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俄罗斯与西方和东方、与欧洲和亚洲的关系问题是俄国社会政治哲学思想内在固有的问题,这个问题曾经和正在滋养着俄罗斯思想,可以从现代科学知识立场出发将它定义为一种末日论性质的学说,它填补了历史的“空白”环节及其“起点”和“终点”、俄罗斯思想绝非仅为宗教哲学拥有的领域。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米哈伊洛夫斯基都曾触及到它,试图从客观经验事实中“推算出”它来或者确信俄罗斯负有历史使命、具有特殊发展道路和在世界历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俄罗斯思想不仅是对未来的猜测、发现和预见,而且还是假设和愿望,是业已实现和有待实现的未来方案。这就是我们在现代现实中往往可以找到的俄罗斯思想不同兰本和片断的原因,而许多现代不曾解决的问题和一些巨大的问题则无一不是渊源于其起点和过去。  相似文献   

2.
儒家社会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孔德创立作为崭新学问的社会学时 ,其中包含着当时欧洲的历史经验以及对新社会理想和展望。东方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尤其是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所导致的许多问题意味着东方社会再也不能把西方思想当成普遍的价值予以接收。因而需要一种反映东方社会的历史经验、文化特点和社会理想的新的社会学。“儒家社会学”就是根据儒家的世界观和社会思想而提出的。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儒家的理性、儒家的思维方式和儒家知识的特点 ,并据此探究儒家社会学方法论及其意义。本文认为儒家社会学将拓展西方传统社会学的理论视野 ,将对东方社会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斌  张艳芬 《现代哲学》2003,(1):124-128,134
本文试图从“对象”和“看”这两个概念出发来讨论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一个转变,在此讨论中,维特根斯坦有关“对象”和“看”的论述被置于其前后期思想的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文章首先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在“对象”这个概念上所面临的困难与错误,这种困难与错误构成了对其前期图像论语言观的挑战。接着,文章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对图画所做的分析,认为图画的要点不在于它所指称的对象,而在于它如何被看,而如何被看实际上是“看”这个词的如何被使用。在此考察中,其后期游戏论的语言观得到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关乎文化自信的问题,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必须特别注意坚持文化自信。从文明论视角来看,一个国家和社会能否坚持文化自信,主要取决于它所代表的文化与文明是否在国际竞争和文明博弈中具有足够的综合实力;在“后西方”时代讲文化自信,就是要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习惯,从根本上肯定各大文明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经验智慧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文化自信必然表现为敢于进行各种创新行动,包括建构一套既有其文明特色又具有普遍性的话语体系,这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又可反过来增强文化自信。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时坚持文化自信需要特别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学术的思想资源,二是深刻体认和阐发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三是自觉养成中国学术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古代“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形象,曾经产生过深远的社会影响,但不少卓越的教育家却主张愉快学习,即“乐学”。从我国教育史上看,“乐学”思想可称得上源远流长,考察一下古今教育家“乐学”问题的认识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对于研究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深化改革教学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 ,随着人文思潮的发展 ,生活本体日渐成为中国和西方哲学的热门话题 ;尤其是 80年代中期以后 ,此问题在国内学界倍受关注 ,以至被人们称作本体论的“复兴”。本体问题在人类文化系统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 ,它的“复兴”表征着现代社会生活以及现代文化正在发生着深层的、体系性的变迁。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巨变时期 ,我们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本体思想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本体具有深刻而透彻的把握 ,中国人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根本不同于西方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视野中的本体是生活世界的本体而不是西方二元文化语境中的物质世界的…  相似文献   

7.
论文化转型与人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正处于十分深刻的剧变时期,从整体上来考察这种剧变,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它所涉及的不只是社会生活的某一有限区域或者某一个特定层面,它既不单是“经济的”,也不单是“社会的”,同时也不单是“文化的”(这里指狭义文化)或者“思想的”;因而,用上述引号中的术语的某一个来描述这场宏伟的变化,都是不确切的。显然,这是一场伟大的、全面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整体变革。在“大文化”这个术语的意义上,我们把这种包含着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整体性的变革称作为“文化转型”。本文也正是在这种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江丹林,孙麾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从现象上看,是对他50年代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的否定。据此有人认定,马克思晚年改变了他以前一贯坚持的关于社会发展“单线论”的观点,而重新选择了“多线论”的立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单线论”错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发展的理论,变成了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多线论”则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多元发展的论述突现出来,否定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把各个民族的发展看作是彼此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历史进程。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人类社会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特殊道路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单线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被普遍认为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理论的正统解释,因为斯大林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所有制形态依次更替机械地理解成人类社会的单线发展模式。随着“单线论”愈来愈无法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各个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多线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例如,意大利学者翁贝托·梅洛蒂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具体提出了对马克思历史发展概念的“复原”  相似文献   

9.
“世界历史”现具有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的史学方法论上的双重规定性,并在一定的意义上构成了联结哲学方法论与具体的史学理论的桥梁。从“世界历史”观的哲学规定性角度上看,“世界历史”观是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它在整个历史哲学中处于在范围上界定其他概念、范畴以及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的地位。“世界历史”现有其所要解决的特定的基本问题,即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及其演变发展与世界历史各个构成部分及其演变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世界历史”现的其他逻辑环节都是围绕着这~基本问题展开的。明确了上述问题,我们对黑格尔“世界…  相似文献   

