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明:今天的话题是爱和恨.先把爱和仁爱区分一下.爱和仁爱是不完全相同的.爱包含着把对象当作满足自己目的的手段来爱.比如爱钱啊,还有某些人对异性的爱也是这样的.很难说与仁爱是一回事.仁爱呢,“仁”字本身是两个人的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一种互相亲和的关系.它是从孝里面来的.它是怎么来的,我们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孝,孔子说:孝悌为仁之本,后有人注解仁为“不专入己念来施予”.就是说不从自己出发来“给”,要求把对方当成目的,把自己与别人当成一种关系,譬如,父亲慈,儿子孝,是双方的,双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般的原则.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另一个地方说过,以其所爱给及于所不爱,这就是博爱,这可以说是一种普通的做人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感悟婚姻     
美满而持久的婚姻蕴藏在耐心、爱心和对对方缺点与过失的接纳、包容之中。面对情感危机时,应先反省自己是否缺少爱的能力和缺少被爱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谈初恋心理     
初恋是新奇的,因为它是情窦初开时的第一次对异性的爱的体验;初恋是强烈的,因为它是爱欲积聚的爆发,是青春力的点燃,初恋是纯洁的,因为它一般地还未染上世俗的污斑。除了它的新奇、强烈和纯洁等特点外,初恋者一般都经历了感情上的四个  相似文献   

4.
催眠诱导下电击性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超 《心理学报》1999,32(3):337-341
用催眠诱导情景下的电击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均获成功。认为同性恋是情绪体验记忆的结果。单纯的认知治疗不可以消除情绪记,而单纯的行为治疗仅可消除对同性的性欲却无法重建对异性的性欲。认为要根治同性弯需用对异性的性欲代替对同性的性欲。催眠诱导情景下的电击厌恶既可消除对同性的性体验,又可建立对异性的性体验。  相似文献   

5.
音歆 《天风》2004,(7):50-51
夫妻要始终能够欣赏对方、理解对方、信任对方、接受对方,并在这种欣赏、理解、信任和接受中不断建立牢固的感情基础。使徒保罗教导说:"爱是永不止息"(林前13:8)。爱也是幸福美满婚姻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6.
爱的变奏     
赖辉亮 《世界哲学》2009,(2):115-125
在西方文化史中,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形态中,对爱的观念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在希腊神话中,爱是以欲爱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以自我欲望为中心的爱,它的特征表现为对外在对象的占有。在希腊哲学中,爱主要以智爱和灵爱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以人的理性为中心的爱,它表现为对外在世界的探求与自我灵魂的净化。在基督教中,爱是以圣爱的形式出现,它是一种以人的信仰为中心的爱,是一种超自然的爱,表现为爱上帝和爱众人。在文艺复兴时期,爱是以情爱的形式出现,它从人的自然情感出发,因对方的可喜性质而欣赏,是一种欣赏式的爱。  相似文献   

7.
德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新费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埃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论述:“性爱是对与另一异性的完全融合、结为一体的渴望,是一种排他的意愿与承诺行为。人们没有看到性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意愿,故性爱也许是所有形式的爱之中最靠不住的。”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性爱中的自私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自己,对对方的需要、尊严和人身尊重,漠然视之的失常心理的浓缩与喷发,便会兽性显现,发生“婚内性强暴行为”。为此,我们有必要将性门诊心理咨询所获案例做一次——  相似文献   

8.
“青春期”的异性关系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被误解、又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忽视这个问题的,当然不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他们对异性的兴趣、与异性交往的需求是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成熟而自然产生的。对此,他们不可能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有意或无意地忽视“青春期”异性关系的,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他们忽视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9.
当爱情使男女双方各自独立的“我”走到一起,而组成了“我们”时,这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家庭关系的开始。但夫妻间要适应这种新的关系,需要以自己去适应对方,理解对方,深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而求得双方的默契。夫妻之爱若能地久天长,就得不断地进行心理沟通,而  相似文献   

