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检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浅谈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检查辽宁省人民医院(110032)尚弘光一、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检查之间的矛盾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或中医治病的基本出发点主要在于中医重视并着眼于机体的反应──即“证”上。中医对疾病的概念,实际上是以出现临床证候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原则在疗效评判上的理论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也是中医诊疗体系的一大特点。与西医比较而言 ,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这三种手段中 ,中医比较重视辨证论治。“证”是一个介于“病”与“症”之间的概念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自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确立了此原则后 ,二千多年来 ,历代名医均奉之为上法 ,遵之不移。实践也证明 ,“辨证论治”原则以其具体、灵活操作等优点的确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发挥出不可磨灭的作用 ,那些传颂千古的名医验案无不是以此为大法。在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中 ,此原则历经几千年…  相似文献   

3.
循证医学——中医临床研究的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循证医学与中医临床1 1 循证医学与辨证论治的相通性辨证论治至今仍是作为中医的临床特色之一在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 ,是中医临床的核心与准则。无论是脏腑辨证 ,八纲辨证 ,还是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等 ,都是以“证”为主线 ,去搜寻资料 ,探其本源 ,直到揭开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就是其对临床征候 (证据 )搜集、分析、整理的过程。当然 ,中医的“证”与循证医学的证是有区别的 ,中医的证是宏观的、定性的 ,有时甚至是模糊的 ;而循证医学的证是“最好的、最可靠的证据”。但中医学上“证”的确立 ,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  相似文献   

4.
论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在很多方面都贯彻了“辨证论治”观念,将所辨的证候落实到受体、基因和各种调控系统上。尽管两者理论基础完全不同,但都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理念,对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说"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是因为它具备了构成系统的基本条件--要素、联系、功能.因此,运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剖析"证"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实现"证"的客观化、规范化,对中医学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大连市中医医院(116013)张秀亭中医的辨证论治,就其实质来分析,不外乎是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但就“证”与“本”的内涵与外延有必要加以探讨。“证候”、“症状”、“病”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证候”是中医专用词汇。所谓“证候”不...  相似文献   

7.
改善症状是中医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优势,但简单的对症治疗显然体现不了中医的特色;辨证论治虽然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但在对癌病本质的把握上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单一的辨病论治强调以毒攻毒,却不能改善症状及预后。本文作者以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为例,认为抓主症,将病证与辨治相结合,有望较好地解决“症”“证”“病”三者的关系,在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8.
为了认识人体这个整体,中医使用解剖、四诊、药物试验等分析方法,实现了人体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疾病成份、药物功效的综合认识,中医学不存在“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中医从辨证论治立场出发,把“司外揣内”叫做整体观念。这个观念混淆认识对象的整体性和中医认识的分析性,违背《内经》“外内相得”认识原则,忽视中医基础医学成就,所以是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是临床实践很强的经验医学,临床实践一直是中医理论创新的源泉,现代中医理论创新研究必须基于临床疗效为导向,以中医有治疗特色的重大疾病和难治病为突破口,借鉴现代科学和技术,深入开展证候构成要素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病因病机既是构成病证的核心要素,又深刻揭示了病证的本质,它体现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是中医治病理论的结晶和精华浓缩,抓住重大疾病和难治病中医病证病因病机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进行现代研究,必将导致中医药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病证同一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和西医是两大立体网络系统,虽各自有其发生发展过程,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一,如同一病人中西医两种诊断,中西医病名证名,其概念的外延相交叉,相交部分呈现交融状态,即是二者同一的条件。就客观而言,两系统之交融状态是病证同一的前提,就认识而言,只有先认识病证同一,方能认识这二系统之交融同一。所谓病证同一,是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对西医疾病全过程本质认识,移植西医病名转化为中医的基本证,初步实现中医病证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在很多方面都贯彻了"辩证论治"观念,将所辨的证候落实到受体、基因和各种调控系统上.尽管两者理论基础完全不同,但都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理念,对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中医的“证,病”与西医的“症状,病”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证、病”与西医的“症状、病”的比较山东医科大学93级研究生(250012)王振华,李凤英一、“证”与“症”在明清以前,中医著作中便有“证”而无“症”字。“症”字始见于明清的中医著作,且当时两字通用,意义并无本质区别,只是“证”字较正规,而“症...  相似文献   

