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朱熹论墨子之兼爱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的兼爱说被孟子攻击为“无父”。此后 ,儒家学者大多照着孟子说 ,既未能作出深入分析 ,也未能消除对兼爱无父说的疑惑。兼爱说所内涵的普遍人性理念和天地人一体的思想实际上已被宋代理学家融摄。出于严儒墨之辨的学派意识 ,朱熹重整兼爱无父说 ,同时也深入分析了兼爱说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对兼爱说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田芳 《周易研究》2020,(2):108-112
学界普遍认为,"利"是墨家的出发点。然而,以"自爱"为目的的理性人会选择爱"能者",而不会选择"兼爱"。对同一主体而言,"兼爱"和"自爱"似乎并不相容,这便是"兼爱-自爱"悖论。但是,墨子的思想中存在一个终极的"能者",即"天"。人们为了实现自爱,会选择爱"天",而"天"欲人"兼相爱",恶人"交相恶",所以,爱"天"便意味着兼爱。于是,"兼爱"和"自爱"构成了相互兼容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若问我诸子百家中更喜欢哪一位,或哪一种思想,我想我更喜欢墨子。墨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兼行动者,而墨子所创立的墨学,更可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真正深刻的思想、一种无比宽广的襟怀、一种积极向上的品格。如果不是墨子生在公元前4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差不多要认为他是一名基督徒了。  相似文献   

4.
墨子提出的“天下之人皆相爱”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全球一体化和现代化的今天,面对日益盛行的个人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或国家至上主义,面对一切湮没在利害关系之中的无情无爱世界,面对各种犯罪、恐怖活动和局部战争,以墨子的兼爱理想为旗帜,建立“强不执弱,众不动寡,富不侮贫,贵不敖(傲)贱,诈不欺愚”的制约机制,构建动态的世界和谐,已经成为当代人类和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文试图阐述墨子的兼爱思想对构建当代世界和谐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墨子的“非命”论不是一般地否定命定论,而是以“天命靡常”的命不定论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的“不可损益”的命定论,墨孔的分歧是天命思想内部不同观点的争论。墨子“非命”而“尚力”,倡导“强力而为”,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论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但不能认为这种观点就是唯物主义的。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明鬼”是一个完整地宗教世界观思想体系,并不存在矛盾。墨子的“非命”论上承夏商周三代的天命鬼神观念,下启战国后期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论和汉初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是中国古代宗教世界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6.
墨子认为人一开始都是心理利己主义者,但他同时又要求每个人去追求兼爱的道德理想,然而这种兼爱并不是人们在动机上所具有的,所以墨子为兼爱提供的根据与保证都是外在性的,同时,墨子的伦理思想也存在着将兼爱还原为自爱的危险。儒家所讲的"亲亲之爱"是解决墨子伦理思想内在困境的一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7.
非乐是墨子音乐美学的核心,是在反对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和政治工具作用的斗争中产生的。墨子的音乐思想,并不是否定音乐的审美价值,而在谴责贵族奢侈的音乐享乐方面,的确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总的说来,墨子对音乐的观点,从根本上忽略了音乐更重要的积极的一面。他蔑视现实生活中人民对音乐的需要,以及他们在音乐发展上的创造与贡献。墨子的非乐,是其节用原则的应用,是出于一种实用功能的认识论,这就大大削弱了它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真理学说为研究对象。真理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展开,在每个领域内部都以特定的存在-逻辑-变化符合关系为基础。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真理不仅是逻辑学问题,更是形而上学问题。真理问题将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探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逻辑学和物理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 史伯的“去同取和”思想,通过晏婴而影响于孔子;并由孔子将它发展成为维新路线,而与激进的变革路线相对立。《论语·子路》篇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其明证。何谓“和”?何谓“同”?两者的关系又如何?清儒黄式三曾说:  相似文献   