10.
<正>这是一堂为比赛而设计的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由于主题自选,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需求,经过反复思考,最终把目标锁定在青春期异性辅导上。职业高一的学生正处于青春中期,其性心理正处于异性向往期。他(她)们对异性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接近意愿,但他们对异性的向往并不表现为对爱的渴望,而主要是求得心理和情绪的接近。现实中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握与异性同学的关系,而且很多教师对此要么明令禁止,要么晦涩不明,使得异性交往这原本活跃的区域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导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异性互动情境中程序公平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向152名被试随机呈现异性对手的程序公平及过往合作率信息,并测量被试在懦夫博弈中的合作行为及其对异性对手的合作预期。结果发现,异性对手的程序公平通过提高合作预期促进被试的合作行为,且此种结果模式仅在过往合作率较低时尤为凸显。  相似文献   

12.
仲霞 《世界哲学》2017,(3):13-19
爱成就了哲学的起源,却又在西方哲学史中被逐渐遗忘,马里翁意欲重构爱的现象学。爱具有优先性地位,它先于思与存在,是更伟大的理性。爱不能被对象化,给予性是研究爱的可行性道路,爱成为自由被给予的礼物,喜欢去爱的决定将自我标志为爱洛斯者。爱赋予他者以优先性,他者的凝视对其自身不可见,它呼唤我的凝视,在相互凝视的平衡中勾勒出爱的定义,爱成为不可见凝视的交错。最终爱是肉的相遇。我从他者那里接受我的肉,这是自身给予性的彻底化。我现象化他者的肉,使他者作为面容成为可见,这是他者之肉的现象化。爱甚至无需自我而自动开启爱洛斯化进程,这是对形而上学自我概念的修正。不过马里翁的爱的现象学在开拓之余,也面临无法解决的困境,需要对其加以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13.
如火之爱     
卢芳 《天风》2006,(2):34-36
所罗门的雅歌,被称为基督徒的恋歌。它用新郎新妇的爱来表明耶和华神与他的子民之间的爱。圣经中多处有类似的比喻,用爱情来表示基督与教会的爱,“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弗5:31-32)。有人说:“没有音乐,生命是一种缺憾;没有爱,生命就毫无价值”,这是真实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在母爱的怀抱中生活,在父爱的呵护下长大,在亲情之爱,友情之爱,手足之爱的环绕中成人,人的本性里有着爱与被爱的需求和渴望。成年之后每个人都向往纯洁、幸福、美好的爱情。世上所有的爱中,男女之间纯洁忠贞的爱情是最崇高、  相似文献   

14.
吴静珊  王娜 《心理科学》2017,40(5):1222-1227
在陌生人和熟人两种社会距离下,让被试对同、异性成败行为进行归因,考查性别归因偏差现象(对异性美化、对同性贬损的归因)在社会距离上的变化。结果发现:(1)对于成功行为:被试对陌生异性做出的美化归因(能力-运气)显著高于陌生同性,出现性别归因偏差;被试对同、异性好友做出的美化归因差异不显著。(2)对于失败行为:被试对陌生同、异性做出的美化归因(运气-能力)差异不显著;被试对异性好友做出的美化归因显著高于同性,出现性别归因偏差。结论:性别归因偏差,在远社会距离他人表现成功时出现,表现失败时消失;在近社会距离他人表现成功时消失,表现失败时出现。结合相关研究和进化理论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汪佳瑛  陈斌斌 《心理学报》2016,48(7):857-866
本实验从生命史理论出发, 研究童年期环境压力如何与当前环境中的压力线索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对异性的择偶要求。被试为70名大学本科生, 其中一部分被试被分配到死亡威胁启动组, 他们阅读一篇描述近期国内暴力犯罪及死亡率上升的新闻报道, 另一部分被试被分配到控制组, 他们阅读一篇描述一个人花了很长时间寻找遗失钱包的文章。被试自我报告对异性的理想择偶要求及其童年压力。控制了性别及恋爱状态后,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童年压力与启动条件仅在身体吸引力的理想标准上有显著交互作用。其中, 低童年压力组在死亡威胁启动下对异性身体吸引力的理想标准显著高于控制条件, 而高童年压力组在死亡威胁启动下对异性身体吸引力的理想要求则显著低于控制条件。此外, 启动条件在异性做“好父母”的择偶标准上有显著主效应, 死亡威胁启动下的被试对异性做好父母的择偶标准高于控制组被试。而在对资源的择偶标准上既不存在童年压力和死亡威胁启动的主效应, 也不存在交互作用。研究说明童年压力与当前环境压力会影响个体对异性的择偶要求, 但对不同择偶要求的影响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经常能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在爱情中,你爱我就必须服从我;爱情就像游戏,玩完这局还有下一局在等着。这些凸显了现代社会中一部分人对爱情的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一般情况下,爱情是进入婚姻殿堂的必经之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往往会是幸福的。那么,作为常被人讨论和关注的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早在1970年罗宾认为:爱情是个体对待特定他人持有的一种态度,包括更加思念对方,希望和对方身体接触,以及特定的行为举止,它有3种成份,即亲密依赖需求,帮助倾向,排他性和占有性倾  相似文献   

