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韩东屏:试析道德评价中的三对关系一.动机与效果从客观上讲,行为过程中动机与效果是否统一是因人、因场合而异的。鉴于此,合理的评价方式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即考察行为者的动机,又要依据行为者的效果。在动机与效果分离的情况下,评价方式有两个要点:首先...  相似文献   

2.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上海史室主任熊月之在《解放思想,推进租界史研究》一文指出,分析政治影响时,要注意分清租界客观影响与殖民主义者主观动机的界限。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动机与效果统一论”,不应将殖民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完全等同起来。事实上,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而是复杂的、相对的,一种动机可以产生多种效果,一种效果也可以有多种动机导致。在价值判断上,要注意克服“非好即坏、非坏即好”的简单化倾向。不少事情,是非善恶交织在一起,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实践态度和行为手段应成为道德评价根据之一伦理学家把人们行为的动机与效果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是有道理的。然而,由于动机与效果各处于行为过程的始发点和最终点,相距较远,其内在关系很不稳定。由动机转化为效果需经由一个或长或短的实践过程。行为主体的实践态度与...  相似文献   

4.
由于人们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动机对工作效果或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所以,动机一直是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热门课题。但是他们多是对成人和中小学生动机的研究。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幼儿的动机水平对其学习成绩或活动效果有何种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邢文祥 来稿讲:在动机、效果发生不一致的情况下,进行道德评价应注意:1、分析动机的客观性。任何动机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要受到现存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以及各种社会联系的制约和影响。考虑和分析这些客观因素有助于我们弄清行为的道德动机。2、估计效果的全面性。既要看到直接效果,又要看到间接效果;既要看到目前效果,又要看到长远效果,不能简单化。3、注意动机效果统一的过程性。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动机  相似文献   

6.
动机是一切行为的核心, 动机可分为外在和内在动机。青少年时期既是记忆的关键期, 也是动机发展的特殊时期。然而, 目前关于内外动机影响青少年记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尚不清楚外在和内在动机影响青少年记忆的规律和机制是否一致, 也不清楚二者如何交互影响记忆。本研究将结合认知范式和脑成像技术, 考察外在和内在动机如何分别影响以及交互影响青少年记忆。这将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理解内外动机影响青少年记忆的独特规律和机制, 为科学提升青少年动机和记忆效果提供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7.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成为动机研究的热点。该文综述了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关系的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状况。认为实验研究经历了外部动机削弱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共存、外部动机能够对内部动机产生促进作用三个阶段,研究者的心理学立场是造成分歧结果出现的重要原因;不同的理论模式各有所长,尤其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新进展“有机辨证元理论”中关于需要的阐述是近期动机研究的亮点,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关系的整合。并提出探讨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具体成分之间的关系,检验特质状态与情境状态中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心理需要对情境与动机的中介机制应当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愤怒的动机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蕾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843-1849
动机是动物行为的基本推动力。愤怒作为一种特殊的负性情绪通常具有趋近动机的性质, 但在某些情境下却跟回避动机有关。对这些冲突的证据有两种解释, 其一认为愤怒的特异性成分可能与趋近动机有关, 而其非特异性成分与回避动机有关; 其二认为, 愤怒外投与趋近动机有关, 愤怒内投与回避动机有关。大量研究暗示了愤怒与趋近动机的关联具有优先性与一般性, 而愤怒与回避动机的关联则是有条件的, 受情境制约的。将来需要进一步探索愤怒与趋近动机的进化和认知神经机制, 并明确愤怒与回避动机相关联的情境特征。  相似文献   

9.
科技人员创造动机与创造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我国科技人员创造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及其基本特征。 1 74名科技人员回答了成就目标、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创造动机和创造力问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人员有较高的创造力和创造动机水平 ,在动机中内部动机水平最高。在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上 ,内部动机对创造力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负面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任务目标对创造力无影响 ,自我目标对创造力的积极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阈下刺激或者信息的呈现, 试图引导个体采用某种观点、态度或者行为的过程被称为阈下说服。已有的研究从不同视角考察了阈下说服的效果, 对阈下说服的存在与否有着较大的争议。出现争议的原因可能与觉知、阈下语义激活、当前动机以及习惯有关。最近的研究聚焦于探究当前动机在阈下说服研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未来应当继续尝试其它途径, 促进语义激活; 丰富动机种类, 探讨引发动机的方法; 关注机体变量, 探索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