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文革期间被破坏的大批佛教寺院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建设,随之古老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开始兴盛起来,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此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佛教和佛教造像艺术都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断层。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佛教传统艺术的衰退与失传,严格地说,近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开始引入中国后,佛教艺术也如同中国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开始崇尚西化。  相似文献   

2.
戴逵与宗炳     
张总  牛鹤 《佛教文化》1995,(3):14-15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与中国的思想产生了冲突和交融,而且与中国的艺术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佛像及造物等艺术品的输入和刺激,中国也随之有了寺塔。石窟佛像和佛画,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 由于中国佛教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投身佛像艺术的创制之中,这些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受到佛教思想的薰染。但是,艺术和宗教毕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3.
飞天艺术属于佛教造型艺术。由于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审美意识等诸方面的影响,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飞天形象呈现多样化特点。北魏是中国佛教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佛教造像成就最高的历史时期之一,其飞天艺术承前启后,在中国佛教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岳钰 《中国宗教》2014,(7):35-35
在世界化的过程中,由于佛教是一种跨越国界、民族、语言、习惯、审美的大面积推进的宗教,它因此也带来了艺术的多样性,统治者、供养人、寺庙住持等人的艺术品味、工匠的技艺水平、民族审美嗜好、风俗习惯等,都为不同时代的佛教造型艺术风格的形成增添了特殊的因素。从印度的笈多王朝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信仰佛教,人们跳出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局限,创立了大乘佛教,并逐渐地成熟。  相似文献   

5.
佛教艺术内涵在中国佛教传播初期的重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佛教表现艺术的概念并探讨其内涵,认为除动态和主动两大特征之外,归纳出场面、情景、情节三大要素。近年来许多研究课题客观上都是围绕佛教表现艺术而展开的,但是由于没有佛教表现艺术的整体理论框架,因此处于分散的和不自觉的状态。本文提出佛教表现艺术中,有关研究范畴被自觉地纳入一定的理论体系而予以论述解析。为说明佛教表现艺术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价值,本文特别以最常见的东汉楚王刘英奉佛史料为例,在前人并未充分注意的历史现象细节中揭示其所透露的重要信息,力图使读者对历史真实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佛教艺术是以一整套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它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必然要求适应宗教内容的需要。但是,佛教艺术并不因此而失其审美价值。佛教艺术家们总是按照一定的理想和审美经验去创造具有美感的形象和境界。观赏者们在受到宗教情绪感染的同时也总会产生一定的审美感觉和审美判断。当然,艺术一旦纳入佛教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写经与日本书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鑫 《佛教文化》2009,(6):82-88
佛教传入中国,大量佛教经典的汉译也同时开始。汉文佛教写经成为普遍现象。随着佛教的东传,汉文佛教写经也流入日本,于是日本便开始了写经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文佛教写经实际上启蒙了日本书道艺术。隋唐时期中日两国学者、僧人的频繁渡海,传法求学与佛教书法及碑帖名迹的大量东渡,缔造了以“三笔”为代表的第一代日本书法家,标志着日本书道艺术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8.
文献学与解经学的结合,将是佛教研究的主导范式之一;跨学科研究,是当代佛教学术的基本形态。在这场佛教学术的转型过程中,“世界史”观念是决定性的思想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研究在我国得以全面展开,从编纂大藏经、撰写佛教史,到研究重要的佛教人物、典籍与宗派,从佛教文献、哲学,到佛教艺术、建筑等领域,涌现了大批重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9.
张含冬 《美与时代》2014,(9):106-106
佛教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被进一步的中国化,而隋唐时期政治背景的稳定,经济的富足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的装饰艺术也在此期间达到了高潮。通过对隋唐时期的佛教装饰艺术的探索,借以探寻唐代佛教装饰艺术中的民族化装饰审美理想,唤起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继承。  相似文献   

10.
张丽红 《天风》2002,(3):52-52
一朵晶莹的小浪花,在海面上跳来跳去;它已经经历了许多,直到有一天,它看见跳出大海,飞溅在岩石上,被摔得粉碎而消失的浪花……一朵浪花问它:“你为什么这样忧伤,这样惧怕?”小浪花说:“难道我们也会像这样永远地消失掉吗?……”另一朵浪花告诉它:“不要忧伤,不要惧怕!你不明白吗?你是大海的一部分!”浪花本源于大海。当它飞溅离开大海,很快,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风光旖旎,巍峨庄严,享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中国四大灵境之一”、“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历史长廊”、“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历史画卷”、“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等多项美誉。五台山的佛教历史融合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精华,见证了我国封建王朝的兴衰与近代社会的发展,更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期望。  相似文献   