17.
李琎  孙宇  杨子鹿  钟毅平 《心理学报》2020,52(6):786-800
社会价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SVO)是相互依存情境下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的社会偏好, 按SVO不同可以将个体分为“亲社会取向”和“亲自我取向”个体。已有研究表明SVO影响个体对涉及自我金钱奖赏的结果评价加工, 而它如何影响自我社会奖赏加工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让亲社会取向和亲自我取向被试完成涉及自我社会奖赏(包含社会接纳和自我成就感)的猜牌建议给予任务, 同时记录其加工他人对建议的反馈(接受vs.拒绝)和他人最终结果(收益vs.损失)时诱发的脑电成分。结果发现, 在建议反馈加工阶段, 相比亲自我取向个体, 亲社会取向个体在反馈相关负波(FRN)波幅(峰-峰值)和P3平均波幅上, 建议被对方接受和被对方拒绝所诱发的波幅差异均显著; 在他人最终结果加工阶段, 建议被对方拒绝后, 对于亲社会取向个体, 对方损失诱发的反馈相关负FRN波幅比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更负, 而对方损失诱发的P3波幅小于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 对于亲自我取向个体, 对方损失与收益诱发的FRN波幅无差异, 对方损失诱发的P3波幅显著大于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这些结果表明社会价值取向调节个体对自我社会奖赏的加工。  相似文献   

18.
重塑心灵     
正自序我第一次接触NLP(身心语法程序学)是在1992年的冬天。当年的夏天我参加了一个很有激励力量的其它课程,使得我做了很多平时不会做的思考。那段时间,我与我的第一位太太关系不太好。我俩对对方的爱都很真很深,亦被朋友们肯定是好人,但就是往往陷入没有效果的沟通模式,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俩人之间是一份紧张和痛苦的体验,但同时各自又都深爱着对方。那次课程使我决心去找寻使这一方面能够有所改善的学问。  相似文献   

19.
彼此相爱     
《天风》2006,(14):41
主耶稣“彼此相爱”的命令看来简单,却是不容易实行。甚至有时最难的就是去爱我们的家人。你对家人如何表示你对他们的爱呢?他们感受到你的爱吗?当要表示你的爱时,你需要放下你的期望、假设与失望感,这样才能聆听、了解与支持对方。  相似文献   

20.
导语;这里的结交异性,即包括平时生活中的异性交往,也包括恋爱中的异性交往。你善于结交异性吗?这个测试可以帮助你找到答案。请在每个问题后面,选出最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问题:1.在你倾心的男性面前,你总是对自己身旁的女伴缠绵多日,显露出超乎寻常的温柔细腻吗?A.是的;B.不清楚;C.不。2.你深深懂得双方熟悉了6交往才有进展的可能,因而,为了创造更多接近目标的机会,你总是主动去他(她)那儿讨教或借点什么,而所借的东西通常总是他(她)所喜欢的吗?A.我仅知道这是一种技巧;B.不去;C.是这样的。3.在热闹喧嚷的社交场合,当你感受到对方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