督教在大学生中传播的消极影响应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高校的高度关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基督教在大学生中传播的控制和治理。本文通过对某些高校的问卷调查,对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人群进行数据分析,重点研究基督教在大学生中传播的消极影响,基本得出结论:消极影响主要潜存于精神层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身心等不同程度的被侵蚀,并派生着潜在隐患,更有甚者,利用宗教传播进行宗教渗透更具破坏性和杀伤力,有效遏制基督教的迅速扩散是当前一项迫切而又首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无神论》2021,(1):46-5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宗教传播方式也变得愈加跨区域化和超时空化。在此情形下,以多民族、多宗教为特征的云南跨境民族地区正面临着日趋复杂的互联网基督教跨境传播的影响和挑战,这给我国宗教事务管理和国家安全带来了挑战。为此,迫切需要从发挥各民族群众的力量、提升宗教事务管理能力、开展法治建设、构建多元治理结构以及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5.
北洋政府时期,基督教在校园的传播发展迅速,基督教不仅通过教会学校进行传教活动,而且还积极在公立学校传教。北洋政府时期对私立学校主要通过注册等手段加以限制,对公立学校则通过各种法令予以管理,但缺乏明确的态度,因而效果很差。  相似文献   

16.
袁波 《世界宗教研究》2011,(3):93-101,194
罗马帝国统治者以政治标准和实用态度裁决基督教,从视为犹太教的一个小教派予以默认,到将其视为一种非法的宗教加以迫害,再到承认其合法性,都是基于统治者的利益和政治的现实需要而调整,最终基督教提升为国教。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政策为未来的国家统治者干涉教会事务确定了先例,对中世纪西欧政教关系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陈建明 《世界宗教研究》2011,(6):104-117,194
自从19世纪下半叶西方差会进入西南地区后,传教事业在少数民族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文字布道起了重要的作用。传教士通过翻译、出版圣经,编撰赞美诗、小册子、课本等,使少数民族有了读书识字的条件;同时,这些出版物成为传教士传播福音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是一种以"爱的宗教"和"和好的福音"著称的世界伦理宗教,蕴含丰富的和谐伦理资源。基督教和谐伦理的一个根本理念和主题是重新寻获和谐统一的世界,重建"神-人-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即终极性的和谐、救赎性的和谐、爱的和谐和关系性的和谐探讨基督教和谐伦理的本质,指出贯穿基督教和谐伦理思想的主线是"关系性"或"相互关联性"。基督教的和谐伦理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和谐理论的完善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基督教进入大小凉山诺苏彝区,大量的诺苏人入了教。由于基督教与诺苏传统宗教理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的传入给这个古老的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震荡。经过矛盾与彷徨,最终有人选择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有人接受了基督教,从而改变了凉山诺苏人传统的信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