13.
病证周一论     
中医和西医是两大立体网络系统,虽各自有其发生发展过程,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一,如同一病人中西医两种诊断,中西医病名证名,其概念的外延相交叉,相交部分呈现交融状态,即是二者同一的条件。就客观而言,两系统之交融状态是病证同一的前提,就认识而言,只有先认识病证同一,方能认识这二系统之交融同一。所谓病证同一,是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对西医疾病全过程本质认识,移植西医病名转化为中医的基本证,初步实现中医病证与西医病名在理论与临床上融汇同一,进而实现中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中医的“病、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这是中医理论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角度谈中医“扶阳学派”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100多年前以重阳扶阳为主要思想、喜用姜桂附等温阳药物的“扶阳学派”近年有复兴之势,从中医历史发展角度进行分析:(1)“纠偏正弊、曲折前进”,是中医历史发展的规律:“扶阳学派”也是为纠正温病学派用药寒凉阴柔的时弊而从阳立论的;(2)时代需要,是中医发展的动力:当今中医呈现“异化”、“退化”、“西化”等现象,“扶阳学派”是在中医回归自身发展,以传统理论应对当今疾病的思潮下应时复兴的;(3)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希望扶阳学派复兴不要蹈其旧辙,形成滥用温补的新时弊;(4)经典是各学派共同的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永恒的法宝,不能离开中医经典之道,而径效扶阳之术。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医要注重“证、机”深探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010020)王乐平一、立足宏观辨证,透过证候抓主要病机。几千年来中医药学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是“辨证论治”,许多年从事临床工作者中医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收录于《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中的诸多名医,对病证...  相似文献   

17.
对中医“证”及“辨证论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中医“证”及“辨证论治”的思考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100029)陈家旭导师杨维益一、证、病、症的概念及其关系1.证的概念《玉篇》云:“证,验也。”《增韵》云:“证,候也。”《说文解字》中有“论”、“证”字。的本义为证实、验证;“证”通,为证据、证...  相似文献   

18.
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误区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误区山东针灸科学研究所(济南250014)陈少宗中医诊断的客观化研究也就是中医证的客观化研究。证是中医对患者病状所做出的临床诊断,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证的诊断缺乏客观化的标准,这使得经验成了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游灵”,让人难于把握。...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医心身内科学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关于中医心身内科学的概念中医内科疾病传统上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两类。按照心身医学的疾病分类,人类疾病分为精神疾病、躯体疾病和心身疾病三类。中医内科疾病也可分为中医内科精神疾病,中医内科外感躯体疾病和中医内科心身疾病。中医学作为一级学科,中医内科学作为二级学科,中医心身内科学应作为三级学科,它的概念应是研究中医内科中的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其方法手段是中医的心身并治。2  关于中医心身内科学的基础研究中医心身内科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  相似文献   

20.
关系—证本质研究的新视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从证本质的现代研究说起证本质研究涉及中医阴阳、藏象、气血等基本理论 ,对揭示中医诊治原理 ,促进中医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几十年来 ,中医现代研究一直把证本质作为主攻方向 ,特别是继美国学者Goldberg自 1973年提出环核苷酸的环—磷腺苷 (cAMP)和环—磷鸟苷(cGMP)这一对矛盾物可能是东方医学阴、阳的物质基础之后 ,国内学者遂以极大的热情开展了环核苷酸与证本质关系的研究 ,并将这一研究方法推广开来 ,以期发现与中医证候相关的特异物质成分。这些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中医证候必然有其物质基础 ,证候的本质肯定与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