10.
墨子云:“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既以(同已)立矣,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是故选择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置以为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三公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国建诸侯。诸侯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也,是以选择其次立为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其君也,是以选择其次立而为乡长家君。”(引自《墨子》,以下凡引自该书不另加注)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生于无正长。”…  相似文献   

11.
墨子以“天下莫若身之贵”阐释了生命存在的伦理之义,并从“生,刑与知之处”的知性统一的视角,表达了对人之为人的自在与自为的“生”之内涵的洞察与感悟。这种感悟既是人之为“生”的一种道德境界,也是对人的“生生之道”在伦理意义上的孜孜以求。墨子对“生”的追求强调在普遍意义上的德性之欲,故而以“兼爱”为机制,在“兼”的社会化过程中来表达对“众之生”的尊重。所以,“兼爱”是墨子实现“贵生”的伦理设计,“兼”体现了墨子对人生关系、社会关系应该如何的一种德性之约,确切地说,“兼爱”是实现“贵生”的社会道德要求,更是人何以“贵生”的一种伦理手段,此与当代社会的和谐建设有借鉴之功。  相似文献   

12.
“物自体”学说在整个康德哲学中处于枢纽地位,内容十分复杂,向来聚讼纷纭。在认识论领域,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感性的来源;二是认识的界限;三是理性的理念;最后一层含义又直接通向伦理领域的道德实体。这几层含义交织在一起,相互包含和沉浸在“不可知”这个总意义中,第一和第三是“物自体”两个对立方面,第二是第一向第三的过渡。  相似文献   

13.
“五德终始”学说,发轫于战国,勃兴于两汉,它影响深远,从纵的方面来说,魏晋,隋唐,元明清之士都在谈论它,从横的方面来说,它神奇地渗透到中国古代哲学、史学、甚至文学之中,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家族中一个不该存在而事实上又已经存在的成员,它是人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时不应该理解而又必须理解的知识。本文从四个方面分别介绍这门学说的形成、内容、封建统治者对它的利用以及它在史学界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们之所以选择厄尔尼诺现象来透视人类的主体性,这主要出于它在人们通常采用分析该问题的两个视角都具有着极其典型、鲜明的特性的理由:一是总体的或具体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里.至今还有一个习俗,当不懂事的孩子受到意外惊吓,例如在户外被狗其它东西惊吓了之后,大人一般会在晚上,来到孩子白天受惊吓的地方,一面喊着孩子的名字,叫他不要怕,并跟着喊:“回来吧,回来吧!”有时还会烧一些纸钱,以祭天地。更有甚者,还会请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孩子“收吓”,即在睡熟后的孩子的脸上,凌空画一些辟邪的符,且口中念念有词,目的也在于使魂回来。这一切做法是否真正有效,有什么科学根据,还有待于我们认真研究,但这是多年传下来的惯例,却无庸置疑。  相似文献   

16.
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学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王阳明“知行合一”命题的伦理学意义 ,探讨了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二者的内在关系 ,指出“知行合一”演变的逻辑路径即是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 ,最后着重分析了“知行合一”道德修养方法的关键 :立志  相似文献   

17.
墨子活动的时期正当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逐渐确立的春秋战国之交。在这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思想、理论战线的斗争也很激烈。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站在本阶级的立场,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各自作出不同的回答,形成了各种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各学派中,儒、墨成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或儒、墨相绌,或墨、杨相非,  相似文献   

18.
走进商场,你可以看到“黄金首饰”专柜;走到街上,你可以看到“专营”首饰的精品店,走在路上,你可以看到金灿灿的项链闪闪发光,宝石戒指光彩照人,黄金耳环播摆不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的改善,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购买金银首饰的人越来越多,佩戴首饰者也是与  相似文献   

19.
20.
<正>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增高,以及人们对精神层面需求,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假日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出游、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假日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涉及方面非常宽泛,除作为该体系的主要支柱产业旅游业外,对旅游热门地区的商业、餐饮业、娱乐业、运输业、乃至于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