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神医”现象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神医”并非罕见,他们常施展浑身解数,或给自己戴上自制的各种“高帽”、“大帽”、什么“国标抗癌协会主席;或假借名人、甚或政界要人的提携,多少沾点余光;或让身世充满着曲折离奇的迷露,对于“神医”的泛滥,当务 急是对全民进行破除迷信、崇尚宾教育,提高全慢旗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批评家们常说:这个世界充满谎言。说谎对我们来说的确不陌生,有时是为了转移视线,有时是为了吸引注意,有时甚至仅仅是为了好玩。可当谎言成了你的精神快餐,进而连自己也分不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谎言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因为,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谎语  相似文献   

3.
除了父母亲人,算一算我们平时和什么人在一起呆的时间最长?如果按照惯例,一个人一天之中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呆在办公室里,而回家之后,又会花费至少三分之一的谈话时间来和家人诉说办公室发生的故事,好的,坏的,高兴的,甚至是气愤的。于是办公室的人际关系便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无可替代的办公室文化,其  相似文献   

4.
A孩子吃糖成癖,刚长齐的牙就被蛀了。当父亲告诫孩子糖吃多了会腐蚀牙,并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措施时,爷爷说话了:“别信那个。我小时没吃过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你爸舍不得给你花钱,我这儿有。”当孩子哭着要吃糖时,节节就去买了几斤。B孩子看了两个多小时电视后,其父亲让其关上电视写作业,他却冲着父亲没好气地骂了一句。父亲严厉批评孩子没教养,奶奶却在一旁说:“别说了,他比你小时候聪明,你这么大时还不会骂人呢!”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南怀瑾的作品在中国大陆风行,受到了许多社会大众的欢迎和追捧,形成了可称之"南怀瑾神话"的社会现象。而分析南怀瑾作品中之言论,可以发现"南怀瑾神话"的发生实是其本人长期苦心经营的结果。首先,他通过自述或他人叙述来建构传奇经历,隐隐然成了一位"克里斯马";其次,他鼓吹"实证"以导向诠释传统文化的神秘主义角度,是能够吸引许多具有猎奇心理的大众的奥秘所在。这一社会现象的形成,或可导源于文化启蒙的尚不成熟,中国社会多年来重科学技术而忽视科学精神的误区,亟有待弥补。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高消费心理剖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呈现高消费态势,严重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妨碍了其健康成长.本对影响大学生高消费形戍的三个主要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些报刊上发表了重评1964年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论战”的文章,大都明确肯定了“合二而一”也是唯物辩证法。我对“合二而一”这个学术理论问题却还有些不同的看法。1964年,那个“理论权威”和关锋之流,玩弄阴谋与权术?把“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正常的学术讨论,变成了一场所谓批判“合二而一”的“政治运动”,对主张和赞成“合二而一”观点的同志进行了政治迫害,破坏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  相似文献   

8.
一、主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就是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坚持主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同志,总要作一个慎重声明,例如说:“这种独立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历史唯物主义论丛》第1辑,第202页);“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4期第10页)。  相似文献   

9.
"法轮功"痴迷者为什么会接受"法轮功"荒谬的人生观、走上触犯国家法律的不归之路,这一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笔者就这一问题在广泛调查  相似文献   

