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年的圣诞期间,长春总要下一场大雪,这一年也不例外。23日晚上从图书馆自习室一出来,我就被眼前欢然飘扬的鹅毛大雪所吸引。经过一天学习,身心已疲乏不堪的我立刻来了精神,一边欣赏着雪花往宿舍赶,一边在心里感谢主。此时我仿佛看见圣诞老人背着他的大口袋踩着雪给孩子们送礼物的情景,喜乐之情充满我心。 同宿舍的同学都回家搞教育实习去了,我由于要参加1996年研究生考试而留在学校学习。回宿舍后,把书本往床上一扔,我便迫不及待捧起赞美  相似文献   

2.
想念一扇窗     
有一句司空见惯的话说,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而于我来说,打开了一扇窗,却意外收获了一段美好的友谊。那是大学刚开学不久,一向喜欢读书的我在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借了几本书后,转身欲回,可是那种静谧和沙沙翻书的氛围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望过去,尽是各色各样埋头读书的身影,密密的。寻了几间自习室,都是满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艺术在各自的发展中呈现着自己独有的风格面貌,西方艺术在发展中秉承着理性科学的思想,重色彩、神性。而中国传统艺术在发展中重视主观思想,多追求形神兼备,诗书画印相结合,来传达一种和谐美和抒发一种主观情绪。艺术是人的思想精神反映的产物,离不开人的意识形态,而人的意识形态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艺术,从而有了中西方艺术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用情感控制理论来分析教师(教授)在中国和美国化中扮演的角色。中国教师和美国教师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反映在他们分别通过不同的行为来证实他们作为教师的角色身份。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教师行为的情感反应体现了中美化中关于教师的不同角色期望。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酒店空间给人不同心理感受和美感的视角来划分不同的酒店类型,通过对酒店的艺术、审美性的分类区别现在一般的从商业角度分分类,并重点阐明酒店的设计风格、设计方式会直接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6.
仨生子艾克、约翰、福斯是三个一胎生的兄弟,现在已20岁了,但是长相还是相同,任何人看了都分辨不出谁是谁来,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三个人的性格却越来越不同了。一个人很诚实,是个讲真话的人;一个人爱说谎,是个讲假话的人;一个人很狡猾,是个有时讲真话有时又讲...  相似文献   

7.
经济主体的伦理分析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从人类主体活动的社会形式角度,把人类社会分成三个形态。对应于三种形态,经济主体的表现形式为原始丰富的人、异化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一定社会形态下现实的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伦理特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的信任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独特的文化传统、制度规范与社会结构的影响,中国人的信任行为与西方人相比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人在面临一些特殊情境时的行动选择,来解读中国人的信任建立方式、运作机制与约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人的信任格局与产生这种信任行为的社会结构性条件。  相似文献   

9.
归纳聚合构思法在不少散文中,作者为了贬褒某一人,或某一事,往往从各个不同的侧面选取若干能够反映这些人或事的个别事件加以叙述、描摩,然后用议论或抒情的形式加以概括,来揭示其丰盈的内蕴。这种用具体各别的形象的描绘来贬褒某一人或某一事的构思方法称之为归纳聚合构思法。这种构思法可以使议论与抒情所表示的理念和具体形象的  相似文献   

10.
对人类心理个别差异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与许多古老的学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年以前,古代的医学家曾经提出假设,用人体主要体液的对比关系来说明个性的气质特点。从那时起,特别是近百年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水平极为不同的见解,说明天赋基础和周围世界影响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时,最终形成了人的独特的个性心理面貌。所这些有想法,事实上是一个东西,就是选择某一种生物学概念系统来说明人的心理的各种重要机能的个性特点。当然,同时也必须看到,个性中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对立统一的。本文将重着从个体的不同生物系统的特点,也就是从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特点来加以说明儿童某些不同个性特点的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学会忘却     
正生活中,人们总是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每个人的心态不同,对于经历自然而然也就会表现不同的心态。那些总是习惯于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的人,他们的生活似乎变得琐碎。和心胸宽阔的人相比,后者显然更加快乐。在闲暇的日子里,给自己的身心来一次彻底的放松,出门旅  相似文献   

