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早期宗教在医学发展中起着特殊的载体的作用,医学被神化。仅以藏医为例,其中五明与佛教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医学佛化的重要原因,而叶蕃王朝选择佛教又是社会,历史等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对医学的普及发展和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它的消极方面是次要的。考察人类早期医学,把民医学分开,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而且把宗教对医学的医大推动作用忽略不论,也是欠妥当的。只是到了近现代,医学与宗教逐渐分离,这是医学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人类暂且借助神性力量替代其现实弱小的人类力量以应付人类终极需求的社会历史现象。基于这一定义,作者提出:宗教的本质在于人,而不在于神;宗教的本质在于人的特定存在即人类弱小力量与其强劲终极需求的矛盾;宗教的本质是理性的,宗教的特征是神性的;宗教存在的客观性(或必然性)在于人类的弱小力量,或者说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于人类的弱小力量,宗教存在的价值在于人类的终极需求,宗教存在的形式在于宗教的神性力量或种性特征;宗教可依据人类对自然、自身和社会的三种不同终极需求分类为自然宗教、生命宗教和社会宗教;宗教的理性本质决定了宗教演变的历史趋势,而人类力量对神性力量的逐步取代则反映了宗教演变的历史特征。在本文中,作者将据此基本观点,对吕大吉教授关于宗教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提出质疑和异议。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世界上宗教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交织,往往成为国际政治冲突的要素;而地球村的形成、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要求用贵和哲学取代贵斗哲学,才能实现多元宗教和谐共生。宗教和谐理论是唯物辩证法在当代条件下处理宗教关系的创造性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代化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4.
荟萃世界宗教名胜的力作─—读《世界宗教名胜》方田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影响巨大且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无论是在遥远的古代社会,还是在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宗教都以其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而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圣地或称宗教名胜,是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就中国来说,我们的现代化就是在走完过去的农业社会之后,进入工业社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的一个发展过程。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改变,还牵涉到政治、思想、文化等一系列的变革。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宗教的影响太深,传统气息太浓厚,于是有些人不愿意将它与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因为现代化本身似乎是一场革命,它对传统的东西破坏太多,宗教因现代化而受到的冲击太大,其中许多传统的东西都自觉不自觉地改变或消失了。而有的人认为,宗教本来是代表着“传统”的,现代化使宗教减…  相似文献   

6.
释见见 《法音》2009,(2):25-32,33-38
科学的兴起,标示着一种人类社会的强烈变革,不仅改变了人类物质生活的模式,更进而影响人类精神生活的趋向,全面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当全世界从旧社会形态走向现代化,科学自始至终主导着这一脉络的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标竿。而从有人类文明便开始起关键作用的宗教,作为一种旧时代的主导,不论在东方或西方国家,与科学的这场历史性的相会,必然会是最激烈且影响最深刻的一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人的基本权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主张唯物论、无神论的中国,国外友好或不怎么友好的人士常常持有疑惑不信任的态度。但是只要我们心平气和,客观公正地思考一下中国宗教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宗教、批判各种“宗教批判”理论及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尘世”根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的认识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的演变过程,得出物质生产与交往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结论。宗教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涵义与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辨析力,避免因片面理解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所导致的或“左”或右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9.
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出版缘起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宗教学,迄今不过短短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宗教学的发展,是东西方思想猛烈碰撞与交流的直接结果,也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曲折进程紧密相连。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国各宗教基本上和睦相处,罕见宗教迫害与宗教战争,而佛道儒三教关系也为当今世界宗教对话提供了足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然而在过去一百年中,从“五四”前后的非宗教运动,到“文革”时期对宗教的全面摧毁,而在1980年代以来宗教又呈现爆发式的复兴,中国宗教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动荡。这…  相似文献   