10.
表面看来。邪教信徒的犯罪、伤害、破坏等行为是自愿、自主做出的,但实际上,他们在进行这些行为的时候精神处于一种被控制、强迫的状态。邪教组织往往有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洗脑程序,他们巧妙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通过感、知觉剥夺、群体压力等手法让信徒在不知不觉中陷于思维剥夺和意识异化.并通过持续的强化措施。使信徒产生各种异于常人的强迫性表现。甚至出现一系列强迫性精神病症状,处于一种“不自觉”地被邪教组织牵着鼻子走的精神状态.所以说邪教信徒的极端行为并不是“自愿”的。而是在邪教组织精神控制下的“强迫”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诸环境伦理学派中,Peter Singer的"动物解放"学说在社会实践层面(如废除动物实验与终止圈饲动物等)有深远影响。但它的价值论基础是不清晰的。通过剖析"动物解放"的进路,本文指出Singer的伦理学是边沁的功利论伦理学的继续。具体地,Peter Singer借鉴了达尔文的演化论与现代生理学认识,证明动物的痛苦感受是普遍成立的事实,并由此强化了"感受性"作为"内在价值"的基础。以此,Singer对于动物实验与圈饲动物等的批判亦具有了坚实基础。但进一步的剖析表明,Singer的价值论基础并不仅仅在于感受性,后者在个体间的平等性也受到了质疑。这使得Singer的理论面临价值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指控。最后,作为"动物解放"之最终目的的"消除痛苦"也将消解功利论的形上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近现代的文化中,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关于美术与艺术的词汇在使用上一直是含混的,特别是在汉语中美术是个外来词汇,一开始就与艺术含混使用。然而考察美术与艺术的渊源、分析美术与艺术的文字结构可以发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术看成是造型艺术、空间艺术或视觉艺术,事实上,美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美术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活动;而艺术则是把这种审美活动具体化、专业化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高汉生 《心理学探新》1990,(1):49-52,F004
人的行为都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支配和调节的。所以,犯罪心理学把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尽管各派对犯罪行为或犯罪心理各有所不同的侧重,但毕竟都离不开这二者及其关系的研究。对于“犯罪行为”,各家无疑都必须根据其国家所制定的刑法作统一的理解,个人不可任意篡改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的概念,因此,对“犯罪行为”的理解甚少有歧义。但各家对“犯罪心理”的理解和界说则颇不一致,这不但严重地妨碍我们对这一概念有一共同的科学的理解,而且也会影响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其理论的和实践的任务的正确界定。所以,对当前流行的几种有典型代表性的“犯罪心理”说加以剖析,探索其究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1 大剂量化疗效应1.1 化疗历史并不漫长 ,它开始于 2 0世纪 4 0年代 ,当时只发现几种药物单独使用对淋巴瘤、白血病的治疗有效 ,到了 6 0年代 ,由于细胞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化疗 ,并由此设计出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方案 ,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并广泛应用于各类肿瘤 ,而 70年代以来 ,化疗方案日趋成熟 ,给药方式的改进 ,5 -羟色胺拮抗剂和大剂量类固醇有效止吐药物应用 ,粒细胞刺激因子和抗菌素 ,抗真菌药的使用 ,使得化疗剂量成倍增加 ,实现大剂量化疗并由此而产生的骨髓移植真正成为化疗史上的一次革命 ,使化疗效果也起到根…  相似文献   

15.
临床决策是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中心环节,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在决策形成和实施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医生自身方面因素,如医生素质、技术水平、决策思维能力等;医生自身以外的因素,如卫生政策、药品及其它医疗器材的流通环节、医保制度、医院经营方针,其它因素如社会、伦理、法律、经济等无不影响着医疗决策的正确实施。因此,要排除干扰,努力实施科学的临床决策,不仅要加强医生本身的素质和技术层面的培养和提高,更需要全社会、患者和广大公众给予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李洪志在《转法轮》一书篇首的“论语”中说:“‘佛法’是最精深的,他是世界上一切学说中最玄奥、超常的科学。”“‘佛法’是从粒子、分子到宇宙,从更小至更大,一切奥秘的洞见,无所不包,无所遗漏。他是宇宙特性‘真、善、忍’在不同层次的不同的论述。”实际上,“真、善、忍”只能是某个人类社会群体的生活信条,绝不是什么宇宙的根本特性。而  相似文献   

17.
翁雅各 《天风》2017,(2):32-33
凡异端,依仗教主的个人魅力吸引信徒,当发起人在世时,是比较活跃的,在其死亡后,因其教义离谱,多会“树倒猢狲散”,而韩国的“安商洪见证人会”却不是这样。安商洪死后,他的再婚续娶之妻张吉子,被捧作“母亲上帝”、“羔羊的新妇”,成了新的教主,还以韩国为大本营,向世界各处发展,辐射达150多个国家,教徒有170万名,  相似文献   

18.
"风水",古已有之。《现代汉语词典》释:风水,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中国历史上,黎民百姓缺乏科学知识而迷信风水,帝王将相"不问苍生问鬼神"。历史发展到今天,风水迷信又沉渣泛起,一些官员、"老虎"、"苍蝇"更是屡陷"风水漩涡",不信马列信鬼神。深入考察官员的"风水"拙劣表演,揭示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提出治理"风水"迷信的对策,无疑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管子》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代表着《管子》的哲学思想。其中对“精”这个概念,有所论述。对此,学者们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意见,有的说“精”的实质是“气”,从而形成精气说,因就有人说它是万物的本原。但也有人认为“精”是一种细微之物,由它产生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性命双修”的视野对乾嘉时期山西著名高道刘一明的“道”“德”论进行了剖析,得出“性命双修”既是刘一明“道”“德”论的前提,又是其归宿。这对当代道德论体系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既要注重生命的教育,又要注重精神的提升;此外,刘一明的“德”论表明,德行的践履不仅要注重个体的自我认知,而且还需要注重外在力量的约束。 白娴棠,女,哲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