12.
朱承 《哲学研究》2023,(10):65-74+129
合一性是王阳明哲学思维最为突出的特质之一。无论是在对于世界本质的总体把握上,还是在对认知与行动、不同修养工夫、人与天地万物等之间关系的理解上,王阳明哲学都呈现出了合一性的思维特质。这既是心学思维的简约与高妙之展现,更反映了王阳明对人与世界之间不断扩大的分裂性的深切忧患。由此观之,“心理合一”意味着从内在心体来理解世界的普遍一致性,以“心”统“殊”来弥合人心与外在世界的分裂;“知行合一”意味着从意念与行动的一体化来理解人类道德,以此连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之间的脱节;“只是一个工夫”意味着只有将不同修养工夫统一到“良知之悟”,才可能避免形式繁多的修养工夫流入支离;“天地万物为一体”意味着从整体一元来理解人与世界的应然状态,以此消除不同个体的孤立性存在状态。王阳明的合一性思维对于在多样性、分化性的世界中寻找同一性、一致性的理论致思,具有积极的思想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引言:哲学作用的恢复在各种当代哲学中,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特别以其历史遗产而独具特色。尽管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倾向、学派和思想体系,但它们由于各自显著的创造性而走到一起来了。它们的区别可归因于所谓不同的“文化框架”的不同,然而区别毕竟是人对宇宙力量、自然、他的同伴以及自己个人命运所持的不同态度造成的。这种态度的最高体现是人对他在与人类条件的关系中作用的评价。这些显著的区别植根于人对“生活斗争”中的周围因素作出的决定性的反应,这  相似文献   

14.
洛维特认为,在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之间存在一种概念的历史谱系,那就是他们在各自的思想中都探讨了人,对人做出了定义,所不同的是,人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和对人的探讨的科学性是不一致的.人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体系中没有独立的地位和客观性;费尔巴哈将人定义为抽象的"我-你"关系,从而使人失去了他的社会历史基础;马克思则通过对人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分析,实现了对人的真实的阐释.同时,马克思试图克服资本主义条件下所产生的人的自我异化现象,并以共产主义社会中"真正的人道主义"来标识人的解放,来打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目的和手段、对象和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主体和客体间相互关系的颠倒.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中国画的认识不断更新与发展,对于绘画材料的使用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与技法,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其中,新材料的使用能够使人耳目一新,给人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我们应加强研究与分析材料与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表现与应用,以此来有效提高中国画的独立审美价值。文章针对材料与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表现与应用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刻板印象的激活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甘肃人和内蒙古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加工任务来启动被试的刻板印象,探讨了甘肃人和内蒙古人的区域刻板印象以及区域刻板印象的启动方式,并与相关研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区域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区域刻板印象的启动激活是自动的,不同加工方式对刻板印象的激活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怜悯     
读经:“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玛5:7)到今年九月五日,倍受爱戴的德撤修女已离开我们整两年了。两年来在电视、杂志、刊物等媒体上我们常看到、读到怀念她的文章。作为一个天主教会很普通的修女,如此令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国度、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景侧,爱戴,难以忘情真算得上一个奇迹。与她相比,深感自己的沙小、军做、无能。我想,这辈子恐怕也不可能像她,也不可能(教她所做的事力是当自一天傍晚我从她的自传上读至拒样一坏香:“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和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富一体最平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间宗教:文化神与神文化汤立新神是宗教的核心。神的产生不能超出这两种可能,一是人创造了神,二是人与神是共生的,也就是说神是作为人之为人的某种内在联系。如果这是我们思考的不同的角度或层次,我们怎么来建立其间的联系?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宗教,存在着形...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们的心理,目的在于调控人们的行为。本文从德才统一的观点出发,以行为是心理的形式、心理是行为的内容、心理与行为具有一致性为基础,来探讨群体行为心理结构、个体行为心理成因以及个体心理行为引导等几个问题。这里摘要刊登此文的后一部分。个体行为心理引导每一个人都有若干不同的行为心理侧面,不同的人心理侧面的重点又不相同,除此之外,不同的群体其行为心理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人具体对待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之所在。下面我们抛开群体、个体的特殊性,就个体行为心理的共性来探讨对个体行为心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与清初八大山人在时间上相差了一个世纪之久,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运用不同的绘画媒介,在各自画坛大独具影响,然而他们却用着同样晦涩难懂的绘画语言、以极其隐喻的绘画形象来表现主观情绪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本文通过梳理两位艺术家绘画风格和绘画意向的异同来探究俩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