10.
评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是以“意欲”为原点,以“意欲”的“路向”为纵横轴线构建起其文化哲学体系的。梁漱溟所阐述的“文化三路向”说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试图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比较中国、印度和西方三大文化体系的异同问题,以期指明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古代西方德育思想高雅珍古代西方德育思想是西方德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德育思想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对于欧洲人来说,“...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不仅加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而且也向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课题。当前西方的一些学者极力宣扬“技术决定”论,对此究竟应当作何评论?我国学者尚有不同看法。有的同志认为,从归根结蒂的意义上讲,技术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此意义上“技术决定”论是正确的。多数同志则认为,“技术决定”主张现代技术的内在逻辑必然导致相同的社会后果,技术决定着人类的精神和社会的状况,从而否认了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意义,它与唯物史观是对立的。梁树发同志的这篇文章,对此作了具体分析。我们认为,这类问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是会得到科学的认识的。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历史感、现代观念与世界意识三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生活方式问题的视野和方法论问题。所谓历史感,首先是应该看到中国现代生活方式中,凝聚着悠久、优秀的民族文化积淀。历史感的意识,就是既要看到我们民族的优势,从而发扬它,又要清醒地对待我:们的劣势,从而克服它。因此,需要很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所形成的民族特征,在“生活方式”这个“综合指示器”上的表现。对于我国近代社会在与西方文化接触后所发生的变化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历史  相似文献   

14.
文化相对主义萌芽于18世纪文化哲学思潮兴起的欧洲,其借鉴了当时的历史哲学和生命哲学的理论资源,创造了新的哲学传统,坚持从人的创造活动出发,来构建历史本体论,并开启了与近代理性主义相对立的哲学传统。之后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反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思想武器。文化相对主义思想是具有积极性与局限性的“双重”面向。我们在尊重、理解、平等看待各种文化时就要发挥这一思想的积极性,保持文化的多元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繁荣。当然,对于一种思想理论而言,难免会有其不足的方面,我们应在一定程度上以其积极的方面来促进自身文化发展中的不足,同时对于文化相对主义的局限性方面我们也要加以批评地吸收,达到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主体论文化的衰落和知识考古学福柯《词与物》一书的主题是继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后接着宣告“人之死”。这一惊人之语实际上宣告了自笛卡尔和康德以来统治西方文化的主体论的终结。主体论(Subjectivism)是一种把人置于文化的中心地位,把人作为知识和文化的奠基者、创造者和最高目的的文化观念。这一文化观念是近代西方认识论转向的必然产物,它担负着从传统观念走向现代性观念的历史使命。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它的发展势头趋于衰落,面临理论上难以摆脱主观主义、实践上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变化的困境。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掀起了…  相似文献   

16.
中南工业大学曾钊新教授的《道德心理论》出版了。欢悦之情,难以育表。对曾教授的这本书,几番阅读,深感它在如下几方面为伦理学研究作了拓新工作。 一、选择观察道德现象的新视角 众所周知,伦理学长期以来仅仅被认为是“道德哲学”。我国目前的伦理学是直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解释社会道德现象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毫无疑问,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去研究道德,澄清了几千年来在道德起源和历史演变、道德基本原则等问题的迷雾,  相似文献   

17.
社会契约:现实与理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西方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家罗尔斯的正义论以重新复兴“社会契约论”为特征 ,它唤起学术界不少人对于社会契约模式的关注 ,也唤起更多的人从罗马民法、市场经济乃至基督教“圣约”传统中寻找社会政治模式的热情。然而 ,近现代以来 ,主流思想的看法一直是认为“从身份到契约”是社会进步与现代性出现的主要标志 ,不仅充分肯定其具体实践 ,而且积极把它推广到对于整个社会以及政府国家的理解 (如“公共选择理论”等 ) ,就是我国在当前体制改革中也有许多人看好社会契约论模式。因而问题是 ,罗尔斯的新意在哪里 :他的“新”社会契约模式与广…  相似文献   

18.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杨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产生的“世界哲学”,其历史文化基础包括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国传统哲学传入欧洲后对西方近代哲学,尤其是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在一定...  相似文献   

19.
谭明方 《学海》2002,(2):74-79
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主要不在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而在于社会学有其特殊的“社会本体”思想。社会学将“互动”和“社会结构”作为构成一般社会过程的基本要素。这是社会学研究社会时考察问题的特定角度 ,也是所有社会学家们共享的“研究平台”。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则是以对“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具体展开的。它的范畴体系 ,可以围绕着这个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各种可能的状态 ,以及各个具体过程来构建。在这个研究过程中 ,借鉴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对“社会主义的宗教论”若干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命题的提出及内涵社会主义实践表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问题,始终是摆在执政党面前一个重大、复杂、敏感的政治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呼唤产生“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实践迫切要求用“社会主义的宗教论”来指导。“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内涵,应包括三大内容:理论上解决对宗教问题“怎么看”,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制度上(体现在法律、法规上)解决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框架中的地位、存在前提、活动方式、社会作用及基本走向等问题。实践上解决处理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