10.
谈神灵观念     
神灵观念是宗教的基础所在,虽然宗教绝不是人类精神发展的最好方向,甚至是人类的理性失误,但它却是当时人类的必然选择。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尽管科学和思想在缓慢的发展,但神灵观念仍然藏于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之中,神鬼观念的方术、巫术还充斥于社会各个领域及各个层面,并支配着人们的各种行为,某些人迷信程度惊人,令人发指,神灵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被一些阴阳家所吸收、采纳、利用及加以改造。而一切有关神灵存在的说法都是谎言和欺骗,贫穷的根源是愚昧无知,愚昧无知是现代化的大敌。中国的出路在于现代化,现代化的道路在于理论、制度、道路创新,科教兴国。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才是宗教最深刻的本质和秘密所在。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质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宗教与文学同属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社会意识形态。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的许多活动离不开文学.需要利用文学作为表现形式。宗教作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对文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宗教在历史上也起过阻碍文学发展的作用。文学为宗教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但文学终究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不像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虚幻的反映。因此,文学同宗教的对立与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2.
试论现代化与新兴宗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一。现代化引起了杜会结构、人口结构、环境、教育以致于人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新兴宗教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出现的一种新的全球现象,它具有现代社会赋予的特点,也满足了现代人的某些需要。本文试图探讨现代化与新兴宗教之间的某些关系,尽管我们不能说现代化就是新兴宗教产生的直接原因,但是,现代化带来的重要社会变迁,的的确确为新兴宗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之能够在现代社会生根、兴盛。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与现代化张广麟把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和宗教文化传统同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着的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意在说明在建设育中国特色社会王文的过程中,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需要从人类历史上各种学说和传统文化包括宗教文化中吸取和借鉴有...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宗教研究,在人类历史中一直关涉到人类如何生存的重大问题。本文首先讨论宗教与人类自身反思的两种方式的关系,特别讨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对宗教问题反思方式的改变;其次,讨论现代性与宗教学术研究必备条件之间的关系;第三,讨论在现代学术形态的宗教研究中,必然出现的对宗教意义理解的两重性矛盾。本文强调,当前的宗教研究,只有正视这个矛盾,宗教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才能被正确看待。  相似文献   

15.
没有远离社会的宗教,也没有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社会。一种宗教游离社会边缘或离开社会,好比植物离开土壤,成为无根之木、无水之源。社会是个大集合,宗教就是大集合一分子,是社会一个子系统。人是在社会活动中认识宗教的或有宗教信仰的,宗教也是在社会实践发展中逐步自我调整、逐渐完善的。人类自有历史以来就有了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没有宗教信仰,精神生活将会苍白许多。宗教是一种文化,在人类进步与文明和发展中都起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对宇宙的探秘、对生命价值探讨、对生活意义的诠释等等多方…  相似文献   

16.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恩格斯)根据各种宗教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具体过程及其幻想地反映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不同方式,可以把宗教分为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和世界宗教等基本类型.现代新兴宗教与古代民间宗教属同一类型.邪教是新兴宗教的畸变,是社会的毒瘤,它本质上是一个法律概念,而不是学术概念.  相似文献   

17.
王雷泉 《法音》2006,(4):37-41
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出版缘起 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宗教学,迄今不过短短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宗教学的发展,是东西方思想猛烈碰撞与交流的直接结果,也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曲折进程紧密相连。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国各宗教基本上和睦相处,罕见宗教迫害与宗教战争,而佛道儒三教关系也为当今世界宗教对话提供了足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然而在过去一百年中,从“五四”前后的非宗教运动,到“文革”时期对宗教的全面摧毁,而在1980年代以来宗教又呈现爆发式的复兴,中国宗教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动荡。这兴衰起伏的过程,为中国宗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题材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6,(10)
正(2016年9月12日)各位代表、各位朋友:在既古老又现代的宗教圣地耶路撒冷,很高兴与在座诸位共同参加以"久远的传统,当前的现实"为主题的宗教对话会议,因缘十分殊胜!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宗教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和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宗教也日益需要以适当的方式因应时代、社会和科技引发的新挑战。多元文明的和谐共存与和平发展,有赖于各宗教间平等而开放的交流互鉴。作为中国佛教界的一位代表,我对本次会议的举办表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否定宗教往往被视为科学进步和社会现代化的必需环节。但是,简单否定宗教,亦有可能放弃人的谦卑意识、善恶有报的终极性道德规范,以及与唯科学主义效率至上原则相制衡的人文精神等社会纠偏机制,从而导致科学技术的极端工具理性化,使其蜕变为奴役甚至毁灭人类的工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宗教曾被视为现代性社会建构的障碍而受到否定。这种将宗教与现代化简单对立起来的观念与行为,阻碍了中华民族复兴所必需的信念、信仰等精神力量(即软实力)的增长,因而是造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缓慢的重要认识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化运动中宗教文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尽管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是与宗教文化的神圣化旨趣相冲突的,但从现代化与宗教文化的整体关系透视,二者又并非绝对排斥的。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不同层面剖析了宗教文化在西方早期现代化及当代社会经济现代化运动中所突显的积极意义。文章指出,深刻认识宗教文化在现代化运动中的特殊价值,对于正确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