12.
那日苏 《中国宗教》2023,(10):76-77
<正>佛教戏剧自印度传入中原地区后,广泛地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断丰富其内涵,逐渐完成了中国化的演变,如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一佛教戏剧,是指“表演佛教内容、叙述佛教故事并展现人物冲突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佛教戏剧起源于古印度,主要沿袭了古典梵剧的体例,以佛教题材为内容,集歌、舞、宾白等表演形式于一体。  相似文献   

13.
曹昱 《美与时代》2014,(12):82-82
我国的绘画艺术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的融合了其它的一些元素。自从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千年以来,我国的绘画艺术佛教得到了相携的发展。现就佛教对我国的绘画艺术带来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佛教艺术学”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肜 《宗教学研究》2002,(2):121-125
在佛教艺术的研究领域中 ,人们多满足于罗列某些艺术门类当中的佛教题材、主题和氛围 ,少有从学科意识的高度探索佛教艺术的概念、特点和精神实质 ,未能构建出“佛教艺术学”这门独立的新兴学科。“佛教艺术学”应该系统地研究佛教艺术的概念和特点 ,其基本框架应该由主题学、范畴学、形态学、风格学和修辞学五大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15.
早期佛像是古代中印初期交流史研究的重要载体。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  相似文献   

16.
试论佛教音乐及其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荣 《法音》2001,(2):22-28
一、佛教音乐之性质  印度是一个宗教之国,其艺术的发生发展无不与宗教有关,S·夏尔玛指出:“印度艺术的生存就在于宗教。”[1]于此,音乐也不例外。举凡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皆是它重要的源泉。甚至到近前,印度古典音乐还是敬神的,对宗教的虔诚与赞颂,是印度音乐经久不衰的主题。  印度的佛教音乐穷源溯流则可远溯到西元前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四吠陀”,其中记述《梨俱吠陀》(Rgveda)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Smeveda)即为其肇始。它奠定了声明与梵呗的基础,佛教承此而产生了伽陀(gatha),即合乐的诗颂。不过在…  相似文献   

17.
信仰与艺术     
劳里 《佛教文化》1996,(4):24-24
田青等先生组织了一个《佛教朝暮课颂规范谱本》编辑小组,出了一本乐谱配一盒音带。发行后购者甚多。大多数都还称赞,但也有持不同看法者。不同看法大致有:1.唱念不可规范,不应规范,无法规范;2.录音所唱毫无宗教气息,只是在唱音符;3.唱念是修行,不应用音乐艺术来代替。虽然我很了解田青先生他们的心意,但我觉得这些看法确实点出了一个很根本的问题。现在被人们欣赏、研究的各种形式之佛教艺术原来都不属艺术范畴,是为修行所作的。流传以后,由于其真挚、优美,能产生净化人心的效果,不仅为信众所需要,也为广大众生所喜爱,…  相似文献   

18.
转读和唱导是南北朝佛教的重要弘法手段,慧皎从“悟俗可崇”、“应机悟俗”的角度予以高度重视,在《高僧传》中创立两门新科予以记载。本文认为,《经师》科注重的是音声梵制自身在华夏的传承和发展,而《唱导》科则注重对佛法教义的宣扬提倡,对民众心智的开发导引。简而言之,转读是在“唱”,唱导是在“说”,是各具特色的不同的表现艺术形式。此前学术界普遍将二者混为一谈,统归入音乐范畴,是对唱导之“唱”的误解。佛教表现艺术演化至南北朝,演变成以中国式的唱导因缘与中国化的转读梵呗相结合为主。正是由于众多的唱导僧人投入创造性的类似后世“俗讲”的宗教实践活动,外来佛教表现艺术才完成了向本土佛教表现艺术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唐代佛教宗派林立,大师辈出,寺院众多,崇佛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是我国古代佛教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然而由于社会地位、学识修养以及人生阅历的不同,每个人对佛教的认知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其中,作为朝廷最为重要官员的宰相对佛教的认知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通过对唐代部分宰相对佛教认知的研究,探析唐代宰相是如何认知佛教以及这种认知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了解唐代宰相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也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